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该句出自丘迟的 ,描写

《与陈伯之书》  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景象。 

你能结合整个句子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吗?

(1)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空中荡漾了。

肃杀:

(2)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萍水相逢: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

[3dc3b05f861d6573.jpg]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写出②一⑤段的中心句。
3.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
5.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一定比北京来得早,对吗?为什么?
6.在第③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7.第⑤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8.选文中第④段加点的“这个道理”是指什么道理?

10.“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晓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旱l0天”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1.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2.各段的首句

3.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逻辑顺序(由主到次),因为四个因素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条理清晰>

4.受高下差异的影响,因为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大。 

5.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7.“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 

8. 9.秋冬之际,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10.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根据第1自然段回答:

(1)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2)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

(4)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7)这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 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
3、找出分别采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答案不超过12个字)。

5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6.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模仿“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的修辞特点,完成下面两个句子

腊梅开了,

枫叶红了,

(1)[荣枯 去来]

(2)[……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3)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4)[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5)[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6)逻辑顺序 (7)“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3、略

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5、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6.蜡梅开了,就好像昭告示人:风雪载途的寒冬已到来到;枫叶红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现在正是硕果累累的金秋。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

翩然 : 次第: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这样写好在哪里?

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8.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到第 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 关系。

9.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10.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B A C]

2、销声匿迹 翩然一个接一个

3、A 

4、[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5、描写

6、略

7、略

8、⑧  分总

9.时间顺序

10.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你从本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示例:人具有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有人认为文章第一自然段与“女娲造人”关联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删掉。因为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大背景:在天地分开以后,由于没有人类而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根据《新人文读本》中的作品《洗手间里的晚宴》回答问题:“洗手间的晚宴”是一场什么样的晚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是一场主人和客人为维护保姆的儿子的自尊而进行的充满爱心的晚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