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疾病”。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10号”。这颗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空医生”,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也有的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起飞后46小时,飞船里的一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溅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来回于地球和太空之间,一般可以重复使用100多次,使花钱如流水的空间科学活动大大降低了费用。据美国科学家统计,“阿波罗”太阳观测卫星发射5次,耗资达200多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大约只花费1000万美元,这比重新发射一颗卫星要合算得多。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星期检修,又可上天,使用方便。科学家建议,今后在发射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时,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一旦飞船或卫星在发射后生了“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根据有关材料改编)
1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1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表格。(4分)
“疾病”类型 | 病因 | 结果 |
“不治之症” | 轨道低 | |
“小毛病” | ||
“急性病” |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
13、文中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14、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2分)
11、“太空医生”或“航天飞机”
12、
“疾病”类型 病因 结果
“不治之症” 轨道低 陨落
“小毛病” 电力用光 报废
“急性病” 燃油箱爆炸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13说明了使用航天飞机做太空医生费用要低得多。(或“说明了人们选择航天飞机做太空医生的原因”。)14、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说明更有趣味性,能吸引读者”也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6题。(18分)
奇特的海水咸度
①海洋,奔腾不息。海水,深邃莫测。但口渴者却不敢问津,因为它有着又咸又涩的苦味。
②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 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③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万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④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湾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⑤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⑥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来源:Zxxk.Com)
⑦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
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⑨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⑩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21.海水最初也是淡水,后来变得越来越咸了。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水变咸的过程填充完整。(2分)
海洋表面被蒸发掉的水→( )→水流冲刷岩石、土壤→( )→→回归大海
22.海洋有哪些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方法?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3.文段②③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是什么?(4分)
2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分)
25.请揣摩文段⑦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3分)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26..地球上水储量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请用精炼的语言,拟写两条节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词,以提醒大家不要浪费水资源。(3分)
21.变成雨水降到陆地;把盐类物质(或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
22.①可溶性物质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海底;②许多物质被海洋生物的细胞吸收,海洋生物死去后,随尸体沉人海底;③海水随狂风巨浪卷上陆地留下大量盐类物质。
23.方法:列数字;如“可别小看这区区的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陆地的高度要增加120多米”。作用:生动、形象地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又如第③段的用数字显示矿物质的含量,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24..逻辑顺序 25.不能;因为使用了它,表明“30亿吨”是概数,不是确数,如果去掉,说明就不准确了。
26.开放题。示例:①节约一滴水,撑绿一片天。②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拥有生命的春天。③生命的绿色需要水的滋养,请珍惜每一滴水。
阅读下文,完成24—29题(18分)
奇特的海水咸度
①海洋,奔腾不息。海水,深邃莫测。但口渴者却不敢问津,因为它有着又咸又涩的苦味。
②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 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③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万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④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湾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⑤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⑥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
⑦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
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⑨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⑩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24.海水最初也是淡水,后来变得越来越咸了。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水变咸的过程填充完整。(2分)
海洋表面被蒸发掉的水→( )→水流冲刷岩石、土壤→( )→回归大海
25.海洋有哪些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方法?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6.文段②③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是什么?(4分)
2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28请揣摩文段⑦和文段⑩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4分)
①“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②“卷”能否换成“带”或“推”?为什么?
29.地球上水储量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请用精炼的语言,拟写两条节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词,以提醒大家不要浪费水资源。(3分)
24变成雨水降到陆地;把盐类物质(或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
25①可溶性物质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海底;②许多物质被海洋生物的细胞吸收,海洋生物死去后,随尸体沉人海底;③海水随狂风巨浪卷上陆地留下大量盐类物质。
26.方法:列数字;如“可别小看这区区的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陆地的高度要增加120多米”。作用:生动、形象地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又如第③段的用数字显示矿物质的含量,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27.逻辑顺序 28.①不能;因为使用了它,表明“30亿吨”是概数,不是确数,如果去掉,说明就不准确了。②不能;“卷”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巨浪向上翻卷的情景。而“带”有在前引领的意思,“推”是在后推动的意思,都没有“卷”形象、准确。(②题也可答“能”,只要理由充足,符合文意即可得分。)
29.开放题。示例:①节约一滴水,撑绿一片天。②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拥有生命的春天。③生命的绿色需要水的滋养,请珍惜每一滴水。
迎接量子计算时代
我们正身处一个技术革命时期。由于工艺的灵敏性和精确性飞速发展,制造技术正在走向物理基本定律所允许的极限。量子力学这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的是微观世界的基本原理。当机器元件小到原子尺度的时候,量子力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量子力学以古怪闻名:如一个电子在任意给定时刻都可处在几种可能位置当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给量子技术带来了难题。特别是,量子装置往往比普通尺度的装置对声音更为敏感。但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也带来了机会:量子计算机能解决普通计算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量子密码技术能提供可破解的安全通信;而量子系统对声音的敏感性正好能够用于制造更强大的传感器和探测器。
在过去的十来年中,量子机械工程师们想方设法利用了量子力学的一些古怪特性。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对计算机的制造意义重大。传统数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把信息分拆到其最小单位——比特,然后一次传输一两个比特。一个比特可代表两种不同的状态,传统上我们称之为0和1。在电子计算机中, 一个比特用大量电子来代表:这里的10亿个电子来代表1,那里的10亿个电子代表0。而在量子计算机中,只需用一个电子就可以标明一个比特:这里的一个电子表示1,那里的一个电子表示0。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量子计算机用一个电子而不是几十亿个电子来表示一个比特。但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一个电子不一定非得在“这里”或“那里”:它可以既在这里也在那里!在古怪的量子意义上,这个电子同时代表“1”和“0”。能够同时表示两种情况的能力听起来非常奇怪,与我们的直觉不符。但这些量子比特拥有一些传统比特所没有的能力。建立在这种能力上的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是传统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例如,一台只有几千量子比特的相对较小的量子计算机能够破译现存的所有公用密钥的密码系统(公共密钥的密码系统保证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交易信息的安全)。
那些想保护他们密码的人还算幸运,目前还只出现容量不到1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暂时还未对电子商务构成威胁。但量子计算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再过一二十年,量子计算机可能真的会成为一种破坏信息交换安全的技术。还好,量子力学虽然对通信安全构成了威胁,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检测信息交换是否安全的办法。量子密码技术的原理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中所包含的一个特性,即当有人对一个量子系统进行“偷窥”时,他同时也会破坏这个量子系统。
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为新技术的开发带来了广阔前景。许多技术——如激光、晶体管、电子显微镜等——已经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另一些技术——如量子计算机和量子密码技术——则正在造成影响。量子的古怪特性还会带来些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留给下一代量子机械工程师们的问题。
10、以下对本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给量子技术带来的难题是量子装置比普通尺度的装置对声音更为敏感。
B.、量子计算机具有电子位置的不确定的特性。
C.、一个比特可代表数学中0和1两个不同的数字。
D.、量子计算机暂时还未对电子商务构成威胁的原因在于容量太小。
11、简析上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0.(3分)D
11.(4分)作比较,说明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是传统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利用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的量子计算机为新技术的开发带来了广阔前景。(意思对即可)
文化差异影响大脑运作
①塔夫斯大学心理学博士鲁尔向日本和美国的受试者展示了一组政治候选人的黑白照片,他让受试者根据四项特征将照片任务分类:控制力、成熟度、亲和力与可信度,然后把这些特征整合成两种特质:权力和亲切。美国学生压倒性地支持强有力的面孔,而日本学生则偏好亲切的脸庞。或许这并非巧合,被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受试者看上的人,在实际选举中也受到青睐,两者的结果极为吻合。
②当鲁尔让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时,另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出现了。他原本以为,美国人多半会使用大脑的分析区域,而日本人则多半使用情绪区域。然而,实际两个群体使用的是相同的大脑区域——杏仁核(产生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脑部组织)。杏仁核又称“蜥蜴脑”,人类在演化之初大脑就有杏仁核了。杏仁核有助于我们侦测危险。但它还有一项更普遍的功能,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任何事物提高专注力。
13.第①自然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4.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还”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答:
13.作比较,(1分)突出说明了由于文化差异,人的选择也有巨大的差异。(1分)
14.不能,“还”指不限制于前面内容,表示还有其他方面。(0.5分)说明除了杏仁核有助于我们侦测危险,它还有“对外在世界的任何事物提高专注力”的功能。如果去掉就不能表示功能的递进关系。(1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分)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对于污染,我们的思路是“先污染、后治理”。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当许多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的“人工白昼”。生活在“不夜城”里,人们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不夜城”所赐。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也给天文工作带来了阻碍,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
在美国大片中,我们常常看到灯火辉煌的纽约市中心。在电影画面的影响下,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报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在时间上,霓虹灯呈现出不同的表情,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可以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作为普通民众,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带长时间滞留;另一方面应全民动手,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广植草皮,以改善和调节采光环境等等。国家要制定与光污染有关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专家认为在我国城市夜景观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尽快制定景观照明的技术标准是必要的。另外,加强夜景观设计、施工的规范化管理也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从事灯光设计施工的人员当中专业技术人员很少,许多产生光污染和光干扰的夜景观是由不科学的设计施工造成的。据了解,天津市颁布了《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夜景照明的技术规范。北京市在夜景建设中曾有一个“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评比标准”,但衡量光污染的方面只有简单的项目。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光源。我国的照明比发达国家落后近50年,别的国家早就淘汰的光源今天我们仍在用。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国内多数夜景照明不仅不节能,还十分刺眼,容易让人疲倦,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逐步解决困扰我们的光污染。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②在时间上,霓虹灯呈现出不同的表情。
16.根据第2段文字,简要写出光污染的危害。 (4分)
1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如果错误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文章补充了美国纽约夜间亮灯状况,是为了说明纽约作为国际都市的现代化程度高。
②文章例举了天津市、北京市都颁布了关于城市夜景照明方面的规范标准,说明我国的人工白昼现象已经得到治理。
18.治理“光污染”的措施有哪些?请分点简要回答。(4分)
15.①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②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
16.人类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给天文工作带来了阻碍,伤害动植物。
17.①错误,不是说明纽约现代化程度高,而是说明纽约有着严格科学的亮灯规划,值得我们学习。
②错误,例举这些是说明已有一些城市在努力,但是还只是一个开端,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18.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广植草皮,以改善和调节采光环境等等。国家制定与光污染有关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夜景观设计、施工的规范化管理也十分重要。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光源。
人类在地球上最后的边疆
海冰主要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相当复杂。虽然海冰主要是由海水冻结而成的,但其盐度不同于海水,通常情况下比海水低2~10‰。
海冰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海冰的盐度、温度和冰龄。通常新冰比老冰的抗压强度大,低盐度的海冰比高盐度的海冰抗压强度大,所以海冰不如淡水冰密度坚硬,在一般情况下海冰坚固程度约为淡水冰 大面积的海冰的75%,人在5厘米厚的河冰上面可以安全行走,而在海冰上面安全行走则要有7厘米厚的冰。当然,冰的温度愈低,抗压强度也愈大。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时期,为解救船只,空军曾在60厘米厚的堆积冰层上投放30公斤炸药包,结果还没有炸破冰层。
淡水在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和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海冰受风力和洋流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其推力与冰块的大小和流速有关。据1971年冬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新“海二井”平台上观测结果计算出,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筑物。
海冰灾害对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坏力,除上述推压力外,还有海冰胀压力造成的破坏。经计算,海冰温度降低1.5度时,1000米长的海冰就能膨胀出0.45米,这种胀压力可以使冰中的船只变形而受损;此外,还有冰的竖向力,当冻结在海上建筑物的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竖向力,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破坏。
海冰运动时的推力和撞击力都是巨大的,1912年4月发生的“泰坦尼克”号客轮撞击冰山,遭到灭顶之灾,是20世纪海冰造成的最大灾难之一。我国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期间,流冰摧毁了由15根2.2厘米厚锰钢板制作的直径0.85米、长41米、打入海底28米深的空心圆筒桩柱全钢结构的“海二井”石油平台,另一个重500吨的“海一井”平台支座拉筋全部被海冰割断,可见海冰的破坏力对船舶、海洋工程建筑物带来的灾害是多么严重。
(选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美国《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最新登载的一份调查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变得更加活跃,该地区海冰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世界自然基金会有关专家说,如果目海冰融化的趋势继续下去,再过20年甚至更短时间,靠近北冰洋的不少岛国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材料二 2010年,渤海和黄海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海冰灾害。根据国家海洋局卫星、雷达、航空遥感和海洋站现场观测资料分析,渤海海冰分布面积一度达到三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海区面积的近百分之四十。这次海冰灾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冰层厚,给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专家指出,渤海和黄海域出现极端气候现象,实际上也是地球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
11.文章前三节分别介绍了海冰的哪些特点?(3分)
12.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据1971年冬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新“海二井”平台上观测结果计算出,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筑物。。
(2)当冻结在海上建筑物的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竖向力,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破坏。
13.结合上下文,谈谈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海冰灾害的感想。(80字以内)(4分)
【示例】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l (3分)分别介绍了海水成分与盐度、抗压强度、冰点三方面的特点。(各1分)
第(2)句:“蓝色的煤海”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洋所蕴含的能量之大。
l (4分)(1)“据……观测”,说明了“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这组数据的来源,体现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问金属(铜矿砂)和金属核矿(答锰结核矿不得分)
(2)“往往”表示时常发生,说明海上建筑物基础受海冰破坏只是一种常见现象,并不排除例外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l (3分)通过1969年渤海湾海冰对我国两个石油平台的危害的一组详实数据,具体说明了海冰的破坏力对船舶、海洋工程的危害程度。
l (4分)如:当今地球气候反常、海冰危害频发。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海冰灾害的研究,尽快找到减轻海冰灾害途径,另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节能减排,崇尚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评分标准:有针对性,言之有理(3分);语言通顺(1分)
阅读《防伪门票:世博会第一道风景线》,完成第13-16题。(12分)
防伪门票:世博会第一道风景线
罗均 任翀
①在上海世博园的出口,游客将门票轻轻插入检票闸机,不到一秒钟,闸机吐出的门票两侧出现了条状的“2010EXPO”压痕,闸机随即打开,游客顺利入园。
②如此常见和不断重复的场景背后,却是世博门票内“世博芯”所含的高科技。“世博芯”又称为“RFID”(内嵌射频识别技术)芯片,此类型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上海的轨道交通卡、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等方面。此次与世博门票“牵手”,是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门票领域最大规模的应用。
③高度防伪是这种芯片最大的特点。防伪的关键在于每张门票内的“世博芯”都有唯一的一组编码,验票闸机通过识别编码来验证门票和开启闸机;同时,每张门票的编码加密方式也不一样。这样不仅能保证门票的独一无二,更能有效防止编码被恶意破解和篡改。正是依靠这种编码的双重防伪措施,上海世博会迄今为止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假票。
④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人们不论在家中、公共汽车内还是地铁上,都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获取上海世博园的实时入园人数及各大出入口情况。但在园区出入口,却从没见过工作人员清点人数。这些数据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这也是“世博芯”的功劳。原来,“世博芯”的另一个功能是统计,他可以将入园信息即时传递到园区指挥部,然后发布给公众。而且,依靠这些数据还能疏导客流。当一个大型的旅行团安检入园时,指挥中心会收到团队票内“世博芯”从入园闸机传来的数据,如果此时同一入口的游客较多,指挥部就会立刻安排大巴将游客运往较为清闲的入口。
⑤除统计客流信息外,门票芯片从生产完成开始,到后续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可以通过芯片追溯。例如,芯片在何时何地生产,在何时何地进行的门票发行及销售,公众在何时何地持票入园等,都可以通过门票芯片查出,对整套门票的流通和使用进行完全的数字化管理极为便利。
⑥地铁出入口不再拥堵或许也能在RFID技术的帮助下成为可能。目前上海对部分地铁站在部分时段实行限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其他疏导方式,只能采取不让进站的“一刀切”模式。如果将统计功能加入交通卡,有关方面就能通过用广播提醒、短驳车转移等方式让乘客从不同出入口进站。
⑦在专家眼里,纸质的门票、压痕的区别方式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绿色环保技术在票证上的使用。“世博芯”的大小只有1平方毫米,厚度更是和打印纸差不多,因此硬卡纸就能将它藏在其中。选用能在自然环境中自然降解的硬卡纸、放弃传统票证的塑料材质,小身材的“世博芯”为上海世博会带来更加绿色的门票。而压痕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打洞方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能避免产生纸屑,保持了入口处的环境整洁,也减轻了保洁人员的负担。
⑧如今,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各式的打折卡、优惠卡、购物卡,这些消费卡中有很多即使是一次性使用的,也采用了塑料材质,废弃后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但世博门票的实践为消费卡提供了新的可能,不论是制作材料还是印证方式,都能采用更加绿色的手段。专家还透露,世博门票的制作成本并不高,甚至低于一些考究的塑料消费卡,这也为绿色卡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基础。
13.根据第二段文字内容,请给“世博芯”下一个定义。(2分)
14.上海世博会迄今为止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假票,请在文中找出其原因。(2分)
15.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6.通读全文,请说出上海世博会的防伪门票有哪些优点。(4分)
13.“世博芯”就是内嵌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又称“RFID” 芯片。(2分)
14.每张门票内的“世博芯”都有唯一的一组编码;每张门票的编码和加密方式也不一样。(2分)
15.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突出了“世博芯”大小及厚度。(4分)
16.①高度防伪。②统计客流信息。③便于对整套门票的流通和使用进行完全的数字化管理。④绿色环保。(4分)
一天24小时的常识,可能在未来被改变。日前,天文学家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未来一天可能变成25小时。
(一)地球自转变慢了
在大约5.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速度超过今天,但其绕太阳旋转的速度却一直很稳定。在那一时期,地球上的小时数同现在一样,但是天数比现在多出几十天。达到420天。对此,英国达勒姆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斯蒂芬森称,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地球自转速度一直在减慢。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他对过去2700年数百次日食及月食资料的分析。
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l小时,而到了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每天则变成了23小时。通过研究珊瑚泥灰质沉积物,珊瑚似乎起到"日历表"的作用。科学家借此计算出两个春天之间的时间跨度。
5亿年前至3亿年前,地球自转速度迅速减慢。2亿年前至今,每隔5年,地球自转减1秒钟,直到变成了现在的1天24小时。假如再过120年,每天便会长1分钟。这样算下去,在遥远的将来,地球1天的时间变为25小时就有可能了。
(二)科学家说法不一
科学家们对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的原因,各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涨潮产生的摩擦力,因为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大陆分布有关。5亿年前至3亿年前,那时的大陆是沿赤道的方向排列,使涨潮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因而地球自转减慢得较迅速;2亿年前以后,大陆按照南北方向排列,涨潮产生的摩擦力相对减小,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就自然变缓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据德国报纸《南德意志报》报道,月球引力造成海洋和地球深处产生永久波,使得地球似乎成了"摇动器"。地球好比一个不断转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若要将旋转的速度降下来,这名运动员则必须将双臂伸展开来。这同样是地球一天在遥远的将来变成25小时的原因。
(三)人类寿命受到影响
如果几亿年后的地球还适合人类居住,一天25小时的日子将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对于爱睡懒觉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还有那些现在整天忙碌的人,也可以从多出的一小时里,安排更多的工作或休闲、娱乐。
但同时,多出1小时也有弊病。因为一天25小时,将意味着身体每天要比原来多耗掉1小时的生命。这对人类的寿命会不会有影响还有待科学的研究。
19.请从语言上对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进行分析。(2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
20.选文划线句子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21.选文第三部分的内容能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调换?为什么?(3分)
19、(2分)"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月球是造成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原因的几率大,这体现说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20.(2分)选文划线句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将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原因表现出来。
21.(3分)不能调换(1分),因为文章按照人们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影响"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2分)
植物“预测术”
(1)《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2)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3)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4)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5)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6)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7)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8)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9)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10)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0.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4分)
11.第⑥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12.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这一种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4分)
13.第⑤自然段“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这句话中的“很可能”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10.(4分)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11.(4分)举例子 列数字 用事实和数字准确而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说明方法2分,作用3分)
12.(4分)记叙(叙述)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表达方式2分,目的2分)
13.不能删去。“很可能”表明可能性很大,并非完全可能,在这句话中说明树木出现重花等异常情况发生地震可能性很大,删去后则说明树木出现重花等异常情况肯定就会发生地震,显然不切合实际。“很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