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 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 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又表现出当时滁州政治的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 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示例: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
醉。
本文从写景转至写人和事,具体描写了________、太守宴、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场
景。
滁人游 众宾欢 太守醉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里____________。
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这两种
“乐”有什么不同?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 乐”而乐,是众人之乐。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
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1)迁客骚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仁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物喜,以己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3)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
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从作者对“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两类人的态度看,他持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感
情?
作者认为人应该寄情山水,让优美的风景来净化身心,陶冶性情,体现了他鄙弃名利的
思想感情。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分析。
示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一句,从视觉上写水的青绿颜色和澄澈、透明;“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一句,则从听觉上写鸟的鸣叫和谐动听。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感官,
加深印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准备在台北举办“富春江风情——浙台摄影家作品联展”,作为带给台
湾同胞的新年礼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假如你是浙江的一位摄影家,你的作品已获准参展,你将选择表现富春江哪些方面的
内容的作品参展呢?请至少写出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
(2)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富春江的优美景色,南朝吴均说“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唐朝韦庄称“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轼誉“三吴行尽千
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元代吴桓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请你写一段解
说词,介绍富春江的风景。
(1)示例:富春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俗、传统手工艺品等。
(2)示例:富春江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富春江江
水清澈碧绿,两岸山色青翠秀丽,在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如“双塔凌
云”“子胥野渡”“七里扬帆”等。富春江景色宜人,是寻古探幽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