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________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__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①,和__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__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__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__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__还高4.24米②。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课文。

2中甲、乙两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甲:落成 乙:慢慢B.甲:竣工 乙:徐徐

C.甲:竣工 乙:慢慢D.甲:落成 乙:徐徐

3画线的①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第二节可以知道纪念碑在__的________(位置)。

5选段第二节、第三节表明作者是按________顺序介绍的。

6介绍用料、质地,并说明其象征意义,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

7画线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

8选段为什么要插说建造的过程?

1略

2.B

3.打比方  巍峨

4.正南

5.由远及近

6.庄严

7.列数字、作比较  雄伟

8.反映党和毛__以及全国人民对兴建纪念碑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突出纪念碑的伟大意义。

禽流感病毒如何危害人体

随着2005年冬季的到来,人们的周围环境也日渐增多了许多寒意。但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最让人们担心的还是禽流感H5N1病毒是否最终会演变成一种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当然,这种担忧尚需时间和事实去加以证明。在目前已出现人被感染上H5N1病毒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以及这种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

  最近,香港、越南和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当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而普通感冒病毒刺激人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生的炎症蛋白量仅为其十分之一。这一发现足以说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命作用。

  研究人员介绍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的加强,可以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两种因子的频繁活动还可以使感冒病情加重,诱发会威胁生命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生了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的病例,其中已有64人死于该疾病。所有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尽管这些病例尚属动物传染给人的个案,但是专家们警告说,如果禽流感H5N1病毒进一步变异,成为一种可在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那人类将面临一次严重的全球大流行。

  为了证实禽流感H5N1病毒的剧毒性,科学家们将H5N1病毒与一种叫做H1N1的人类流感病毒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与H1N1病毒相比,H5N1病毒所刺激产生的炎症蛋白要多得多。当被H5N1病毒感染后,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趋化因子IP-10的浓度是被H1N1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十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从人类感染禽流感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获得的数据十分吻合。当禽流感H5N1病毒接触到人的气管和肺部小气泡后,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则会导致这些部位发炎,以帮助人体抗击病毒。但问题是,有时这种被激发的炎症会大大超出正常所需,从而引发对人体的间接损害。这种间接损害又可再次引起炎症,对人的肺部产生损害作用,最终使人难以呼吸。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还解释了一个常人并不十分理解的现象,即那些免疫功能很好的人,一旦被感染上禽流感H5N1病毒后,其免疫功能所受到的损伤往往会比那些免疫功能较弱的人要严重。这是因为免疫功能很好的人,其体内“超量”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很强。一旦这种能力被禽流感H5N1病毒激发起来后,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就自然要胜过那些细胞因子产生能力较弱的人。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临床上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并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

及对开发有关的新药,都打开了一条很有价值的通路。

(选自《北京青年报》2005.11.14)

1、亲爱的同学,阅读全文后你一定知道了禽流感病毒是如何危害人体的吧?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1997年香港禽流感曾使12人患病,其中6人死亡。一位身强力壮、免疫能力强的感染者比另外几位免疫能力弱的人先死亡,许多人对这种情况难以理解。恁找到科学依据帮助他们解答这个疑难吗?

3、第二自然段“这一发现足以说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命作用”中加点的词语“可能”是多余的,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4、联系全文,研究下面几则资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资料1: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资料2:目前在韩国和日本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属H5N1型,通常只在禽类中传播,很少感染人类。

资料3: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染,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

资料4:同学们应注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免疫力;实用禽类制品之前要高温充分烹煮,以灭杀病毒。

探究结果:

1、当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使感冒病情加重,诱发会威胁生命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2、免疫功能很好的人,其体内“超量”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很强。一旦这种能力被禽流感H5NI病毒激发起来后,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就自然要胜过那些细胞因子产生能力较弱的人。

3、不是多余的,是作者有意为之。“可能”表示推测的语气,从文中看,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一定产生致命作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禽流感病毒传染性很强,主要在禽类中传播,很少感染人类,只要我们注意预防,禽流感病毒是可以控制的。

东方网3月17日消息:超市的盐都被抢光了!昨晚本报陆续接到无锡、南京及苏州等地读者打来的电话,称在超市既买不到碘盐,别的盐也脱销了。有的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加碘盐回去吃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请你读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问题

(1)你人为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有影响吗?

(2)吃碘盐就能预防核辐射吗?

(3)你怎样说服去抢购碘盐的奶奶。

链接材料:

(1)地球自转是由西向东转的。热带气温高、寒带气温低,所以除了一般的风以外,有一个空气在低纬度上升、到高纬度下降的大对流过程。高空气流向北流动的过程 中,由于低纬度线速度高,流向会偏东,形成固定西风带。出事的福岛核电站大约处于北纬38度左右,证实西风带影响范围,高空气流永远是自西向东运动,如果 真的发生强力爆炸将放射性尘埃吹向高空,那么只有可能影响到人迹罕至的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等等,并且在气流吹动的过程中,放射性尘埃也会不断的被稀释扩 散在大气层中,到达北美大陆时影响已经相当微弱。

(2)碘防御辐射的原理是甲状腺容易吸收碘,放射性尘埃中有碘131,碘也仅仅对碘131有作用,对别的没有作用。如果被吸收很麻烦,那么就提前服用碘片,一般是碘化钾,用没有放射性的碘先让甲状腺饱和, 然后就不会吸收放射性的碘同位素了,但是首先碘盐吃了没用,碘片也用处不大。

(1)答案:地球自转是由西向东转的,放射性尘埃也会不断的被稀释扩 散在大气层中,到达北美大陆时影响已经相当微弱。所以对我国没有影响。

(2)碘也仅仅对碘131有作用,对别的没有作用。碘盐吃了没用,碘片也用处不大。

(3)略。

阅读《我们身边的荧光增白剂》

我们身边的荧光增白剂

①近日,有报道说,有些颜色极为亮丽的服装中含有荧光增白剂,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同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纸质餐具仍存有安全隐患,多家知名方便面品牌外包装仍然含有荧光增白剂。

②荧光增白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③它是一种具有亮白增艳作用的色彩调理剂。其作用原理是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色或紫色的可见光,蓝颜色的光释放出来后,与物品发出的黄光进行叠加,互补形成白光,使物品发出的白光增加,人们肉眼可感觉到白色物品明显变得更白、更亮、更鲜艳。

④在纺织服装行业,纤维自身的白度往往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尤其是天然纤维如羊毛、蚕丝、棉花、麻等。由于环境与生长周期的差异,纤维的白度差别很大,特别是白色纤维,会轻微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从而造成蓝色不足,使白色的纤维看起来稍带黄色,给人以陈旧之感。为此,人们在洗涤剂中或纺织品整理过程中加入荧光增白剂,从而达到使衣服颜色更亮丽的目的。

⑤现在,荧光增白剂广泛用于纺织、造纸、洗涤、塑料、涂料、皮革等多个领域。

⑥那么,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安全隐患呢?

⑦医学临床试验已经证明:荧光增白剂一旦进入人体,就不容易分解,毒性会在肝脏或其他主要脏器中积累,构成潜在的致癌风险;在紫外线作用下,荧光增白剂可能会增强致癌物肿瘤的形成;还能引起真核生物酵母的致突变作用;最明显一点就是与伤口处的蛋白结合,不利于伤口愈合。

⑧值得欣慰的是,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服装学院,目前正就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展相关标准的申请与制定,并提出建立生态环保体系标准,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

1. 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2. 文章第②-⑦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荧光增白剂”进行了介绍?

答:

3.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其中的原理。

【材料】

妈妈为小明买了一件纯棉白衬衫,小明觉得白衬衫陈旧发黄。妈妈使用某品

牌的亮白增艳洗衣液洗涤后,白衬衫变得鲜艳亮丽。

答:

1. 要点:①用具体事例说明荧光增白剂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引起人们警醒。

②引出下文对荧光增白剂的说明。

2. 要点:定义、作用原理、应用范围、危害

3. 要点:①白色纤维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后,造成蓝色不足,会使白衬衣看起来稍带黄色。

②洗衣液中的荧光增白剂吸收紫外光,释放蓝颜色的光,与衣服发出的黄光叠加           形成白光,增加衣服的白光,使衣服显得鲜艳亮丽。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文章的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学会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如实地反映、再现客观外物(人、事、物、景等)极为重要,它不仅像绘画的写生那样可以打好写作的基础,同时,它也在描绘、建构着一个可见可触的外部“世界”。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这样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叙述,是对人物出身、经历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甲】如叙述“海市蜃楼”这一自然景象发生的情况:

(1980年仲夏的一天)午后2时40分,在与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南侧海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两个小岛。10分钟后,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一幅海市蜃楼胜景出现了。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清晰可辨,建筑各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映照,当地群众和游客为奇幻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据记载,这次海市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所少见的。

(1981年8月28日四川《文摘周报》)

在整个叙述中,时间线索清晰,过程交代也很明白。

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乙】如,同样是表现海市蜃楼奇幻景象的出现,作者是这样描写道:

记得是春季,雾蒙天……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 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杨朔《海市蜃楼》)绘形绘声绘色,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状貌,使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说明,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丙】还是以海市蜃楼为例,可以这样去说明:

海市蜃楼亦称“蜃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有时伴有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境。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一般有上现蜃景、下线蜃景和侧现蜃景三种,也有其他更复杂的蜃景。我国山东省蓬莱县常见渤海庙岛群岛的幻景。

(《辞海》“海市蜃楼”条)

这就是知识性很强的客观说明了。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形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起记“实”的任务。

1.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恰当的位置。

①它是一种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②它是一种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③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答:【甲】 【乙】 【丙】

2.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下面文字的记“实”特点。

1.【甲】        【乙】        【丙】    

2.答案要点:

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记“实”方法。

叙述把文章内容清晰地告诉读者文章写的是上课时的情景;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京京读课文不仅感动    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和同学。(心理描写反映了京京读课文的真实感受。

标题: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 )

A.、微博

B.、微博用途

C.、今天你“微博”了吗

D.、获取信息的渠道

理由: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

3、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1.C, 理由: 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做标题,既能概括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

3.举例子 列举了几个网上直播的热点事件,说明了微博在互联网生活中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引出说明内容----微博的用途。

4. 不能删。“主要”有“重要”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微博的重要用途,但不是唯一的用途。删去之后不符合愿意,这样写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

《大自然的语言》片断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      ”、“     ”、“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            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 。

3、文中加粗的句子分别采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答不超过12个字)。

5、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

6、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7、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1、“传语”“暗示”;“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3、举例子 作比较(每空一分)  

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5、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 

6、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7、略(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且不胜枚举表述清楚即可得满分)

阅读《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词汇问题》

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词汇问题

①学习古代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在这一点上,学习古代汉语和学习外语是一样的。而和学习外语相比,学习古代汉语更需要强调古代汉语词汇。古书读不懂,主要受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但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差别不特别大,因而在学习古汉语时,懂古代汉语词汇比懂古代汉语语法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掌握一批古代汉语词汇,大致上就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古书了。

②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古代汉语词汇呢?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什么变化,就不必再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一类是古代汉语中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如“罾”(鱼网)、“爨”(烧火做饭)等。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这两类词语都需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尤其值得注意。像前一类词语,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根本不认识这个字,那就会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它的意思,一般不会发生错误。而后一类词语,因为现在还在用,而意义却已有所不同,我们在看古书时很可能拿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结果就理解错了。

③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当然要下苦工夫,但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词汇和词义的系统性,就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词汇。

④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词的几个意义里面,一般总有一个本义,其他的是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最早的意义,一般说来,这就是它的字形反映出来的意义。例如,“行” ,由甲骨文字形可知,其本义是 “道路”,其他的均为引申义,由“道路”引申出“行走”是很自然的。“行走”是人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也可以叫“行”。而由此又产生了一个引申义“运动、运行”……如果这样以本义为纲,按照词义引申的系统把各个引申义贯穿起来,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就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了,而是有系统的,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⑤词汇也有系统性。比如,同义词和反义词就是词汇按照词义相同和相反形成的系统。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同义词或反义词联系起来掌握。

⑥学习古代汉语词汇还需要懂得词的“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的关系。

⑦词典意义是从众多的句中意义概括出来的,但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有时会有一些差距。比如,“降”的一个词典意义是“降低”,但用这个意义来翻译“未尝稍降辞色”就不很切合,在这个句中,“降”的意思是指“放平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句中意义,这些句中意义不能一一收入词典中去,而只能概括成为词典意义。反过来,用词典意义去解释各种句子中的词,也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根据上下文作适当变通。

1.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答:

2.下列各项中,本文没有涉及到的说明内容是哪一项?请将其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A.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异同

B.古代汉语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

C.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词汇都具有系统性

D.古代汉语词汇和语音的关系

3.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借助第②段的相关知识,说说这段文言文中哪个词应该重点掌握,为什么?答: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字的一个义项是“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和“为宫室、器皿、人物……”中的“为”都是“做”的意思,但在翻译句子时我们会把它们分别译为“筑造” 和“雕刻”。

上面这个例子最适于补充到选文第④、⑦段的哪一段里去?结合该例说明理由。

答:

1.

①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

②在学习古汉语时,懂古代汉语词汇比懂古代汉语语法更为重要。

③如果能掌握一批古代汉语词汇,大致上就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古书了。

2. D

3. (1)应重点掌握“特”(或“故”“归”“卒”“擅”“南面”“制”“夫”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现在还在用,而意义却已有所不同,我们在看古书时很可能拿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而产生误解,所以应重点掌握。

(2)适于补充到第⑦段里去。因为“做”是“词典意义”,“筑造”和“雕刻”均属“句中意义”,例子中翻译时采用了“句中意义”,这可以用来具体说明第⑦段中“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有时会有一些差距”,“用词典意义去解释各种句子中的词”,“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根据上下文作适当变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汉字之美

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文字中拼命汲取汉字的精髓,还一次又一次煞有介事地举办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其主角便是汉字的书法作品,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可见一般。汉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这里的学问深着呢!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有人读得悦耳流畅,也有人读得含混不清。要让听者从你的嘴巴中听出汉字的美,还真得请你下一番功夫。

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汉字的形美同样不可抗拒。历代优秀的书法家粲若繁星,各具风采。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分敬仰,小桥流水倘惹有名家的“墨宝”则会因此声名远播。难怪各旅游景点在宣传手册上都忘不了写上“XX年间,大书法家XXX见此佳景,豪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XXX几个大字”之类的语句。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蒂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形形色色的美术字更为汉字的形美推波助澜。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千变成化,精彩纷呈。古老的中国汉字镀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更魅力四射。

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思:“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高大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

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汉字字义的理解随之不同。我看《红楼梦》与文学家看《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视若粪土的原因。平常的一句话,如“你是个大坏蛋!”可能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也可能是情侣的亲密调侃;可能是路人的厉声痛斥,也可能是某君良心发现后的深深自责。细细品来,汉字的义真及奥妙无穷。

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你看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佳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而我们,正是被这些小魔块们深深吸引,才会“沉睡不知归路”,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夜深人寂,挑灯夜书。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1.文章写了汉字的哪些美?试简要概括。

2.从著名话剧演员朗读《雨巷》的艺术效果上看,汉字的语音具有独特的魅力。依据三、四两段提供的信息,说说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作者认为“汉字之美,还是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棉纱”,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第八段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成千上万的汉字一经语言大师的“点化”,就能放射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可以举一个词句、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

 1.文章写了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和汉字之间相互组合的内在神韵美。(第四方面也可以摘抄原文。)

2.应注意讲究四声和变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3.只有真正地热爱汉字并能深刻理解、准确运用汉字的人,才能获得汉字的内在神韵美。

4.示例: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真切、诚挚的父子深情,让人感动;《西游记》以其神奇的想像,曲折的故事,生动的人物,深深吸引了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饮水与健康

李复兴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2/3 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 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玲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 ,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 所以, 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 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 ,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 1/3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 “反食”。

(选自《自然与人》,有删改)

1、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问题?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3、文章第⑤、⑥段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4、文章结尾说“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厌食’”。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读了本文,你对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和身边生活现象简要谈谈。

1、着重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意思相近即可)

2、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的:①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②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④喝足够的水,可延缓衰老,利于长寿。

3、参考:①“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 成人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作用:用数字准确具体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②“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作用:精确说明了特定体重的中年人每日的排水量。③“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或:每日“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作用:精确说明了人一天所必须的饮水量,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谈出自己的认识,结合了本文饮水知识和生活中喝饮料代替喝水这一现象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