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老农把一匹高大的白马拴在一个细而短的木桩上。有人担心地说:“它不会跑掉吧?”老农哈哈一笑,“才不会呢!”他说这匹马还是小马驹时,就拴在这个木桩上。起初,它撒野地想从那木桩上挣脱出去。可是,那时它的劲太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就再也不跟本木桩斗了。有一回,我故意把饲料放在它刚好够不着的地方,可它只叫了两声,脑袋就蔫了,……你说它多乖!
一根形同虚设的木桩居然使得一匹高大的白马服服贴贴。细细想来,良多启发。
请以“木桩与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作文练笔与展示(40分)
本题可立的中心有:
1.要敢于走出挫折/失败的阴影
2.不要受制于经验/习惯的束缚
3.打破思维/思想的枷锁
4.要坚持尝试/不要放弃尝试/不要轻言放弃
5.要走出心灵的囚笼
6.要永远保持自信
评分参考:1.拟题有误。如:有错别字,有语病,含混费解,莫名其妙,不合文体,题文不符,太过冗长,或以话题为题,甚至无标题等。扣2分。
2.中心不明。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句,且最好是放在文章开头,以收“开门见山,中心显豁”之效。扣3分。
3.不点题。不点题的文章,若是文意暗合,倒还多少可以得一些分;若是文意也不暗合,则将被视为“写了一篇与本题无关的文章”。( 扣2分。)
4.罗列材料,叙多议少。扣5分。
5.材料陈旧。动辄就举爱迪生,居里夫人,张海迪,邰丽华,让人不胜其烦。扣2分。
6.层次不清,逻辑不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精心的规划和严密的组织。扣3分。
7.层次不当,轻重失调。“为什么”才论述了一点点,就迅速转移,大谈特谈“怎么样”。 扣3分。
8.病句多,错别字多。扣2分。9.书写差。扣2分。
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温暖关爱,这里有友谊信任,这里有拼搏进取;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充满了阳光雨露,充满了亲情友情,充满了合作竞争。请你根据提示所提供的内容,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将其中几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写作(共50分)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仔细观察右面徐悲鸿的画作《逆风》,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领会画作的含意,以此生发联想,调动积累,表现你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与思考。②可以描写人物、叙说事件;可以阐述观点、发表议论;可以写景状物,寓情寄志……
③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600字。
(2)题目: 之根,扎在心田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逆风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40分)
从早晨起就大雨滂沱,路边几个卖小吃的小贩一直无生意。快到中午,卖烤饼的大概是饿了,就吃一块自己烤的饼。他已烤好一大叠,反正也卖不出去。卖西瓜的坐着无聊,也就敲开一个西瓜来吃。卖辣香干的开始吃辣香干。卖杨梅的也只好吃杨梅了。
雨一直下着,四个小贩一直这样吃着。卖杨梅的吃得酸死了,卖辣香干的吃得辣死了,卖烤饼的吃得渴死了,卖西瓜的吃得肚皮胀死了。
这时从雨中嘻嘻哈哈冲过来四个年轻人,他们从四个小贩手中将这四样东西都卖齐了,一起坐在附近的亭子里吃,每个人有香的有辣的,有酸的有甜的,味道好极了。
这个故事包含的哲理不言而喻,它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请你以故事所包含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寓意范围之内。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立意如:从“变通;合作;双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抛弃私心才是共同幸福的前提”等方面去谈。
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行动起来,熄灯一小时,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于2010年3月27日晚上20:30至21:30全球同步举行,共有6 000多个城市、数亿人参与了此项公益活动。由海南大学绿岛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海南大学生‘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于3月27日晚8点30分至9点30分,在海南大学举行。此次活动得到数百名同学的积极响应。

【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立意指向比较固定——能源与环保。首先要研读材料,选好写作角度:可写实——立足于这项活动的重大意义,直面当前的能源、环保、气候问题;可写虚——发挥想像,设想“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细节,抑或展示能源之间的对话,赞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了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是晶晶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她知道了:痛的那边就是左!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让你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题目解读】
此次作文话题是隐含在材料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考生要认真研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精髓。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发现,其实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容易驾驭的,只要我们扣住“善待挫折”来写就可以了,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驾驭的写作方向。我认为本题在写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审好题。因为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更是中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关键一环。如果审题草率,匆忙入笔,势必影响整篇文章的构建,甚至连题目中最起码的写作要求都难以完成。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将材料所给内容简单理解为“意外的收获”或“生病=挫折、摔跤=挫折、失败=挫折”等,没有或很难理解本材料的内涵是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抓不住这则材料的关键句:“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文章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全是与“挫折”无关痛痒的文字组合。在这一关键句中,有三个思考层次值得注意:①“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②“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③“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只要你抓住了任何一句来行文都能在审题上占得先机。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很好。
21. 佳作:
阳光总在风雨后(童话)
我是一只幼小的蝌蚪。
经历了从一个卵子到一只蝌蚪的过程,这其中不知有多少险阻:担心人类的破坏,害怕蛇的吞食……终于,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我的心是火热的,是兴奋的。水——我快乐幸福的家园。我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来游去,石缝间、水草下甚至石螺洞里都是我的乐园。我的家很大很大,我家的成员很多很多。我们兄弟姐妹爸爸妈妈还有我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每天,我和其他蝌蚪们成群地游在岸边,望着蔚蓝的天空,鱼鳞般的白云,幻想着自己赶快长大,赶快走出水中去一睹大地的风采。我等着,我等着。
可是,好景不长,我们的家——水正在一天天减少,水草似乎也将我们的领地占领,我们的活动空间在一天天减少。
幼小的我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整天只知道玩耍,嬉戏,水还在不停地下降,下降……
终于,那可怕的一天还是降临了。正午的阳光,灼热极了。炙热的阳光烘烤着我们,我的背部难受极了。我想要回到水里去,想要回到冰凉的水中。可是,现在的我正在承受着无比的痛苦,我努力地向那已经浑浊不堪的浅水里游去。可是泥泞的稀泥让我举步维艰。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阳光也越来越毒烈。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放弃,绝对不可以。我还没有真正地看到这个世界,还没有一睹大地的风采,我不能在没有变成青蛙之前就死去……
我的背部难受极了,感觉像被针扎那样痛。我努力着,拼搏着,与时间赛跑着……
不知不觉中,我爬到了浅水沟边,我用尽全身力气跳跃进去,尽管这里的水很少,但是我终于成功了。我欢呼着,尽管没有谁会听见我的声音,也尽管没有谁会分享我的成功。
好景又出现了,傍晚时分,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我尽情享受着雨带来的舒爽,享受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现在,水又满了,我又一次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又一次在石缝间、水草下、螺洞里嬉戏。
我是一只蝌蚪,一只快乐而又幸福的蝌蚪。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仔细观察右面画作,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领会画作的含意,以此生发联想,调动积累,表现你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与思考。②可以描写人物、叙说事件;可以阐述观点、发表议论;可以写景状物,寓情寄志……
③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600字。
(2)题目:《美丽而心酸的记忆》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参考中考作文标准。
紧扣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材料:
自从那只乌鸦用石子填满瓶子畅饮之后,这个秘诀就传开了。 一天,一只飞越沙漠的乌鸦口渴难耐,恰巧看见有只盛着半瓶水的瓶子,但附近一个石子也没有。 结果原来如此。
略。
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自拟题目,并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2)文体符合要求;(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或套作;(5)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