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身体最大的器官(12分)

⑴作为身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功能强大。可其重要性却远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除了为身体抵挡风吹雨打,皮肤到底还有什么功能?

⑵无瑕的皮肤是件多么美好的东西!我们爱护它,滋养它,试图改善它。但是我们通常只把它当作一层皮。其实这是误解和低估了皮肤。人类自己从未造出过比它更好的传感器、防护罩和通报器。

⑶皮肤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它的最外层——表皮,比莎伦包装膜还要薄。它能抗污和防水。编织紧密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坚固的屏障,能保留水分,而把不必要的水挡在外面。死去的和脱落的细胞在表面紧凑地排列好,使皮肤更坚韧,就像一层透明的装甲衣,一旦需要的话,由干细胞组成的表皮就会加固皮肤。生产色素的黑素细胞能够抵御皮肤的头号敌人——阳光,这东西对皮肤的中间一层——真皮的伤害特别大。

⑷真皮含有大量的胶原质,它能紧致肌肤,随着胶质被不断降解,就会产生皱纹和皮肤松弛。真皮下面就是皮下脂肪,它能软化皮肤质地。分布在皮肤中的还有血管、毛囊、汗腺和产油腺。这些小东西在有化学邮递员——荷尔蒙的血浆里游泳,白细胞则在一旁漫步。大量的神经忙碌地穿梭其中,把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器官。接受良好的感觉神经末梢,则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和细心处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爱抚玫瑰的美好花瓣 ,却因为害怕被它的刺扎痛而退缩。

⑸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神经——免疫——皮肤——内分泌的网络把皮肤当作是一个独立自主、难以驯服的智者。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它主人的情况。想想看,如果一不小心泄漏了心里的秘密,你就会脸红;有 什么东西出毛病时,皮肤就会出鸡皮疙瘩发出警告;收缩的皮肤透露出你的害怕。它作为内分泌器官也有充实的生活,为身体的其它部分制造像维他命D.这样的激素,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虽然不大清楚为什么,但是很多大脑里发现的神经传递素也是由皮肤制造的。

⑹另外,皮肤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思想和皮肤的交流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例如,在没有搔痒或者拍打的情况下,大脑可以不可思议地让你没有外因而感到痒。情绪压力会影响到表皮的保护功能或者在内部引起炎症反应。皮肤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前哨,它有专门的白细胞,能够吃掉入侵的微生物,并引起全身的免疫反应。因为皮肤在这方面功效卓著,所以研究人员要挑战古老的实验,把牛痘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这种免疫力的肌肉里,这样可以减少痛苦,这类似肺结核实验。虽然只用了剂量中的小部分,但是效果好象还不错。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皮肤,试概括皮肤有哪些功能?(2分)

12.第5段中加点短语“充实的生活”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13.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3分)

14.第2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5.根据文意,下列给“皮肤”所下的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功能强大的器官。

B.皮肤是身体表面包裹在肌肉外部的功能强大的器官。

C.皮肤是身休最好的传感器、防护罩和通报器。

D.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

11、(2分)皮肤是很好的保护罩、传感器和通报器,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

12、(2分)为身体的其它部分制造像维他命D这样的激素,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

13、(3分)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皮肤作为保护罩的功能(或皮肤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

14、(3分)不能去掉。我们对皮肤功能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只是把它当作一层皮,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又不是所有人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所以是“通常”,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5、(2分)B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答题。

(1)哪些因素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请简要列出。

(2)选段开头“物侯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选文第②段划线语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若干天”为什么不能换成“一星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造成这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逻辑顺序

11、简答题。(1)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①引领下文   ②运用设问,启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3)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写出其中两项即可)  

作用:具体地说明了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或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⑷ “若干天”表估计的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一星期”绝对化,反而不准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意对即可)

12、造成这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高下的差异  。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15分)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一吨微藻,需要消耗约两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8.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分)

19.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

20.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 (3分)

2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18.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富含油脂。

19.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具体地突出微藻的优点。

20.①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②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提高产油的效率,降低成本③综合利用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

21. ①微藻的生长周期短,油脂产率高,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②培养微藻可以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可以净化废水和污水。

巷(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A.)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措杂的粪缸。它(B.)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此地的胡同,风起处刮着满地的黄沙。

③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折,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有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静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港,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如平常百姓徘徊散步。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说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 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28、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29、请在第②段的A.、B.两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30、本文语言很有特色,除了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外,还善用四字短语等,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赏析。(3分)

我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赏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联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四字短语,要求能概括“巷”的特点。(2分)

32、第三段划“ ”的句子和常建的《题破山寺旧禅院》中颔联描绘的意境极其相似,请写出这联诗。(2分)

33、读完本文,相信你对“巷”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仿照第⑥段的句式,在段末再补充一个句子,使意境、文意均和本文相符。(2分)

28、(1分)总的介绍了“巷”的审美特点。有统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意近即可)

29、(2分)不是,也不是。(填对一个1分)

30、(3分)所选句子符合赏析要求。(1分)赏析时能紧扣句子的特点,言之有理。(2分)

31、(2分)宁静淡泊,沉思默想(意近即可)

32、(2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3、(2分)能运用比喻的修辞、句式正确。(1分)能抓住“巷”的特点。(1分)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1分)

2.这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1分)

3.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1分)

4.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2分)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5.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2分

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2分)

1.总——分——总 2.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3.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4.C5.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6略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天气预报。

13.这个语段阐释了什么事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个语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上文在说明每种光彩及与天气的关系时都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个语段突出的特点是用了引用谚语的说明方法,说说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句中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谚语。(2分)

应填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阐明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14.第一句

15.都是先说云的光彩现象,然后说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意对即可)

16.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通俗、生动、浅显易懂。(意对即可)

17。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①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_______(蛰伏、潜伏)不动。它们是十分_______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________(轻盈、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②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________(错乱、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③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9. 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0. ①②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蛰伏、警觉、轻快、错杂。

20. 第①段: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

第②段: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特点。

21. 答:补充交待了松鼠的生理特征及经济价值。通过说明这些内容,指出它“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小动物”,使文章对松鼠的说明更加完整。这样结尾,既照应文章开头“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而生动的描写又一贯到底,显得全文风格统一。

22. 时间顺序。解析:抓住关键词“先搬些……再用一些……然后……”即可。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6分)

①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②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普遍能够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③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7日入春,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的姹紫嫣红则早已过去,已经时近暮春了。

④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⑤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③段“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中的“大约”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1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12.(2分)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1分)

13.“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符合客观事实,(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4.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代诗词对于我们了解春天气候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意思对即可)(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种普通棉纱浸入银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的混合液中,制成了一种新型净水过滤器。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98%以上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只要在20伏的电流中呆上几秒就会被杀死。银也能杀菌,巴氏灭菌法和冰箱出现以前,人们常常在牛奶瓶底放一枚银币来消毒。斯坦福大学材料研究生物工程专家小组的莎拉·海尔肖恩称,碳纳米管和银这两种材料“携手”制成的过滤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杀菌效能。其中的银纳米线能够杀死任何滞留在孔隙中的细菌,因此避免了传统过滤器普遍存在的一大缺陷,即细菌会在过滤器上形成生物膜从而污损设备。

传统的过滤器都采用物理方法来吸附细菌,而新型过滤器内含有的棉花纤维包了一层“纳米外套”,其形成的电场可以杀死流经的细菌,而且棉花纤维有多层,厚达6.4厘米,足以杀死水中的大部分细菌。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崔毅(音译)介绍说,该新式过滤器的成本也很低。一方面,银纳米线所用的银很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所需的电流很少。纳米材料的吸附性很高,银纳米线较长的一端和纳米管连接,另一端伸入棉花纤维中间的空隙,在棉纤维上会生成一层光滑无间隙的覆层,导电效果很好,因此,电流强度只需几毫安,一块小型太阳能电池或一对12伏的汽车电池就能满足。而传统的过滤器要用电泵把水抽进微孔,耗电量大,在实验室里过滤等量的水,新型过滤器的耗电量仅为传统过滤器的1/5。

  崔毅也表示,新型过滤器的净化速度非常快。传统过滤器的过滤微孔很小,将细菌从水中吸附分离时很容易阻塞微孔;而新型过滤器孔隙比较大,只杀灭细菌却不吸附细菌,因此,不会减缓水流的速度,净水速度是传统过滤器的8万倍。这种过滤器在无法用氯气来给水消毒的偏远地区很实用,可以大大减少以水为介质进行传播的霍乱、伤寒和肝炎等疾病的大面积扩散。

  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研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并测试多重组合过滤器。

14.下面对新型过滤器相比于传统过滤器的优势,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银纳米线能够杀死任何滞留在孔隙中的细菌,因此避免了细菌在过滤器上形成生物膜从而污损设备。

B.新型过滤器内含有的棉花纤维的“纳米外套”形成的电场足以杀死水中的大部分细菌。

C.银纳米线所用的银很少,所需的电流也很少,所以该新式过滤器的成本很低。

D.新型过滤器将细菌从水中吸附分离时,孔隙比较大,因此不会减缓水流的速度,净水速度是传统过滤器的8万倍。

15.以下对语句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98%以上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只要在20伏的电流中呆上几秒就会被杀死”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精确、科学地说明了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巴氏灭菌法和冰箱出现以前,人们常常在牛奶瓶底放一枚银币来消毒”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银的杀菌作用。

C.“碳纳米管和银这两种材料‘携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两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过滤,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杀菌效能。

D.引用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位专家的说法,能够使对新型过滤器特点的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16.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新型过滤器的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D(2分)

15.C(2分)

16.这种新型过滤器具有高效、廉价的特点。(2分,达意即可,若语言过烦则酌情扣分)

17.第1段表现其开花的范围广,第2段表现其开花的时间长。(2分)蒲公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或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1分)(达意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平均数”是块大磁铁

①美国某心理学家曾经征得加州300户家庭的同意,对他们每周的用电量进行记录。第一周,研究人员在记录了各家的用电量之后,会在每户门前挂个小牌,写上这户人家与其他住户平均用电量的比较。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研究人员发现,知道自己用电量超过平均线的用户们,后来的电表走速降低了5.7%,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那些原先用电低于平均数的家庭,他们的用电量反而增加了8.6%。

②从这个试验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的行为会受“平均数”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人们原先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当他们得知大多数人的常态之后,都会努力缩小与平均线的差距,朝中间标准靠拢。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就叫“社会常态吸引力”。

③或许,这种向社会常态靠拢的本能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远古时候,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抵御灾害、野兽的能力都很低下,势单力薄的个体只有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才能提高存活率。于是,跟随大多数人的方向行走、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便成了人类 的一种心理。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④在美国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公园里,游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告示:“您继承的遗产每天都在减少,每年有14吨硅化木失窃,尽管一次只捡一小片。”原来,经常有游客把公园里的硅化木捡回家,这严重威胁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公园因此竖起了告示。但科学家猜测,这样的告示反而向人们传递了一条信息:很多人来偷硅化木。看到这个告示的游客,只要不是圣人,都会“自觉”偷盗。

⑤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科学家们制作了两种告示:一种是负面性的告示,上面写着“很多游客偷拿了硅化木,破坏了公园内的自然景观”,文字旁还配有几位游客弯腰拿木片的图片;另一种告示只是单纯告诉人们偷拿木片是不对的,上面写着“为保护本公园的自然环境,请不要带走硅化木”,配图则是在游客偷拿木片的图案上画了个大红圈外加斜杠。园内还有些景区没有贴任何告示。接着,科学家观察了不同地方硅化木的失窃情况:贴有负面告示的地方失窃率高攀至7.92%,未张贴告示的地方木片失窃率为2.92%,而张贴禁止类告示的地方失窃率仅为1.67%。

⑥作为管理者,应该因势利导,避开“平均数”这块大磁铁。比如,一家公司如果想降低员工的迟到率,千万别公布员工的平均迟到率。类似的,现在诸多有关贪官的新闻里,总是在无形中传递出两条信息:一是贪污是一件常态性的事情;二是贪污的平均数是很大的。这样一来,那些得知自己离平均数还很远的“清官”或“小贪官”就会不自觉地向平均数靠拢——社会常态总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的行为。

⑦或许你会觉得好笑,“按时上班”、“清正廉洁”本就是天经地义的,难道还要别人告知“你这样做是正确的,请继续保持”?是的,确实需要。因为“道德标准”与“社会常态”比较,后者常常要强大得多。

16.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2分)

于是,跟随大多数人的方向行走、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便成了人类 的一种心理。

A.天长地久B.岿然不动C.根深蒂固D.摇摇欲坠

17.题目中的“平均数”有特殊含义,指 。(3分)

18.细读第⑤节,并依据下表,帮助科学家归纳出结论。(6分)

负面告示

不贴告示

正面告示

失窃率(%)

7.92

2.92

1.67

结论:

19.读第⑥段后回答:为什么不能公布员工的平均迟到率?(3分)

20.第①段中所述的试验其实没有结束,后来,研究人员改变了试验方法。结果,使那些用电量较大的住户,此后用电量降低了5%,而用电量较低的住户,仍然保持在平均线以下。研究人员采用的新方法可能是怎样的?请描述一下。(6分)

16.(2分)C

17.(3分)社会常态

18.(6分)负面告示会使失窃率上升,正面告示使失窃率下降。

19.(3分)因为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使迟到率上升(使原本不迟到或很少迟到的员工迟到次数增加)。

20.(6分)示例:在门口的小牌上不再出现平均用电量等具体数值,而是在用电量低于平均数的住户门口画上笑脸(表扬),在用电量高于平均数的用户门口画上苦脸(批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