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湖心亭看雪》选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焉得有此人 更: ②是金陵人,此 客:

其远出海行 方: ④少闲人 但: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淞流砀。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运用恰到好处,请写出它好在何处。

4.柳宗元的《江雪》是从视觉着眼描写江天大雪,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 来写的。

5.写出这篇文章描写雪景文字的特色。

1.①还  ②客居           ③当……时           ④只是

2.①冰花一片弥漫。  ②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

3.“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 .听觉

5.这篇文章写西湖雪景的文学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1—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日,更定矣(  )   (2)与余舟一(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  (4)是金陵人,此(   )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1.D   

2.B   

3.(1)这  (2)小草  (3)酒杯  (4)客居 

4.(1)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5.B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日更定矣( ) (2)湖中得更有此人( ) (3)此(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纪年,暗示对故国的怀念。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孤僻抑郁,心态不健康的特点。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的心情。

1.这   哪里,怎么    客居

2. (1)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3.C

阅读下面的文字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日更定( 这 )  B.湖中焉得有此人( 更加 )

C.毳衣炉火( 穿着 ) D.此( 客居 )

2.下面句子的翻译,其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C.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D.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白:上下一 余强饮三大而别

B.余:住西湖 上下十里间

C.更:是日定 湖中焉得有此人

D.及:下船 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日更定 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

D.饮:拉余同 余强三大白而别

1.B 

2.C 

3.D 

4.B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上下白:________

(3)毳衣:________ (4)湖中得更有此人:________

(5)下船:________ (6)此:________

2、许多人认为“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用得妙,试分析一下。

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4、你如何理解舟子口中的“痴”字?

5、“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1、(1)都消失了(2)全(3)包裹(4)哪里(5)等到(6)客居

2、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3、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4、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5、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

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里的“痴”字?)

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8.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雾凇”、“沆砀”、“一白”,翻译正确且语句通顺得2分。重点词语的解释错一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

9.D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根据提示默写。

⑴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⑶湖心亭偶遇,“大喜”“同饮”,素不相识的人能如此,让人自然想到白居易的诗句:

⑷西湖与冬雪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的爱物,请各写出一句这样的诗句来。

西湖: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⑷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冬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的游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沉寂了。

2.(湖心亭的花草树木上)结满了冰花,四周弥满着白气,天空和云朵、远山、湖水,从上到下全都变成了白色。

3.湖面上的影子,长长的堤坝只有一道痕迹了,湖心这也只有一个点儿了,我的小船像一株小草,船上的人像两三个小点了。

4.湖心亭上怎么(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不要说相公(您对自然山水)很痴迷了,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