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①成长 ②那一次,我

要求:①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②有真情实感;

③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文体除诗歌外,立意自定,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作文略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树要成材,需要园丁的修剪;玉要成器,需要工匠的打磨;青春,同样需要雕琢,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

请以“青春需要雕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商人请人们帮忙把陷在泥泞中的货车拖出来,并约定按每人出力的大小支付酬劳。两个滑头混在人群中,喊着响亮的号子,做出夸张的表情,但并不真正用力。事后,两个滑头只分到很少一点钱。他们去质问商人,商人说:“我没有注意你们的号子、表情,我只注意你们留下的脚印。”众人朝商人手指的方向望去,两个滑头的脚印都非常浅,而那些真正卖力气的人,脚印都深深地印在土地上。

要求:

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略)

也许你只是一滴甘露,你却能滋润小草;也许你只是一棵小草,你却能沐浴阳光……请以“我是——的一分子”为题,写作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定体裁(诗歌除外),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以下两题,请你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走过”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 也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①如选题目二,请先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使标题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⑤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或人名。

对于选择题目二的“审题提示”:

(一)、审“也”字

可让学生按照“          美丽,       也美丽”的句式对题目进行造句训练。

学生可能举例如下:鲜花美丽,落叶也美丽;微笑美丽,流泪也美丽;出众美丽,平凡也美丽;满月美丽,残月也美丽;成功美丽,失败也美丽。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所填写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反义词)但如果把这两个词互换一下位置,效果会怎样呢?

(二)、审“美丽”

教师强调作文题中的“美丽”二字,请学生结合所拟的具体题目,说说“美丽”的含义。

教师示范:《落叶也美丽》,这个题目中“美丽”的含义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可能说:

《小草也美丽》,这个题目中“美丽”的含义是“小草有顽强的精神,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残月也美丽》,这个题目中“美丽”的含义是“残月虽不完美但却真实”。

《唠叨也美丽》,这个题目中“美丽“的含义是“虽然唠叨烦人,但它却包含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希望和爱”。

(三)、审“方法”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序幕,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重要的一环。有经验的考生,应将审题过程分作四步走完。

1.扫视 ——审题四步之一。

快速扫读文题,以明体裁,找重点,求范围。扫读的内容为:

①看文题的类型——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要求自由拟题;看是材料作文、条件作文,还是想象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

②看文题的内容——是记事,还是写人;是议论,还是说明;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是写文,还是写信……

③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④看文题的多少——是一个题,还是两个题;是独立的两个题,还是一材两题。

2.品析 ——审题四步之二。

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重点:

①命题作文——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明确重点,确立中心。

②半命题作文——分析半命题的表达形式,理解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再进行“完形填空 ”。

③话题作文——要品读话题中的材料与要求,明确重点,确立作文内容和中心。

④材料作文——体味材料的含义,初步提炼观点或改写、续写等。

3.补读 ——审题四步之三。

查漏补缺,再次审读构成文题的其它因素,着重查看:

①文章体裁和字数的要求。 ②关于拟题、取材、格式方面的要求。 ③关于材料处理的要求。

④作文过程中不容违反的规矩。 ⑤其它特别的要求,如文题的提示语。

4.深究 ——审题四步之四。

仔细推敲,细读文题,深究隐含信息,品味文题“导语”。

①对看不懂的材料再从头读过,仔细推敲。

②细读文题中的解释、举例、说明与提示,看其中隐含有哪些对写作构思有用的信息。

③认真品味文题的“导语”。

以上四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步的“品析”。品析文题时,速度不妨放慢一点,时间不妨拉长一点,以确保真正地理解题义。为了理解的准确,除了从字面意义上直接体味之外,还可以运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增删。或在文题中增加字词,或从文题中减少字词,从增删之后变化中体会文题的表达重点,从而强化对文题的理解。 ②对比,将卷面上的文题与平时见过的或考前训练过的文题进行对比,从中体会到大的差别或细微差别,以防止草率套用原先熟悉的材料。

以上四步,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操作上是揉为一体的,只不过是审题中要注意的四个侧面,我们在考场上一定要为自己负责,细心审慎地“步步到位”。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能传达关爱、喜悦、温暖、鼓励、感恩……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我们都曾微笑过,我们都曾看到过……

请以“一个 的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请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提示和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考虑到文章内容的充实,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按两项给分,作文45分,卷面书写5分。

作文评分标准(基准分为38分;要紧扣作文要求评分: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凡每少于50字的扣1分): 一类:42-45分; 二类:38-41分;  三类:34-37分; 四类:33-18分;  五类:0-17分。

书写评分标准(基准分为3分;在作文书写过程中,凡使用改正液、透明胶带涂改的,卷面书写的5分一律不给):一类:5分; 二类:4—4.5分;三类:3—3.5分; 四类:2—2.5分。

提示:阅卷操作时,要采用下列形式判分:作文分+卷面书写分=实得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爱如同温暖的阳光,洒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我们心存感恩。亲爱的同学,在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一个微笑、一句劝勉、一声祝福而感动?你是否曾因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落红护花而感喟?……
  请细细回味你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种种感动,撷取其中最动人的一幕,以“那曾感动我的______ 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二:请以“我能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作文评分标准及要求:

一类卷(45—50分):符合题意,有新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流畅,条理清楚。

二类卷(40—44分):符合题意,较有新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语言比较通顺,条理比较清楚。

三类卷(35—39分):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比较明确,内容大致具体,文字大致通顺,条理大致清楚。

四类卷(26—34分):基本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条理不够清楚。

五类卷(25分以下):不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文字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不成篇)。

评分要求:

①须二人阅一卷,各自独立给分,若误差超出规定范围,由第三人(终审)重阅。

②基准分为38分,在此基础上根据评分类别进行评定。

③未写题目的扣3分;不足600字的,每少50字扣3分;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的扣3分;标点符号一逗到底的扣3分。

④凡判为满分和五类卷的,原则上须经阅卷组长认定。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②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句子是“ 。”

③思乡怀亲之情人所共有。春夜听到笛声,李白情动于衷:“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途中路遇故人,岑参泪如雨下:“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举头望见明月,李白脱口而吟:“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④《木兰诗》中的“ ,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各领风骚数百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此夜曲中闻折柳;凭君传语报平安;思君不见下渝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共8分。每错、多、漏一字均扣1分,扣完为止)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远去的声音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十四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瘦如柴,未来恐难成大器。’母亲安慰和鼓励我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当年我们一家生活在战乱、父亲病故、贫穷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我那时唯一的信念就是——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你成功地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那么下一阶段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历史上很多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

“各位同学,我们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们谨守正知、正行、正念。因此我们可以高声回应社会:我们一生未曾不仁不义、不善不正。让我们一起共勉,同塑美好的世界。”

(摘自《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十周年庆典上的演讲》)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作文略

人生都要向前,变化的是条件,不变得是方向。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赞誉能助我们前行,损毁也能鞭策我们前行;前行可能是我们执着的坚持,也可能是我们幸运的机遇……

请以“在___________中前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内容 建议以45分切入,其余参照2013年扬州市中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在“三基”(内容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达到的基础上,重点看细节描写运用情况。

书写分3分。书写马虎潦草,难以辨认0 分;书写一般,能够辨认1分;书写规范工整2分;书写美观得体3分。

负重的母亲

常 伟

⑴一个滴雨的初午,我和妻子去医院看望一位病人。探完病人正下楼梯,迎面爬上来一个背孩子的女人。孩子很大,似乎也很重,与女人的瘦弱小巧显然不太协调。女人艰难而沉重地一步一步向上攀着,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扶着栏杆喘口气。汗珠就顺着乌黑的发髻和绯红的脸颊流下来,浸入她的眼角和嘴唇。妻子想上前帮她,她却说不用,她就到了。妻子问她为什么不坐电梯,她说人多太挤了,她的孩子脚受了伤,她怕别人挤着了他。

⑵回来的路上,我们望着车外湿漉漉的树木和行人,一路上默默无语。我忽然想起去年的中秋,父亲被车撞伤后,坐在家里动弹不得,秋收时所有的农活都落在了母亲身上。远在他乡的我们忙于工作和家庭,只能在周末回去一趟帮帮手。

⑶中秋那天下了班,我和妻儿辗转三趟车赶回了家中。那是一个被小雨湿透的烟雨迷蒙的傍晚,父亲坐在昏暗的过道里打着瞌睡。我的到来没能使他高兴,反而惹出他一脸的悲伤和老泪纵横。我抑住自己的眼泪,问母亲哪儿去了。父亲含着眼泪,说母亲去了村东的坡地。

⑷我直奔东坡的田野而去。雨好像大了许多,针一样凉飕飕地钻进我的脖子里。一种辣辣的痒痒的痛感从衣领深处升起来。

⑸站在田地头,一个庞大的黑影正向着地头移动,慢慢地,越来越犬,越来越大。我终于看清,那是一堆巨大的玉米秸在移动,而让这玉米秸慢慢移动的,是母亲那两条瘦削赢弱的腿。

⑹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我一脚踏进田地里,迎上去,一边抢母亲肩上的秸捆,一边说: “娘,天这么晚了,您怎么不回家?”母亲见是我,话语里充满欢喜:“你怎么来了?我看着天要下雨。下大了玉米秸就会烂在地里,秋冬里就没了柴火烧。能收点是点吧!”

⑺我说:“我们都回来,陪你们过节。”

⑻母亲显得异常高兴,抹了一把脸。头发上的水珠沿着发际一股脑儿流入脖子里,她忙说: “赶紧回家,赶紧回家做饭,别让他们老等着!”

⑼我在前面拉着母亲的车,母亲弓着腰在后面推,我的眼泪顺着小村的街道一直流进了家里。

⑽回到家里,妻子已做了几个菜。我们围坐在桌旁,儿子问我母亲:“奶奶,这么一大车玉米秸您背得动吗?”母亲笑了,说:“背得动!你看你爷爷这么大个儿,我都背得动。前几天前村唱大戏,你爷爷爱看,我就用三轮车拉着他,到了就把他背到戏台跟前的长椅上。天天如此,七天我们去了六回!”

⑾看着母亲那弯新月似的脊背,我问:“您不觉得这样太累了吗?”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声: “谁说不累!可能是年纪大了,老是歇不过来。我记得你从小就多病,村里没卫生所,都是我背你到七八里外的小医院去打针,那时从没觉得累过。可现在老了,不中用了,腿脚都不行了,膝关节都疼得站不起来了。但只要你爸高兴,累点就累点吧,只要我还能动弹。”这时爸_____。

⑿又是一个下雨天的小学门口,一位年轻的母亲将身上的雨衣脱下裹在儿子身上,然后蹲下身将孩子背起来,穿过熙攘的街市走向回家的路。儿子忽然把头伸出来问: “妈妈,妈妈!您天天背我,累不累?”年轻的母亲转头朝他笑了笑: “傻孩子,妈妈背着你,永远都不累!”

(选自《文萃报》)

19.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第④段写秋雨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赏析语言(6分)

(1)说说第⑴段划线句中“浸”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简要赏析第⑸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的母亲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她们具备共同的精神和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负重的母亲”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添补第⑾段末的空白。(要求:从神态、动作任选一个方面设计一个细节,要能表现出父亲此时内心的感动和震撼,80-100字,4分)

19.(1)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母亲要赶在雨下大之前把玉米秸收到家里作铺垫(2分);(2)写秋雨的凉是为了表现母亲冒雨收玉米秸的劳苦(2分)。(共4分)

20.品味语言(6分)

(1)“浸”,是泡,使渗透的意思,写出了汗水之多(1分),生动表现了女人背孩子时的艰难(1分)。(共2分)

(2)将庞大的玉米秸堆和母亲瘦削羸弱的腿对比(1分),表现了母亲身上担负着家庭和生活的重任(1分),赞美了母亲的勤劳和奉献的精神(2分)。(共4分)

21.(1)文中的三位母亲背上都负重,有的背孩子,有的背玉米秸;(2)三位母亲都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重担。(共4分)

22.示例:爸端着酒杯的手突然抖动了一下,几滴浊酒敲响了他眼前的白瓷盘。满脸通红的父亲抖动着筷子去捕捉他跟前的花生米,可是那些花生米好像故意逗他,每次都从筷子的夹缝里逃出来。(共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