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不用染料,不用着色,你就能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这是变魔术吗?不,21世纪,一个新兴的产业——彩色棉产业就有这样的神奇本领。②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棉花的花朵是洁白的,人们收获洁白的棉花后,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物,就成了布料。如果染上色或印上花,就是美丽的衣料、窗帘、床单等等。③而彩色棉花的棉花纤维中却含有天然的彩色色素。不用印染,用彩棉织成的布就可直接做成花衣裳。彩色棉花是新的棉花品种吗?不是。彩色棉古代就有,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在18、19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海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然而,由于彩色棉花产量低、纤维短,因此逐渐被人遗弃,以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棉花还有彩色的。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又开始对彩色棉进行研究。90年代初,美国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种颜色的长纤维彩色棉花,并进行了大面积种植。不久,面目一新的彩色棉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随后,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中也相继取得成功。缤纷多彩的彩色棉服装,在一些城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994年,我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批彩色棉种子进行试种。⑤彩色棉花不仅色彩自然柔和,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农药,在纺织过程中也不需要化学染料。这样,就使得产品及周围环境不会受到污染。美国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的牛仔裤用料斜纹粗棉布,再也不用染色了。制成服装后,柔软舒适,永不褪色。彩色棉因没有沾染任

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被人们誉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而用彩色棉制作的服装则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⑥我国对彩色棉的研究后来居上,使淡蓝、橘黄等8种颜色的遗传基因达到稳定状态。1998年彩色棉种植面积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供不应求。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彩色棉产量可达1.2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老百姓也有望穿上这种“保健服装”了。(摘自《我们爱科学》2000年第9期)

1.彩色棉产业的“神奇本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划出文中说明彩色棉花的本质特征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彩色棉产业用“不用染料,不用着色”的彩色棉就能产出彩色棉纺织品及色彩艳丽的衣服。

2、第3节第一句(或“彩色棉花色彩自然柔和”)。

3、举例子、列数字,意在说明这种彩色棉具有在种植过程和纺织过程中使产品及周围环境不受到污染的优点。

4、彩色棉(或:神奇的彩色棉)。

“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

时下,“平台”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经过修复,绿阴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重新焕发出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 的时下流行的“平台”。

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

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sysLemplado”,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ph廿onn”翻译过来的“平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

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 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门子运用Javs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 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 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平台”;在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

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又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1.快速浏览全文,写出“平台”一词的本义和在电脑业、其他行业中的不同含义。

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

意为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平台”一词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又有________________作为促使其流行的条件,因而成为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5.有关电脑术语,除了文中提到的“菜单”“因特网”“点击”“平台”之外,请你再写出两个。

1.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电脑操作系统。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

2.时间  下定义  举例子    

3.以春景写冬景,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生动形象的比喻“平台”一词在众多领域中流行之快、运用之广  

4.简洁又形象    电脑的普及

5.示例:下载  粘贴  复制  拷贝  剪切  启动.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两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__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乏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1.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1) (2) (3) (4)

2.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答:

1.(1)网络语言的排行  (2)网络语言的产生途径  (3)网络语言的传播  (4)网络语言的转移2.打比方和列数字。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网络低俗语言传播速度之快。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网络低俗语言传播速度具体化。

3.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 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__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

3、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1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

③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

④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2、持久地  徜徉

3画线部分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这一大脑结构改变特点

4、“耐心杀手”一词,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5、B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请根据第一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举例子、作比较。

4.不能去掉。“左右”表示花期延迟时间不能确定是十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15•杭州中考)阅读《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 2012年 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 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 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13.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15.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

16.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

13.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14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15.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16.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

(2015•南充中考)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①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儿的五颜六色。

②造就花儿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做“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等。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 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 如墨菊、黑牡丹等。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等。

③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 值产生了变化, 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颜色变化。

④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 “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有类胡萝卜素。

⑤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⑥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值, 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 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8.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花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全是因为它们花朵内的色素不同造成的。

B.牵牛花的颜色一日三变的原因是牵牛花细胞内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导致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了它的颜色变化。

C.花瓣里的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对花的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D.花瓣内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呈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9.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花儿为说明对象,准确地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

B.文章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清楚地介绍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类胡罗卜素广泛的存在于花瓣中,并控制着花的颜色。

D.本文先分说后总说,层次分明,语言平实。

10.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去掉后对句子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

B.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C.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

D.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

1A

2B

3D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

【甲】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划分并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由于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故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这四个大节气。当时是利用土圭(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的。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一天是冬至;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季节变换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那两天就是秋分和春分了。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到秦汉年间,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同时对同纬度的日本、韩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乙】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很有特点,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又称八位,其命名令人一目了然。另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的长势及成熟情况,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还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十二个节气则反映了降水现象、气温的变化以及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从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 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当然,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两千年的气候变迁,其实用性有所下降。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故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A.还由于同一纬度高度不同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难怪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B.”

【丙】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农业生产和生活。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在大部分地域,节气还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之而产生的民俗、民谚,已然成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水__融。如“C.”又如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冬至吃饺子……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诗:“D.”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1.文段【甲】先说明 ,再说明以黄河流域为依据建立节气的原因,接着说明 ,最后阐释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及影响。

2.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在【乙】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空。

从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 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3.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ABCD四处。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1.节气的含义、节气的发展历史

2.依次为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变化

3.④②①③

团雾——高速公路上的杀手

①2013年6月4日6时许,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东西两侧

车道突发16起交通事故,共造成56车相撞,致14人死亡。

②有关人员在分析上述事故的发生原因时发现,造成这些严重交通事故的杀手就是

团雾。

③从气象学意义上讲,团雾的本质也是雾。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

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那些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就是团雾,秋冬

季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是清晨6-8时,较容易出现团雾。团雾的形成,与局部

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其易出现的地域一般为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另外,雨

后山区的高速公路地段也较易出现团雾。

④与普通的雾相比,团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大雾弥漫有所不同,团雾

的势力范围比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彩,团雾似的,四顾朦胧,团雾以外,视线良好

;第二,团雾内能见度很低,一般只有10-20米;第三,团雾覆盖范固呈分段形态,

有的地方雾很少,有的地方雾很浓;第四,团雾的覆盖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团雾覆盖区

域长约5000米,小的团雾覆盖区域长度仅有1000米。

⑤团雾因其飘浮不定和能见度低的特点,而被称为“高速公路杀手”。高速公路上的

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团雾的危害之所以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⑦首先,团雾的特性造成了其在高速公路上多发。团雾不仅能在大雾天气中现身,

就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内出现。

⑧其次,驾驶员视觉的明暗适应特性不佳,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明适应指的是,人们从暗处走到明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人眼

需要1分钟能完成明暗适应性的转换。暗适应就是由明到暗,人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

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比明适应慢得多。一般情况下,人眼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一半的视

觉感受性,大概4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因此驾驶人由明朗路段一下子进入团雾路段时,

周围环境的能见度大幅降低,人眼不能迅速适应,视力无法得到及时恢复,由此造成反

应滞后,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⑨再次,人类的知觉会因参照物的不同而产生错觉,使得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

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由明朗路段驶入团雾路段时,虽然驾驶员会本能地采取制动措施以

降低车速,但往往会因为知觉错觉,低估进入团雾路段的车速。这就非常容易使前后车

发生追尾。

⑩最后,人类的反应特性也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在车辆行驶过

程中,驾驶员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刺激信号,并对其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信号做出反应。

选择反应时间的长短,与刺激信号的辨别难度有关,辨别难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当

车辆驶入团雾区后,四周白茫茫一片,降低了车辆给驾驶人的刺激强度,增大了驾驶员

的辨别难度,使得他们很难从周围的环境中把车辆辨别出来,也就是使驾驶人的反应时

间变长,从而延长了车辆的制动非安全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增。

11此外,还要考虑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与团雾区能见度低

的负面效果相互叠加,这也是造成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12那么,面对团雾,我们该怎么办?

13公安部交管局的专家提醒大家,驾车出行前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注意沿途天气

预报。一般来讲,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团雾更容易出现,尤其是雨后一两天,

如果天气晴好,就比较容易在清晨出现团雾。

14同时,驾驶员行经团雾多发路段需加倍注意,如遇突发团雾,应保持镇定,不要

慌乱,减速行驶。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选文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中面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5.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团雾的形成—般受空气湿度、风力、昼夜温差等方面条件影响。

B.和普通的雾相比,团雾能见度更低,势力范围较小,覆盖范围呈分段形态。

C.与人眼的暗适应特性相比,明适应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更大。

D.途经团雾多发路段,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如遇突发团雾,要尽可能减速慢行。

    1,团雾的形成条件、特点、危害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网Z|X|X|K]

    2.列举了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发生恶性交通事故并造成重大

人员伤亡的事例,说明团雾危害严重,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而突出地说明了团雾势力范围小的特点

    4.不能。“往往”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高速公路上

的团雾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是普遍现象,但并不是团雾出现就一定导致交通事故。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C

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

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__绕某个

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

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 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

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 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 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

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

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

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

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

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

3.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

1、(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2、(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2)列数字,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3、四段文字,按照事理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