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说明文

人体细胞没有“七年之痒”

  ①现在“七年之痒”已成为感情变化的专用描述,也成为许多人失恋疗伤金句。他们这样解释七年之痒的理论:人体细胞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随着旧细胞的死去,新细胞则诞生。由于不同细胞代谢时间和间隔的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

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

②细胞真的也有“七年之痒”吗?我们的感情变化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吗?

③人体一共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我们需要通过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细胞衰亡,也不断有新的细胞出现。从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来说,新细胞与衰亡的细胞是一样的,因此并不会对人体有大的影响。因此,细胞的正常代谢,不会

让你变成一个不同的人。

  ④细胞代谢的确有一个周期,但不是所有细胞都按照同一个周期来更新。比如,皮肤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8天,味蕾上的味觉细胞10天到2周更新一次,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是6天,肠黏膜细胞更新周期只需3天……还有些更换周期很长的细胞,比如心肌细胞,瑞典科学家2009年证明心肌细胞以每年1%的比率更新,年龄越大更新越少。有的大脑细胞是从不更新的,比如中枢神经细胞,自人出生之日就已设定好,无法增加也无法更新,年纪大后中枢神经细胞还会减少。中枢神经细胞的不变,也正是我们的记忆能长久不变的原

因。

  ⑤这只是部分细胞的新陈代谢周期,而且多为估算值,没那么精确。因为人体的细胞种类太多,每种种类的细胞数量也很大,情况复杂,比如,同一器官不同位置的细胞寿命不同,各人健康状况不同,细胞更新速度也会不同。

⑥因此,“细胞每三个月替换一次”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全身细胞七年一换的理论,是没有证据可以支持的。

  ⑦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感受的,并非细胞的新陈代谢,而是大脑中神经细胞的突触连接——突触连接的数目和连接强度决定了我们的感官思维记忆,也决定了我们对新信息的接收、保存能力。大脑里有10的11次方个神经细胞,它们之间彼此通讯,形成100万亿个突触。神经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神经细胞集群,这些集群则构成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人的行为。虽然神经细胞无法或很难再生,但突触之间的连接能力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你觉得你比几年前有了思维、记忆方面的变化,那是与你的日常用脑习惯有关。

  ⑧“七年之痒”,也与多巴胺的分泌有关。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爱情能催生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到愉悦,并认为是对方带来的幸福感。但它并不能一直维持,当大脑感到疲累时,多巴胺分泌减少或消失,人们就会从

爱情的美梦中醒过来,进而否定感情,寻找新的“刺激”。

  ⑨“七年之痒”,与基因还有关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合作研究显

示,基因通过影响个人对情感氛围的敏感度,影响个人的婚姻满意。

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内容概括

说明顺序

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5)

(1分)

②-⑥

(1)

⑦-⑨

“七年之痒”相关原因

(2) (1分)

(3) (1分)

(4) (1分)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3.品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回答问题。

这只是部分细胞的新陈代谢周期,而且多为估算值,没那么精确。

加点的词能否替换为“都”?为什么?

1(1)  说明细胞有“七年之痒”是不正确的,我们的感情变化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无关。(1分)(2) 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连接(1分)(3)多巴胺的分泌   (1分)(4) 基因 (1分)(5) 逻辑顺序 (1分) 

2.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不是所有细胞都按照同一个周期来更新。  3  不能。“多为”一词说明大多数更新周期不是精确的,不排除有的更新周期是精确值,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有“都”一词则表明细胞新陈代谢的周期全不是精确值,与客观事实不符。所以不能替换。

(一)“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 ;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试分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2.通读全文,说说“微信控”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4. 结合文意,在第⑤段的横线处,列举一条可以降低对微信依赖度的具体方法或措施。

1.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控”,什么是“微信控”,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对“微信控”的具体介绍,激发阅读兴趣。

2、危害:(1)削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2 )有损视力,伤害颈椎等。

3. 不能。“减弱”是“减轻”的意思,表示程度降低,说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微信控”症状变轻,“消除”是“彻底清除”的意思,只依靠体育锻炼不可能彻底清除这一症状,用在这里不符合实际,“减弱”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示例: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蒋 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勳”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動”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注】①九宫格:练习汉字书法用的方格纸,每个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线分成九个小格。②動:“动”的繁体字。③爨(Cuàn)宝子:人名。后文“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④弘一:人名。

1.文章回忆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  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2.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

3.示例: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

4.情感: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②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认识:(示例)书法的线条让“我”认识颇深,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中和之美。文中作者父亲的端正书法,就是中和之美,而草书是阴柔之美。书写汉字是在写生命,一笔一画间,都是对美好生命的虔诚礼赞,抑扬顿挫的笔法,是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柔软的笔锋与粗糙的纸面所碰撞出的激情,那是自我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

阅读文段,完成第1-6题。

“学”与“习”

⑴“学”的甲骨文字形有二:“ ”和“ ”,造字本义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习”的甲骨文是 “ ”之形,上“羽”下“日”,意思就是 ① (A.在太阳上飞翔/B.一次次起飞)。所谓学习,学者效也,仿也;习者练也,数练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习”至功成,乐在其中也。故孔子有云:“学而时习之, ?”古之有学问者,无不是好学勤练者。

⑵孔子也曾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要有兴趣,就能享受到快乐。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可是有的同学是“乐学”;有的同学是“随意”,有的同学甚至“厌学”。由于学习 ② (A.态度/B.方法)的不同,我们的学习结果也大不一样。乐学的同学能多一份快乐的心情。当你认真思索后攻破一道道数学难题时,体会到无穷的快乐,因为你收获了;当你学得好并能帮助同学时,一定会很快乐,因为有了你的存在,你的同学可以学得更好。乐学的同学能多一双发现的眼睛。 ③ ;当你读着牛顿看到树上的苹果总是往下掉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时,你一定会有感慨,原来生活中就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1.下列对于“学”字的笔画数和对“校舍”一词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字的笔画有八划,“校舍”的读音是xiào shě。

B.“学”字的笔画有七划,“校舍”的读音是xiào shè。

C.“学”字的笔画有八划,“校舍”的读音是xiào shè。

D.“学”字的笔画有七划,“校舍”的读音是xiào shě。

2.请补全第⑴段横线处孔子的话,用正楷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学而时习之, ?

3.请为①②处填写恰当的选项,只填字母。

① ②

4.__《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曾说:“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 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学如弓弩”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D.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5.生活中乐学的例子还有很多,请根据上下文提示,为③处补写一个例子。

1.C

2.不亦说乎 

3. ①B ②A  

4.D

5.略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__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45度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喀嚓喀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自2015年5月《青年文摘》,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的说明内容。

答: 

2.文章开头写自拍杆在“两会”上大放异彩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 

3.请说说文中第⑤段画线句说明了什么。

答: 

4.阅读第⑨⑩两段,说出这两段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两个理由。

答: 

1.答案要点:自拍杆的构造和好处;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各国对自拍杆禁止使用的情况。

2.答案要点: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自拍杆;突出了自拍杆使用范围之广;由读者感兴趣的名人和两会场景写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自拍杆在使用时应注意伸缩杆的长度

4.答案示例:第⑨段说明的是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情况,第⑩段说明的是如今自拍杆的使用情况,这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第⑧段写自拍杆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接下去应该写自拍杆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第⑨段与第⑧段内容联系比较紧密,所以不能调换。

“酷”字口语流行之我见

①读了《对语言污染不能太宽容----从“ku”说起》(该文认为“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冷酷,冷峻”与“顶刮刮”、“棒”“帅气”不沾边。语言学界对不合规范的用语要坚决“亮黄牌”。)有些不同意见,一吐为快。

②当前“酷”字口语的流行,我以为不是偶然的,虽然它和外来语“cool”的音译(省去了“l”)有关,但却是符合我国语文文字的发展规律的。它和开士米(cashmere)、猫步(catwalk)、秀(show)等属同一类语言现象,它比这一类词语更具汉语特色。

③“酷”字原来就一字多义。《现代汉语词典》和《词海》都指出,它除了“残酷”等含义外,还有“极、甚”的含义。这后一含义并非自今日始。司马迁的《史记》中不仅有《酷吏列传》,还有《司马相如传》,其中引用了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芬芳讴郁,酷烈淑郁”,把浓烈的香气,形容到了极致。现今流行的口语“酷”不过是重新发掘了它的“非常”、“顶级”“绝顶”的含义,并不是无源之水。

④根据宁子介先生的研究,“汉字由‘象形字‘开端,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字,内涵外衍,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对“酷”字追本溯源,也许能找到它一字多义的演变规律性。

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酷,酒,厚味也,从本酉,告声。”“酷”的部首“酉,八月黍成可为酿酒,象古文本之表,凡酉(酒 )之属,皆从酉”。(《说文解字》)酉字篆书写作“ ”象形盛酒之容器,内含八字,其意略为八月收获粮食可酿成美酒。看来“酷”最初大约是用来形容醇酒的香气和味道的,以后衍生出“极、甚”的含义也是顺理成章的。现今流行的口语“酷”虽受外来语的影响,也还是上述含义的延伸罢了。

⑥“酷”字的另一义大约是“声旁”“告”的衍生物。“告”字篆书写作“ ”“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说文解字》)牛撞伤了人,从而发生纠纷,去“告”牛的主人,由此进一步衍生出残酷、冷酷等含义,也是合乎逻辑的。这大约就是安子介先生所说的“内涵外衍”现象吧。当前“酷”字口语的流行并不会改变这种一字多义的状态,笔者以为不必作忧天之虑。

⑦对于此类语言现象,即通过外来语的影响,融合汉语字词的某些特点,使字词产生出某种新意,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呢?还是周洪波先生说得好,“我们应象对待新事 物一样,对新词语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多些理解和宽容,少些大惊小怪”。“新词语用冒了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可怕和可悲的呢”。

1、第②段列举“开士米”、“猫步”和“秀”等词语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 )

A.“酷”的口语流行不是偶然的。

B.“酷”比这一类词更具有汉语特点。

C.“酷”和这些词一样都跟外语有关。

D.受外来影响而发展汉语新词是符合我国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

2、第⑤⑥段根据《说文解字》考证“酷”字的“衍生义”,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 )

A.现今流行“酷”的新义,是“酷”字本义的延伸。

B.说明一个词的词义可以衍生。

C.“酷”的几个意义的衍生很有道理。

D.“酷”口语的流行并不会改变一字多义的现象。

3、本文反驳运用的主要“武器”是什么?( )

A.“酷”的流行是符合语言发展要求的。

B.“酷”的流行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活泼的特点。

C.“酷”的流行说明了中外语言交流的好处。

D.“酷”的新义是在原有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其规范性。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赞同因受外来语影响而使“酷”字产生新义的看法。

B.“酷”字的新义的确是“用冒了些”,但要多些理解和宽容,少些大惊小怪。

C.阻碍语言发展的是语言僵化和词汇贫乏,而不是新词新义用过了头。

D.“酷”字的新义除了受外来语影响,还可以追溯造字渊源认定新义也是由古义衍生而来的。

1、D

2、A 

3、D

4、B

阅读下面文字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 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 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__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链接四:

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 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 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 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 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 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 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 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 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 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4.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5.“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 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1.B 

2.C 

3.D

4 加点词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甜美如蜜”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过去令人愉快、陶醉的阅读感受;“战斗”一词,则写出了现在难受、挣扎的阅读感受。两个词语对比,说明了网络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表达了“我”焦虑的心情。

5 我赞同这个观点。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消失,这是令人担忧的,而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是离不开深度阅读的,缺 乏深度阅读能力的后代将无法欣赏这一文学类型,更无法体会当中的价值,这必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学类型。

谁来报告春的消息

(1)春天是招人喜欢的季节。历代诗人为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吟唱。这其中就有许

多探听春天消息的歌。

(2)向谁去询问春天的消息呢?

(3)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时候,就是

“立春”了。时间在每年2月的4日或5日。如果我们查看一下此时的气温资料就会发现,北京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3.1℃,仍然是河封地冻,哈尔滨的气温就更低了,为—16.9℃,放眼是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广州的气温却已高达14.0℃,已经春暖花开,广州和哈尔滨两地气温相差30.9℃,如果以“立春”时的日均温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由此不难看出。“立春”这样一个全国统一,而且每年都大体相同的日期,不能给出每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4)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 a 春天到来的时候,

我国高空西风环流开始明显变弱。 b 然而在低空,我国广大地区却仍然受着冬季风的

控制,仅在华南才出现夏季风的活动。 c 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明显的回升,降水也有

不同程度的些许增加,所以常言说“春雨贵如油”。 d 此时天气的特点是多变。 e

样的组合状态才算是春天呢?至今气象学上还没有给出一个简明的回答。因为气象要素

都是单项分别测定的。各种气象仪器虽能比较精密地测量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但对于

季节的迟早,尚无法直接表示出来。目前做到的,只是依据气温一项对季节进行划分,

通常的指标是,当气温回升到候均温(五天为一侯)10℃时。就认为春天到了。

(5)然而有人指出,决定季节的并不是气温、降水和风等单个的气象要素,应当寻

找更综合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有没有呢?

(6)物候学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可以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乌兽虫鱼等动物

打听春天的消息。因为物候现象所反映的环境动态比较综合,即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气温,

还包括光照、降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共同作用于生物体的综合结果。而且它不仅反映当时

的环境条件,还反映着过去一个时期环境条件的积累。可以说它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

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7)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上,就是以“草木萌动”、 “蛰虫始振”等物候现象作为初

春到来的标志。而仲春时节就是唐代诗人韩愈所谓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了。各种花草

之所以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春欲何去,何

处追寻?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就发出了“常恨春J.刁无觅处”的感慨。其实,只要我

们掌握它的规律。春天还是可以追寻的。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

向北行进,直到黑龙江沿岸。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又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山走向

高山。

1.文章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哪些途径询问春天的消息?

2.文中第(3)段画线部分用北京、哈尔滨、广州三地二月上旬平均气温作比较,是为

了说明什么?

3.“这种环流、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在各地的组合是很不一样的。”这一句是从

第(4)段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正确的位置应在a、b、c、d、e中的 处。

4.选出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本文说明了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春天到来的规律,只能完全根据经验来感知。

B.春天到来的时候,天气变化多端,因而各种气象仪器不能精密地测量出当时气象

要素的状态,也无法直接表现季节的迟早。

C.物候现象能比较综合的反映环境的动态,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

节的综合指标。

D.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

是从山区进入平原,从低山走向高山。

5.本文语言主要具有准确、生动两个特点,请从第(7)段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中的

一个特点。

1.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物候学启示我们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鸟兽虫鱼等动物打听春天的消息。

2 “立春”不能给出每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3e

4c

5 “准确”的例子:  “以我国来说”、  “就一个地方来说”,,限定说明的范

围,可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例子:①“各种花草之所以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引用古诗,运用四字短语,语言生动活泼,典雅优美:②“春天又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山走向高山。”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活泼。

雾霾天气(12分)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②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 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 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 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 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 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③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气象学便称其为雾。他说,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 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

④冬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 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特别是小孩呼吸道鼻、气管、支气管黏膜柔嫩,且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间质 发育旺盛,更易受到呼吸道病毒的感染。 人 长时间处于雾天中,可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 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大雾天气空气质量差,抵抗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

⑤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另外,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 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 心 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 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选自《360百科》)

1.阅读全文,说一说“雾”与“霾”的区别

2.“大雾天气空气质量差,抵抗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一句中加点的“极有可能”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 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2013年1月28日,我国首次发布单独的霾预警。从文中看,雾霾天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结合现实生活,如何减少雾霾对人体的危害?

1.①雾相对湿度是饱和的,接近100;霾的相对湿度较小(低于80)

②雾总体是无毒无害;霾对人体健康有害。

2不能删去 “极有可能”是说可能性非常大,但不是一定会出现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去掉就是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列数字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的特点

4.“冬季杀手”:列举两点

措施:①外出戴口罩②外出最好是坐公交车或者轿车,不要骑自行车③在家关好门窗④回家要洗手、漱口等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徐航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短时记忆和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 5期,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③段中的横在线填写其它两种记忆的类型。

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短时记忆和

2选文第④段划线句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末尾的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思考,领起下文。

B.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则很少混淆。

C.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

D.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等。

4.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道、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1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运用事例,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特征。

3

4.一方面,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另一方面,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