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的微观世界
①有这样一条谚语,谜面是:“青石靠青台,花在石上开,是花都有叶,你往无叶上猜。”
②这条谜语是打一冬天里的自然现象,谜底就是雪花。
③雪,不仅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对农业生产还大有益处。常言道:“瑞雪兆丰年。”古人喜欢赏雪吟诗,历史上有许多对雪景的生动描写。比如,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都流传久广、脍炙人口。
④古代诗人对雪景的描写尽管细腻,但他们描写的都是宏观世界,对雪花的微观世界所甚少。如果在飘雪的时候,你在室外用放大镜观察落在深色衣服上的雪花就会发现,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的,它和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的花朵很不同,自然界中生长的花大都是五瓣的。西汉是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作者韩婴对雪花倒是观察入微,他在书中写道:“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⑤雪花不仅是六个“瓣”,更有趣的是,每个雪花都有自己的模样,谁和谁都不会完全相同。但不管雪花的形状如何千变万化,他们的基本形状始终离不开“六”字:有的像匠心雕刻的六边形,有的像放射光芒的六角形,有的像有六角主脉纵横交织的蛛网……这是为什么呢?
⑥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雪花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断凝华而成的。由于这个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结构,叫做“六方晶系”,所以,形成的雪花也是六角形的。晶核生长的形状大体有3种趋势:长而细的六棱柱形晶柱、就两头尖尖犹如一根针的晶针和很薄的六边形晶片。如果他们周围的水汽浓度较低,冰晶的增长缓慢,而且各边均匀增长;如果周围水汽浓度较大,那么增长过程中形成雪花的冰晶不仅体积会增大,形状也会改变,最常见的就是天空中飘落的六边形雪花。为什么雪花都倾向于六边形呢?原来冰晶增长时要消耗附近的水汽,所以,越靠近冰晶的地方水气越稀薄,稍远处的水汽自然过来补充。它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正在向前伸展的尖角,于是,各个尖角迅速加长,逐渐成为树枝状。由于同样原因,这些“树枝”上又长出新小枝杈,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六边形雪花。形成雪花之前冰晶受周围的影响,位于底面上的正六边形和侧面长方形的晶体生长速度出现差异,形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气温会给结晶表面带来微妙变化,接近零摄氏度时底面水平扩展成六边形,零下五摄氏度时形成针状,气温将降到零下五到零下十摄氏度时,侧面上开始生成正六棱主体及侧面镂空的六棱柱体,零下十五摄氏度是形成树枝状,在气温降至零下十摄氏度到零下二十一摄氏度时,正六边形又开始扩展,继而再生成六棱柱体。
⑦周围水汽含量较少时,雪花的生成过程也较慢,而且不易出现复杂形状。相反,水汽含量越大,雪花的生成速度越快,形状也越复杂。被人们称作“雪花”的树枝状雪晶往往生成于零下十五摄氏度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环境中。尽管晶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与温度及水汽浓度,但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也会影响它的形成。实验表明,在只有水汽的真空空间里形成的冰晶几乎都有单三棱柱体。而在天空中形成的晶体则呈现针状和六棱柱形状。经过计算机计算可以再现冰晶向六个方向延伸的形状,而冰晶中途分叉、呈现树枝状的原因,人们始终无法解释。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个谜。根据科研上的需要,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冰雪委员会把雪花归类为片状、星状、柱状、针状、立体枝状、柱帽状和不规则形状共7种形状。
(节选自2012.1A 《百科知识》王奉安《雪花的故事》)
12.第⑤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3.第⑥段加点词“它们”指的是什么?(2分)
14.第⑦段中加点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15.雪花形状地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16.文中说“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一个谜。”你能不能做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大胆地猜测。(2分)
12、打比方。将雪花的形状比作六边形、六角形和蜘蛛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外形美丽而多变的特点,增强了其文艺性的特点,也更具可读性。
13、指“稍远处的水汽”。
14、不能删去,“往往”表示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去掉就变成雪花的树枝状雪晶都是生成于15度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环境中,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①雪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断凝华而成的,而这个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结构。
②周围水汽的浓度 ③周围的温度情况 ④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存在情况
16、言之有理即可。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6、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27、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26、A×B×C√D√
27、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阅读《我是鼻子》一文,完成7~8题。(共5分)
①我叫鼻子,我的重要工作是呼吸。我既是通往呼吸道的“门户”,又是温暖、净化空气的“加工厂”。人的肺既“娇气”又“挑剔”,要求进入的空气以温度35℃、湿度95℃为宜,应不含灰尘,无烟雾和其他刺激物。新鲜空气经过我的一番过滤、湿润、加温之后,才能符合肺的要求。
②我还有很重要的嗅觉功能。你也许不相信,我能辨别至少4000种不同的气味,如果我高度灵敏、训练有素的话则可辨到1万种气味!我之所以具有这种独特的嗅觉功能,是因为在我孔腔的顶部有一块棕黄色组织,它有1000多个嗅觉细胞,它们经过嗅神经与大脑相联系。有气味的物体都能释放出分子,我的感受器能区别不同的分子并记录下来,将信息送往大脑。大脑根据这些信息,就能根据闻到的气味判断是何物。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我不仅是一个呼吸和嗅觉的器官,而且还有多种新的“功能”。现代医学证明,很多芳香之气能提高健康水平,防病治病。例如,多闻金银花香对脑膜炎、肺炎的致病菌有杀菌作用;多闻桂花香味具有消炎、止咳、平喘功能;多闻茉莉、丁香花香能使人沉着镇静……日本、法国、奥地利等国已开设了别具一格的花香疗养院。我还能分泌出效力很强的杀菌剂——溶菌酶。由于鼻泪管与眼睛相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眼睛,使它们不受病菌的侵犯而且能够保持明亮。研究表明,人在紧张或悲愤时,泪液的分泌量也随之明显增多。泪液经鼻泪管流经我处时会刺激位于我黏膜上的三叉神经末梢和嗅觉细胞,经传导后可刺激大脑形成兴奋点,对缓解主人的紧张度和降低愤恨点有一定作用。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7.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亲切而有趣,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童话。
B.第①小节中所列的数字既说明了肺的娇气与挑剔,也说明了鼻子的呼吸功能。
C.第②小节写嗅觉功能是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D.第③小节的划线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呼吸”和“嗅觉”可互换位置。
8.研读第③小节,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鼻子的三种新功能。(3分)
7.B。(2分)
8.闻香治病;保护眼睛;调节情绪(只答“缓解紧张”或“缓解悲愤”均不给分)。(共3分。一点1分,意对即可)
阅读《“PM2.5”来了》一文,完成16 一18题。(10 分)
①“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诗句吟咏意象是什么呢?而读了秦观的《踏莎行》词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就让人知晓了。诗句里的“雾”带给人是诗意朦胧的意境,而“PM2.5”带来的雾霾天气则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2011年11月1日起,中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了强制性的污染物监测范围。在大气监测方面,除了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外,监测领域将扩展至温室气体、汞、铅、挥发性有机物等。2012年3月8日,广东省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8日正式公布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这是中国实行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首个按照新标准公布监测数据并评价空气质量的城市群。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为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打下基础。
③“从我们近一年的监测数据来看,2011年,广州、佛山、深圳、东莞PM2.5的年平均浓度大概是在37-47微克/立方米之间,与新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限值相比,大概超出6%-34%,与75微克/立方米的日均浓度值相比,PM2.5浓度的超标率介于4%-10%,”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光荣说,“按照新标准评价,珠三角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将下降10%—30%。”
④ “监测是手段,治理是关键,”陈光荣说,“如果把治理PM2.5比喻成一场战争,那么我们不能各自为战,要联防联控,区域协同;要多部门协作,更要全社会来参与。”
⑤ “污染物会被输送,而且PM2.5非常纤细,在空中飘移时间长、漂移距离远,区域特征很明显。”广东省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钟流举说,各个城市之间要负起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才能有效治理空气污染。
⑥人们怎样有效对付PM2.5的危害呢?一是人们日常生活要秉持环保理念,因为汽车尾气、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场地、焚烧秸秆和土壤等污染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二是适当避开雾霾天气,因为雾霾主要组成成分是细小颗粒物,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再进入人体全身血液循环。雾霾天气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病人等。如敏感人群外出可以带上医用口罩,普通的帆布口罩只能阻挡大的颗粒物,而N95类型医用口罩,能对0.3微米的颗粒达到95%的防止效果。 (摘自《新京报》等 有删改)
16.说说首节引用诗词的作用。请你结合全文内容,PM2.5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呢?(3分)
17.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说明效果?(3分)
18.结合全文内容,试分析我国怎样才能有效对付“PM2.5”这一危害天气呢?假如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小明的爸爸向你询问“燃放爆竹”对形成雾霾天气有无关联,你能结合本文和相关知识来回答呢?(4分)
16.引用诗词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PM2.5;(2)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3)初步了解到PM2.5所带来的“雾霾”天气的危害性。
PM2.5特点具体有:(1)纤细,可入肺;(2)有低毒,对人体有害;(3)空中飘移时间长、漂移距离远,区域特征很明显。
17.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对PM2.5监测后,评价空气质量标准提高,达标率有所下降。
18.“群测群防”或“联防联控”。伯父,你好!我觉得是有关联的,因为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颗粒物存在于空气当中,再加上气候条件,有可能形成雾霾。我说得对吗?请指教。
阅读说明文,完成19—23题。(15分)
低碳经济说活性炭
李功发
(1)甘蔗榨出来的糖汁呈黑赭色;天然矿泉水含有杂质;被污染的空气混有有害气体。可是它们通过活性炭以后,就会变得洁白、甘甜、清新。活性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吸附剂,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2)无法计算我——孔道数不清
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主要由80%~90%的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
组成活性炭的碳属于结晶形。这些碳结晶在活性炭中无规则地排列着,堆积得非常疏松,但是相互连接又十分牢固,因此便形成数不清的孔隙。
据统计,每一克活性炭,微孔竟达1020个,如果把这些孔隙一个一个地切开、展平,并一块接一块地铺起来,一克活性炭孔隙的表面,足可以覆盖800~900平方米的面积。其中,微孔的表面积约占全部的90%。通常把单位质量下的表面积叫做比表面。
(3)要你靠近我——极强的吸附作用
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在它们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而处在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却失去了平衡。处在这种状态的分子为了维持平衡,就要吸引其他分子,这种分子间相互的吸引就是物理吸附作用。
一般固体表面吸附作用较弱,然而,发生在活性炭微孔中的物理吸附作用,由于微孔的孔径大小与被吸附物质的分子大小相近,这样,处在表面的活性炭分子,对一个被吸附的分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吸附,这种吸附是很牢固的。而活性炭的比表面这么大,就使它有可能截获住许多这种分子。所以,活性炭被称为万能吸附剂。
但是,对于一些沸点低、分子小而又活泼的物质,采用物理吸附就难以奏效了。我们可以把活性炭经化学药品浸渍,化学药品就附着在了活性炭的孔隙表面。当这些小分子通过活性炭时,就被预先埋伏在大、中孔里的化学药剂所俘获,并立即起化学反应。例如,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当它通过浸渍有铜的氧化物的活性炭时,便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毒固态物质,并沉积在活性炭的孔壁上。我们把活性炭的这个本领叫做化学吸着作用。
(4)不要抛弃我——活性炭的再生
活性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量日益增加。如果用过一次就扔掉,那就太可惜了。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将用过的失效的活性炭经过处理后,使其重新具有活性,恢复它原来的吸附能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
活性炭的传统再生主要有三种方法。
加热再生法就是将吸附了有机物的活性炭放入再生炉中加热,使一部分被吸附物质挥发或热分解而分离,另一部分再与水蒸气反应而被氧化,使活性炭得到再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化学再生法就是用无机化学药品进行再生,这种方法常用在被吸附物质有回收价值的情况下。
生物再生法是在炭层内,让某种细菌繁殖,而使吸附的有机物分解。
可以预料,活性炭的再生还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为环境保护造福。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有删改》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0个字内)(3分)
答:
20、例举第(3)部分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答: (3分)
21、“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一句的“几乎”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2分)
22、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活性炭”特点和用途。(3分)
答:
23、分析说明选文在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9、本文主要介绍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3分)
20、示例:①作诠释:对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②举例子:通过对氢氰酸浸渍的实例,把活性炭的化学吸附作用说得更具体,明白,这样就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作用分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只需举一例分析即可,3分)
21、不可以。虽然句子强调了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但不能排除特殊的情况,只有保留“几乎”二字,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2分)
22、活性炭是由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3分)
23、示例:全文属于总分式结构。先用实例总的说明活性炭的用途,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分列小标题,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地说明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地说明,清楚明白,通俗易懂。(4分)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12.文中第④段加点词“居然”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选文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14.文章结尾说“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作为一名中学生,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我们在物种保护方面可以做些什么。(4分)
12.不可去掉,“居然”表出乎意料,表示北极熊吃掉小熊的现象令人吃惊(1分),若去掉,就不能突出动物生存危机的严重性(1分),“居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的速度之快(1分)。
14.意对即可,但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有可操作性。(两点即可)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
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
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
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
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
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
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
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
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
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
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
与__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
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
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一广州”动车纽就
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
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
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
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
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
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
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
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
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
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
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
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
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选自《青少年科技》2010年第6期,略有改动)
1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是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客运专线。
B.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旨在减少废气排放,节约石油资源。
C.从武汉到广州,如果你坐在“和谐号”列车六号车厢,那么,你就是坐在动车车
厢内。
D.为了防止高速列车行进在弯道时造成脱轨事故,在路轨的设计上采取了尽量提高
PQ值的技术措施。
16.第⑤至⑨自然段介绍了高速铁路的特别要求,其中⑦至⑨三段各介绍了哪一个方
面的要求?(3分)
17.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3分)
15.B(3分)
16.速度 安全 舒适度(3分。意对即可)
17.列数字、作比较(2分) 准确说明(突出)了高速列车速度快的特点。(1分)
18.示例:①出行更方便、快捷、舒适。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③促进城市间的交流。
④促进家乡经济的繁荣等。(3分。举具体实例作答也可。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__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广州”动车组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22.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3.文章第⑤至⑨自然段介绍了高速铁路的特别要求,请具体概括高速铁路有哪些特别的要求?(3分)
24.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__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
26.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2分)
22.引出说明对象;运用设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分)
23.速度快;安全可靠;舒适度高(3分)
24.作比较、把普通铁路线上的列车时速与高速列车时速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高速列车速度快的特点。(3分)
25.不能删。因为“通常”在句中的意思是列车首尾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是常见的情况,但并不排除其它情况,若删去,表达太绝对,与事实不符,“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3分)
26.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繁荣。(2分,答出两点即可)
揭开害羞之谜
李君印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跃。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 。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选自《百科新说》2010年第11期,有删节
注释:5-羟(qiǎng)色胺是人脑中有用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它的作用主要是传递神经信息。
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比如人的喜怒哀乐、睡眠、食欲等。
12.请根据文中探究害羞原因的过程,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1)大脑扫描:掌管人情世故的大脑皮层活动较弱,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活跃→ →警惕→害羞
(2)基因分析:基因差异→ →焦虑、惊恐、抑郁→害羞
13.填写在第⑥段横线上的句子,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在成长的过程中,害羞的性格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B.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是能改变羞怯性格的。
C.有害羞基因的人,少数虽然年龄增大,但害羞的性格不会发生改变。
D.有害羞基因的人,多数能克服害羞倾向,长大之后变得开朗起来。
14.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
(2)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15.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2.(4分)(1)难以对别人的面部表情做出相应的反馈(2)5-羟色胺浓度低(每空2分)
13.(3分)B
14.(4分)(1)用约数说明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比别人短的情况有差异且数量少,符合事实,更显准确。(答出“约数”“有差异”“数量少”中任意两点即可)
(2)“相对”含有比较意味,准确说明了害羞着的交往空间只是比正常孩子狭小而已。(“比较”1分,说明的内容1分,如答成“留有余地,使语言更准确”给1分)
15.(3分)作比较,突出害羞者难以辨识别人面部表情而导致害羞的特点。(方法1分,作用2分)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①今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
②1912年4月14日深夜,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其处女航中就因撞上冰山而沉没,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百年来,世人对它的传奇故事依然津津乐道。伴随着3D电影《泰坦尼克号》重新驶上银幕,关于大船的传说近日再次风mǐ全球,对它的沉没原因更是众说纷纭。
③百年来,对巨轮沉没原因有各种版本的说法:轮船航速太快,没时间避开冰山;船上使用了大量的次品铆钉,导致船身钢板外壳和冰山相撞后立即发生开裂……近日,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又有了新的研究发现。
一、海市蜃楼让冰山“隐身”
④英国历史学家蒂姆·马尔丁发现,海难发生的当天晚上,事发海域的大气状况容易形成超级折射,光线发生异常的弯曲,从而形成了海市蜃楼。当时同在附近海域的几艘轮船,对此都有记录。马尔丁表示,海市蜃楼使泰坦尼克号瞭望台上的人没能及时发现冰山,也让在附近海域的货轮加利福尼亚号无法识别出泰坦尼克号,因而未能施救。
⑤马尔丁分析,海市蜃楼让船员产生了“幻觉”,看到了一个“假海平面”,它看起来比实际的海平面要高。而真假海平面之间的区域看起来像烟雾。在没有月色的夜晚,冰山“隐藏”在真假地平线之间的迷雾里。在距离冰山仅有一英里之时,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拉响了警报,但为时已晚。
⑥其实,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前,曾一度进入加利福尼亚号的视线。但海市蜃楼让后者的船员产生了错觉,看到的船只距离很近、体积很小,实在不像巨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泰坦尼克号向空中约183米的高处发射了遇难信号弹,但在加利福尼亚号看来,信号弹燃放的位置相对船只而言显得太低了,他们不确定自己看到的是什么,便忽略了那些信号。
二、“罪魁祸首”是天上的月亮?
⑦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物理学家唐·奥尔森和鲁塞尔·多谢尔在最新一期《天空和望远镜》上__,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是由一系列“巧合”造成的,而导致其沉没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天上的月亮。
⑧1912年1月4日,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中最近的时候,只有35.6375万公里。这对海洋潮汐形成了强大的影响,比平时至少增强了74%。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导致海洋潮汐异常升高,强大的海洋潮汐导致巨大的冰山从格陵兰岛冰川裂开坠海,漂向北大西洋,并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末日。奥尔森说,泰坦尼克号船长当时一定没有料到,航道上会有那么多、那么大的冰山,更不会想到三个月前的天文现象会同自己有多大的关系。
16.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风mǐ 全球(2分)
17.下面这句话在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3分)
但大自然就是如此,往往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已经危机四伏了。
A. 第⑤段末尾 B. 第⑥段末尾 C. 第⑦段末尾 D. 第⑧段末尾
18.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9.根据本文,在空格中填写合适内容,解释造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8分)
(1)海市蜃楼 → + →船撞冰山而沉没
(2)罕见天文现象→ → →船撞冰山而沉没
20.课文《沉船之前》节选自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让我们似乎置身现场亲眼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情景,本文又解释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在纪念泰坦尼克沉没一百周年之际,请结合这两篇文章思考,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16.靡(2分)
17.D(3分)
18. 列数字 科学而准确地说明了当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之近,以及这一天文现象的罕见。(4分)
19.(1)泰坦尼克号没能及时发现冰山 附近海域的船只无法识别出泰坦尼克号而未能施救(4分)(2)海洋潮汐异常升高 冰山从冰川裂开坠海漂向北大西洋(4分)
20.需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回答。要点:(1)当灾难和死亡不可避免时,如何面对;(2)当灾难未发生时,怎样从主观和客观上有效地避免灾难、减少损失。(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