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①最近,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7%的中国,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得近两个月国际市场稀土交易价格上涨了30%。对此,美国、日本叫苦不迭。

②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③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除了民用销售外,更多是为军用而开发,能够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www.xkb1.com

④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相当于100多个大气压),最大下潜深度更是深达惊人的 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也只有800米

⑤第四代战斗机翘楚“猛禽”F.-22有45%的材料都采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机壳更是采用超强的稀土镁钛合金。另外,飞机尾部喷射管的火焰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会令绝大多数金属熔化或变软,所以喷射管需要用到稀土制成的特种陶瓷,它能耐6000摄氏度的高温。

⑥在海湾战争中因多次成功截获“飞毛腿”导弹而崭露头角的“爱国者”导弹,它的制导系统使用了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装置,该装置可以精确地追踪和定位目标导弹,直到锁定。“爱国者”的另一重要部件弹体控制飞翼也是由含有稀土元素的合金制成的,飞翼需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才能在高速飞行中保证方向的精准而不会折断。

⑦美军“陆战之王”坦克M1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__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了含有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一摸黑,被动挨打。

⑧中国对稀土的出口控制,会令美国人为自己使用的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不仅仅失去了向美军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新课标第一网

(选自《意林》2011年第1期 有删改)

12.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③段中“点石成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2分)

14.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15.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16.中国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是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方面任选其一谈谈你的做法。(3分)

1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

14.作比较,作用是通过把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与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作比较,突出了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

15.不能,“近”表示接近(差不多、差别小),去掉后说明“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4000米的瞄准距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示例一:生活中,拒绝使用方便筷,减少白色污染,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示例二:生活中,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少乘公交车或私家车,为低碳生活尽一份力。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1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请你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6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盐度(3%—35%)要低一些。

1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12.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1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对即可。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

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5.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16.“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7.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8.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3分)

15.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2分,意思对即给分)16 .不能删。“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三个方面,但不排除来自于别的方面的。若删去,表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意思对即给分)

17.画线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3分,说明方法1分,表达效果1分,说明的内容1分)18.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

关注PM2.5 (12分)

①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②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③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④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__的一面。

  ⑦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PM2.5已被列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1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简析作用?(3分)

19.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霾”字注音 ( ) (1分)

20.第⑥⑦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 __(2分)

21.画线句子中的“可能”两词能去掉吗?简要说明? (3分)

22.如何减少空气中的PM2.5,请提出三条建议? (3分)

18.作诠释。介绍PM10的性质与特征。(3分)

19.mái (1分)

20.第⑤⑥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PM2.5对健康的危害。(2分)

21.不能去掉。“可能”强调了特殊情况下PM2.5对生命的危害。

22.三条建议:①少开车,多乘公交车②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③ 合理使用垃圾,杜绝焚烧垃圾。

阅读《努力实现低碳生活》一文,完成14—17题。(16分)

努力实现低碳生活

①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15次缔约国大会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了新的协议。大会结束后,一个网络新词“低碳生活”风靡全世界。

②“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③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并将光电池安装在汽车上,用它把太阳光不断地变成电能,使汽车开动起来,这便是新兴的太阳能汽车。据测算,如果让太阳能汽车取代燃油汽车,每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43% ~ 54%。

④目前,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这是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它用超大容量、能够装载足够汽车前进数千公里电力的超导蓄能电池,解决了太阳能汽车后备电力不足的问题,减少了太阳能板的面积。又因为有了超导电机,所以能减少能耗,提升动力,在相对较小的太阳能电力下保持较高的性能。更关键的是,普通超导汽车总还是需要充电,而电源如果依然是化学能发电,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用上太阳能电池为超导汽车充电,这一切就更完美了,即使偶尔需要用一点超导电池中的后备电,也不会有太大的污染问题。

⑤城市建设上,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的节能环保城市已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兴建,它就是可供5万人居住的“马斯特尔市”。这是个布局有序,交通运输与居住和公共区域相分离,将被誉为“三级分层性”的城市。

⑥建成后的“马斯特尔市”,交通活动区域全建在离地面20英尺以上的支柱上,目的是增加空气循环,减少沙漠表土的热量转换。其次是它交通运输工具很奇特:城市中有数以千计的太空时代新颖运输工具——“个人快速运输舱”。它是一种可供4人乘坐的类似太空舱的无人驾驶电力车,这种车全部通过触摸屏和底部传感器来引导。此外,除了私人自行车和电力车外,其他会排放废气的交通运输工具一律不许使用。

⑦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是露天和太阳能海水淡化厂,5万居民每天需要8千立方米的水。如果没有先进的水处理系统、污水再循环系统和露水收集系统,每天就需要20万立方米的水。另外,经过处理的污水还可以用于灌溉。

全城的电力需求约为200兆瓦,仅为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的四分之一。安装在城市外围的大面积太阳能光电板可提供取之不尽的电力,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此外,从城市中回收的有机废物也用来转化为燃料用于发电。

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换言之,实现低碳生活跟一个人的能力无关。我们应该养成自然而然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4.第③段中说“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联系全文,概述人类为此做了哪些努力?(6分)

  15.第⑦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6.第⑧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第⑨段中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6分)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将它安装在汽车上,发明太阳能汽车(或:发明太阳能汽车);正在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或:正在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正在兴建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的节能环保城市。(每点2分。)

  15.(3分)不能。“主要”表明“马斯特尔市”的用水以“收集露水”和“对海水进行淡化”为主,但也不排除其它途径。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来源,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4分)列数字、作比较,(2分)用具体的数据通过 “马斯特尔市”与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电力需求量的比较,突出“马斯特尔市”电力需求量少。(2分)

  17.(3分)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如: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出去购物自带篮子或环保袋,不用餐巾纸改用手帕等,这些都是由态度决定的,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5分)

炼草成油不是梦

佚 名

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化石能源。到目前为止,化石能源仍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在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另一方面,由于使用化石能源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02,同时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

生物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可再生的特点。已有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怎样将农业废弃物、木材及生长更为迅速的草本植物转化为种类繁多的生物燃料(甚至是航空燃油)。这种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原料的需求。这种对粮食作物的额外需求还使得2008年家畜饲料价格大幅上升。一旦将玉米生长、收获及加工期间的所有排放纳入经济成本预算,第一代生物燃料显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对环境安全具有积极影响的能源形式。

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将英文单词汽油(gasoline)中的前缀“gas”去掉,引入“grass”(草),就组成了形象生动的专有名词“草油”(grassoline)。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生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的可用于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为耕作成本低、产量大,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作物大多都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对它们的种植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还有一些作物(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

纤维素类植物的生物质(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用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生产约3790亿升草一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遗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生主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l 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虽然科学家们仍然更擅长发酵玉米籽粒(有效成分为淀粉),而不是打断纤维素分子链,使它们转变成可发酵单糖,但最近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量子化学计算模型之类的强大工具的引入,使化学工程师能够在原子水平控制反应进程。目前科学家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如何快速将这种微观尺度的控制级别提升到炼制厂这样的工业水平上。尽管此领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一些示范工厂已经开始运行,第一个商业化生物燃料炼制厂预计在2011年建成。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5.为什么说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呢?(3分)

16.第一代生物燃料为什么没有推而广之呢?(3分)

17.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这种燃料的优点是什么?(3分)

18.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生产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15.①化石能源在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②化石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及污染的烟气。

16.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原料的需求。

17.①耕作成本低;②产量大;③不会干扰及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④可净化土壤。

18.列数字。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纤维素类植物的生物质很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用来制造生物燃料。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说服力。

19.不能。“约”表明3790亿升草油是近似值,去掉则变成一个确数,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寒冷》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①寒冷也是一种资源和能源,可以开发利用,使之为人类创造财富。

②美国明尼苏达州国际瀑布城,气温常在-30℃以下,素有美国冰箱之称。这给这个小镇带来了经济上的大繁荣:州政府拨款200万美元建立了寒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都在这里建有新型汽车厂和试验场,以制造适合高寒地区的汽车。

③实验表明,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10%左右,能够产生巨大的膨胀力。关、加等国巧妙地利用这种张力开山采石。方法是在冬季打洞,再向洞里灌水,水很快结成冰,结冰的膨胀力能轻易将石头胀裂。与爆破法相比,这种方法既经济又安全。

④寒冷在医学上应用极广。如生物制品的冷藏,软组织损伤的冷冻疗法,外科和妇科及皮肤科某些病灶的冷冻手术、冷冻病理切片等,都是人所熟知的。现在,医学家还运用寒冷进行器官移植,保证了器官的存活;解决了异地异时器官移植的难题。科学家正探索使人们在每晚入睡后体温下降5℃左右的新途径,预期可延长人的寿命30年。

⑤在极冷的低温条件下,不少导体的电阻消失,出现“超导”现象,这样,就可以实现无损耗输送电能。

⑥利用雪水作冷源,利用地热作热源,这种温差电站已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文说明的对象是寒冷。

B.寒冷的一般特征是电阻消失,出现“超导”现象。

C.寒冷是资源和能源,可以利用它来创造财富。

D.上文的说明顺序是先总后分,以“空间”为序。

17.请列举上文主要使用的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并谈谈其作用?(2分)

18.第③段中加点的“轻易”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2分)

19.既然寒冷也是一种资源和能源,利用它也能为人类创造财富。那么日常生活中废弃的蔗渣、木屑、废纸、树叶等同样也有利用价值。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也可另选一种,简明地说说你变废为宝的想法。(2分)

16.C

17.示例:列数字,让读者确切知道事物的数量、状态及发展变化等;作比较,说明利用水结成冰的张力来开山采石的方法比爆炸法更经济更安全。

18.不能删掉,因为删掉后不能突出水结冰后膨胀力之大,无法突出用这种方法开山采石简单容易、经济安全的特点。

19.略

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6分)

“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

  在近百万年的地球气温变迁中,严寒的冰河期和温暖的间冰期曾交替出现。在冰河期,陆地冰川遍地,海水相对减少,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00-145米。而在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5-30米。今天,人类居住的地球冰河尚未完全消失,可认为是处于冰河期的末尾。现在令人关注的是:地球今后是继续变暖使冰河期彻底结束而迎接间冰期到来呢?还是再次从寒冷又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期?人类对此虽尚难以预测,但“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能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人类对地球气温变化的干预能力虽然极其渺小,但因为地球表面温度的平衡是以十分微妙的力学关系来维持的,只要对它施以较少的能量,就有打破热平衡的可能。人类活动可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尘埃、水汽等增加,改变大气的成分,也能影响大气的透明度和热能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气温发生变化。而导致地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又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即能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不致逸入宇宙空间,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会导致地面温度上升,全球气温变暖,即为“温室效应”。

  而“阳伞效应”实质上是大气中人为尘埃的气候效应。大气中除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产生尘埃外,人为因素产生的尘埃日益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通过工厂、交通工具和家庭炉灶及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烟尘、废气,正越来越多地散发着大量的微尘离子,造成大气污染。对大气尘埃的气候效应,一般认为微尘能把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和削弱到达地面的辐射能,这样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尘埃所起的这种“遮阳伞”的作用称为“阳伞效应”。此外,尘埃还有吸湿特性,可把周围的水汽凝结在自身表面,促进和增加云雾的形成。云雾又能阻挡和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也可使地面降温。如果大气污染使下层云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就会使冰河期再现。

  综上可看出,当地球稳定的热平衡,因人为的因素而被打破时,就会导致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但这其中是“温室效应”作用强,还是“阳伞效应”影响大,人们还难以定论。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变暖,这样会导致冰川融化;而也有些气象学家根据多方面的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地球将进一步变冷,可能面临着一个新的小冰河期的到来。对于这一全球性的气温问题,到底是正在变暖还是逐渐变冷,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选自杨叔子主编《探索未知世界》,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对地面的短波辐射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能截留住地球释放的热能。

  B.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

  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有可能破坏地球热平衡,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D.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从而使地面增温。

1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不成立的一项是(3分)13.A 14.D

A.目前地球尚处于冰河期。

  B.二氧化碳和人为尘埃分别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C.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 “阳伞效应”,都有可能使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

  D.“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此消彼长,将导致地球冷暖平衡。

13.(3分)A   14.(3分)D 

阅读《“染色馒头”究竟有多大危害》一文,完成12一14题。(10分)

①尽管有食品安全方面的院士宣称我国政府对食品的监管力度绝对是全世界第一, 但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却都是媒体曝光出来的。双汇“瘦肉精”猪肉__还没平息,媒体又曝上海发现“染色馒头”。多年来上海一家馒头生产企业在生产馒头过程中添加柠檬黄甜蜜素和山梨酸钾,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进入多家知名超市销售。

②在这三种添加剂中,最可放心的是山梨酸钾。山梨酸又称花楸酸。它能抑制霉菌、酵母菌等多种真菌和某些细菌的生长,它及其钾盐广泛用于做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的毒性很低,能导致老鼠死亡的量为 4920 毫克/千克,比食盐毒性还低。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里迅速被分解成再普通不过的二氧化碳和水,不太可能会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目前也未发现山梨酸或山梨酸钾有不良反应的报道。

③争议最大的是甜蜜素。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常与糖精混在一起作为甜味剂使用。但是在 1969年,实验发现,常用的甜蜜素与糖精的 10:1 混合物能增加大鼠膀胱癌的发病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禁止了甜蜜素的使用。此后有公司向 FDA 申请解除禁令,FDA 审核了已有的证据后,认为没有证据能表明甜蜜素是致癌物,但是没有解除禁令。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柠檬黄。柠檬黄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一般用作黄色着色剂,在饮料、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用得很多。柠檬黄的主要问题是有一小部分人(大约占美国人口的 0.12%)对它过敏,出现焦虑、偏头痛、忧郁症、睡眠失常等症状。

⑤动物实验表明摄入柠檬黄对肝脏、 肾脏、 胃壁都有不良影响, 甚至在剂量很低时肝脏、肾脏的功能都出现不良反应。摄入柠檬黄会使儿童行为异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因此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食品企业 2009 年起自愿停止使用柠檬黄。

⑥虽然很多人总想只吃“天然食品”,一听食品添加剂就反感,但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概地排斥。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添加剂属于营养素,例如维生素、矿物元素,适当地添加对身体是有益无害的。有的添加剂虽然没有营养价值,但是也很有必要,例如防腐剂。虽然防腐剂这个名称让某些人听了觉得很可怕,“不含防腐剂”成了某些食品的卖点,但是对于需要长久保存的食品,使用防腐剂是有必要的。如果不使用防腐剂,食物一旦腐败变质,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也有的添加剂并无太大的必要,例如色素。色素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也不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口感,只是用以给食品染色,让它显得艳丽好看,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⑦由于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有害,应该更严格地限制其使用。对于已知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色素,应该尽快禁用,改用别的更安全的色素代替。即使是有必要使用的添加剂,也应该尽量使用更安全的品种,我们应该呼吁管理部门即时更新食品添加剂标准,推广、鼓励使用无害、低毒的添加剂品种,对于非法添加、过量添加的行为则应该大力打击。但也没有必要因为非法添加剂事件而祸及合法添加剂,害怕所有的添加剂。

(《中国青年报》2011.4.20)

12、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说说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全文看来作者对食品添加剂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能,目前一词起时间限定作用(1分),说明只是现在没有发现不良反应,而不代表以后(1分),加上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有力(1分)地说明了山梨酸钾毒性低这一特点(1分)。

14、不完全反对食品添加剂(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概地排斥;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应该区别对待。)理由:①有的食品添加剂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如矿物质、维生素②如果需要长期保质的食物不添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将会给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