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首联描绘的画面。(2分)

答:

(2)结合全诗,说说“无限悲”的丰富内涵。(2分)

答:

(4分)(1)描绘了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的画面,(1分)营造了一种宁静惨淡的气(1分)。(2)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任意2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白头吊古风霜里

登临吴蜀横分地,______________。(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1分)

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吴蜀横分地, 。 (陈与义《登岳阳楼》)

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吴蜀横分地, 。(陈与义《登岳阳楼》)

徒倚湖山欲暮时

,老木沧波无限悲。(《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白头吊古风霜里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空鸟鼠秋。(杜甫《秦州杂诗》)

⑵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⑷春秋多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⑹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⑴水落鱼龙夜  ⑵江入大荒流  ⑶白头吊古风霜里  ⑷登高赋新诗  ⑸烽火连三月⑹ 月是故乡明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杰出诗人。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被贬陈留的陈与义,也成了逃亡的难民。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②三年多难:北宋灭亡到写此诗已有三年。

18.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19.诗歌尾联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造成作者“悲”的原因。(4分)

18.夕阳迟欲暮时 (2分)

19.① 秋霜中凄清的景致。 ② 国家灭亡、时局动荡的忧虑。

③ 漂泊天涯、颠沛流离的痛苦。 ④ 感怀家园的愁闷。

⑤ 韶华已逝,功业未成,老大伤悲的落寞。

(评分标准:每点1分,只需写出四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所以,明晓内容,时间就明确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__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