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9-23题(10分)
人类与技术环境
① 近几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 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专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9、第 ④段的“取之不尽”的“之”指代的是: (1分)
20、什么是“第二自然界”?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21、第 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问题?请依据上下文简答。(3分)
![]() |
22、为什么说“人类正面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2分)
![]() |
23、“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2分)
19-23题意在考察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对象的特点。19、联系上下文可知。 大脑 20、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所在句子及上下文可解。 人类自己建造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21、考察说明方法的鉴别。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生物机体的演变比技术环境的变革缓慢得多。22、联系上下文可知。 因为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与之不相适应。23、考察关键语句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 人的大脑是非常丰富的,是永远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智能,而人工智能再先进也不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鸟儿为什么歌唱 (13分) 从玉华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她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的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驻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他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唱歌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它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只有在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
15.对于“鸟儿为什么歌唱”,文中提出了哪几种解释?(2分)
16.①节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7.③节中“这些举动”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3分)
18.④、⑨节中的数据,有什么作用?(3分)
19.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如果是你,会用“牺牲”还是“杀死”来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15.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
16.(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7.琴鸟唱歌前要搭建舞台,园丁雄鸟要造窝并用蓝色物品来装饰爱巢。
18.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
19.示例1: 我会用“杀死”来描述。因为鸟儿同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生灵,科学家为了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而肆意剥夺鸟儿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示例2:我会用“牺牲”来描述。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鸟儿为科学事业献出生命,它的死是有意义的。(能结合选文内容和个人认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8-19题(共8分)
①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成为世界历史上地面运行最快的交通工具。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路网的1/3,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位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高铁有多项技术世界领先。仅列车气密强度这项指标,就领先日本和欧洲10年。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
③中国高铁已经在国内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高铁快速扩充了铁路客运能力,极大释放了铁路货运能力,大大节约了社会物流成本。高铁的节能优势也不容小觑。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每百人公里能耗每小时不到6千瓦时,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是陆路运输方式中最节能的。中国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建设1公里的高速铁路可节约44亩土地,目前运营的新建高铁实际节约土地多达23万余亩。同时,中国高铁的巨大成功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近两年来,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要和代表团考察中国高速铁路,对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不少国家向中国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仅以美国为例,2009年11月,美国通用电气和中国铁道部签署备忘录,双方承诺在寻求参与美国时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项目方面加强合作。2010年12月7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投资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中国高铁将成为首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战略性高新技术项目。由此可见,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8.结合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仅列车气密强度这项指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4分)
答:
19.阅读第③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4分)
【材料一】
中国高铁对拉动内需,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天津市商务委的调查显示,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从北京前往天津旅游的人次比高铁开通前增加了三成。2008年外地到津旅游者消费超过750亿元,其中高铁的贡献率为35%。
【材料二】
2009年10月,俄罗斯联邦__普京访华,两国签署中俄发展高速铁路备忘录,中国将帮助俄罗斯建设高铁。2010年7月12日到15日,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到访中国期间,与中方签署金额高达100亿美元的多项铁道科技出口合约,这是中国近年来出口铁道科技最大的一笔交易。委内瑞拉和土耳其的高铁项目正在由中国负责建设。
材料一: ①
材料二: ②
18.答案要点:①如果删去“仅列车气密强度这项指标”,就无法与前面的“中国高铁有多项技术世界领先”相呼应;②同时也使后面的“领先日本和欧洲10年”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评分标准:共4分。共2个要点,每点2分。
19.答案示例:①中国高铁已经在国内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②中国高铁的巨大成功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评分标准:共4分。共2点,每点2分。
阅读下文,完成18—19题(共5分)
上天容易入地难
科学家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百上千光年(距离单位,是光波在一年中“行走的路程”,约95608亿公里)远的浩瀚太空;但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公里深处的情况还一头雾水。但恰恰是这地表以下的十几公里处,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在此处孕育的“地下杀手”——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浩劫最大。地震学家们一致认为,观测地下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探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必须得到达孕育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持这样的探测。人类对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仅距地表10公里多,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12261米。
准确向人类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包括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测是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做预先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由权威部门把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地震预测是二战结束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变动过程,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有众多未知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现象等,但这种观测通常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地表所能观测到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往往不能确定。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预测地振决不是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能够做到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准确,预测才是有实用性的。
18.结合第一段中画线句子内容,说说“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2分)
答:
19.依据原文解释链接材料不可确信的理由。(3分)
①从地质结构上判断地震。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
②从统计概率中推算地震。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
③从“异象”中得出地震先兆。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各种参数,以及地下水甚至某些动植物等的异常变化(可称为“异象”),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答:
18.如果删去一是不能说清发生地震的具体深度,其二是不能说清技术不能支持的“这样”的理由。 每条1分。
19.这种观测通常是非常不完善的,它们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往往不能确定。①有些地震发生前,其地质构造往往不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②概率推算很难准确。③前兆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是经验性的。每点1分。
阅读《话说核能》,完成下列各题。(8分)
话说核能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当前社会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近3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依靠煤、石油和天然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物质文明。但我们在享用这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却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为能源的开采、输送、加工、转换、利用和消费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进入21世纪,石油储量有限,能源供应短缺,世界能源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开发和利用来源更为广泛、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已刻不容缓,更多国家把眼光投降了核能。
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到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出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1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他们的裂变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的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氚,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氚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要。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的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18.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能否去掉?请你说一说理由。(3分)
答: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科学家提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这一观点的理由。(5分)
【链接材料】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答:
18.答案要点:①删掉这句话,体现不出核能威力的巨大 ;②文章语言不生形象 。
评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19.答案要点:核能是清洁的能源 ,核能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运动过程中不会释放温室气体(2分);资源消耗少(或“重量小”),运输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极少(2分)。
评分:内容项占4分,每点2分(只答清洁能源给1分),语言表达 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9分)
①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② 甲 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乙 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只有在进行劳动之前,预先想出了劳动的结果,才有可能自觉地改变客观现实和有意识地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事物。 丙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人则能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支配自然界。 丁 人是凭借想象的作用,使自己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的。
③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无法亲自观察的事物。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说,有很多研究的对象,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根据资料,通过想象的作用,“设想”研究对象可能的或应有的概略情况,从而作出分析和判断。
④想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对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美术作品等等的欣赏,就离不开想象的作用。离开了想象的作用,至多不过是对它们的感知,谈不上有新感受,因而也就不能称之为欣赏。
⑤想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说,待人处事要善于“设身处地”。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凭借想象。如果我处于对方的位置,将会怎样想、怎样做。也就是说,人在相互交往中,必须通过想象才能设想别人的处境与心情,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⑥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创造活动中也具有重大意义。难怪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高度重视想象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
⑦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顺其自然地进行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
⑧有意想象按照其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这些想象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再造出来的。
⑨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根据预定目的,通过对已有的各种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新技术、新产品之前,人在头脑中必须先构成这种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创造想象。
⑩创造想象中有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幻想与再造想象不同,它不一定通过别人的描述或示意引起,而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成分。幻想与创造想象也不完全一样,它并不是与目前行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幻想中创造的形象体现的是个人的愿望,是想象者所向往的事物。幻想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是有可能实现的,这种幻想就是理想,属于积极的幻想;另一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没有实现的可能,这种幻想就是空想,属于消极的幻想。
20.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答:
21.下段文字应放在原文第②段的( )处(只填序号)。(2分)
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糟糕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来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22.根据第⑧、⑨两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想象”,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并结合文章相关知识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丹麦作家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0余篇童话。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美人鱼、豌豆公主、拇指姑娘等令人难忘的形象,意在歌颂世间的真、善、美。
【材料二】
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眼前就会浮现出中年闰土头戴破毡帽,穿着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松树皮般粗笨开裂的手里提着一支长烟管的形象。
材料一: 材料二:
20.答案: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想象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共3分。“主要内容”共3点,每点1分)
21.答案:丁
(共2分)
22.答案示例:
“材料一”属于创造想象。美人鱼、豌豆公主、拇指姑娘等等,是安徒生抱着歌颂世间真、善、美的目的,将生活现象和个人体验进行提炼、加工,独立创造出的新形象。他塑造这些形象时的心理过程属于创造想象。
“材料二”属于再造想象。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眼前所浮现的中年闰土形象不是我们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再造的,因此属于再造想象。
(共4分。“材料一”2分,“类型”1分,“说明”1分;“材料二”2分,“类型”1 分,“说明”1分)
阅读《控制地下煤火》,完成第16-18题。(共8分)
控制地下煤火
①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地下煤层燃烧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主张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它。
②地下煤的燃烧就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一部分煤得到了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二氧化碳;另一部分煤得不到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废物,一氧化碳却是还能燃烧的有用气体燃料。
③门捷列夫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控制它,不让它烧成废物——二氧化碳,而燃烧成有用的气体燃料——一氧化碳。为达到这个目的,门捷列夫设想,把火焰严密地封闭在煤层里,不让它自由地跟空气接触,空气只能经过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去。这样,人就可以调节空气,使煤层里的煤只能全部燃烧成一氧化碳;再用另一根管子把一氧化碳引到地面上来,为人所用。
④多年以后,苏联的工程师们开始试验把煤气制造厂建设在煤层里的计划了。他们先在煤层里筑起几垛墙来,把煤层分成许多格。每格中间开一条巷子。巷子两头各通一根管子到地面上来:一根是打进空气的,另一根是让煤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通出来的。
⑤地面上还有其他设备。一台鼓风机,把空气打进煤层里去。一座煤气洗涤塔,洗掉从矿层里通出来的一氧化碳中的灰尘和氨。一座巨大的煤气贮藏塔,贮藏洗干净的一氧化碳。铺设的许多煤气管,把一氧化碳通到工厂和住户里去。
⑥为了控制煤层的燃烧,工程师们借助诸多仪表,监察导出煤气的数据变化,调节打进矿层空气的成分与速度。
⑦后来,工程师们发展了门捷列夫的设想。因为空气中有4/5是氮气,而氮气在制造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他们将打入煤层空气换成为纯净的氧气和水蒸气。水蒸气降低燃烧的温度,并生成都能燃烧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根据叶至善《地底下的火焰》改写而成)
16.如何控制地下煤火,门捷列夫设想的做法是 (不超过35个字);从门捷列夫的设想到苏联工程师们成功的实践,我们可以学习到的科学精神是 。 (3分)
17.阅读第段画线的句子,说明 “监察”与“调节”两个词语不能互换的两个理由。(3分)
答: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文中“控制地下煤火”与下面材料中“熄灭地下煤火”面对的共同关键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并在煤矿中推广黄泥灌浆灭火技术。水和黄泥混合的泥浆是很好的灭火材料。水传递黄泥到达一定的位置,水分干了,就地堵塞与空气相同的管道,从而窒息火灾。
答:
16.封闭煤层里的火焰,用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调节空气,再用另一根管子引出一氧化碳。(2
分)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积极创新。(1分)
17.答案示例: 如果调换,其一,与实际的工作程序不符;其二,煤气的数据变化无法“调节”;其三,只是“监察”打进煤层的空气成分与速度,就无法达到控制煤层燃烧的目的。(共3分)
18.如何处理燃烧煤层与空气接触的问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4.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
答:
15.第③段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这一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14.(2分)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意对即可)
15.(4分)(1)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
16.(3分)D
阅读《天才的水利工程师——河狸》一文,完成文后12-14题。
①你知道会拦河筑坝、开凿运河的动物吗?在北半球森林河谷中生活着一种半水栖的哺乳动物——河狸,它能根据栖息环境的变化与自身活动的需要,拦河筑坝、开凿运河,改善居住环境,以适应生存的需要。
②河狸又名海狸,是一种大型的啮齿类动物。河狸的身体肥胖溜圆,拖着一条扁平的披有细小鳞片的椭圆形大尾,足趾间生长有宽阔的蹼,使河狸成为水中蛟龙,游泳、潜水无一不精。它们全身披以粗长的针毛和浓密的绒毛,在林缘河岸挖洞穴居。河狸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伐树拦河,修筑堤坝,以保持生活区稳定的水位,堤坝可长达数十米;为了活动与取食的需要,它们常挖掘数十厘米宽,通行无阻的小运河,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师。河狸的居室多在岸边或孤岛上,通常洞穴有数个出入口,其中至少1~2个藏在水面以下,从而既能水陆两路出入自如,又有利于隐蔽。
③与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样,河狸白天躲在舒适的洞穴中睡大觉,夜幕降临后才精神抖擞地外出活动觅食。杨、柳、榆的树皮和嫩枝,灌木的枝叶和水生植物,都是河狸餐桌上的佳肴。冬季来临前,它们将树枝、树皮堆放在洞穴旁或深藏于洞中,以备严冬时节享用。
④河狸毛皮光亮、结实保暖,是上等的裘皮原料,其鼠蹊部的香腺分泌物“河狸香”,是名贵的香料。河狸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多数啮齿动物,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胎平均仅产2~3仔,其种群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⑤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2.阅读完文章后,请你概要谈谈为什么说河狸是“天才的水利工程师”。
1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字“仅”能否省略?请说明理由。
14.文章第⑤段说“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生活所知,你认为我们可以为河狸提供哪些“适宜的生存环境”?
12.(4分)①虽是半水栖的哺乳动物,却善于游泳;②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拦河筑堤,保持生活区水位的稳定;③能挖掘活动与取食用的小运河;④居室的洞穴可以藏在水下,利于隐蔽。
13.(3分)不能省略。“仅”强调说明了河狸繁殖能力的低下,并且这一特点严重制约着其种群的发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谨。
14.(3分)①注意水域的环保;②在河狸生活区多种植杨、柳、榆等树木;③不要因为想获得河狸的裘皮和香腺分泌物“河狸香”而对其乱捕滥杀;④不侵占和破坏河狸的栖息地。(可有其它合理答案,答到3点即可)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11分)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来自: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来自:中国+学+考++频+++道(w.ww.x..k1.0..0.com
(3)
1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3分)
1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12、(1分)列数字 (2分)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13、(3分)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2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