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减缓气候变化(14分)
①当今的航天时代,尖端的航天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笔记本电脑、防抖摄像机、婴儿尿不湿、方便面、真空包装食品、冷光源灯,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最初都是应用于航天的高新技术,现在已为普通民众的生活造福。
②50多年来,航天技术已经催生了许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例如,天基卫星导航系统有助于减少海陆空运输工具,尤其是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遥感技术使风力涡轮机的发电效率更高;气象卫星的信息有助于太阳电池阵产生更多的电能。在过去几年中,欧洲航天局(ESA)的航天技术及商业转化中心又推出了一些有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
③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风力涡轮机的发电量,法国一家公司利用欧洲航天技术转移计划开发出一种专用激光雷达测量仪器,它能测量出距离地面高度上风力发电机所处位置的风速和风向。这种激光雷达技术就是采用了ESA即将在“风神”遥感卫星上所用遥感器的同类技术,而且这家法国公司在起步阶段曾利用ESA商业孵化中心改进激光雷达的性能。目前基于这种航天技术而研发的更多舣器已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而开发的名叫太阳卫星的监测系统可以精确预测光伏(太阳能)发电厂的电力输出。这些来自气象卫星的信息用于改进光伏电厂各系统运行状态,并能快速检测出其故障。据估计,这些故障会导致发电量每年减少1O%以上。目前这一检测系统已安装在意大利的若干光伏发电系统中。
④航天技术不但能够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服务,而且其航天遥感器还可用于减少工业和采暖锅炉碳排放。这种原先用于航暴器方面的监测技术,现在已被转用于精确控制工业和民用采暖锅炉燃烧状况的监测系统。由于这些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这种监测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有害气体的摊放量,确保锅炉燃烧系统保持最佳燃烧状态,从而达到既减少碳排放,又降低燃料消耗10%~1 5%的目的。这项由ESA航天技术转移计划支持而开发的技术,目前已被德国某公司应用于监测工业锅炉和其他各种民用采暖装置。
⑤卫星导航系统也可用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卫星导航系统通常用于为海陆空交通工具和行人指引道路。而现在又有人发明利用这些卫星导航信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众所周知,汽车行驶中如果反复突然加速和突然刹车减速,会使最环保的汽车也增加汽油消耗。一种名为智能“绿色驾驶系统”的产品,能够综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和路况信息,及时告诉司机何时该加速,何时该减速,何时该保持恒定速度。使车辆始终运行在最节油状态;采用这一系统,预计可节省油耗15%—25%。另一种名叫“伽利略经济驾驶”的节能减排装置,可充分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道路地形高度剖面信息来优化车内菜些辅助装置(如发电机、空调和功率操控系统)的操作,从而节省多达到20%的燃料。据估算,如果全欧洲采用上述节能减排装置,每年可节省燃料20亿升,减少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⑥另外,卫星导航也有助于改变生活方式。要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就必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为此你最好了解你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英国的一些科研人员正在实施跟踪碳排放足迹计划。这一创新概念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每个人每天碳排放的足迹,鼓励人们改变其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从而达到减缓全球变暖的目的。例如,有一种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套件,可以根据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及行程距离,计算出出行者的碳排放量,其准确性达到65%。该软件的优点是简便易懂,当你采用步行取代驾车出行时,你会立即看到你为减排所做出的贡献,从而鼓励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8、结合全文,概述航天技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哪些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段中“由于这些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一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任选一个加点词作答即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联系全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材料二: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10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于5月3日落下了帷幕。在本次车展上,有95台新能源汽车亮相,众多汽车商都将推出新近研发的节能、环保车,突出展示近年来新能源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及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等最新成果。
材料三:目前,北京市政协向全社会发出“提倡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北京”的倡议,号召人们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科学合理使用小汽车。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①服务开发可再生能源;②减少工业和采暖锅炉碳排放;③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9、(3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后的节能减排效果。
10、(3分)不能去掉。“主要”说明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还有次要的污染源。(“之一”说明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中的一种,还有其它污染源。)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1、(4分)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人类要改变当前的某些生产和生活方式,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表意相近即可)
阅读说明文《“能吞能吐”的森林》,完成17—21题(13分)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7、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3分)
18、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 。(2分)
19、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什么?(2分)
20、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
21、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襄樊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我市 “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建议不少于两条。)(2分)
17、列数据 引材料(引用说明) 打比方(比喻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共3分)
18、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意思一致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19、承上启下(过渡) 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
20、(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答对一个原因给1分,共2分)
(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答对一方面给1分,共2分)
21、(1)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
(4)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
火星发现水意味着什么(13分)
__ 吴红梅
⑴据媒体8月1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凤凰”号火星登陆器证实,火星这颗红色的行星上确实存在有“水冰”形式的水。据悉,这是人类首次通过科学仪器得到地球以外行星上的水。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⑵火星上发现水意味着什么?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萧耐园。据萧教授介绍,人类早在1877年就开始追寻“火星人”的足迹。这是因为,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且与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直径只有地球的一半,被誉为“袖珍地球”和“生命的第二摇篮”。对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最核心的追求,人类在期待与火星生物会面的同时,也在渴望开发出新的生存空间。
⑶一直以来,科学界都普遍认为,无论火星是否能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对它的探索都将对保护地球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其灭绝或仍旧存在对地球都有借鉴作用;如果它从未有过生命,那将证明火星一定缺少了某些适合生命的独特元素,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地球的环境和资源。因此,人类频频向火星伸出“橄榄枝”,发射若干探测器,主要目的是采集火星表面上的土壤、大气和岩石样本,以期证明科学家关于火星有水及生命的设想。
⑷对于此次“凤凰”号的惊人发现,萧耐园表示,其实天文学家对于火星上是否有水的猜测由来已久,只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此前,专家们从拍摄到的火星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星上存在着河道,这就说明几亿年前,甚至是几十亿年前,火星上曾有过河流流过。此外,专家们观测到火星的极冠很白、很亮,其中主要成分可能是干冰(二氧化碳),但估计也会存在着少量的水冰。萧教授欣喜地说,此前所有这些都仅限于专家们的猜测,此次“凤凰”号的发现,将所有的推测变成了事实,意义可谓是空前的。
⑸发现水是否意味着火星上一定会存在生命物质呢?对此,萧教授表示,不能绝对地说有水就一定会存在生命,但是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以说,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是可能的,并且可能性很大。因此,此次发现对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据了解,今后20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都已纷纷制定了进一步探测火星的计划,将在火星上确定有水的位置进行深度挖掘,以分析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等生命迹象。如果有可能,还会将在火星上采集到的标本运送回地球,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21、“火星发现水意味着什么”这个题目好不好?为什么?(2分)
22、从本文看来,火星发现水意味着什么?(3分)
23、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有哪些目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4、第⑷段画线的句子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5、下面是某同学读完此文后做的读书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之所以热衷于追寻“火星人”的踪迹,是因为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且与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
B.从目前拍摄到的火星照片上,专家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星上存在着河流。
C.人类频频向火星发射若干探测器,是为了在火星建立基地,进而再向深空进行探测。
D.“凤凰”号火星登陆器发现水后,极大鼓舞了人类对火星的探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都已纷纷制定了进一步探测火星的计划。
22、意味着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是有可能的,并且可能性很大。
23、①期待着发现火星的生物;②渴望开发人类新的生存空间;③有利于人类保护地球,更加珍惜地球的环境和资源。
24、不能。因为“可能”表猜测、估计,去掉它后表意就绝对化了。这表明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5、C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12分)
①目前,______。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A.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B.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22.为第①段的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连贯。(2分)
23.在第④段中,“合适替代物”是指替代__________的物质。 (2分)
24.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
25.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26、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是 (2分)
22、、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或: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 (意思对即可.2分)
23、涂改液中的有害化学成分(或:涂改液中的有毒物质.或:涂改液中的卤代烃和苯系物.或:涂改液中的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对二甲苯等物质)(只要围绕涂改液的成分回答即可给分,答成"涂改液"不给分.2分)
24、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答出任意两种即可,一种1分.此问2分)说明内容:涂改液的危害程度("危害"1分,"程度"1分.此问2分)(共4分).
25、"逐渐"准确地说明了慢性中毒现象的消失经历了一个过程.
"不同程度"准确地说明了不同牌号的涂改液中所含有毒物质的量的不同.(选一句回答,意思对即可.2分)
26、事物说明文;涂改液对人的危害。
阅读说明文,完成19—23题。(15分)
低碳经济说活性炭
李功发
(1)甘蔗榨出来的糖汁呈黑赭色;天然矿泉水含有杂质;被污染的空气混有有害气体。可是它们通过活性炭以后,就会变得洁白、甘甜、清新。活性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吸附剂,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2)无法计算我——孔道数不清
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主要由80%~90%的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
组成活性炭的碳属于结晶形。这些碳结晶在活性炭中无规则地排列着,堆积得非常疏松,但是相互连接又十分牢固,因此便形成数不清的孔隙。
据统计,每一克活性炭,微孔竟达1020个,如果把这些孔隙一个一个地切开、展平,并一块接一块地铺起来,一克活性炭孔隙的表面,足可以覆盖800~900平方米的面积。其中,微孔的表面积约占全部的90%。通常把单位质量下的表面积叫做比表面。
(3)要你靠近我——极强的吸附作用
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在它们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而处在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却失去了平衡。处在这种状态的分子为了维持平衡,就要吸引其他分子,这种分子间相互的吸引就是物理吸附作用。
一般固体表面吸附作用较弱,然而,发生在活性炭微孔中的物理吸附作用,由于微孔的孔径大小与被吸附物质的分子大小相近,这样,处在表面的活性炭分子,对一个被吸附的分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吸附,这种吸附是很牢固的。而活性炭的比表面这么大,就使它有可能截获住许多这种分子。所以,活性炭被称为万能吸附剂。
但是,对于一些沸点低、分子小而又活泼的物质,采用物理吸附就难以奏效了。我们可以把活性炭经化学药品浸渍,化学药品就附着在了活性炭的孔隙表面。当这些小分子通过活性炭时,就被预先埋伏在大、中孔里的化学药剂所俘获,并立即起化学反应。例如,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当它通过浸渍有铜的氧化物的活性炭时,便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毒固态物质,并沉积在活性炭的孔壁上。我们把活性炭的这个本领叫做化学吸着作用。
(4)不要抛弃我——活性炭的再生
活性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量日益增加。如果用过一次就扔掉,那就太可惜了。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将用过的失效的活性炭经过处理后,使其重新具有活性,恢复它原来的吸附能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
活性炭的传统再生主要有三种方法。
加热再生法就是将吸附了有机物的活性炭放入再生炉中加热,使一部分被吸附物质挥发或热分解而分离,另一部分再与水蒸气反应而被氧化,使活性炭得到再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化学再生法就是用无机化学药品进行再生,这种方法常用在被吸附物质有回收价值的情况下。
生物再生法是在炭层内,让某种细菌繁殖,而使吸附的有机物分解。
可以预料,活性炭的再生还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为环境保护造福。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有删改》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0个字内)(3分)
答:
20、例举第(3)部分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答: (3分)
21、“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一句的“几乎”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2分)
22、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活性炭”特点和用途。(3分)
答:
23、分析说明选文在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9、本文主要介绍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3分)
20、示例:①作诠释:对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②举例子:通过对氢氰酸浸渍的实例,把活性炭的化学吸附作用说得更具体,明白,这样就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作用分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只需举一例分析即可,3分)
21、不可以。虽然句子强调了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但不能排除特殊的情况,只有保留“几乎”二字,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2分)
22、活性炭是由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3分)
23、示例:全文属于总分式结构。先用实例总的说明活性炭的用途,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分列小标题,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地说明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地说明,清楚明白,通俗易懂。(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①春联这种文学样式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②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首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刚才例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词性相对,“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好”对“步步高”。此外,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的一声二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仄声。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末的“寿”和“门”就分别是仄声和平声。
③春联的内容也有许多讲究。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可见,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春联的内容,不仅【甲】应符合作者自身的特点,更【乙】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如“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表达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又如“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这样的春联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④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这种数千年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必将在新的世纪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18.第③段中画线的【甲】【乙】两句调换位置后表达重点与原意不符,请结合上下文说出不能调换的三条具体理由。(3分)
答:
19.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恰当的下联,并从对联的形式上说出两个选择此联而不选择彼联的原因。(5分)
【选错全没分】
上联:祖国山河好
下联:A.人民岁月新 B. 五洲同欢庆
(1)下联: (2)原因:
18.答案示例:理由一,【甲】句与上文“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直接相关(1分);理由二,【乙】句与下文的“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直接相关(1分);理由三,【甲】【乙】两句构成递进关系,强调的是【乙】。(1分)
评分标准:共3分。共3条理由,每条理由1分。
19.答案示例:选A(1分)
原因一:“祖国山河好”和“人民岁月新”上下联词性相对,“祖国”对“人民”,“山河好”“岁月新”。而“五洲同欢庆”则不相对。(2分,前后各1分)
原因二:“人民岁月新”的最后一个字“新”是平声,符合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的要求,而“五洲同欢庆”的最后一个字“庆”则为仄声,不符合这一要求。(2分,前后各1分)。
评分标准:共5分。选A ,1分。每条理由各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①以前,有“京东第一镇”之誉的东丰台①,远近驰名的是木版年画。
②东丰台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余家。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丰台人店多势众,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势头颇健。
③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虽然东丰台与杨柳青镇相距不远,但其画风——尤其是早期的画风与杨柳青却相去甚远。【甲】杨柳青年画的受众多为城中市井人家,【乙】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的特点。东丰台年画传人董静说:“拿胖娃娃抱大鱼举例,杨柳青人画的鱼多是金鱼,因为城里的人喜欢观赏金鱼,可是买东丰台年画的都是农民,守着河岔水沟,没有金鱼,只有鲤鱼,所以东丰台年画中的鱼全都是大鲤鱼。”
④东丰台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一般为六块版,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红是品色玫瑰精。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人脸染得十分浓艳,施粉厚,红色重,不像杨柳青年画脸颊晕染细腻而淡雅;东丰台年画中的人脸像戏剧打脸,追求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其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这正是乡土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由衷喜欢东丰台年画的缘故。
⑤东丰台年画很重视勾眼点睛。东丰台年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一般分“活眼”和“死眼”。神像多为“死眼”,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因为娃娃美人这种凡人的眼睛必须灵活,有活气儿。东丰台人把杨柳青画中那种弯成花瓣状左右顾盼的眼叫“凤眼”,但东丰台人不画凤眼,只画活眼。于是,两地年画风格立时区别开了。
⑥东丰台年画由于社会变迁,几近消亡。幸亏这些年人们有了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始着手发掘、收集和整理本地的年画。东丰台年画的复兴有了希望。
(取材于冯骥才的《东丰台年画》)
【注】①东丰台位于京、津、唐三市间的腹地,是今天宁河县的丰台镇,在天津版图的最东边。
18.阅读第③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个理由。(3分)
答:
19.根据第④⑤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介绍的年画属于哪一类型年画的代表作品,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5分)
【材料】
年画《蟠桃祝寿》,取材于“三月三蟠桃会,为王母娘上寿”的民俗之说,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画面中的胖娃娃面色白中透红,红中透粉,眼如花瓣,胖乎乎的小手捧着饱满圆润的大寿桃,活泼可爱。画面中的松、鹤及祥云构图,线条繁而不乱,流畅自然。整幅画面以细腻的笔法、丰富的寓意、精美的造型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该类型年画的代表作品。
答:
18.答案示例:
【甲】句陈述的对象是前句话的比较对象“杨柳青”年画;【乙】句内容是下句东丰台年画“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特点”的原因;【甲】【乙】两句如果调换位置,与前后文衔接不紧密。
(共3分。共3条理由,每条1分)
19.答案示例:
该年画属于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人物脸颊晕染细腻、淡雅,东丰台年画人物脸十分浓艳,施粉厚,红色重;材料中的“画面中的松、鹤及祥云构图,线条繁而不乱,流畅自然”符合杨柳青年画特点,东风台年画画版直线多,曲线少;杨柳青画中娃娃的眼睛弯成花瓣状的“凤眼”,而东丰台人不画凤眼,只画活眼。
(共5分。判断哪种年画1分;说明原因共3个要点,各1分;语言表达1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春天,我国北方常遭沙尘暴的袭击,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2. 作者说“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那么沙尘暴有哪些益处?
13. 文章加横线句子中的“过度”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14.结合文章,说说人类为什么“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北方常出现沙尘暴是因为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暴能有效的缓减酸雨,这是因为沙尘中富含大量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能够有效地中和呈酸性的酸雨。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了解沙尘暴,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2.(3分)沙尘暴塑造了广大的黄土高原,还给荒岛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沙尘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一点1分,共3分)
13.(3分)不能去掉。因为“过度”强调了人类活动的程度已大大超过了正常状况,去掉后会误认为一般的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沙尘暴,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14.(3分)“没有必要”是因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想象,他也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灭了它,可能引发自然生态系统的报复;它对人类和地球有益处。(2分)
“没有能力”指由于气候因素地球上有大范围的沙尘暴沙源区;人类也无法根本改变沙源区域的植被状况。(1分) 15.(3分) B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吸波材料--电磁波的克星
①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飞机航班曾因电磁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常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电脑的普及应用,使得电脑病、电磁过敏症频频出现。当前,治理电磁污染,寻找一种能抵挡并削弱电磁波辐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
②吸波材料是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损耗转变为热能而产生吸收的一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它具有重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
③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德等国出于各自的军事目的,针对雷达电子侦察和反侦察,开始对电磁波吸收材料进行大量探索工作。美国于60年代开始把吸波材料应用于空军的F.-14、F.-15和F-18战斗机和F.-117A隐形飞机上。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投入巨资加大对吸波材料研究的力度,中国也将其列入“九五”攻关课题。。
④电磁辐射是通过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对人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研究证实,电磁波吸波材料中的高磁导率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最佳,它具有高吸收频段、高吸收率、匹配厚度薄等特点,将铁氧体吸波材料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则能吸收泄漏的电磁辐射,能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根据电磁波在介质中从低磁导向高磁导方向传播的规律,利用高磁导率铁氧体,引导电磁波,当各向异性的自旋磁矩与外加的电磁波辐射频率一致时,发生共振,以大量吸收外界的电磁辐射能量,再通过磁矩自身的旋转——耦合,把电磁波的能量转变成热能的形式耗散。
⑤现代电信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一切通讯手段都离不开电磁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子商务、网络银行、无纸贸易等日益成为现实。如何防止电磁波泄密、保证信息安全,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吸波材料的应用,可使这个难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⑥将吸波材料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如电视、音响、电脑、游戏机、微波炉、VCD机、移动电话中,使电磁波泄漏降到国家卫生安全限值(10微瓦/每平方厘米)以下,确保人体健康。将其应用于高功率雷达、微波医疗器、微波破碎机,能保护操作人员免受电磁辐射的伤害。
⑦电磁波吸波材料是材料科学中正在崛起的一个新分支,将在未来的电子信息业崭露头角,为重塑人类洁净空间作出贡献。
(选自《新科技启蒙》,有删改)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吸波材料具有吸收频率范围广、吸收率高,重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
B.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德等国就开始对电磁波吸收材料进行大量探索工作。C. 现在人类的一切通讯手段都离不开电磁波,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D. 吸波材料曾运用于军事,现在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为重塑人类洁净空间作出贡献。
14.指出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说明方法的作用。 (4分)
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作用:
13B 14吸波材料。(1分)下定义。(1分) 对吸波材料的本质和它的所属范围,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使读者对吸波材料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