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把软刀子
①抑郁是一把软刀子,它切割着你的心灵,你能感到心痛,但是却看不到这把软刀子。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时刻都会经历抑郁的折磨,但是有时自己又感觉不出来。比如,在生活中什么都感到没有意思,情绪低落,不愿说话,更不愿搭理他人。甚至能明显感觉到患有抑郁症的人思维缓慢,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忧心忡忡。
②心理卫生专家把严重持久性的抑郁分为三种。一种是双向情感障碍,表现为既有情绪高涨的狂躁发作,又有情绪低落的抑郁状态。第二种是重型抑郁症,表现为抑郁长期发作,严重时有自杀行为。第三种是轻度抑郁,表现为情绪不佳,愁眉不展,持续时间达两年以上。
③一些心理门诊统计表明,后两种抑郁女性比男性高出一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件都是应激源,尤其是不良事件(不良应激源)对心理的刺激最大,它常常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便出现种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女性在生活中比男性更多一些应激源和应激反应。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女性抑郁患者比男性多。
④抑郁产生的诱因当然是各种各样的。最近发生的一起女性抑郁症更让人了解到一些新的因素也可以引起抑郁。35岁的秦琳不小心患了丙型肝炎,医生为她开了能抑制肝炎病毒并能促进免疫系统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共同杀灭病毒的强效药物,结果,秦琳的肝炎得到控制,但他却陷入了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中,然后是极度抑郁。一天在家无人时,她往自己身上浇汽油,好在邻居及时发现。
⑤对秦琳的调查发现,她服用的是α干扰素和白介素-2是两种最常用的免疫促进剂,国外最新的发现表明,干扰素之类的物质虽然能有效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灭杀致病病原菌,但是,它们对情绪也有一种毒性,能诱发一些病人的苦闷心态,最后可能导致严重抑郁。
⑥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而且属于那种很轻的心理疾病。一般人都忌讳自己有心理障碍或疾病。其实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样,随时都可能在某一时期发生。女性发生的情况多一些并不意味着女性不如男性。相反,如果心理疾病能得到早期的治疗和疏导,反而会使人更加健康。对于女性来说,还有一大优越于男性的法宝,即“唠叨”。当你向亲人、朋友甚至同事唠叨一些事,宣泄了心头的积郁之后,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所以,家里的其他人应有意识地接受女性的唠叨,这对防止女性的抑郁和其他心理疾病大有好处。
⑦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大夫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心理疗法,并配合药物治疗、行为疗法、集体疗法等方法,很快就会见效,有时比治疗普通感冒还要简单。当然,对于严重抑郁患者,可能治疗时间要长一些,也会有反复,但是也非常有效。
19、读完全文,请说说文章主要说明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答:(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0、从第②段内容看,作者认为抑郁是把“软刀子”,具体表现在哪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④段引用秦琳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
22、第⑤段“它们对情绪也有一种毒性,能诱发一些病人的苦闷心态,最后可能导致严重抑郁。”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9、(1)抑郁症的表现 (2)抑郁症得病的原因 (3)抑郁症的治疗。
( 评分:每方面1分,共3分。)
20、有的表现为心境恶劣,情绪不佳;有的表现为情绪高涨的狂躁发作;有的甚至有自杀行为。
(评分:各1分,共3分,顺序不拘)
21、抑郁产生的诱因是各种各样的,一些新的因素也可以引起抑郁。
(评分:共2分。)
22、不能。因为“可能”表示推侧,干扰素导致严重抑郁的只有个别的例子,并没有得到广泛论证。如果去掉,则表明肯定语气,与原意不符。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5分)
鱼与鲨鱼
湘弘
①在海洋鱼类中,奇形怪状的很多,鮣鱼就是其中之一。它身体细长,略呈圆筒形,一般体长为20-45厘米,最大不超过90厘米。它的头部宽而扁,嘴很大,下颌朝前突出。最奇特的是,它的第一背鳍特化成一个长椭圆形的吸盘,位于头顶。吸盘的中间被一纵条分隔为两区,每区都规则地排列着21-28条软骨板组成的横条,像百叶窗的板一样斜向排列着。盘边有齿状的折皱,好像一枚图章,因而得名“鮣鱼”或“鮣头鱼”。也有人觉得这个吸盘酷像鞋底,因此称其为“鞋底鱼”。
②鮣鱼的游泳能力较差,但是它却能利用头顶上这个特殊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鲨鱼的身上,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却能在海洋世界中长距离遨游,所以有“免费旅行家”之称。鮣鱼特别喜欢跟鲨鱼在一起,是“鲨鱼船”的老乘客,一条大型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鮣鱼。鲨鱼却从不伤害它身边的鮣鱼,任其吸附,四处漫游。事实上,鮣鱼与鲨鱼的这种关系只对鮣鱼有利,因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而应该是偏利共生关系。对鮣鱼来说,它们不仅受到鲨鱼的保护,可以免遭大鱼的袭击,而且还可吃到鲨鱼的剩羹残汁;而对鲨鱼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妨碍,只在海洋漫游时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负担。
③鮣鱼头顶上的吸盘,为什么能牢牢地吸附在物体上呢?原来,上述的那些横条是能活动的,吸盘同物体一接触,横条便会上提,吸盘内的空气被挤出,吸盘形成真空,这时外部的空气和水的压力便能使它紧紧贴在别的物体上。鮣鱼吸盘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有人对此作了测定,一条仅仅60厘米长的鮣鱼,竟然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
④事实上,鮣鱼不仅喜欢吸附在鲨鱼身上,也常见于其他硬骨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身上,有时甚至也吸附在轮船的船底或各种漂浮物上,因此又有“船底鱼”或“粘船鱼”的称谓。有些鮣鱼对某些寄主还有特殊嗜好,例如鲸鲫喜欢吸附在海洋哺乳动物身上;短鮣多见于鲨鱼的身上或鳃腔内;白鮣喜欢吸附在大型鱼类,尤其是大型鲨鱼的身上,有时也见于船底。
⑤鮣鱼奇特的习性很早就为渔民所利用,把它当作一种捕获大型海洋动物的工具。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就在古巴沿海看到过这种“以鱼捕鱼”的事:人们在鱼塘里饲养鮣鱼,每条鮣鱼的尾巴上都系上一根长绳子。当海面上出现鲨鱼或金枪鱼时,就赶紧将鮣鱼放进海里,鮣鱼下海立刻紧紧吸附在鲨鱼或金枪鱼身上。这时,人们只要将绳子拉紧、慢慢拖回,大鱼就被逮住了。这种奇妙的、将鮣鱼作为活的钓钩的捕鱼方法后来发展为一种“鮣渔业”,在我国南部沿海、加勒比海、非洲东部和马达加斯岛沿海等地比较发达。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5期)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次介绍了说明对象哪些奇特的习性?(3分)
1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一条大型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鮣鱼。
(2)一条仅仅60厘米长的鮣鱼,竟然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
13.请根据第二段提供的内容信息,抓住本质特征,给“偏利共生关系”下一个定义。(3分)
1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15.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11. 鮣鱼;鮣鱼奇特的形体、喜欢吸附在鲨鱼、其他硬骨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以及船底或各种漂浮物之上。 3分
12.(1)“常常”,时常,经常的意思,说明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分
(2)“竟然”出乎意料的意思,突显了鮣鱼承受的拉力之大。 2分
13.指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但只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通常无关紧要的关系。 3分
14.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清楚地说明了有些鮣鱼对某些寄主有其特殊的嗜好,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
15.不可以删去;此段说明了研究鮣鱼特性的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3分)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变 | 不同时期 | 出现的通信方式 |
文字发明以前 | 实物信 | |
书写材料改进后 | (1) | |
尺素书 | ||
纸发明后 | (2) | |
(3) | 电子邮件 | |
手机短信等 |
15.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3分)
16.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说明了什么?(2分)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14.(3分)(1)尺牍书(2)纸质信(3)信息时代(每空1分)
15.(3分)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意对即可)
16.(4分)(1)通过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2)充分说明纸质信已被广泛运用,增添了文学情趣。(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17.(3分)D
绿 色 塑 料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硷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简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适宜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15.根据上文,请给“绿色塑料”下个定义。(3分)
16.根据第⑤、⑥两段的内容,指出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的异同点。
(4分)
17.根据第⑦段的内容,分点简要概括转基因型塑料的制作过程。(4分)
18.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哪些内容。(3分)
15.绿色塑料是指利用能迅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制成的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功效的塑料。(3分,照抄原句答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得2分,答成“绿色塑料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得1分)
16.相同点:两者都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2分);
不同点: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化学塑料(1分),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采用生化技术制成的生物塑料,在分解后可用作肥料回归大自然(1分)。
17.⑴从营养佳良产硷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⑵将该基因转移到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适宜种植的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⑶植物的叶、秆、根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⑷用这种颗粒制成塑料。(4分)
18.说明了研制绿色塑料的原因、绿色塑料的特点及种类。(3分)
雪花的微观世界
①有这样一条谚语,谜面是:“青石靠青台,花在石上开,是花都有叶,你往无叶上猜。”
②这条谜语是打一冬天里的自然现象,谜底就是雪花。
③雪,不仅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对农业生产还大有益处。常言道:“瑞雪兆丰年。”古人喜欢赏雪吟诗,历史上有许多对雪景的生动描写。比如,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都流传久广、脍炙人口。
④古代诗人对雪景的描写尽管细腻,但他们描写的都是宏观世界,对雪花的微观世界所甚少。如果在飘雪的时候,你在室外用放大镜观察落在深色衣服上的雪花就会发现,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的,它和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的花朵很不同,自然界中生长的花大都是五瓣的。西汉是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作者韩婴对雪花倒是观察入微,他在书中写道:“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⑤雪花不仅是六个“瓣”,更有趣的是,每个雪花都有自己的模样,谁和谁都不会完全相同。但不管雪花的形状如何千变万化,他们的基本形状始终离不开“六”字:有的像匠心雕刻的六边形,有的像放射光芒的六角形,有的像有六角主脉纵横交织的蛛网……这是为什么呢?
⑥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雪花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断凝华而成的。由于这个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结构,叫做“六方晶系”,所以,形成的雪花也是六角形的。晶核生长的形状大体有3种趋势:长而细的六棱柱形晶柱、就两头尖尖犹如一根针的晶针和很薄的六边形晶片。如果他们周围的水汽浓度较低,冰晶的增长缓慢,而且各边均匀增长;如果周围水汽浓度较大,那么增长过程中形成雪花的冰晶不仅体积会增大,形状也会改变,最常见的就是天空中飘落的六边形雪花。为什么雪花都倾向于六边形呢?原来冰晶增长时要消耗附近的水汽,所以,越靠近冰晶的地方水气越稀薄,稍远处的水汽自然过来补充。它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正在向前伸展的尖角,于是,各个尖角迅速加长,逐渐成为树枝状。由于同样原因,这些“树枝”上又长出新小枝杈,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六边形雪花。形成雪花之前冰晶受周围的影响,位于底面上的正六边形和侧面长方形的晶体生长速度出现差异,形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气温会给结晶表面带来微妙变化,接近零摄氏度时底面水平扩展成六边形,零下五摄氏度时形成针状,气温将降到零下五到零下十摄氏度时,侧面上开始生成正六棱主体及侧面镂空的六棱柱体,零下十五摄氏度是形成树枝状,在气温降至零下十摄氏度到零下二十一摄氏度时,正六边形又开始扩展,继而再生成六棱柱体。
⑦周围水汽含量较少时,雪花的生成过程也较慢,而且不易出现复杂形状。相反,水汽含量越大,雪花的生成速度越快,形状也越复杂。被人们称作“雪花”的树枝状雪晶往往生成于零下十五摄氏度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环境中。尽管晶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与温度及水汽浓度,但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也会影响它的形成。实验表明,在只有水汽的真空空间里形成的冰晶几乎都有单三棱柱体。而在天空中形成的晶体则呈现针状和六棱柱形状。经过计算机计算可以再现冰晶向六个方向延伸的形状,而冰晶中途分叉、呈现树枝状的原因,人们始终无法解释。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个谜。根据科研上的需要,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冰雪委员会把雪花归类为片状、星状、柱状、针状、立体枝状、柱帽状和不规则形状共7种形状。
(节选自2012.1A 《百科知识》王奉安《雪花的故事》)
12.第⑤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3.第⑥段加点词“它们”指的是什么?(2分)
14.第⑦段中加点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15.雪花形状地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16.文中说“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一个谜。”你能不能做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大胆地猜测。(2分)
12、打比方。将雪花的形状比作六边形、六角形和蜘蛛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外形美丽而多变的特点,增强了其文艺性的特点,也更具可读性。
13、指“稍远处的水汽”。
14、不能删去,“往往”表示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去掉就变成雪花的树枝状雪晶都是生成于15度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环境中,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①雪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断凝华而成的,而这个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结构。
②周围水汽的浓度 ③周围的温度情况 ④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存在情况
16、言之有理即可。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6、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27、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26、A×B×C√D√
27、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阅读《我是鼻子》一文,完成7~8题。(共5分)
①我叫鼻子,我的重要工作是呼吸。我既是通往呼吸道的“门户”,又是温暖、净化空气的“加工厂”。人的肺既“娇气”又“挑剔”,要求进入的空气以温度35℃、湿度95℃为宜,应不含灰尘,无烟雾和其他刺激物。新鲜空气经过我的一番过滤、湿润、加温之后,才能符合肺的要求。
②我还有很重要的嗅觉功能。你也许不相信,我能辨别至少4000种不同的气味,如果我高度灵敏、训练有素的话则可辨到1万种气味!我之所以具有这种独特的嗅觉功能,是因为在我孔腔的顶部有一块棕黄色组织,它有1000多个嗅觉细胞,它们经过嗅神经与大脑相联系。有气味的物体都能释放出分子,我的感受器能区别不同的分子并记录下来,将信息送往大脑。大脑根据这些信息,就能根据闻到的气味判断是何物。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我不仅是一个呼吸和嗅觉的器官,而且还有多种新的“功能”。现代医学证明,很多芳香之气能提高健康水平,防病治病。例如,多闻金银花香对脑膜炎、肺炎的致病菌有杀菌作用;多闻桂花香味具有消炎、止咳、平喘功能;多闻茉莉、丁香花香能使人沉着镇静……日本、法国、奥地利等国已开设了别具一格的花香疗养院。我还能分泌出效力很强的杀菌剂——溶菌酶。由于鼻泪管与眼睛相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眼睛,使它们不受病菌的侵犯而且能够保持明亮。研究表明,人在紧张或悲愤时,泪液的分泌量也随之明显增多。泪液经鼻泪管流经我处时会刺激位于我黏膜上的三叉神经末梢和嗅觉细胞,经传导后可刺激大脑形成兴奋点,对缓解主人的紧张度和降低愤恨点有一定作用。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7.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亲切而有趣,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童话。
B.第①小节中所列的数字既说明了肺的娇气与挑剔,也说明了鼻子的呼吸功能。
C.第②小节写嗅觉功能是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D.第③小节的划线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呼吸”和“嗅觉”可互换位置。
8.研读第③小节,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鼻子的三种新功能。(3分)
7.B。(2分)
8.闻香治病;保护眼睛;调节情绪(只答“缓解紧张”或“缓解悲愤”均不给分)。(共3分。一点1分,意对即可)
阅读《“PM2.5”来了》一文,完成16 一18题。(10 分)
①“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诗句吟咏意象是什么呢?而读了秦观的《踏莎行》词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就让人知晓了。诗句里的“雾”带给人是诗意朦胧的意境,而“PM2.5”带来的雾霾天气则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2011年11月1日起,中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了强制性的污染物监测范围。在大气监测方面,除了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外,监测领域将扩展至温室气体、汞、铅、挥发性有机物等。2012年3月8日,广东省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8日正式公布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这是中国实行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首个按照新标准公布监测数据并评价空气质量的城市群。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为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打下基础。
③“从我们近一年的监测数据来看,2011年,广州、佛山、深圳、东莞PM2.5的年平均浓度大概是在37-47微克/立方米之间,与新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限值相比,大概超出6%-34%,与75微克/立方米的日均浓度值相比,PM2.5浓度的超标率介于4%-10%,”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光荣说,“按照新标准评价,珠三角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将下降10%—30%。”
④ “监测是手段,治理是关键,”陈光荣说,“如果把治理PM2.5比喻成一场战争,那么我们不能各自为战,要联防联控,区域协同;要多部门协作,更要全社会来参与。”
⑤ “污染物会被输送,而且PM2.5非常纤细,在空中飘移时间长、漂移距离远,区域特征很明显。”广东省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钟流举说,各个城市之间要负起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才能有效治理空气污染。
⑥人们怎样有效对付PM2.5的危害呢?一是人们日常生活要秉持环保理念,因为汽车尾气、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场地、焚烧秸秆和土壤等污染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二是适当避开雾霾天气,因为雾霾主要组成成分是细小颗粒物,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再进入人体全身血液循环。雾霾天气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病人等。如敏感人群外出可以带上医用口罩,普通的帆布口罩只能阻挡大的颗粒物,而N95类型医用口罩,能对0.3微米的颗粒达到95%的防止效果。 (摘自《新京报》等 有删改)
16.说说首节引用诗词的作用。请你结合全文内容,PM2.5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呢?(3分)
17.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说明效果?(3分)
18.结合全文内容,试分析我国怎样才能有效对付“PM2.5”这一危害天气呢?假如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小明的爸爸向你询问“燃放爆竹”对形成雾霾天气有无关联,你能结合本文和相关知识来回答呢?(4分)
16.引用诗词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PM2.5;(2)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3)初步了解到PM2.5所带来的“雾霾”天气的危害性。
PM2.5特点具体有:(1)纤细,可入肺;(2)有低毒,对人体有害;(3)空中飘移时间长、漂移距离远,区域特征很明显。
17.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对PM2.5监测后,评价空气质量标准提高,达标率有所下降。
18.“群测群防”或“联防联控”。伯父,你好!我觉得是有关联的,因为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颗粒物存在于空气当中,再加上气候条件,有可能形成雾霾。我说得对吗?请指教。
阅读说明文,完成19—23题。(15分)
低碳经济说活性炭
李功发
(1)甘蔗榨出来的糖汁呈黑赭色;天然矿泉水含有杂质;被污染的空气混有有害气体。可是它们通过活性炭以后,就会变得洁白、甘甜、清新。活性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吸附剂,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2)无法计算我——孔道数不清
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主要由80%~90%的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
组成活性炭的碳属于结晶形。这些碳结晶在活性炭中无规则地排列着,堆积得非常疏松,但是相互连接又十分牢固,因此便形成数不清的孔隙。
据统计,每一克活性炭,微孔竟达1020个,如果把这些孔隙一个一个地切开、展平,并一块接一块地铺起来,一克活性炭孔隙的表面,足可以覆盖800~900平方米的面积。其中,微孔的表面积约占全部的90%。通常把单位质量下的表面积叫做比表面。
(3)要你靠近我——极强的吸附作用
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在它们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而处在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却失去了平衡。处在这种状态的分子为了维持平衡,就要吸引其他分子,这种分子间相互的吸引就是物理吸附作用。
一般固体表面吸附作用较弱,然而,发生在活性炭微孔中的物理吸附作用,由于微孔的孔径大小与被吸附物质的分子大小相近,这样,处在表面的活性炭分子,对一个被吸附的分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吸附,这种吸附是很牢固的。而活性炭的比表面这么大,就使它有可能截获住许多这种分子。所以,活性炭被称为万能吸附剂。
但是,对于一些沸点低、分子小而又活泼的物质,采用物理吸附就难以奏效了。我们可以把活性炭经化学药品浸渍,化学药品就附着在了活性炭的孔隙表面。当这些小分子通过活性炭时,就被预先埋伏在大、中孔里的化学药剂所俘获,并立即起化学反应。例如,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当它通过浸渍有铜的氧化物的活性炭时,便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毒固态物质,并沉积在活性炭的孔壁上。我们把活性炭的这个本领叫做化学吸着作用。
(4)不要抛弃我——活性炭的再生
活性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量日益增加。如果用过一次就扔掉,那就太可惜了。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将用过的失效的活性炭经过处理后,使其重新具有活性,恢复它原来的吸附能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
活性炭的传统再生主要有三种方法。
加热再生法就是将吸附了有机物的活性炭放入再生炉中加热,使一部分被吸附物质挥发或热分解而分离,另一部分再与水蒸气反应而被氧化,使活性炭得到再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化学再生法就是用无机化学药品进行再生,这种方法常用在被吸附物质有回收价值的情况下。
生物再生法是在炭层内,让某种细菌繁殖,而使吸附的有机物分解。
可以预料,活性炭的再生还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为环境保护造福。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有删改》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0个字内)(3分)
答:
20、例举第(3)部分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答: (3分)
21、“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一句的“几乎”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2分)
22、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活性炭”特点和用途。(3分)
答:
23、分析说明选文在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9、本文主要介绍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3分)
20、示例:①作诠释:对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②举例子:通过对氢氰酸浸渍的实例,把活性炭的化学吸附作用说得更具体,明白,这样就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作用分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只需举一例分析即可,3分)
21、不可以。虽然句子强调了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但不能排除特殊的情况,只有保留“几乎”二字,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2分)
22、活性炭是由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3分)
23、示例:全文属于总分式结构。先用实例总的说明活性炭的用途,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分列小标题,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地说明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地说明,清楚明白,通俗易懂。(4分)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12.文中第④段加点词“居然”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选文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14.文章结尾说“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作为一名中学生,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我们在物种保护方面可以做些什么。(4分)
12.不可去掉,“居然”表出乎意料,表示北极熊吃掉小熊的现象令人吃惊(1分),若去掉,就不能突出动物生存危机的严重性(1分),“居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的速度之快(1分)。
14.意对即可,但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有可操作性。(两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