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萧红墓前的5分钟演讲
郭沫若
年轻的朋友们!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__又只要我做“5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做你们的青春之舞泳。
我想了,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演讲:“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5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到5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做5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5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当我听了刚才×先生两分钟的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人引申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靠着年纪轻,假如是单靠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实,他为饥为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彻底一切,这是年轻人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1948年)
11.这篇演讲辞是1948年郭老在萧红墓前对香港南方学院艺术系教师所做的一次即兴演讲。演讲句式和用词口语色彩很强,使人倍感亲切。试举出一例。(3分)
12.演讲的开头极为巧妙,郭沫若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来说“5分钟”的要求,其作用是什么?(3分)
13.郭老转述评价×先生的演讲目的是什么?(3分)
14.“年轻精神”的内涵有哪些?(3分)
15.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年轻精神”应有什么新的含义?(4分)
11.该题主要使学生认识演讲的口语特点。示例:①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不多不少”与“恰好”语意相同,但又起强调作用,是口语的特点。
12.给演讲创造一种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
13.抒发对萧红的怀念哀悼之情,引出“人应该有年轻的精神”这一观点。
14.追求真理,博爱无私,勇敢坚毅。
15.略(该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应围绕时代主题,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等内容。)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1955年1月26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6.作者能按预期收到儿子的来信说明了什么?(3分)
7.作者为什么说“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3分)
8.你是怎么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的?(4分)
9.你是怎样理解这封信中的“坚强”的?(3分)
10.从这封信中你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4分)
6.说明父子书信往来频繁。并且心灵相通,互相关心,体贴。
7.因为儿子的演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祖国争了光,为听众带来了欢乐。作为父母,触景生情,定会高兴得涕泗横流。
8.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赤子战胜孤独,不感到孤独。
9.这里的“坚强”主要指“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10.此题无固定答案。能抓住以下关键处来谈即可。(1)是一个非常热情、充满父爱的人。(2)对儿子要求严格的人。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⑥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8.第l段第一句。 9.“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lO.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 11.A 12.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3.D
课外阅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__、朱总司令的命令。
13.用“‖”将消息的导语和主体分开。
14.本段文字感__彩鲜明,请举例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第一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4.用“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这些贬义词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用“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赞颂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之势。(不设统一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15用“大约”来表示估计,说明三十万不是确数,若去掉就变成确数了,用语不准确。(意对即可)
课内阅读
8.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
9.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10.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1.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12.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
5.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6.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7.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阅读“一百年前的今天……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回答问题。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哪些事实证明伏尔泰是一颗巨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一语中,两种美好的形式指的是____和____。
④作者说:“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其中的职能是指作为________行使的职能,使命是指________。
⑤为什么说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回忆伏尔泰一生的辉煌成绩,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②等身的著作;挑起过最荣耀、最艰巨的责任。③过去的诅咒 未来的祝福 ④作家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⑤因为虽说伏尔泰是一个人,但是他的功绩和思想却影响和代表了这一个世纪。
课内阅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能体现“强盗”行为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运用了不少反语,找出使用反语的两个词语,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愤怒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
5.闯 洗劫 放火 行窃 劫掠
6.漂亮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课内阅读
8.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
9.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10.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1.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12.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