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中写了他看邓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极大的震荡,接着作者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他为什么这样写?

答;

不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告诉读者,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这样写,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更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西……南……北……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岳飞《满江红。咏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寓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寓指能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