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扬州漆器
①扬州漆器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漆器一般指在表面涂漆的木材、陶瓷和金属等器物。我们的祖先最早认识漆的特性,他们从漆树上采割天然漆汁——生漆,把它涂刷于器物表面,留下一层耐湿、耐热、耐磨并有光泽的保护膜,并能将漆调成各种颜色,作美化装饰之用。
②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西汉时,已获得高度发展。扬州出土的汉代漆器不下万余件,其中彩绘漆器最多,宝石镶嵌、金银平贴等新工艺均已出现。唐代扬州漆器生产已颇兴盛,螺钮镶嵌等工艺逐步成熟并形成特色。到了元代,扬州已逐渐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点螺工艺的出现,更是熠熠生辉,促进了漆器造型艺术的提高。明清两代,扬州漆器进入全盛时期。刷红雕漆、百宝镶嵌等传统工艺颇为兴旺。堆漆、割彩、雕漆嵌玉等新工艺继之而起,品种之多,居全国之冠。
③目前,扬州漆器主要分为雕漆嵌玉、螺钿镶嵌、骨石镶嵌等几个类别。“雕漆嵌玉”秉承“剔红”传统,在器物表面涂漆均须若干层,多的要涂上百层,使漆面具有相当的厚度,精心在漆面上作出浮雕,并嵌上金银、宝石等名贵材料雕成的各种造型,显出严谨透彻、浓厚天然的特点。“螺钿镶嵌”有两种:一种是“挖嵌”或“坎螺”;一种是“平磨螺钿”,七十年代制作的大型地屏《南京长江大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点螺”漆器是扬州漆器厂近年来研制成功的失传已久的“螺钿镶嵌”品种之一。“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选择各种自然色彩的贝壳、夜光螺等原材料,精制成细于发丝、薄如蝉翼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片片、一丝丝地点嵌在漆坯上,构成图案。因这种技法是把“螺”“点”于漆上,故名“点螺”。“骨石镶嵌”采用牛骨、青田石等各种材料镶嵌而成,具有色彩丰富、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
④历史悠久的扬州漆器,如今蓬勃发展,推陈出新,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展望未来,漆艺之花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根据“中国建材网”资料改编)
14.第①段中说“我们的祖先最早认识漆的特性”,他们把漆涂刷于器物表面,起到了 和 器物的作用。(2分)
15.分析第②段,在下表中的a、b、c、d处填写相关内容。(4分)
本段说明的中心: a | ||
时代 | 发展阶段 | 创新工艺 |
西汉 | 获得高度发展 | 宝石镶嵌、金银平贴 |
唐代 | 漆器生产已颇兴盛 | b |
元代 | c | 点螺工艺 |
明清 | 进入全盛时期 | d |
16.阅读③段,找出两个说明方法及相应的例句填写在横线上。(4分)
①说明方法: 例句:
②说明方法: 例句:
17.扬州漆器厂接待来自海外的客户,外宾想了解漆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并订购一座以《水浒传》为题材的漆器屏风。请你参加接待,并完成下列任务。(7分)
⑴用“先……再……然后……”的形式说一组句子,向外宾简要介绍“雕漆嵌玉”或“点螺”漆器制作过程。(3分)
。
⑵向外宾推荐《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并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简要描述屏风上将要雕刻的画面。(4分)
故事标题: 画面:
。
(四)
14.(2分)保护 美化装饰
15.(4分)a处:扬州的漆器生产历史悠久;b处:螺钿镶嵌;c处:已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或:扬州已逐渐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d处:堆漆、剔彩。雕漆嵌玉(如将“剔红雕漆、百宝镶嵌”一起填,则不得分)
16.(4分)
①分类别 例句:扬州漆器主要分为雕漆嵌玉、螺钿镶嵌、骨石镶嵌等几个类别。
②举例子 例句:七十年代制作的大型地屏《南京长江大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③作诠释 例句:因这种技法是把“螺”“点”于漆上,故名“点螺”。
④做比较 例句:有“细于发丝”即可。⑤打比方 例句:有“薄如蝉翼”即可。
(说明方法、举例各1分,除示例外,正确亦可)
17.(7分)
⑴(3分)“雕漆嵌玉”先在器物上涂若干层漆,使漆面具有相当的厚度,再在漆面上作出浮雕,然后再嵌上造型,显出严谨透彻、浓厚天然的特点。或:“点螺”先选择各种自然色彩的贝壳、夜光螺等原材料,再制成螺片,然后一片片、一丝丝地点嵌在漆坯上,构成图案。
⑵(4分)评分标准:故事标题,1分;画面,3分。(以下示例仅作参考,考生能写出主要人物和与情节相关的场面即可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
示例一:故事:武松打虎。画面:屏风上画出月夜下的山岗,旁有几棵青松和一块巨石,石上的一根断成两截的哨(棍)棒。武松骑在卧虎背上,一手揪住老虎头皮,一手高辉拳头准备往下砸,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故事:杨志卖刀。画面:屏风上画一座石桥,桥上有几个闲人来往,桥下有一艘乌篷船航行,杨志衣衫破旧,站在桥头,手捧宝刀,刀把上插一草标,一言不发。他表情平静,但眼中流露出桀骜不驯之色。
示例三:故事:拳打镇关西。画面:屏风上画宋朝风格的街道,街道上有一圈围观的男女老少。画面正中镇关西四脚朝天,动弹不得。鲁达虬髯戟张,怒目圆睁,左手摁住镇关西,右拳高举,作势欲打,显得威风凛凛。
示例四:故事:宋江浔阳楼题诗。画面屏风上画浔阳楼酒店上的一间屋子,宋江醉意朦胧,脚步蹒跚,他左手指着墙,右手拿一支毛笔,墙上题着“自幼曾攻经史,长大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嘴里似在念念有词,准备将剩下的部分写完。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11分)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来自: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来自:中国+学+考++频+++道(w.ww.x..k1.0..0.com
(3)
1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3分)
1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12、(1分)列数字 (2分)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13、(3分)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2分)略
兰花的智慧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句,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茵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茵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②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16.根据第2段文字,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4分)
17.“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第4段至第7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6分)
18.从兰花的生存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15.①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②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2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种子轻巧,能随风飘荡到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可以防止水分渗透的细胞,因此可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避开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引诱昆虫来无偿为自己传播花粉;能自我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6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三点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8.自觉地适应自然环境;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生存的条件。(2分。写出一点即可,要求符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11分。
德宏—— 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部,国境线长503.8公里,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德宏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物产富饶,边贸活跃,被誉为“孔雀之乡”、 “葫芦丝之乡”、“目脑纵歌之乡”……著名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诞生在德宏。
德宏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可以用“边、情、绿、宝”来概括:
“边”——德宏拥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章凤、盈江两个国家级二类口岸,有28个渡口、64条通道、24个乡镇、600多个村寨与缅甸相连,有中国唯一实施“境内关外”特殊监管模式的姐告边境贸易区,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中国、缅甸)、三省邦交接(中国云南省、缅甸克钦邦、掸邦)、五城市交汇(中国瑞丽、畹町,缅甸木姐、南坎、九谷),构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
“情”——德宏拥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在德宏交相辉映,民族风情浓郁。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大型节庆活动有中缅胞波狂欢节、勐巴娜西风情节、葫芦丝文化节、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等,并由此获得了“2010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称号。
“绿”——德宏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2.8%。四季瓜果飘香,满目苍翠欲滴,宛如一幅醉人的绿色画卷,被誉为绿色的海洋。当北国千里冰封时,德宏依然暖意融融,是一个集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娱乐为一体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宝”——德宏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处于世界南北向和西北向两大宝石成矿构造带的北延交会部,紧邻世界著名玉石产地缅甸,汇集了各种宝石、翡翠、玛瑙、树化玉等稀世珍宝。瑞丽—盈江是资源富集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德昭日月,宏润千秋”。德宏将凭借“边、情、绿、宝”的神奇魅力,响彻全国,唱响世界。
15、本文从“边、情、绿、宝”入手,介绍了德宏哪两个方面的特点?(2分)
16、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加点的词语 “唯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8、你作为德宏这个美丽家乡的主人,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3分)
答案:自然和人文特点。
答案:列数字。(1分)用18.4℃ —20℃、62.8%这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德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州森林覆盖率高,使说明内容更加具体、真切、通俗易懂。(2分)
答案:不能。(1分)唯一本意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用来形容姐告在中国边境贸易区的地位,在中国只有一个实施“境内关外”特殊监管模式。若删去,就变成中国还有其它地方实施这种模式,不符合实际情况,语言表达就不准确。(2分)
答案:开放性试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示例: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②增强环保意识。③从点滴小事做起。④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学生。
人与那种动物气味相投?
人是高级动物,那么,人的气味与哪种动物最相似?有人会说,这问题很简单,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自然与猴子的气味最相似。真是这样的吗?现在正确答案似乎是,人与鸟类才是气味相投。
传播西尼罗病毒的蚊子最喜欢叮咬的鸟类迁徙之后,它们就开始叮咬人类了。现在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__力的气味。
为了找到叮咬对象,蚊子需要感知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蚊子的种类不同,所利用的线索也不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昆虫学家沃尔特?利尔和蔡纽拉伯丁?赛德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引诱了致倦库蚊,这种蚊子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南方库蚊”。南方库蚊尽管不是唯一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种,但却是这种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西尼罗热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1 9 9 9年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西尼罗病毒主要是给鸟类种群造成了灾难,但是当人类被蚊子咬过以后,也会感染病毒。症状从发烧、头痛到昏迷、瘫痪等,各不相同。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
利尔和赛德选择了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16个人,从这些人的前臂提取了气味混合物,然后对混合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他们对来自鸽子和小鸡的气味混合物也进行了分析,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结果发现,在人类气味中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中,有一种叫做壬醛,不知何故,这种成分在鸽子和小鸡的气味采样中也占有很高的浓度。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
紧接着,研究人员测试了蚊子嗅觉受体(或称为嗅觉感受器)中的神经细胞对壬醛是否有反应。结果他们发现,在蚊子的1300个嗅觉感受器中,这种化合物能够激发半数以上的嗅觉感受器发生强烈的反应。这说明壬醛分子掌控着蚊子的行为。最后,两位科学家对蚊子是否会真正为壬醛所吸引进行了测试。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
利尔说, 这些发现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西尼罗热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这些发现还具有切合实际的用途。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以上结果表明,人类与鸟类的气味比较相投。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二期,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2分)
A.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__力的气味。
B.1999年,这种疾病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
C.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的疾病。
D.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
10.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间顺序 B.因果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
11.根据文意,下列与蚊子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这种装置将大有市场。
B.不同种类的蚊子叮咬人根据的是: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物质。
C.被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人会感染病毒,产生发烧、头痛、瘫痪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死亡。
D.科学家研究人类和鸟类气味是否相投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蚊子传播西尼罗热的原因。
12.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南方库蚊是西尼罗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种病毒给人类造成了灭绝性的灾难。
B.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气味中有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其中有一种叫壬醛。
C.经测试,在蚊子的嗅觉感应器中的1300个神经细胞有半数以上对壬醛有强烈的反应。
D.西尼罗病毒从鸟类传染给人类的原因是它们都有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壬醛。
[42fa8b60a3078b8c.jpg]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10 B
11 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
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
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们在起床时发现窗外的世界陷入了茫茫雾海,这样的天气
广东人称为“回南天”。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据统 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
(1)“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不超过50个字)(2分)
(2)“回南天”的主要特征是____ (不超过15个字)(2分)
(1)二三月份,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冰冷的物
体表面遇暖湿气流,产生水珠。(2分)
(2)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到处湿漉漉),能见度低(或:浓雾弥漫)。
(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3题。 (12分)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
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__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 ”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2分)
20、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1分)
21、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分)
2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编者注:大约加黑点)
(2)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编者注:出头加黑点)
19、(2分,每空1分)太阳帆 环保、无污染
20、(1分)指代“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21、(2分)具有面积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全反射的特性。
22、(3分)列数字,作比较(1分);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2分)。
23、(4分)
(1)“大约”表估计,说明太阳光产生的压力是个约数,并未经过周密测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2)“出头”本指“从困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在地面上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到了太空中就能作为太空动力发挥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5.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7.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__”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4.(2分)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15.(2分)第2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16.(2分)读第5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7.(2分)“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18.(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14.总分总(或总分)
15.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1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说出两种即可)
17.“撼”改为“捍”;放在第2段最合适。18.①认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理;②规范使用汉字;③传承汉字艺术;④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意思相近,言及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