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

①尘埃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土。这小小的幽灵栖身在大气中,凭借着空气的浮力,悄然飘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尘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地壳的自然风化和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运动等等。

③目前,全球的降尘量每年已在千万吨以上。在中国,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就在100吨以上。

④尘埃污染了空气,也给人类带来了麻烦,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就是靠着它到处旅游,到处传播疾病。工业粉尘还能使人患上各种难治的疾病。医院的手术室里,需要无菌操作。尘埃的存在,往往会带来意外。面粉厂里许多的粉尘,又有引起爆炸的可能……

⑤尘埃让人讨厌,但是,没有尘埃好不好呢?没有尘埃也不好。

⑥——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温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其他生物。也都会被¨烤干”。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因为尘埃和水气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同时,尘埃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热,这样就使地面气温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急剧下降。

⑦——没有尘埃,天上的云也很难形成。因为云是悬浮在空中的水滴和水晶组成。没有尘埃,水汽就无法凝结。尘埃是吸湿性微粒,可作凝结核,使周围的水汽在它上面凝结,与云雨的形成直接相关。

⑧实验证明:在没有凝结核(尘埃)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要凝结是很困难的。即使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相对湿度达300%--400%),也还是难以凝结。但只要加上一些吸湿性的微粒(如烟灰、灰土等),水汽便会立即凝结。这些微粒能将水汽吸附在自己的表面上,形成水滴的胚胎.故被称为“凝结核”。微粒的半径一般在107微米。微粒愈大,对水汽分子的吸附作用愈强。水汽分子愈容易在它的表面上聚集。没有尘埃不但成不了云层,下不了雨,而且也产生不了雷电。这样,自然界的一切就将走向今天的反面。

⑨——没有尘埃,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都将会毫无阻挡地进入地球表面,并对人类产生致命的威胁……

⑩尘埃,令人讨厌,但又离不开它。因此空气中不能没有尘埃。

11.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12.第④段中“尘埃的存在,往往会带来意外”中的“意外”指的是什么?(2分)

13.如果空气中没有了尘埃,地球将会怎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回答。(3分)

14.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5.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甲,有时也离不开尘埃。请你根据文章内容,通过想象,写出人类可能利用尘埃为自身服务的一种方法,并用简明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4分)

11.列数字、举例子。

12.手术意外。

13.①地球表面将会变得酷热难耐②天上将不会形成云雨;③宇宙中的有害射线就会直接进入地球表面,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意思对即可)

14.不能,因为“主要”的意思是表示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说明尘埃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地壳的自然风化和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运动等,但它的产生还有其他的原因,去掉就太绝对化了,与事实不符。

15.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可以利用尘埃微粒进行人工降雨,从而解决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旱灾。示例二:可以利用尘埃吸收一部分辐射热,以此控制气温升高或降低给人类带来的不适。(只要是运用文中提供的知识并有一定的可行性即可)

阅读《建筑的艺术》(节选),完成18--19题。(8分)

  建筑的艺术(节选)

  梁思成

  ①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前面所谈到的比例,有许多就是节奏或者韵律的比例。这种节奏和韵律也是随时随地可以看见的,例如从__经过端门到午门,__是重点的一节或者一个拍子,然后左右两边的千步廊,各用一排等距离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下去。但是每九间或十一间,节奏就要断一下,加一道墙,屋顶的脊也跟着断一下。经过这样几段之后,就出现了东西对峙的太庙门和社稷门,好像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这样有节奏有韵律地一直达到端门,然后又重复一遍达到午门。

  ②事实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过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

  ③在垂直方向上,也同样有节奏、韵律,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个扁平的不显着的月台;下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 专门名词叫平座;平座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层须弥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攒尖瓦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只是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听到)这样一段节奏。

  ④我在这里并没有牵强附会。同志们要是不信,请到广安门外去看看。

  18.第②段中,作者是怎样说明建筑中的节奏与韵律的?(3分)

  答:

  19.阅读下面介绍颐和园长廊的文字,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说一说颐和园长廊所体现出的建筑的节奏美。(5分)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廊宽2.28米,柱高2.52米,柱间距为2.49米;廊中夹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

  答:

 

  18.以一座建筑的柱与窗为例,把建筑的柱与窗的水平排列比喻为音乐中的节拍,把建筑的“柱,窗;柱,窗”排列比喻为2/4拍子的音乐节奏,把“柱,窗,窗;柱,窗,窗”、“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排列比喻为3/4、4/4,这样的比喻,将建筑的水平方面的节奏问题表达得非常具体形象。

  评分:本题3分。

  19. 颐和园728米的长廊由间距相等并不断重复的廊柱来支撑,这些廊柱如同五线谱上的一个个小节线,使得长廊有着整齐的节奏。长廊又以排云门为中心,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这四个攒尖亭在结构上对整个长廊起着倚衬和支撑的作用,又把长廊分为四个乐章,突出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使得节奏与旋律曲折回环,景色变化无穷,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评分:本题5分。内容4分,语言1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6分)

“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

  在近百万年的地球气温变迁中,严寒的冰河期和温暖的间冰期曾交替出现。在冰河期,陆地冰川遍地,海水相对减少,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00-145米。而在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5-30米。今天,人类居住的地球冰河尚未完全消失,可认为是处于冰河期的末尾。现在令人关注的是:地球今后是继续变暖使冰河期彻底结束而迎接间冰期到来呢?还是再次从寒冷又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期?人类对此虽尚难以预测,但“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能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人类对地球气温变化的干预能力虽然极其渺小,但因为地球表面温度的平衡是以十分微妙的力学关系来维持的,只要对它施以较少的能量,就有打破热平衡的可能。人类活动可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尘埃、水汽等增加,改变大气的成分,也能影响大气的透明度和热能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气温发生变化。而导致地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又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即能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不致逸入宇宙空间,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会导致地面温度上升,全球气温变暖,即为“温室效应”。

  而“阳伞效应”实质上是大气中人为尘埃的气候效应。大气中除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产生尘埃外,人为因素产生的尘埃日益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通过工厂、交通工具和家庭炉灶及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烟尘、废气,正越来越多地散发着大量的微尘离子,造成大气污染。对大气尘埃的气候效应,一般认为微尘能把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和削弱到达地面的辐射能,这样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尘埃所起的这种“遮阳伞”的作用称为“阳伞效应”。此外,尘埃还有吸湿特性,可把周围的水汽凝结在自身表面,促进和增加云雾的形成。云雾又能阻挡和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也可使地面降温。如果大气污染使下层云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就会使冰河期再现。

  综上可看出,当地球稳定的热平衡,因人为的因素而被打破时,就会导致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但这其中是“温室效应”作用强,还是“阳伞效应”影响大,人们还难以定论。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变暖,这样会导致冰川融化;而也有些气象学家根据多方面的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地球将进一步变冷,可能面临着一个新的小冰河期的到来。对于这一全球性的气温问题,到底是正在变暖还是逐渐变冷,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选自杨叔子主编《探索未知世界》,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对地面的短波辐射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能截留住地球释放的热能。

  B.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

  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有可能破坏地球热平衡,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D.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从而使地面增温。

1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不成立的一项是(3分)13.A 14.D

A.目前地球尚处于冰河期。

  B.二氧化碳和人为尘埃分别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C.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 “阳伞效应”,都有可能使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

  D.“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此消彼长,将导致地球冷暖平衡。

 

13.(3 分)A   14.(3分)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神奇的植物防护武器

  ①在大自然中,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植物发动侵袭,可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却仍然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呢?原来,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足以应付一切外来进攻。

  ②大家知道,气步甲虫注等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同样具有这种本领,它们利用自己本身分泌的毒素或者特殊的气味、滋味及刺激性物质来御敌。有一种名叫毒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毒芹碱,动物吃了很快便会中毒死亡;马利筋和夹竹桃等植物含有强心苷,可使咬食它们的昆虫肌肉松弛而丧命;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氰化物,使蚕食它们的昆虫中毒而死亡。

  ③植物针对外来攻击的自卫手段是形形色色的,它们能靠【甲】化学武器进行自卫,也能使用【乙】物理武器进行自卫,更有些植物是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战胜外来侵袭的。

  ④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棘、刺和毛芒等特殊装备来御敌,这些物理武器使动物和人不敢随意触动它们。仙人掌、洋槐身上都长满了刺,板栗的刺长在种子外面的总苞上,动物都无法吃;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树干和枝条上长了许多大而分枝的枝刺,猴子不敢攀爬,连厚皮的大野兽也不敢去碰它;产于南非的锚草果实外观如铁锚状,硬刺四伸,而且刺上还有钩,那里最凶暴的狮子都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锚草果实一旦扎入狮子的口腔、鼻孔就无法除去,有的狮子甚至会由于不能进食而危及生命。

  ⑤有些植物既无毒素也不长刺、毛,他们会用什么办法进行防御呢?高大的树木,其果实、嫩枝、嫩叶等都悬挂在高空,让很多想啃食的动物可望而不可即;禾本科植物一岁一枯荣,它们虽然没有任何自卫的武器,可是依靠自己的快速生长能力和繁衍后代能力来保障自己在自然界里的一席之地。

  注:昆虫,遇敌害是能从尾部喷射毒液自卫。

  18.阅读文章的第③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句话不能调换顺序的三个理由。(3分)

  答:

  19.阅读材料,判断下面两则材料中的植物分别使用哪一种武器,并作简要说明。(5分)

  【材料一】几百年前,住在拉丁美洲的土着人经常受到强盗的侵扰。有一次,他们把强盗引进埋伏圈后立即躲藏起来。强盗发现被追的土着人突然不见,便四处寻找,身体只要碰触到一种外形像南瓜一样的菌类植物,这些南瓜随即就发生爆炸。不一会儿,刺鼻的烟雾弥漫开来,强盗们被呛得拼命打喷嚏,随之涕泪泉涌,视线模糊,最后被当地土着人全部消灭了。

  【材料二】有一种叫做沙箱树的植物,有植物枪之称,果实熟了后可以爆破,爆开时种子飞速弹出10米外,如枪的子弹。沙箱树就是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人和动物摘走。

  答:

  

 

  18.答案示例:【甲】【乙】两句话不能调换顺序,其一,【甲】句紧承上文说明植物所使用化学武器的内容;其二【乙】句引出下文植物使用物理武器进行防御的说明内容。其三,如果调换了,语段的过渡作用就不能体现了。(共3分。共3条理由,每条1分)

 

  19.材料一中的菌类植物属于使用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依靠自身产生的特殊气味及毒素来御敌的方式,这种植物发生爆炸后,产生刺鼻的烟雾,使强盗们打喷嚏、涕泪泉涌,从而达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材料二中的沙箱树属于使用物理武器物理武器是依靠自身特殊装备来御敌的方式,沙箱树果实熟后,依靠自身爆破的力量,使种子像子弹一样飞速弹出,来保护自己的种子。(共5分。材料一是指出所使用的武器性质1分,简要解释1分。材料二指出所使用的武器性质1分,简要解释1分。语言表达1分)

 

“染色馒头”究竟有多大危害

方舟子

①双汇“瘦肉精”猪肉__还没平息,媒体又曝上海发现“染色馒头”。多年来上海一家馒头生产企业在生产馒头过程中添加色素柠檬黄、甜味剂甜蜜素和防腐剂山梨酸钾,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进入多家知名超市销售。

②食用这些添加剂究竟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危害?是否像某些媒体和时评家所说的那么可怕?这些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都是合法添加剂,虽然国标没有允许它们用来生产馒头,但是合法地广泛用于多种食品中,即使不吃“染色馒头”,也难免会吃到它们。

③在这三种添加剂中,最可放心的是山梨酸钾。山梨酸又称花楸酸,最初是从欧洲花楸的浆果提取的。它能抑制霉菌、酵母菌等多种真菌和某些细菌的生长,它及其钾盐广泛用于做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的毒性很低,大鼠半致死量为4920毫克∕千克,比食盐毒性还低(半致死量是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的量,越高则毒性越低。食盐的半致死量是3600毫克∕千克)。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里迅速被分解成再普通不过的二氧化碳和水,不太可能会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目前也未发现山梨酸或山梨酸钾有不良反应的报道。

④争议最大的是甜蜜素。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度是蔗糖的30~50倍,比糖精低(糖精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0倍),但是没有糖精的苦味,所以二者经常混在一起作为甜味剂使用。甜蜜素最早是美国人发现并在美国上市的。但是在1969年,实验发现,常用的甜蜜素与糖精的10:1混合物能增加大鼠膀胱癌的发病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禁止了甜蜜素的使用。此后有公司向FDA申请解除禁令,FDA审核了已有的证据后,认为没有证据能表明甜蜜素是致癌物,但是没有解除禁令。

⑤最值得关注的是柠檬黄。柠檬黄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一般用作黄色着色剂,在饮料、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中用得很多。柠檬黄的主要问题是有一小部分人(大约占美国人口的0.12%)对它过敏,出现焦虑、偏头痛、忧郁症、视觉模糊、发痒、四肢无力、哮喘、荨麻疹、睡眠失常等症状。因此FDA规定对含有柠檬黄的食品和药品都必须标明含柠檬黄成分。出口到美国的鸡蛋面等中国食品常因含有未标明的柠檬黄成分被FDA扣押。

⑥动物实验表明摄入柠檬黄对肝脏、肾脏、胃壁都有不良影响,甚至在剂量很低时肝脏、肾脏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柠檬黄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可能更让人担心。199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儿童医院曾做过一项双盲试验,让一批儿童每天早晨随机摄入不同剂量(1~50毫克)的柠檬黄或安慰剂,在24小时之后对其行为做出评价。结果发现,有些儿童即使只摄入最低剂量的柠檬黄,也变得更急躁、活跃和睡眠失常,摄入的剂量越高,行为反常持续的时间就越长。2007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儿童在饮用含柠檬黄等六种色素的饮料后,会出现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英国食品标准局因此建议食品企业2009年起自愿停止使用这些色素。

⑦由于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有害,应该更严格地限制其使用。对于已知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色素,应该尽快禁用,改用别的更安全的色素代替。我们应该呼吁管理部门及时更新食品添加剂标准,推广、鼓励使用无害、低毒的添加剂品种,对于非法添加、过量添加的行为则应该大力打击。

(选自2011.4.20《中国青年报》)

18.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19.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0.“柠檬黄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一般用作黄色着色剂,在饮料、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中用得很多。”此句中“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1.文章③至⑤段对三种添加剂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你认为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上海染色馒头当中,最主要的添加剂有三种:防腐剂山梨酸钾、甜味剂甜蜜素和色素柠檬黄。

B.FDA审核了已有的证据后,认为没有证据能表明甜蜜素是致癌物,但并没有赞同在食品中添加甜蜜素。

C.第⑥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柠檬黄对人体所带来的危害,并呼吁在食物中禁用柠檬黄。

D.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食品添加剂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对它的看法还不一致。

18.(2分)用疑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点出了文章的说明内容。(每点1分)

19.(3分)运用了列数字(1分)、作比较(1分)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并强调了山梨酸钾的毒性很低,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1分)。

20.(3分)不能删去(1分),“一般”一词表明柠檬黄通常用作黄色着色剂,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1.(3分)不能调换(1分),文章是按照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性(1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1分)来说明的。

22.(3分)C

莫愁湖畔海棠红

①四月的莫愁湖畔,树树海棠姿容优美,明媚动人灿如云霞,常常让游人沉醉而不知归路。

②海棠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素有“国艳”之誉,唐朝贾耽的《花谱》一书就有记载,把海棠称为“花中神仙”。春季花姿俏丽,楚楚有致;秋日金果满树,芳香袭人。历代文人墨客也被海棠的魅力折服,题咏不绝。一代文豪苏东坡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③海棠品种多,分布较广。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里所说的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海棠花开娇艳动人,但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被广泛地种植。西府海棠花形较大,四至七朵成簇朵朵向上,其花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是“海棠四品”中的翘楚。北京故宫御花园、颐和园和天坛等皇家园林中就种有西府海棠。在南京,被誉为“金陵第一名胜”的莫愁湖也大量种植了西府海棠。

④据目前统计,棠类植物在全世界共有35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就有25种,除华南地区外均有分布。如今,海棠类多为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观赏花木(虽然其中不乏果实有很高食用价值的品种)。既宜孤植于庭院前后,又宜对植于门厅入口处,或丛植于草坪角隅,或与其他花木相配植,自然也可矮化盆栽。

⑤海棠花、叶、果实,可供食用、药用。春天的海棠花不仅“占尽春色最风流”,而且花含蜜汁,是很好的蜜源植物。秋海棠在日本等国被用来作叶用菜,东南亚的有些国家的人们用海棠给鱼、肉等调味,有时用作色拉菜。海棠性味甘、酸、平,有健脾止泻、利尿、消渴、健胃等功能。在民间药方中,海棠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药之一。有些国家的人们用海棠泡茶治感冒。海棠脯也可供药用,有驱风、顺气、舒筋、止痛的功效,并能解酒去痰,煨食止痢。南京的莫愁湖种植的贴梗海棠的果实叫皱皮木瓜,又叫川木瓜,它不仅是特有的珍稀水果之一,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川木瓜具有舒筋活络和化湿功能。中医认为皱皮木瓜能疏通经络,驱风活血,化湿舒筋,主治中暑等症;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痛。

⑥古往今来爱棠之人多不胜数,不少名人也都与海棠结下了不解之缘。梁实秋先生钟爱海棠花,他在其散文《群芳小记》中,将海棠放在第一个来描写,且用了最多的篇幅来赞叹西府海棠。文中写道:“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著名作者张爱玲女士就曾经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国画大师张大千旅居美国时曾向友人乞讨海棠,并作有《乞海棠》:“想得杨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栽。”先生为求购数枝海棠,甚至愿意典当画作,节衣缩食,“典画征衣更减粮,肯教辜负好时光;闻道海棠尚未聘,未春先为办衣裳”。足见他爱海棠至深至切。

13.文章介绍了海棠的许多知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2分)

(1)海棠的历史和观赏价值。 (2)

(3)海棠的食用和医用价值。 (4)

1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分)

(1)第③节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2)第⑥节引用张爱玲的“三件憾事”有何表达效果?(2分)

15.第④节画线句子为什么要强调“据目前统计”?(2分)

16.第⑤节画线句介绍南京“川木瓜”,为什么先说它是“珍稀水果”,后说它的“医用价值”?

(2分)

17.下面两段有关“西府海棠”的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2分)

《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里所说的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海棠花开娇艳动人,但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被广泛地种植。

梁实秋先生写道:“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13.(2分)③④海棠的品种和分布   ⑥海棠与名人的缘分。(每点1分)

14.(2分)(1)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以北京故宫御花园、颐和园和天坛等皇家园林和南京莫愁湖为例,说明西府海棠是海棠中的上品,被广泛地种植。(1分, 意对即可。) 

(2 )(2分)张爱玲将海棠比作鱼中鲥鱼,书中红楼,写出她爱海棠之深,说明“古往今来爱棠之人多不胜数,不少名人也都与海棠结下了不解之缘” (1分 ,意对即可。) ② 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1分 ,意对即可)

                                                                                       15.(1)(2分)因为“据目前统计”准确地说明到现在为止,统计到的棠类植物在全世界种类数和分布状况。(1分 ,意对即可)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意对即可。)                                                                                            

16.、与段首的说明海棠的“食用”和“药用”顺序对应(1分 ,意对即可);说明川木瓜有两点作用,重点介绍它的“药用价值”,二者构成递进关系。(1分)                                                                                            

17.(2分)第①句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介绍西府海棠是“海棠四品之一”是“上品“,“既香且艳”“被广泛地种植。”语言平实严谨。第②句表达方式是描写。梁实秋先生生动地描写了西府海棠给人“忽逢绝艳”之感受,写出她的“绿鬓朱颜”、“风情万种”。(每点1分,意对即可)

南京鼓楼

①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乃当年击鼓报时的场所,为全城百姓昼夜报时,有时也用作迎王、接诏书等大庆,堪称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清代,鼓楼只遗留下城阙,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故而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
②鼓楼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高耸于鼓楼岗之上,北京东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条主干道在此交汇,历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鼓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成城阙样式,高达9米,红墙巍峙,飞檐迎风,中间有券门三道,贯通前后,上有“畅观阁”题额。上层建筑,分为中殿和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
③早在1923年,鼓楼就被辟为城市公园,成为人们登高远眺,领略古城风貌的胜地。1983年鼓楼揽胜被定为“新金陵四十景”。鼓楼公园里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空气、花草幽香。徜徉在绿树成荫的环境里,脚下是平整的青石平台,以及青石平台和鹅卵石组成的冰纹石小径。不绝于耳的鸟儿鸣叫和假山瀑布的哗哗流水,在杜鹃、石楠、红枫、翠竹的簇拥下,让公园的景观呈现四季如春的景象。夜晚五彩缤纷的灯光亮化,则把历史悠久的明建筑鼓楼装饰得更加雄伟壮观。

14. 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南京鼓楼的?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建造时间, 、公园景观。

15.第②段中加点词“历来”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3分)功能用途,建筑结构,地理位置。

15.(3分)“历来”强调了多年来鼓楼都是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了鼓楼在南京的重要地位。

枯木的妙用(14分)

20世纪末,美国西部的一个州,突然爆发了一场森林大火,上万亩森林遭受了灭顶之灾。事后,人们对火灾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森林中的那些枯枝朽叶,它们即使只遇到星星之火,也会很容易地燃烧起来,并迅速蔓延,酿成一场生态灾难。

于是,人们痛定思痛,决心亡羊补牢。州政府责令全州的森林管理部门和人员,并发动全社会的环保主义者,对森林中衰萎干枯的树木、草叶进行及时清理,以消除火灾发生的隐患。

命令执行后,果然大见成效,在随后的两年里,再没有大的火灾发生。正当人们暗自得意时,另一种始料未及的生态灾难,使他们目瞪口呆!

一种由云杉卷叶蛾引起的虫害,大面积地爆发了。这种害虫在毛虫阶段危害树木,专门吞噬树木的嫩叶嫩芽。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万亩珍贵的树木被吞食掉,成片成片地枯萎、死亡。

眼看着虫害在迅速蔓延,更多的森林将遭受侵害,束手无策的州政府赶紧向联邦政府求援。美国农业部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原来,造成云杉卷叶蛾大量繁殖和严重虫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无知地把森林中枯死的树木、草叶清理掉了!

森林中的枯木为害虫的天敌——鸟儿、蚂蚁提供了筑巢、栖居、休息、觅食和避难的重要场所,而它们的存在又有力地遏制了害虫的繁衍。当人们为了防止火灾而把这些枯木清除掉的同时,也就毁掉了鸟类和蚁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它们失去了栖息、繁衍的场所之后,数量急剧地减少,于是害虫就会乘虚而入,有了作孽和繁殖的机会。

以上这些发现,让人们明白了一条真理:自然界中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大自然总会用一只无形的手,去巧妙地调节和平衡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面对大自然,人类最应该做的就是:

(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五期,有删改)

21.根据选文,说说枯木有何妙用。(3分)

答:

22.选文写了两场与枯木相关的生态灾难,请分别用一个词加以概括。(4分)

答:

2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文末填上一句话,说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3分)

21.(3分)为害虫的天敌——鸟儿、蚂蚁提供了筑巢、栖居、休息、觅食和避难的重要场所,而鸟儿、蚂蚁的存在又有力地遏制了害虫的繁衍。(维持生态平衡。)

22.(4分)①火灾 ②虫害(虫灾)

23.(3分)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4.(4分)要点:自然界中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大自然总

会用—只无形的手,去巧妙地调节和平衡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疾病”。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10号”。这颗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空医生”,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也有的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起飞后46小时,飞船里的一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溅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来回于地球和太空之间,一般可以重复使用100多次,使花钱如流水的空间科学活动大大降低了费用。据美国科学家统计,阿波罗太阳观测卫星发射5次,耗资达200多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大约只花费1000万美元,这比重新发射一颗卫星要合算得多。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星期检修,又可上天,使用方便。科学家建议,今后在发射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时,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一旦飞船或卫星在发射后生了“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根据有关材料改编)
1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1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表格。(4分)

“疾病”类型

病因

结果

“不治之症”

轨道低

“小毛病”

“急性病”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13、文中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14、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2分)

11、“太空医生”或“航天飞机”

12、
   “疾病”类型   病因        结果
   “不治之症”   轨道低      陨落
   “小毛病”     电力用光    报废
   “急性病”     燃油箱爆炸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13说明了使用航天飞机做太空医生费用要低得多。(或“说明了人们选择航天飞机做太空医生的原因”。)14、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说明更有趣味性,能吸引读者”也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6题。(18分)

奇特的海水咸度

①海洋,奔腾不息。海水,深邃莫测。但口渴者却不敢问津,因为它有着又咸又涩的苦味。

②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 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③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万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④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湾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⑤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⑥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来源:Zxxk.Com)

⑦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

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⑨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⑩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21.海水最初也是淡水,后来变得越来越咸了。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水变咸的过程填充完整。(2分)

海洋表面被蒸发掉的水→( )→水流冲刷岩石、土壤→( )→→回归大海

22.海洋有哪些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方法?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3.文段②③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是什么?(4分)

2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分)

25.请揣摩文段⑦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3分)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26..地球上水储量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请用精炼的语言,拟写两条节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词,以提醒大家不要浪费水资源。(3分)

 21.变成雨水降到陆地;把盐类物质(或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

22.①可溶性物质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海底;②许多物质被海洋生物的细胞吸收,海洋生物死去后,随尸体沉人海底;③海水随狂风巨浪卷上陆地留下大量盐类物质。

23.方法:列数字;如“可别小看这区区的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陆地的高度要增加120多米”。作用:生动、形象地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又如第③段的用数字显示矿物质的含量,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24..逻辑顺序  25.不能;因为使用了它,表明“30亿吨”是概数,不是确数,如果去掉,说明就不准确了。

26.开放题。示例:①节约一滴水,撑绿一片天。②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拥有生命的春天。③生命的绿色需要水的滋养,请珍惜每一滴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