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俄罗斯田园 诗人叶赛宁则用《夜》一诗赞美了夜的静谧、美好。 B:《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法国作家雨果发表的一篇演讲稿,他的代表作品有小 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末年刘安编辑的《战国策》,《塞翁失马》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向编 著的《淮南子》。 D:《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 导,表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3.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1.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 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同意。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整首词都能注重从时间着眼,评论历史,雄视千秋。 B:《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 亲切的爱的使者。 C:《星星变奏曲》一诗中,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诗人反复咏叹 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诗人通过歌咏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下列关于课文的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英国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B:《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分别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战国策》、陈寿的《隆中对》,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西汉时期史学家。 C:鲁迅的作品,有的深情怀念旧事故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有的则是无情揭露社会的病态,如《故乡》。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课文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形象地展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 B:《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雨果,法国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塑造的陈涉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敢于__精神、善于组织起义的农民领袖。 D: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用《夜》一诗赞美了夜的静谧、美好。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莫泊桑,法国著名文学家,小说透过“我”的眼光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爱慕虚荣的形象。 C:《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了一副战略蓝图,该文选自刘向所著的《三国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D:英国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 B:《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雨果,法国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塑造的陈涉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敢于__精神、善于组织起义的农民领袖。 D: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用《夜》一诗赞美了夜的静谧、美好。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__在《沁园春·雪》中用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来正面衬托当今的“风流人物”。 B:《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塑造的陈涉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叛逆精神,敢于__、善于组织起义的农民领袖。 D: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用《夜》一诗赞美了夜的静谧、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蓦然回首,从来不曾忘记父母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从来不曾忘记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欢悦,自信的笑颜;从来不曾忘记懊悔的泪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思索……
请以“从来不曾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个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略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词的上阙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下阙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极有分寸地评述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B:《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给中国儿童的诗,全诗充满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语言活泼亲切,意象浅显明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祝愿。 C:《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些典型特征。“变奏曲”借用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