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含有表“一会儿”义的词的是()选项
A:有间,太子苏 B:终日,扁鹊仰天叹日 C:明旦并起 D:有顷,佗偶至主人许 E:俄以病免
正确的义利观,茬现实条件下的选择是( )。
A:见利思己 B:见利思义 C:嘴上讲义,行动上讲利 D:行小义
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暗然失色 穷愁潦倒 重峦叠嶂 销声匿迹 B:深恶痛疾 不容质疑 冥思遐想 引经据典 C:拖泥带水 长吁短叹 翻来复去 一视同仁 D:悠游自在 囊萤映雪 顾名思义 不可名状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1.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2.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
10.B
11.B
12.B
【解析】
10.
试题分析:A.感慨;C.平坦;D.谁,哪一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B.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B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9.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
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
⑷其孰能讥之乎 其:
⑴于:对,对于。⑵以:因,因为。⑶而:然而。⑷其:难道。(一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复习文言虚词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此题中,于,作介词;以,连词;而,表转折;其,语气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C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A:叹:应是“感慨”的意思;B:夷:应是“平坦”的意思;D:孰:应是“谁,哪一个”的意思。
17.
试题分析: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是“景象”的意思;ACD三项中的“观”为动词,观看,观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C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A感慨;B平坦;D谁,哪一个。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
17.
试题分析: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