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濯 ( 2)染
2.(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1.(1)洗涤 (2)沾染
2.(1)我唯独喜欢莲花在淤泥里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的妖媚。(2)香气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可玩弄他。
3.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陶后鲜有闻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2ae7263800175cf4.jpg]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8.解释划线的字。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③亭亭净植( ) ④陶后鲜有闻(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0.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理由不少于20个字)
[149b150e1e58917d.gif]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描绘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请结合以上内容,以“莲“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本题是第五单元写作综合性训练,请按中考标准评阅。
解释画线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结合《爱莲说》一文,完成1-2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濯清涟而不妖 妖:美丽而不端庄。 C: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又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