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我想做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要求:
l.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王教授在给东方希望集团讲课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在保证水不溢出的前提下,还可以往杯子里放些什么东西?比如曲别针,是能放进去三个、五个、还是更多……王教授整整放进了一盒!
王教授说:“事实可以证明,我们刚才认为不可能的事,其实是完全可能的。尽量无拘无束的思考,假如杯子里连一个曲别针也放不进去,那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有的学员说:“能放进去吸水的东西,比如棉花”“可以放一些漂在水上的东西,比如油”
王教授又问:“假如水杯已经满到了极限,就连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都不能放了,请问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学员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可以把月亮放进去。”“还可以把阳光放进去”
根据自己对上面语段的理解,请以“一切皆有可能”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要求同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菜根潭》中有这样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说的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过得去;在享受甘美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
要求:
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见解,但不能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改写。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写作
告别小学进入中学,你发现生活有了太多的变化:考试变得多了,学习气氛变得紧张了,课外疯疯闹闹的少了,广播站里播放的也不再是儿歌了……。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们长大了。可是,反思最近几个月的学习和生活,你真的长大了吗?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请以“我长大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500字左右;
③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一个初秋的傍晚,一只美丽的蝴蝶从窗户飞进来,不停地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它显得惊慌失措,原来它找不到出去的路了。
它不停地拍打翅膀,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可任凭它怎么在房间里左冲右突多少次,都没能飞出房子。
它有点绝望了。之所以无法从原路出去,原因在于它总在房间顶部的那点空间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低一点儿的地方就是开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飞到离窗户顶部至多两寸的位置了。
最终,这只不肯低飞一点儿的蝴蝶耗尽了全部的气力,奄奄一息地落在桌上,像一片毫无生机的叶子。
要求:
①请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学校、B.老师、小C.。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请以“我与书为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学校、B.老师、小C.。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让_____________走进心灵
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春天”“美丽”“感动” “理解”等,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你”字就必定会用到。“你”也许是亲人、师友、也许是同学、对手,也许还是陌生人。或者也许,“你”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是某种情感精神……总之,离不开“你”。
请以“离不开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每一年的春节,无论多远,身在异乡的游子都急着回家与家人团圆。在文学作品中,回家也是一个歌咏不衰的主题:在《故乡》中,我们了解了迅哥儿的回家;在《夜雨寄北》《回乡偶书》等古诗里,我们体味着回家的期盼、无奈、惆怅和忧伤。回家,不仅是回到了身体的休憩地,也是回到了心灵的归依所。
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命题作文:以“人不拼搏枉少年”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