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将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意为:群山连绵,高原不断,在飞雪的映照下像舞动的银质长蛇,像奔驰的蜡质大象。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出了全词的主题: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将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创造更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展开对当今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查查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历史人物是怎样评述的?我们又怎样认识诗中对他们的评价?

历史书上的表述略。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是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这段评论以"惜"字统领,既肯定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又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用了互文交错的修辞手法,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我们曾在《木兰诗》学过这种修辞手法,你还能写出原句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

答案:作者认为废墟召唤的含义是召唤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年轻人却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环境,作者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意思是说探索方法、改造环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出题意图: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答题思路:作者在文章中应该是有意识设计出了年轻人的,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为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在做努力。这道题的难度可能在对“怎么样”的理解上,只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就可以看透了。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历史,两者相辅相成。出题意图: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思路的把握。答题思路:这个题目也要联系前后文来回答,并且要明确作者有最后的认识是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认识的变化,就会知道他的前后表述并不矛盾了。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作者在这里等于是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相对价值和作用,意思是说,自己也要追求在历史上的贡献,希望能够为之奉献些什么。出题意图:理解文章中选用的材料的作用,理解含蓄语句的寓意。答题思路:文章说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然后举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例子,这就说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样为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出题意图: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答题思路:回答这个题目与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前文的语句,后文对“我并没有凝固”的描写,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答案: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出题意图:考查对形象化语句的理解。答题思路: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答题误区: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                                                                         

你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谁提出来的?你能为本文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达尔文  举例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长在石缝间的生命都可,如野生的枣树、荆棘。

选文第二段的两个“愿”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祝愿,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