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地球上最后的边疆

海冰主要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相当复杂。虽然海冰主要是由海水冻结而成的,但其盐度不同于海水,通常情况下比海水低2~10‰。

海冰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海冰的盐度、温度和冰龄。通常新冰比老冰的抗压强度大,低盐度的海冰比高盐度的海冰抗压强度大,所以海冰不如淡水冰密度坚硬,在一般情况下海冰坚固程度约为淡水冰 大面积的海冰的75%,人在5厘米厚的河冰上面可以安全行走,而在海冰上面安全行走则要有7厘米厚的冰。当然,冰的温度愈低,抗压强度也愈大。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时期,为解救船只,空军曾在60厘米厚的堆积冰层上投放30公斤炸药包,结果还没有炸破冰层。

淡水在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和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海冰受风力和洋流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其推力与冰块的大小和流速有关。据1971年冬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新“海二井”平台上观测结果计算出,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筑物。

海冰灾害对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坏力,除上述推压力外,还有海冰胀压力造成的破坏。经计算,海冰温度降低1.5度时,1000米长的海冰就能膨胀出0.45米,这种胀压力可以使冰中的船只变形而受损;此外,还有冰的竖向力,当冻结在海上建筑物的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竖向力,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破坏。

海冰运动时的推力和撞击力都是巨大的,1912年4月发生的“泰坦尼克”号客轮撞击冰山,遭到灭顶之灾,是20世纪海冰造成的最大灾难之一。我国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期间,流冰摧毁了由15根2.2厘米厚锰钢板制作的直径0.85米、长41米、打入海底28米深的空心圆筒桩柱全钢结构的“海二井”石油平台,另一个重500吨的“海一井”平台支座拉筋全部被海冰割断,可见海冰的破坏力对船舶、海洋工程建筑物带来的灾害是多么严重。

(选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美国《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最新登载的一份调查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变得更加活跃,该地区海冰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世界自然基金会有关专家说,如果目海冰融化的趋势继续下去,再过20年甚至更短时间,靠近北冰洋的不少岛国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材料二 2010年,渤海和黄海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海冰灾害。根据国家海洋局卫星、雷达、航空遥感和海洋站现场观测资料分析,渤海海冰分布面积一度达到三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海区面积的近百分之四十。这次海冰灾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冰层厚,给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专家指出,渤海和黄海域出现极端气候现象,实际上也是地球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

11.文章前三节分别介绍了海冰的哪些特点?(3分)

12.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1971年冬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新“海二井”平台上观测结果计算出,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筑物。。

(2)当冻结在海上建筑物的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竖向力,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破坏。

13.结合上下文,谈谈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海冰灾害的感想。(80字以内)(4分)

【示例】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l        (3分)分别介绍了海水成分与盐度、抗压强度、冰点三方面的特点。(各1分)

第(2)句:“蓝色的煤海”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洋所蕴含的能量之大。

l         (4分)(1)“据……观测”,说明了“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这组数据的来源,体现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问金属(铜矿砂)和金属核矿(答锰结核矿不得分)

(2)“往往”表示时常发生,说明海上建筑物基础受海冰破坏只是一种常见现象,并不排除例外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l         (3分)通过1969年渤海湾海冰对我国两个石油平台的危害的一组详实数据,具体说明了海冰的破坏力对船舶、海洋工程的危害程度。

l         (4分)如:当今地球气候反常、海冰危害频发。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海冰灾害的研究,尽快找到减轻海冰灾害途径,另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节能减排,崇尚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评分标准:有针对性,言之有理(3分);语言通顺(1分)

阅读《防伪门票:世博会第一道风景线》,完成第13-16题。(12分)

防伪门票:世博会第一道风景线

罗均 任翀

①在上海世博园的出口,游客将门票轻轻插入检票闸机,不到一秒钟,闸机吐出的门票两侧出现了条状的“2010EXPO”压痕,闸机随即打开,游客顺利入园。

②如此常见和不断重复的场景背后,却是世博门票内“世博芯”所含的高科技。“世博芯”又称为“RFID”(内嵌射频识别技术)芯片,此类型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上海的轨道交通卡、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等方面。此次与世博门票“牵手”,是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门票领域最大规模的应用。

③高度防伪是这种芯片最大的特点。防伪的关键在于每张门票内的“世博芯”都有唯一的一组编码,验票闸机通过识别编码来验证门票和开启闸机;同时,每张门票的编码加密方式也不一样。这样不仅能保证门票的独一无二,更能有效防止编码被恶意破解和篡改。正是依靠这种编码的双重防伪措施,上海世博会迄今为止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假票。

④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人们不论在家中、公共汽车内还是地铁上,都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获取上海世博园的实时入园人数及各大出入口情况。但在园区出入口,却从没见过工作人员清点人数。这些数据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这也是“世博芯”的功劳。原来,“世博芯”的另一个功能是统计,他可以将入园信息即时传递到园区指挥部,然后发布给公众。而且,依靠这些数据还能疏导客流。当一个大型的旅行团安检入园时,指挥中心会收到团队票内“世博芯”从入园闸机传来的数据,如果此时同一入口的游客较多,指挥部就会立刻安排大巴将游客运往较为清闲的入口。

⑤除统计客流信息外,门票芯片从生产完成开始,到后续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可以通过芯片追溯。例如,芯片在何时何地生产,在何时何地进行的门票发行及销售,公众在何时何地持票入园等,都可以通过门票芯片查出,对整套门票的流通和使用进行完全的数字化管理极为便利。

⑥地铁出入口不再拥堵或许也能在RFID技术的帮助下成为可能。目前上海对部分地铁站在部分时段实行限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其他疏导方式,只能采取不让进站的“一刀切”模式。如果将统计功能加入交通卡,有关方面就能通过用广播提醒、短驳车转移等方式让乘客从不同出入口进站。

⑦在专家眼里,纸质的门票、压痕的区别方式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绿色环保技术在票证上的使用。“世博芯”的大小只有1平方毫米,厚度更是和打印纸差不多,因此硬卡纸就能将它藏在其中。选用能在自然环境中自然降解的硬卡纸、放弃传统票证的塑料材质,小身材的“世博芯”为上海世博会带来更加绿色的门票。而压痕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打洞方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能避免产生纸屑,保持了入口处的环境整洁,也减轻了保洁人员的负担。

⑧如今,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各式的打折卡、优惠卡、购物卡,这些消费卡中有很多即使是一次性使用的,也采用了塑料材质,废弃后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但世博门票的实践为消费卡提供了新的可能,不论是制作材料还是印证方式,都能采用更加绿色的手段。专家还透露,世博门票的制作成本并不高,甚至低于一些考究的塑料消费卡,这也为绿色卡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基础。

13.根据第二段文字内容,请给“世博芯”下一个定义。(2分)

14.上海世博会迄今为止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假票,请在文中找出其原因。(2分)

15.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6.通读全文,请说出上海世博会的防伪门票有哪些优点。(4分)

13.“世博芯”就是内嵌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又称“RFID” 芯片。(2分)

14.每张门票内的“世博芯”都有唯一的一组编码;每张门票的编码和加密方式也不一样。(2分)

15.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突出了“世博芯”大小及厚度。(4分)

16.①高度防伪。②统计客流信息。③便于对整套门票的流通和使用进行完全的数字化管理。④绿色环保。(4分)


  一天24小时的常识,可能在未来被改变。日前,天文学家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未来一天可能变成25小时。
  (一)地球自转变慢了
  在大约5.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速度超过今天,但其绕太阳旋转的速度却一直很稳定。在那一时期,地球上的小时数同现在一样,但是天数比现在多出几十天。达到420天。对此,英国达勒姆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斯蒂芬森称,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地球自转速度一直在减慢。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他对过去2700年数百次日食及月食资料的分析。
  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l小时,而到了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每天则变成了23小时。通过研究珊瑚泥灰质沉积物,珊瑚似乎起到"日历表"的作用。科学家借此计算出两个春天之间的时间跨度。
  5亿年前至3亿年前,地球自转速度迅速减慢。2亿年前至今,每隔5年,地球自转减1秒钟,直到变成了现在的1天24小时。假如再过120年,每天便会长1分钟。这样算下去,在遥远的将来,地球1天的时间变为25小时就有可能了。
  (二)科学家说法不一
  科学家们对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的原因,各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涨潮产生的摩擦力,因为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大陆分布有关。5亿年前至3亿年前,那时的大陆是沿赤道的方向排列,使涨潮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因而地球自转减慢得较迅速;2亿年前以后,大陆按照南北方向排列,涨潮产生的摩擦力相对减小,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就自然变缓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据德国报纸《南德意志报》报道,月球引力造成海洋和地球深处产生永久波,使得地球似乎成了"摇动器"。地球好比一个不断转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若要将旋转的速度降下来,这名运动员则必须将双臂伸展开来。这同样是地球一天在遥远的将来变成25小时的原因。
  (三)人类寿命受到影响
  如果几亿年后的地球还适合人类居住,一天25小时的日子将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对于爱睡懒觉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还有那些现在整天忙碌的人,也可以从多出的一小时里,安排更多的工作或休闲、娱乐。
  但同时,多出1小时也有弊病。因为一天25小时,将意味着身体每天要比原来多耗掉1小时的生命。这对人类的寿命会不会有影响还有待科学的研究。
  19.请从语言上对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进行分析。(2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
  20.选文划线句子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21.选文第三部分的内容能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调换?为什么?(3分)


  19、(2分)"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月球是造成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原因的几率大,这体现说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20.(2分)选文划线句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将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原因表现出来。
  21.(3分)不能调换(1分),因为文章按照人们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影响"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2分)
 

植物“预测术”

(1)《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2)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3)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4)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5)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6)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7)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8)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9)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10)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0.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4分)

11.第⑥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12.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这一种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4分)

13.第⑤自然段“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这句话中的“很可能”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10.(4分)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11.(4分)举例子   列数字  用事实和数字准确而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说明方法2分,作用3分)

12.(4分)记叙(叙述)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表达方式2分,目的2分)

13.不能删去。“很可能”表明可能性很大,并非完全可能,在这句话中说明树木出现重花等异常情况发生地震可能性很大,删去后则说明树木出现重花等异常情况肯定就会发生地震,显然不切合实际。“很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分) 。

①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 a 10%,水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 b 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 c 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 d 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围湖造田及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然而,鄱阳湖同样是厄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1/5以上。
  ③洞庭湖、鄱阳湖与江汉湖群,50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
  ④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D.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
1.在第①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加剧 急剧 仅有 至少 B.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
C.急剧 至少 仅有 加剧 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
2.按文意在第②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⑴调节洪峰 ⑵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⑶容纳百川
A.(1)(2)(3) B.(2)(3)(1)C.(3)(1)(2)D.(1)(3)(2)
3.举例本文所运用的两种主要的说明方法。(2分)
答: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

许多。
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根治长江水患应注意解决哪几个问题? (3分)
答:

22.B  23.C  

24.⑴列数字,如:“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0.2%……作比较,如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   ⑵举例子,如:“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至少有23次。”     25.B    

26.要点:①控制人口;②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③退田还湖,增强湖泊的泄洪能力。

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命危险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②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如果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③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Roberto 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④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有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出大型鱼类的性命。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一条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同时,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使威胁。在这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⑤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⑥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⑦最近的研究发现,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摘自2009年10月09日 新浪环球地理 有删改)

15.请根据文章①至⑤段文章,简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的形成的过程。(3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①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②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

17.文章列举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4分)(改编)

①黏液物体是由“海雪”组成,“海雪”是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

②为了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15.随着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温暖的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1分),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海雪”(1分),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1分),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1分)。(4分,每个要点1分)

16.①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病毒。②结合成“海雪”的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像地中海这样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的海洋,其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3分,意思符合即可)

18.①原文是,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1分)不是只有这两种物质构成。(1分)②不是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1分)应该是搞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后,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1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共13分)

北京奥运建筑“水立方”

景观中国

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方案“水立方”,给人的震撼是非比寻常的。(1)这个表层布满“泡沫”,周身透明的“方盒子”,在夜景的衬托下,宛如一朵莹莹出水的莲花,给人以舒惬、平静之感。

中国人自古便有崇尚水的天性,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象征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以及与自然神交的禅学意境。而立方体的结构则暗含着中国哲学中“天圆地方”的世界观与人伦观。当然,作为奥运场馆设计,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具有时代的气息与现代科技的色彩。

设计师依据现代设计理念为“方盒子”包裹上一层布满几何形状的建筑外皮,颇似化学符号中的水分子结构,这便赋予了整幢建筑独特的视觉效果与心灵感受;几何形的外立面也由此变得柔和而纯净,更具有水的特性,让人们一见到它,就知道这是游泳馆,而并非其他用途的场馆。

在环保与节能方面,整个建筑采用了一种被称为ETFE(四氟乙烯)的轻质新型材料,具有超常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温差变化,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为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在设计中减少了电的使用,转而利用太阳能电池提供电力。另外,游泳中心消耗掉的水分将有80%从屋顶收集并循环使用,这样可以减少对于供水的依赖和排放到下水道中的污水。场馆内部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2)例如,采用光学装置、多角度三维图像放映等高科技设施确定运动员相对位置,从而使观众可以体验全角度、多方位的观看模式。

这个由中澳两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设计方案,从10个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专家和群众一致好评,最终被确定为国家游泳中心的实施蓝本。它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北京,乃至中国的建筑设计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建筑设计的潮流中。

(选自中国水网)

11.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保和节能以及内部人性化设计四个方面说明了“水立方”建筑的特色。(2分)

12.国家游泳中心这个建筑为什么起名为“水立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环保与节能方面,整个建筑采用了一种被称为ETFE(四氟乙烯)的轻质新型材料,具有超常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一句中,“超常”一词的使用是否有必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可以预见,在奥运会之后,“水立方”将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业品牌。下面就请你为它设计一则简洁、优美的广告宣传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字来由 造型(外形) 12.水象征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以及与自然神交的禅学意境。而立方体的结构则暗含着中国哲学中“天圆地方”的世界观与人伦观。13.(1)打比方(1分)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水立方建筑造型优美的特点。(1分) (2)举例子(1分) 具体说明了场馆内部体现的人性化的设计理念。(1分)14.有必要。(1分)“超常”一词强调ETFE(四氟乙烯)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好于一般材料,从而很好地说明了“水立方”使用材料的环保与节能。 15.答案略。有主题;(1分)语言简洁、优美。(1分)

  

话说重阳(10分)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以前陶渊明就说是“举俗爱其名”的佳节。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选自《新民晚报》)

17.简要的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4分)

18.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2分)

19.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重阳登高的多方面原因。(2分)

20.除上文中所写而外,你还能举出家乡的两种传统节日及习俗吗?(2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1分。意对即可。)重九、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2分。答出一个给1分,给满2分为止。)

18.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9.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20.①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

② 元宵节——赏灯、吃元宵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2分)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将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4)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5)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龙学峰)

16、文中第(1)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3分)

18、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离奇计划是什么?被采用了吗?为什么?(3分)

19、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3分

16、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3分,意近即可)

17.(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3分,每处1分)

18.离奇计划是:在拉格朗日点(或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相互抵消处),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1分)   没被采用。因为无人支付巨额费用;同时,滤光镜会破坏同温层,妨碍紫外线的通过。(2分,只答“没被采用”不给分)

19.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3分,如有其它答案,设想合理亦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