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是()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阅读《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释文中加点词。
造 晏如
2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作者为什么对五柳先生“性嗜酒”以及他喝酒的经过进行详细描写?
1.2略
3柳先生在污浊的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很多愁苦,寄情于酒,使自己得到解脱;他“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表现。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1、⑴ 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⑵ 往,到;希望、愿望。 ⑶ 安然自若的样子。 ⑷ 冷冷清清的样子。
2、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3、⑴ 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⑵ 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4、不求甚解
5、不汲汲于富贵。
6、“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7、记叙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8、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忘怀得失)
9、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
10、“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渊明先生对自己读书特点的概括,他并没有要求别人也这样读书,所以,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好。另外,作者紧接着的一句话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即每当自己对书中的旨意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记了吃。可见他遇到与自己投合的作品,读书还是很投入的, 都做到了废寝忘食。我们应该联系上下文,全面、客观地理解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_____ ②期:_____ ③劳:_____ ④之: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用、把 ② 希望、愿望 ③使……劳累 ④ 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 ②期: ③劳: 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1.① 用、把 ② 希望、愿望 ③使……劳累 ④ 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曾不若孀妻弱子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故人不独亲其亲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欣赏文中插图,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
答:
4.根据下面句子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五柳先生的衣食志趣再现出来。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
1.B。
2.①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工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读书适意,醉酒怡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
4.示例:挡不住风雨的简陋居室冷清寂寞,破旧不堪的粗布短衣补丁无数,常常空空如也的锅碗瓢盆一贫如洗,但他却安然自若,不改己志。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互相轩邈 ②蝉则千转不穷 ③鸢飞戾天 ④造饮辄尽 5曾不吝情去留
①互相轩邈(向远处伸展)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③ 鸢飞戾天( 至、到) ④造饮辄尽(往,到) 5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对下列句子出现的修辞方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审容膝之易安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④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A:①借代 ②对偶 ③夸张、对偶 ④对偶、借代 ⑤借代 B:①夸张 ②拈连 ③对偶、借代 ④排比、对偶 ⑤婉曲 C:①夸张 ②借代 ③对偶、夸张 ④排比、对偶 ⑤比喻 D:①比喻 ②拈连 ③对偶、夸张 ④对偶、借代 ⑤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