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文,品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说说加点词语的妙用)
(2)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说说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一个“冲”字,写出了大象很快地朝某一方向直闯的态势。“狼狈撤退”写出了“我”的惊慌失措,且与上一段中的“我们的心都提了起来”相照应。“贿赂”用得风趣幽默。
(2)男人粗粗地打一遍与女人再细细打一遍形成对比,一粗一细,相辅相成。还有“色彩鲜艳的筒裙”“挥舞着木棰”形成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之极的风情画,流露出作者十分喜爱的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题之所以定名为“蓝蓝的威尼斯”,是因为作者坐在飞机上“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而威尼斯“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视威尼斯的总体印象。蓝色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暗含了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之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文中画线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重庆中考A.卷)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他人诬陷而遭贬谪,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________文,以________为线索,借景抒情,描绘了承天寺澄澈的________,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心境。
抒情小品 月光 月色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请你也学习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一个景点。
【例文】当你来到天龙湖公园的入口处,便可看见 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挺立在亭阁前。再看亭阁,有两层楼高,共有八个角,每个角都有一条口含明珠的石龙。再加上青色的墙砖,金黄色的琉璃瓦,古香古色,富丽堂皇。
穿过亭阁,便来到八龙喷泉前,只见八条龙聚集在一起,有的仰首呼啸,有的跃跃欲飞。虽形态各异,但都尽力喷水。看着这尽职的石龙,不由想起天龙湖奇特的传说。相传这天龙湖,虽不大,但从来没有干过,即使大旱之年也满湖碧波,据说是有天龙相助的缘故。也许这就是天龙湖得名的由来吧。
绕过喷泉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美丽的天龙湖畔。只见两座桥横跨湖面,南面一座是建在湖面最窄处的石拱桥,仿汉白玉的桥身和桥栏,给人以古朴大方之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座九曲桥,形状曲折优美,桥身紧贴湖面,人走在上面好像置身于湖中。跨过九曲桥,来到湖心亭上,观看湖中的景色,更有一番情趣:近处不时有小鱼游来游去,远处有龙形的、鸭形的、鹅形的游船不停地划动着,追逐着,再加上一湖碧水,让人百看不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是一篇游记,在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
2.在写神木之前,作者为什么一直写无边的原始森林?
3.神木遭受巨创之后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这体现出了神木怎样的精神?
4.作者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5.文章开篇提到《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两首歌,结尾又以《高山青》作结,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①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我们可以从文章中表地点转换的词语看出。从进山到下山,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
②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如进山时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点来写;到阿里山小火车站时抓住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来写。
2渲染了神木的生长环境,表明神木正是在这无边无际的森林中孕育出来的。
3体现出了神木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的精神。
4神木所具有的不屈不挠、顽强坚韧的精神正是阿里山人民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5这样写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文章分别提到大陆歌曲《大海啊,故乡》和台湾歌曲《高山青》是为了说明两岸人民心心相通,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全文的内在线索便是歌曲《高山青》,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呼应有方。
《过雪山草地》是如何描写红军长征的困难的?联系这篇诗歌想一想,红军能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上了长征途中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翻越的是“雪皑皑”的千里大雪山,跨过的是“野茫茫”的潮湿大草原,更何况,“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饥寒交迫,面临着生存危机。
②面对困境,红军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千锤百炼不怕难”;所有官兵同甘共苦,充满革命理想,“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是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不胜的根本原因。
根据具体要求作答。
(1)小说开头勾勒富人和穷人的不同形象有什么作用?
(2)“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不仅为故事的展开、矛盾冲突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照,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纯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