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段积累——默写《愚公移山》选段。(4分)。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 ? ?”杂曰:
“ ,隐土之北。”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8分)
①泾流之大, , 。(《秋水》)
②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③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④江晚正愁余, 。(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
⑤《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苍茫壮美的诗句是:“ ,
。”
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千古离人共同心声的句子是
, 。
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现作者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的句子是
, 。
⑧《如梦令》中用借代和拟人的手法创造性的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
③见贤思齐焉,
④山深闻鹧鸪。
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⑧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文默写:(10分)
(1)窈窕淑女, 。(《诗经》)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苏轼《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 , 。
(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 , 。
(5)范仲淹《渔家傲》的主旨句是 , 。
(6)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分别之际,请你从古代诗歌中选两句抒发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句送给同学们: , 。
(1)君子好逑 (2)春蚕到死丝方尽(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6)、略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颔联写景,表现了春的“闹”;②而常建则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借颈联写景,表现了人心的“净”,请分别写出这两联诗。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代枭雄曹操的两首诗,在这两首诗里,作者都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以及伟大的抱负,其中,①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②运用直抒胸臆来表现的句子是: 。 。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学贵有疑”说的就是学习要善于思考,要敢于怀疑前人的思想,《论语十则》中有一句非常精炼地论述了这一点,请写出这句话: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陶景弘《答谢中书书》)
(2)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
(6)《春望》是杜甫逃离长安前的诗作,诗中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诗句是 ,家书抵万金。
(7)《早寒江上有怀》中抒发诗人孟浩然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1)沉鳞竞跃 (2)少壮不努力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虽乘奔御风 (5)濯清涟而不妖 (6)烽火连三月
(7)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知识积累。( 6 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_______________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正如孔子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世说新语·咏雪》)
3、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记录了与故人把“酒话桑麻后”依依不舍的约定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写出两句描写离愁别绪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e02c6e5b5f147742.jpg]
[4f4d37649d06d93f.jpg]
古诗文积累(共8分,每空1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歌以咏志,诗以传情”,王湾“乡书何处达, ”(《次北固山下》)表现的是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抒写的是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马致远“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诗人飘零在外的思乡怀亲之情;孟浩然“ ,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表现的是作者含而不露的寂寞伤感之情。
4.《咏雪》中东晋才女谢道韫的一句咏雪词“_________ _____ _______ ”被广为传诵。
[c188de1ee5ae7cb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