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甚至把这种幽静渗透到人的心灵里,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__身世遭遇的反映,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作者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通过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水“清”这一特点的?你由此还能联想到哪些与它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1)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先正面落笔,勾勒了潭水清澈的特点(水尤清洌),然后用侧面烘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在写水的清澈,用“潭中鱼可百许头”写鱼历历可数,又像在空中游动一般,阳光照射,影子落在石头上,此段文字用鱼、阳光、影子烘托出水的清澈。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核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本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陋室特征:雅。

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比兴的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