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9分)
①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② 甲 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乙 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只有在进行劳动之前,预先想出了劳动的结果,才有可能自觉地改变客观现实和有意识地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事物。 丙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人则能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支配自然界。 丁 人是凭借想象的作用,使自己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的。
③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无法亲自观察的事物。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说,有很多研究的对象,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根据资料,通过想象的作用,“设想”研究对象可能的或应有的概略情况,从而作出分析和判断。
④想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对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美术作品等等的欣赏,就离不开想象的作用。离开了想象的作用,至多不过是对它们的感知,谈不上有新感受,因而也就不能称之为欣赏。
⑤想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说,待人处事要善于“设身处地”。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凭借想象。如果我处于对方的位置,将会怎样想、怎样做。也就是说,人在相互交往中,必须通过想象才能设想别人的处境与心情,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⑥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创造活动中也具有重大意义。难怪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高度重视想象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
⑦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顺其自然地进行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
⑧有意想象按照其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这些想象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再造出来的。
⑨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根据预定目的,通过对已有的各种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新技术、新产品之前,人在头脑中必须先构成这种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创造想象。
⑩创造想象中有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幻想与再造想象不同,它不一定通过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引起,而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成分。幻想与创造想象也不完全一样,它并不是与目前行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幻想中创造的形象体现的是个人的愿望,是想象者所向往的事物。幻想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是有可能实现的,这种幻想就是理想,属于积极的幻想;另一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没有实现的可能,这种幻想就是空想,属于消极的幻想。
20.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答:
21.下段文字应放在原文第②段的( )处(只填序号)。(2分)
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糟糕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来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22.根据第⑧、⑨两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想象”,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并结合文章相关知识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丹麦作家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0余篇童话。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美人鱼、豌豆公主、拇指姑娘等令人难忘的形象,意在歌颂世间的真、善、美。
【材料二】
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眼前就会浮现出中年闰土头戴破毡帽,穿着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松树皮般粗笨开裂的手里提着一支长烟管的形象。
材料一: 材料二:
20.答案: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想象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共3分。“主要内容”共3点,每点1分)
21.答案:丁
(共2分)
22.答案示例:
“材料一”属于创造想象。美人鱼、豌豆公主、拇指姑娘等等,是安徒生抱着歌颂世间真、善、美的目的,将生活现象和个人体验进行提炼、加工,独立创造出的新形象。他塑造这些形象时的心理过程属于创造想象。
“材料二”属于再造想象。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眼前所浮现的中年闰土形象不是我们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再造的,因此属于再造想象。
(共4分。“材料一”2分,“类型”1分,“说明”1分;“材料二”2分,“类型”1 分,“说明”1分)
阅读《控制地下煤火》,完成第16-18题。(共8分)
控制地下煤火
①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地下煤层燃烧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主张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它。
②地下煤的燃烧就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一部分煤得到了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二氧化碳;另一部分煤得不到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废物,一氧化碳却是还能燃烧的有用气体燃料。
③门捷列夫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控制它,不让它烧成废物——二氧化碳,而燃烧成有用的气体燃料——一氧化碳。为达到这个目的,门捷列夫设想,把火焰严密地封闭在煤层里,不让它自由地跟空气接触,空气只能经过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去。这样,人就可以调节空气,使煤层里的煤只能全部燃烧成一氧化碳;再用另一根管子把一氧化碳引到地面上来,为人所用。
④多年以后,苏联的工程师们开始试验把煤气制造厂建设在煤层里的计划了。他们先在煤层里筑起几垛墙来,把煤层分成许多格。每格中间开一条巷子。巷子两头各通一根管子到地面上来:一根是打进空气的,另一根是让煤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通出来的。
⑤地面上还有其他设备。一台鼓风机,把空气打进煤层里去。一座煤气洗涤塔,洗掉从矿层里通出来的一氧化碳中的灰尘和氨。一座巨大的煤气贮藏塔,贮藏洗干净的一氧化碳。铺设的许多煤气管,把一氧化碳通到工厂和住户里去。
⑥为了控制煤层的燃烧,工程师们借助诸多仪表,监察导出煤气的数据变化,调节打进矿层空气的成分与速度。
⑦后来,工程师们发展了门捷列夫的设想。因为空气中有4/5是氮气,而氮气在制造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他们将打入煤层空气换成为纯净的氧气和水蒸气。水蒸气降低燃烧的温度,并生成都能燃烧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根据叶至善《地底下的火焰》改写而成)
16.如何控制地下煤火,门捷列夫设想的做法是 (不超过35个字);从门捷列夫的设想到苏联工程师们成功的实践,我们可以学习到的科学精神是 。 (3分)
17.阅读第段画线的句子,说明 “监察”与“调节”两个词语不能互换的两个理由。(3分)
答: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文中“控制地下煤火”与下面材料中“熄灭地下煤火”面对的共同关键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并在煤矿中推广黄泥灌浆灭火技术。水和黄泥混合的泥浆是很好的灭火材料。水传递黄泥到达一定的位置,水分干了,就地堵塞与空气相同的管道,从而窒息火灾。
答:
16.封闭煤层里的火焰,用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调节空气,再用另一根管子引出一氧化碳。(2
分)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积极创新。(1分)
17.答案示例: 如果调换,其一,与实际的工作程序不符;其二,煤气的数据变化无法“调节”;其三,只是“监察”打进煤层的空气成分与速度,就无法达到控制煤层燃烧的目的。(共3分)
18.如何处理燃烧煤层与空气接触的问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4.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
答:
15.第③段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这一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14.(2分)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意对即可)
15.(4分)(1)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
16.(3分)D
阅读《天才的水利工程师——河狸》一文,完成文后12-14题。
①你知道会拦河筑坝、开凿运河的动物吗?在北半球森林河谷中生活着一种半水栖的哺乳动物——河狸,它能根据栖息环境的变化与自身活动的需要,拦河筑坝、开凿运河,改善居住环境,以适应生存的需要。
②河狸又名海狸,是一种大型的啮齿类动物。河狸的身体肥胖溜圆,拖着一条扁平的披有细小鳞片的椭圆形大尾,足趾间生长有宽阔的蹼,使河狸成为水中蛟龙,游泳、潜水无一不精。它们全身披以粗长的针毛和浓密的绒毛,在林缘河岸挖洞穴居。河狸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伐树拦河,修筑堤坝,以保持生活区稳定的水位,堤坝可长达数十米;为了活动与取食的需要,它们常挖掘数十厘米宽,通行无阻的小运河,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师。河狸的居室多在岸边或孤岛上,通常洞穴有数个出入口,其中至少1~2个藏在水面以下,从而既能水陆两路出入自如,又有利于隐蔽。
③与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样,河狸白天躲在舒适的洞穴中睡大觉,夜幕降临后才精神抖擞地外出活动觅食。杨、柳、榆的树皮和嫩枝,灌木的枝叶和水生植物,都是河狸餐桌上的佳肴。冬季来临前,它们将树枝、树皮堆放在洞穴旁或深藏于洞中,以备严冬时节享用。
④河狸毛皮光亮、结实保暖,是上等的裘皮原料,其鼠蹊部的香腺分泌物“河狸香”,是名贵的香料。河狸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多数啮齿动物,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胎平均仅产2~3仔,其种群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⑤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2.阅读完文章后,请你概要谈谈为什么说河狸是“天才的水利工程师”。
1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字“仅”能否省略?请说明理由。
14.文章第⑤段说“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生活所知,你认为我们可以为河狸提供哪些“适宜的生存环境”?
12.(4分)①虽是半水栖的哺乳动物,却善于游泳;②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拦河筑堤,保持生活区水位的稳定;③能挖掘活动与取食用的小运河;④居室的洞穴可以藏在水下,利于隐蔽。
13.(3分)不能省略。“仅”强调说明了河狸繁殖能力的低下,并且这一特点严重制约着其种群的发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谨。
14.(3分)①注意水域的环保;②在河狸生活区多种植杨、柳、榆等树木;③不要因为想获得河狸的裘皮和香腺分泌物“河狸香”而对其乱捕滥杀;④不侵占和破坏河狸的栖息地。(可有其它合理答案,答到3点即可)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11分)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来自: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来自:中国+学+考++频+++道(w.ww.x..k1.0..0.com
(3)
1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3分)
1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12、(1分)列数字 (2分)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13、(3分)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2分)略
专家破译欧洲远古文字获进展
①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去年,当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发现一块写有文字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
②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这块石板上共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③目前已经发现了约3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④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科学家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他们的研究还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西南文字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zōng jiāo 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⑤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们创造的,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
⑥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⑦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摘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6.“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其“非同寻常”表现在
A.石板上的神秘符号,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B.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3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
C. 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D.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3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
7.专家们在破译“西南文字”时,遇到了哪些难题,回答最完整的是
A.这些字迹并不标准;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
B.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
C.已经发掘出的石板大多已经不完整;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这些字迹并不标准。
D.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两段,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对石板上的“西南文字”进行了说明。
B.科学家们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代表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的“西南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
C.引用皮埃尔·斯威格斯的话,是为了说明专家们对西南文字的历史的研究困难重重。
D.“一些”“大多”“几乎”等词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苏州园林》(11分)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
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 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1分)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B ①ㄧ②③④‖⑤⑥C ①ㄧ②③‖④ㄧ⑤⑥D ①ㄧ②③‖④⑤⑥
3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1分)
A.从整体到部分B.从主要到次要C.从概括到具体D.从原因到结果
4 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2分)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2分)
6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2分)
7 文中加黑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 ①。2 D。3 C。4 外国花园苏州园林的民族特色。5 议论。指出了苏州园林将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栽种的作用。6 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枝蔓的模样和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7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这样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寞”的效果。
阅读《用途广泛的太阳能电池》一文,完成14-16题。(计12分)
(1)说到太阳能电池,它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那巨大的“翅膀”是它;太阳能汽车上安装的一个大顶篷是它;太阳能游艇上一块长方形大板是它;路边太阳能电话的每根电线杆顶端上的一块__板也是它。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光涌变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它是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制成的,即当物体受到光照射时,物体内就会产生电动势或电流的一种现象。
(2)一般来说,单个的太阳能电池不能直接作为电源使用,在实际应用中,是将几片或几十片单个的太阳能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组成太阳能方车,这样才能得到较大的能力。在太阳能电池方阵中还装有蓄电池,那是为了保证在夜晚或阴雨天太阳不露面时能连续供电的一种储能装置。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不停地满足当时的需要,而且还可多提供一些电能储存于蓄电池内。
(3)太阳能电池首先是在空间飞行中得到应用的。195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太阳能电池供电的“先锋”1号卫星,从此,各式各样的卫星和宇宙飞船都安置了布满太阳能电池的“翅膀”,使得它们能在太空中尽情遨游。由于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电子仪器和设备都要使用大量的电能,但它们对电源的要求十分苛刻,既要重量轻,使用寿命长,能连续不断地工作,又要能承受各种冲击、碰撞和振动的影响,而太阳电池在这几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自然而然便成了合适的中选者。当卫星向着太阳飞行时,电池方阵受阳光照射产生电能,供应卫生用电,同时向卫星上的蓄电池充电;当卫星背着太阳飞行时,蓄电池就放电,使卫星上的仪器保持连续工作。
(4)太阳能电池也能用于飞机,世界上第一架用太阳能电池作动力的飞机“太阳挑战者”号已经试飞成功,共飞行4个半小时,飞行高度达4000米,飞行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在这架飞机的尾翼和水平翼表面上,装置了1.6万多个太阳能电池,其最大能量的2.67千瓦,它是将太阳能变成电能来驱动单叶螺族桨旋转,使飞机在空中飞行的。
(5)以太阳能电池为动力的小型汽车也已经在墨西哥试制成功。这种汽车外形像一三轮摩托车,在车顶上架了一个装有太阳能的大篷,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电池供给汽车电能,使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向前行驶。由于这辆汽车每天所获得的电能只能行驶40分钟,所以它不能跑远路。
(6)太阳能电池在电话中也发挥了作用。在路边的每根电线杆的顶端,安装着一块太阳能电池方阵板,将阳光变成电能,然后向蓄电池充电,以供应电话机连续用电,蓄电池一次充电后,可使用36个小时。这种太阳能电话尤其适合沙漠、山区和缺少能源的地区使用。
(7)另外,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彩色电视机、电视差转机、收音机等也相继问世。科学家还在研制利用太阳能电池来抽水、海水淡化、空调以及灯塔照明、铁路信号灯、杀灭害虫的黑光灯、机场跑道识别、森林火灾检测等。
(8)太阳能,真是一种到处可用的特种电源。
14.根据第(1)、(2)段相关内容,概括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6分)
15.第(2)段中加点的“这样”和第(4)段中加点的“它”分别指代什么?(4分)
“这样”指代
“它”指代
16.在文中写“太阳能,真是一种到处可用的特种电源”相照应的句子是一句话?(2分)
14、工作原理: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将光能变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当电池受到光照射时,电池内就会产生电动势或电流。在实际运用中,通常是将太阳能电池串联或关联起来组成太阳能方阵。并安装蓄电池,保证在夜晚或阴雨天太阳不露面时也能连续供电。(有三层意思,答对一层给2分)
15、“这样”指代:将几片或几十片单个的太阳能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组成太阳能方阵。“它”指代:机翼表面上装置了1。6万多个太阳能电池。(答对一处给2分)
16、“说到太阳能电池,它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答对给2分)
读文答题。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21、概述文段的主要内容。(1分)
22、文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21. 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22. 作解释、作比较、打比方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②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④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⑤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6.第一段□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层次 配合 映衬 布局D.、布局 层次 配合 映衬
7.用∥线为第一段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2分)
8.第一段第②句中的“似乎”、“一致”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9.“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什么?(2分)
[8e3e72d8ffa35d60.jpg]
[7fed6c809714a9b9.jpg]
[8867088105adfabf.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