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了“云”,如“苍茫云海间”,“云深不知处”,请你再写出含“云”的两个诗句:① ;②

参考示例:1)孤云独去闲;2)野径云俱黑;3)黄河远上白云间;4) 白云千载空悠悠;5)云横秦岭家何在;6)相期云汉; 7)朝辞白帝彩云间。(写出含 “云”的句子即可)。

 中国古代诗人常借月烘托意境,抒发感情。如温雇筠《商山早行》中“ , 人迹板桥霜”描绘了一幅残月朦胧的晨景图;杜牧《泊秦淮》中“ ,夜泊秦淮近酒家”借月描绘了秦淮烟月迷离的夜景。

鸡声茅店月;烟笼寒水月笼沙;

(1)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此法,借莲的“ ”这种于污浊之中却亭亭净值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人生志趣。

(2)登高望远,兴发豪情,古人独占高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杜甫仰望泰山时志满于山的千秋慨叹;后有来者,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亦有杜诗精髓的延续传承,这穿越时空的惊世之句是: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超然脱俗的想象,将无形的人间情感寓于有形的清风明月中,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达对友人关切与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将原本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借向晚苍凉的画面来表现游子的羁旅愁怀。其中最能道出思亲怀乡之苦的句子是: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人皆有情。白居易望月有感,抒发了“共看明月应垂泪,        ”的相思之情;李商隐借物咏怀,表达 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不渝深情。

  (2)人各有志。诸葛亮希望尽己所能,“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陆游坚守其报国之志,“僵卧孤村不自哀, ”。

  (3)人亦自然。人们渴望拥有“春潮带雨晚来急, ”的宁静,享受“ ,村南村北响缲车”的恬淡。

 

(1)一夜乡心五处同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攘除奸凶 尚思为国戍轮台

(3)野渡无人舟自横 簌簌衣巾落枣花

  ①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阐述了学习态度;《孟子》中的“ ,国恒亡”,说明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②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可以使作品艺术效果突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③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1)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2)杜甫《春望》中用“ ”的诗句写出了在战火不断的环境中想知道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人要有进步,就必须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诗句是“ ”。

  (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大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

  (3)《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永结无情游, 。 (李 白《月下独酌》)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范仲淹《苏幕遮》)

  (4)受命以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出师表》)

  (5)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②相期邈云汉

③波上寒烟翠

 ④夙夜忧叹

 ⑤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1)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枳花照驿墙

(3)莫道不消魂

(4)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