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孙 凯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a)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中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b)流经中国人口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仅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③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④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c)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⑤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⑥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⑦以河北省为例,据《瞭望》周刊的报道,(d)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米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⑧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

⑨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活的!

1.对中国水资源现状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大多数城市缺水。B.、中国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C.、城市人口激增是中国将长期陷入严重缺水状况的主要原因。

D、地下水被严重污染是工业废水肆意排放所致。

2.对文中画线句子作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a)句强调沿海城市同样缺水,甚至比西部严重,有利于纠正国人的错误认识。

B.、(b)句强调流经人口密集地区的淮河断流,更突出缺水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C.、(c)句表明传统的漫灌方式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突出了水资源浪费的可惜。

D.、(d)句用严重缺水的以色列作对比,表明我们严重超采地下水有国际先例,是不得已的暂时行为。

3.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B.、第④⑤段,作者以农业、工业的用水状况证明我国民众普遍缺乏节约用水意识。

C.、作者引用《瞭望》周刊的报道,是用权威机构的数据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D.、文章先论证我国严重缺水,次论证我国用水极度浪费,再论证缺而挥霍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结构上采用并列式,层层推进。

4.对文章相关语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门见山,摆出自己的观点,将“贫穷”与“挥霍”这一矛盾呈现在读者面前,发人深省。

B.、第③段以设问句句式过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⑧段引用专家的观点,意在警醒读者,提示国人,引起人们对水资源紧缺的重视。

D.、第⑨段以“好个不知死活的”这种激愤语言结束全文,表达了对“浪费资源,盲目发展”的强烈担忧。

1.C

2.D

3.D

4.B

火锅的分子美食学

①跟许多著名美食一样,火锅起源于民间。在经过多年的演变之后,今天的火锅走入了大雅之堂,甚至可以代表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简单偷懒”的烹饪方式,火锅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让我们用分子美食学的理论来探讨一下。

②火锅首先需要用高温的油炒制底料。调料中有不同的香味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溶于油。经过高温炒制,那些只能溶于油的香味物质也被萃取出来。再加上用水煮过以后,水溶性的物质也会溶解到汤里。吃火锅时人体感知的香味是各种不同香味物质所形成的特定组合,就象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的交响乐一样。不同的底料组合、不同的炒制细节,会得到不同的香味物质组成,也就导致了不同的风味。

③多油是火锅的特色,也是它被营养学家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油对火锅来说太重要了。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只溶于油,只有油附着在菜上,香味物质才能与人体的香味感知系统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在水烧开之前,油的存在隔绝了空气,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也使得汤开得更快,而快速加热恰恰是火锅的优势之一。

④提到火锅的油,就不能不说到老油火锅。客人吃完火锅之后,锅中还有大量的油,这些油经过澄清、过滤、熬制,会回收再用。在食品安全极为敏感的今天,这样的老油甚至可以归为广义的地沟油范围。不说它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许多人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在媒体的曝光和网友的口诛笔伐之下,许多火锅店纷纷表态将停用老油。

⑤不过老油火锅可以算是火锅的特色与传统。这不仅仅是减少用油、节约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味道。许多“地道火锅”的爱好者就认为老油火锅的味道更好,而这并非完全是心理作用。在涮菜的过程中,火锅底料中的香味物质会在油里留下一些,食材中也有一些香味物质进入油中,因而老油比新油有更丰富的味道。

⑥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经过传统流程规范回收的老油未必有多大问题。但是,老油毕竟是别人吃剩下的回收产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无法接受的。在“经典美味”和“心理感受”之间,不同层次的吃货们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⑦火锅这种就餐形式很容易形成热烈的用餐氛围,对于家庭或是朋友聚会相当适宜。就火锅本身而言,它也有别具一格的吸引力。首先,火锅里的食材通常都是切得很薄,这使它们能够快速熟透,避免了长时间加热破坏食材本身的风味。同时,这些切片的食材面积大,便于吸收汤中的调料,从而更加入味。其次,食材除了吸附香味物质,自身也会有一些香味物质溶于汤中。不同食材溶出的香味物质不尽相同,这又会使火锅汤中的风味更加丰富。最后,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来自嗅觉感知。火锅产生的香气分子是挥发性的,烹饪结束之后,那些挥发性的分子会不断散失,而火锅边烫边吃,在食材香气散失之前把它吃掉了。

⑧所以,要充分发挥火锅的这些优势,涮火锅的时候应该是“每次少下,烫熟即吃“。有些人喜欢一次放入多种食材,这样便类似于煲汤,火锅的优势就很难发挥了。

⑨不同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对吃火锅的体验也不无影响。像蘑菇、鱼肉之类的食材,烫熟过程中溶出的主要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增香的成分;而蔬菜中溶出的是草酸、丹宁、维生素、多酚化合物等等,往往都不是很好闻。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营养学家推荐先吃蔬菜等健康食材,以便控制肉的食用量。不过,这样的顺序会因为蔬菜萃取到汤中的那些成分而破坏汤味儿的醇正,味道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选自2014年4月版《读者》有删改)

1.读完本文,请你简要说说就火锅本身而言,它具有这么大魅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⑤段,分析加点词语“完全”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说法与文章相符的一项是( )。

A.火锅起源于民间,吃法奔放,不拘一格,难等大雅之堂。

B.营养学家和美食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对火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C.经过传统流程规范回收的老油属于广义的地沟油,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很多火锅店已取缔老油的使用。

D.一些人觉得老油比新油更能够使火锅的味道鲜美正宗,是缺少科学依据的。完全是心理作用。

5.《舌尖上的中国》一部美食纪录片引爆中国,它传承着中华美食文化, 引发广泛关注。请你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谈谈当今社会的饮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火锅的食材切得很薄,不用煮很长时间,保留了食物的风味,更加入味。

②食材的香味和火锅的香味融为一体,使味道更加丰富)③火锅边烫边吃,能及时吃掉食物里的香味。)

2.打比方,把各种不同香味物质所形成的特定组合比作是不同乐器合奏的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火锅不同底料组合、不同炒制方法就会产生不同风味的特点。

3.“完全”指全部,限制范围    指“地道火锅”的爱好者认为老油火锅的味道更好,并不全是心理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心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老油火锅的味道的确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B

5.示例一:中国人重视亲情、家庭观念强,在新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到了正月初一和元宵节,大家还会在一起享用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示例二: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

超纯水也是一种毒药

①美国IBM公司半导体制造工厂一直在加工一种纯净水,每小时8万加仑,每天200万加仑,从不停歇。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纯净水,他们就无法制造微芯片。他们叫这种水为“超纯水”,因为它比自来水干净一千万倍,纯净到几乎没有任何杂质。

②生产“超纯水”共有18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是第6道工序:逆渗透,即高密度、高能量的剔除杂质过程。然后,还要通过大型专业过滤床滤出种种离子,再通过紫外线试管分离出所有有机物……最后一步,即第18道工序,是让水经过有许多直径为20纳米微孔的过滤器——这些微孔比一个分子和一些细胞都要小。

③那么,“超纯水”喝起来究竟是什么味道呢?美国伯灵顿水厂的环保部门经理埃里克·伯利纳,忍不住尝试喝了一小口,他皱着眉头说:“我尝了,根本不好喝。味道很冲、很苦,太难喝了。”厂长珍妮特·邦巴尔迪耶则警告说:“我一口都没尝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我从来也没想过要喝它。因为超纯水厂不仅将超纯水视为工业溶剂,更视为毒药。因为这种超纯水的溶解性极强,它可能会夺走人体组织里的矿物质。”

④原来,超纯水也是一种毒药。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一旦走向了极端,很有可能下一步就是消亡。

1、阅读文章,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引出了说明对象。B.、全文依次介绍了超纯净水的名称由来、生产工序以及是毒药的原因。C.、超纯净水之所以是毒药,是因为它溶解性极强,完全会夺走人体组织里的矿物质。D.、“生产超纯水共有18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是第6道工序”一句中“主要”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超纯净水虽然是一种毒药,但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请列举一例(要说明清楚)

1. C

2.示例:①、在化学实验室中用来洗刷测试品。②、煮食实物,营养更好。③用于医院里药物中的溶剂,效果好。

阅读说明文《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

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 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 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 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 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 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 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 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 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 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有删改。)

1.简要概括第五段中大数据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

答:

2.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第二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数据这个名词早已出现,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也早已深化。

B.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精准”规避风险,成功应对所有挑 战。

C.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将再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D.大数据之“大”,仅仅是因为它的容量大,数据大。

1.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的价值;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

2.打比方。把大数据的真实价值比作“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它巨大的价值还未被发现,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不能删去。因为“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了“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差不多“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删除后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C 

阅读吴旭阳的《会呼吸的建筑》

①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1.本文的用“会呼吸的建筑”为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仙人掌建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会呼吸的建筑”,题目新颖,运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形象生动,告诉了读者说明的对象

2.①能吸收和储存能量。②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③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3.示例:变色龙建筑——仿照变色龙生态特征,具有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颜色的功能。

(2015届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一文,回后面题目。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④至于真正使用“正”字来一笔一画计数,则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在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采用凭戏票制度,仅由服务人员领座,由善写计数的服务人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注明。由于时间急促,恐怕误记,同时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画上一笔,画上五笔便成一个“正”字,随后再去收费。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计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画为一个单位。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画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组成的词和短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选自《青年文摘》2015年第6期)

(1)开篇介绍苏格兰公投的计票方式有何作用?

(2)第⑤段主要使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的“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4)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像“正”字计数法这样高大上的发明创造,你还能再举出两个例子吗?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

(2)作比较,突出强调了“正”字计数法字形规矩简洁,更适合计数的特点。

(3)不能删去,因为“绝大多数”在范围上起限制作用,表示有少数人因特殊情况不具备十根手指。如果删去,与客观事实不符。这个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示例: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杂交水稻等。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紫檀》,回答后面题目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官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植被开启、打光以后,颊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连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植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__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倍受众多雕刻家的青昧。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1)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2)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个括号只能填写—种说明方法)

①紫植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 )

②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 )( )

(3)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为什么大发雷霆?

(4) “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5个字)

(1)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紫檀出料少.特名贵;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紫檀纤维细.易雕刻。

(2)(l)列数字②举例子③作比较

(3)因为紫檀出料少.十分名费。建造一个二层楼高的大钟,会耗费很多紫檀。这让乾隆很心疼.所以他大发雷霆。

(4)横向不能走刀.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

(2015届福建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样的大昆虫。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⑤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万。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⑥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

(1)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 和用“舌”择食等功能。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噪声除草器”的制造主要利用了植物的什么特性。

【链接材料】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1)“慧眼”识光 或:感光   靠“口”食“荤”  或:捕食虫子  “嗅”到“防虫警报” 或:灵敏的嗅觉

(2)举例子 打比方  或作比较  具体形象(或:突出)地说明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

(3)主要利用植物听觉能力非常寻常,以及对不同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征,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16届广东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学2016届九年级10月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闻香识“英雄”

①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人体能够分辨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为何具有如此的“品”味能力?

②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琳达·巴克、理查德·阿克塞尔决心用他们的精诚合作,叩开嗅觉科学的大门。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的鼻腔细胞膜上分布着不同气味受体。人体基因总数中的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有气味的物质首先会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③不仅如此,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的种类与气味受体完全相同。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人的大脑中约有2000个“嗅小球”,数量是气味受体细胞种类的2倍。“嗅小球”也非常的“专业化”,携带相同受体的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到相应的“嗅小球”中,也就是说,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在相同的“嗅小球”中集中。“嗅小球”随后又会激活被称为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使人的嗅觉系统中信息传输的“专业性”继续得到保持。僧帽细胞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其他部分。结果,来自不同类型气味受体的信息,组合成与特定气味相对应的模式,大脑最终有意识地感知到特定的气味。

④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两位科学家还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却有大约1000个。如今,他们的一些基础研究理论已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老鼠被训练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老鼠嗅觉灵敏,经过数月训练记住人类的气味后,科学家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并与电子发报机相连。当它们被派往废墟现场,嗅到“目标”的气味之后,脑电波波动图形显示“啊哈,找到了”。此时,技术人员可通过设备确定小老鼠的位置,同时也就能知道被困人员的下落。比如说,日本科学家正在研发的一种“空气炮”。当人们在购物中心物色商品时,它会“开炮”——喷射一种特殊气味,譬如说新鲜面包味或是香水味,经过气味对大脑的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大激发,皮夹中的钱则大把大把流向经营者腰包。

1.下列关于“嗅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

B.人体中有1000多个基因,是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分辨不同的气味。

C.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

D.老鼠嗅觉灵敏,只要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它就能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

2.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通过层层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总领全文内容。

B.本文围绕嗅觉的产生机理,通过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

C.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准确、平实。

D.“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大约1000种的气味受体”。

3.文章开头说“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介绍,说明其中的原因

1.C

2. D

3.示例:丁香花散发的气味分子与人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的气味受体结合,气味受体被丁香花的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丁香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16届湖北省黄陂区部分学校九年级9月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主要原因是蚊子体重极轻。

B.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

C.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对蚊子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D.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

2.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蚊子被雨滴砸中的时候以柔克刚,化解了灾难。

B.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C.研究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问题,可以设计出更轻盈的微型飞行器。

D.蚊子身上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3.根据文章的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1.A

2.C

3.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