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 7题。(10分)

第3页(共8页)

故宫为什么是红色和黄色的

①故宫是何其的壮观,远远地望过去,金色的顶子,朱红的城墙,红黄相衬对立,层峦叠起间彰显着难以言明的皇家气派。身处其中,除了感受到鲜明的色彩冲击外,还能在不经意间体会出庄严和凝重。了解现代美术的人都知道,红色与黄色这两种色彩的组合是非常经典的搭配,难道修建故宫的人在几百年前就认同这样的色彩审美了?

② 紫禁城的建造是非常讲究的,布局、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是蕴涵着“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理念的媒介,即使是颜色也不会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颜色对于皇权,更加的至关重要。

紫禁城里到处漫飘的都是红、黄两色,偌大的紫禁城,色彩是比较单一的。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颜色,主要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据考古学家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就开始用红色的事物来装饰洞穴。据文献资料记载,周代以后的宫殿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红色了。紫禁城承袭了以往宫殿的色彩美学,所以才使用了大量的红色。至于黄色正统地位的确定,源于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追述。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以及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都使得黄色深深地印入了炎黄子孙的精髓之中,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确立“汉居土德”,至此,黄色便宜成了为汉朝皇权的象征,以后历朝相沿不变,均以黄色为贵。

④ 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阴五行学说也对红、黄色彩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黄色届土,而土居中央,系万物之本,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多数宫殿的瓦顶皆以金黄色釉琉璃瓦覆盖,以显示无比的尊贵。此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而火为赤色,所以宫殿门、窗、宫墙多用红色,寓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发达。

⑤ 明清两代修建紫禁城时,延续以往的传统,殿阁楼宇大都采用红墙黄瓦,色彩强烈耀眼,对比细腻突出,以达到金碧辉煌、和谐悦目的效果,形成气象宏伟而肃穆的整体,既表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反映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天子至尊”。

⑥ 但是,紫禁城里不是只有黄色的房顶,由于有些建筑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规格上要低一个阶别,因此,有少数建筑用的是绿瓦或黑瓦。例如,南三所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故采用红墙绿瓦。论殿原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根据五行之说,青色即绿色,为木叶萌芽之色,象征温和的春天,方位为东,故用绿色琉璃瓦。庆时改做皇帝召见翰林学士、举行经筵讲学典礼的地方,所以屋顶也改用黄色。文渊阁是藏书楼,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黑色代表水的颜色,意在镇火,故为克水患,墙用青绿冷色,瓦用绿剪边黑琉璃。神武门内东西两侧原是章京护军值班所在,位北方属水,所以也用黑瓦。

⑦ 封建社会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在建筑物的色彩上也要体现出来,按照规定,颜色的等级自上到下依次为黄、绿、青、蓝、黑、灰,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北京城里的房子的色彩要按照级别适用,例如,紫禁城用金、黄、赤色调,公卿大员家的屋顶用绿瓦,百姓居住的民舍只能用黑、灰、白作为墙面及屋顶的色调。在北京城灰暗色调的映衬下,紫禁城的红墙绿瓦得到极大程度的突现,气势恢弘,而强烈的颜色对比也成了“至上皇权”的最佳展现。

(节选自《图说故宫六百年》2011年2月18日)

1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15、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在传统文化里,红色和黄色分别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2分)

第4页(共8页)

16、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这句来看,作者在介绍红、黄含义的时候,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3分)

17、第⑥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14、(2分)说明故宫为什么是红色和黄色的。

15、(2分)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黄色源于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追述,是皇权的象征。              16、(3分)承上启下。由总到分,由主到次。

17、(3分)举例子。例举事例说明紫禁城除了黄两色屋顶之外,还有绿瓦、黑瓦等其他颜色的房屋,只是这样的房屋较少,从而衬托紫禁城的主建筑色调是黄色。

阅读说明文,完成后面的练习。(13分)
无线通信先锋——蓝牙
①蓝牙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尚未投入广泛应用,目前许多蓝牙设备还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多数具有红外无线数据通讯功能的设备,在将来一样可以使用蓝牙技术来实现无线连接。同时蓝牙技术的网络特点和语音传输技术使它还可以实现红外技术无法实现的某些特定功能,如无线电话、多台设备组网等等。

②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规范,是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于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蓝牙笔记本电脑,就是具有蓝牙无线通信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蓝牙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公元10世纪,北欧诸侯争霸,丹麦国王挺身而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__的战争被制止了,各方都坐到了谈判桌前。通过沟通,诸侯们冰释前嫌,成为朋友。由于丹麦国王酷爱吃蓝梅,以至于牙齿都被染成了蓝色,人称蓝牙国王,所以,蓝牙也就成了沟通的代名词。一千年后的今天,当新的无线通信规范出台时,人们又用蓝牙来为它命名。
③1995年,爱立信公司最先提出蓝牙概念。蓝牙规范采用微波频段工作,传输速率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蓝牙技术是全球开放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全世界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无形蓝牙网连成一体。
④蓝牙技术不仅仅运用于电脑,像移动电话、数字相机、摄像机、打印机、传真机、家电等许许多多电子设备都可以采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连通,而不必拖一条尾巴(连接线)。随着蓝牙技术的普及,家庭装修时不再为电器的布线而烦恼;使用家电时,不必为一大堆遥控器而头疼,一部手机或是一把汽车钥匙就能一切搞定;出门在外,公司的工作安排和家里亲人的画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打卡、缴费不用排队,从缴费点附近经过,不必进门就可以轻松完成……蓝牙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我们的生活无比轻松。
⑤目前蓝牙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在支持蓝牙的手机通话设备上,如手机蓝牙耳机,蓝牙使驾驶更安全,很多车主都感到开车时接听电话不方便: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举着电话接听,不但妨碍换挡、影响安全,两只眼睛盯着前车还得四下踅摸警察;车载免提系统接听电话比较方便,但难免有不方便的电话在不方便的时候打进来;使用有线耳机也不很爽,耳机线四处晃荡影响手臂的活动,耳机线屏蔽效果差经常受到电磁噪音干扰,扔在副驾座位上的手机还常在下车时被夹在衣服上的耳机线扯得摔在地上……让人火冒三丈,一不小心还要对着受伤的爱车眼泪哗哗。
⑥配合手机使用的蓝牙耳机可以让这些烦恼随风而去,使驾驶更加安全。通过配有蓝牙功能的耳塞,使手机用户可以实现无线免提功能,而不必像现在这样从头部垂下一根线到手机上。用户还可以通过车载蓝牙通讯设备来使用手机,不用从包中掏出手机就可以实现通话。
⑦索尼爱立信为了宣传其蓝牙技术甚至推出了一款精巧的蓝牙遥控车———Car100。Car100内置电池,但并没有配置特别的充电器。充电是使用索尼爱立信的手机进行充电,而充电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手机的电充到Car100上面去。透过驾驶舱可以见到Car100入面的控制芯片,显示出浓烈的科技韵味。
8.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一下什么是“蓝牙技术”?(2分)

9.介绍“蓝牙”一词的来历有什么作用?(2分)

10.说说下列语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2分)
(1)同时蓝牙技术的网络特点和语音传输技术使它还可以实现红外技术无法实现的某些特定功能,如无线电话、多台设备组网等等。( )
(2)蓝牙规范采用微波频段工作,传输速率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 )
11.蓝牙技术的具体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2.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而且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请分别举出一例进行分析。(2分)

13.伴随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轻松、便捷,说明科技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请你也为大家介绍一件自己所熟悉的高科技产品,并用说明文的语言简要表达出来。(80字以内)(3分)

8.蓝牙技术就是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通信技术。
9.介绍蓝牙一词的来历,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解释了蓝牙技术的概念和它的服务宗旨,能使读者有比较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10.(1)作比较、举例子  (2)列数字
11.①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规范②可以全球开放,具有兼容性③可以使电子设备实现无线连通④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可运用。
12.比如体现准确性的“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中的“最大”,“最大”限制了范围,说明不是所有的距离而只是其中的最大值。
生动性的比如说“实现无线连通,而不必拖一条尾巴”中的“尾巴”这个词,形象说明了连接线让人有累赘之感,从而体现了蓝牙技术的优势。
13.略。

阅读《走进沈阳故宫》,完成18~22题。(12分)

走进沈阳故宫

伍弱文

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的盛京皇宫和入关后的陪都宫殿,是清太祖__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这是一座没有感伤的宫殿。巍峨的宫宇,建了这么久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似乎隐隐透露着一种称雄天下的霸气。踩着殿宇间沉重的方石,似乎还能感觉到从后金到大清时代问鼎中原、横扫大明的渴望还在延续。

沈阳故宫中最醒目的是大政殿。这座八角重檐、黄瓦绿檐、金龙蟠柱毡帐状的建筑,建于__哈赤时期,殿前分两行排列着10座方形旗亭,是按照行军狩猎时汗王和八旗贝勒大臣的帐幄模式建造,四旗编为一翼,合称十五王亭,或称八旗亭。

300多年前的后金时代,雄才大略的__哈赤就坐在这座大殿里,运筹帷幄,睥睨天下。他太值得炫耀了。他从明万历十一年以遗甲十三副兴师起,取图伦,下巴尔达,斩尼堪外兰,败九部联军三万,10年之内统一了建州女真部落。接着,他又灭哈达,并辉发,亡乌拉,降叶赫,取东海女真。36年内,统一了建州、海西女真及大部分“野人女真”部落,创制满文,创立牛录—八旗制度,于1616年创立了后金政权。

“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读着乾隆在崇政殿上题写的楹联,思绪猛地又飞回了后金时代,飞回了金戈铁马的皇太极时代。这是一段过去不久的历史:1626年8月,68岁的__哈赤病逝,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统帅。皇太极的一生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他参加过萨尔浒大战,继汗位后,征朝鲜、征蒙古,攻打明朝,后金不断扩张。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把原来的后金国变成了大清国。 就是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268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是在崇政殿举行的。

穿过崇政殿旁翊门向北,4米高台上的凤凰楼和台上五宫,是清入关前的皇宫内廷。在清代,凤凰楼是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人们把“凤楼晓月”称为盛京八景之首。凤凰楼后的五宫,是皇太极及其后妃们饮食起居之处。这些当年的宫闱脂粉地,早听不见了当年的莺莺燕燕的呢喃,现在空空如也。口袋房里,床帐、万字炕、煮肉的大锅——这些物什,朴素地陈列着,并不见得十分的豪奢。当年以皇后哲哲为首的那些最高贵的满洲女子,曾在这里和皇太极极尽温柔,在这里虔诚地祭祀萨满,在这里仰望索罗杆上的乌鸦抢食,在这里消磨着风情万种的幸福时光——特别是住在永福宫的庄妃。这位辅佐三朝的传奇女性,用女性的魅力和天生的治人手腕,把囚于太庙中的明代蓟辽总督洪承畴说服投降了!

直至1643年皇太极病逝,其年幼的第九子福临在大政殿登基继承帝位,改元顺治。1644年清朝入关,将都城迁至北京,建立全国性政权。这时,沈阳的宫殿才随之成为“陪都宫殿”。

走过沈阳故宫,走过历史的辉煌,走过岁月的沧桑。__哈赤、皇太极、庄妃、顺治等皇帝皇妃的背影渐次远去,那些踌躇满志的八旗王公大臣早已化为尘埃,王的权杖化为不老的宫中青翠的苍松——在游人的惊叹声中,阳光把沈阳故宫偌大的一片金瓦红墙搂抱得很紧,我从阳光与历史的缝隙中钻出来时,胸中隐隐约约有一股豪迈之气在激荡!

(2011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节)

18.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沈阳故宫作简要介绍。(2分)

19.文章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3分)

20.对大政殿和崇政殿的介绍,文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2分)

21.发挥联想和想像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作者面对眼前的建筑物联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3分)

22.文章结尾一段在写作风格上有何特色?(3分)

18.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盛京皇宫和入关后的陪都宫殿,是清太祖__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

19.按作者的行踪顺序写的。先写沈阳故宫中最醒目的建筑大政殿,然后写崇政殿,接着写穿过崇政殿旁翊门向北所见到的凤凰楼和台上五宫。

20.大政殿既描写其外观,也介绍了其建筑风格,还对曾坐在这座大殿里展示雄才大略的__哈赤及其功业作了简要介绍。对于崇政殿,作者没有描写其外貌及风格,侧重介绍的是皇太极的功绩及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21.联想到__哈赤、皇太极、庄妃、顺治等皇帝皇妃,联想到他们是因为他们曾在沈阳故宫生活过,在历史上他们均取得过杰出的成就。22.结尾以议论、抒情为主,作者通过议论、抒情,抒发出内心的感慨和豪迈情怀。(大意相同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坏会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__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__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

答:说明对象是:

14、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6分)

(1)

(2)

(3)

15、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6、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7、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分)

答:

13、病毒

14、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自己不能完成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15、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16、不能去掉。“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就和实际情况不符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本文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及生理特性,告诉人们病毒可以防治,并不可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们在起床时发现窗外的世界陷入了茫茫雾海,这样的天气。

广东人称为“回南天”。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据统 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

(1)“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不超过50个字)(2分)

(2)“回南天”的主要特征是            (不超过15个字)(2分)

 (1)二三月份,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冰冷的物体表面遇暖湿气流,产生水珠。(2分)(2)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到处湿漉漉),能见度低(或:浓雾弥漫)。(2分)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回答第12—14题。(10分)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3分)

1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分)

1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12.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语意相近即可)

13.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14.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语意相近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3)

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4.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2分)

5.在利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筛选提取重要信息。可以通过找中心句、过渡来概括主要内容。第④段、第⑥段是过渡段,从中可以提取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先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

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参考答案】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的品析能力。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应注意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左右、几乎、一般、大约、绝大部分、基本上、个别等。先解释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或分析其作用),再结合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要点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说明语言的品析能力。通读文章,能理清行文思路,看出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找出过渡性的词、句、段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要抓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文中的描写性文字等来品析。

【参考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阅读科技作品,应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潜在信息,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参考答案】示例: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或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反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需要我们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宿旨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需求,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0期,有删减)

5.第①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6.结合文章第②段的内容,给“城市文化”下一个定义。(3分)

7.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3分)

8.结合上文回答,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3分)

9.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分别提炼出三个问题或观点。(6分)

【链接材料】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获得的。

5.主要采用了(4分)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说明方法、好处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6.“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生活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用原文回答和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都可,意思对即可。) 7.示例: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或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阻”。(要求能准确推断过度句子的内容。)  8.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等问题。(用原文回答和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都可,凡大意相同均酌情给分)  9.示例:(1)政府须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6分,一个问题或观点2分,其它能从材料中引出的合理观点均可给分。)

说话与听话

①说话靠嘴巴,听话靠耳朵。说话、听话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仔细一想,其实不然,从科学的角度看,说话和听话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②说话活动的起点是人脑的言语运动区,这个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下额回后三分之一处。 1881年,法国科学家布罗卡发现,人脑的这一区域就是主管人们说话的地方。一个人要说话时,言语运动区的中枢部分首先产生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思维。它从大脑原来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语词,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然后发出信号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给发音器官——肺、气管、喉头、声带、舌头、嘴唇,引起运动,发出振动的气流,这就是声音,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向四处传播,这就是说话的运动过程。

③听话活动的起点在人的听觉器官。当说话人发出的声波传到听话人的耳朵时,引起鼓膜振动,接着,听觉神经就把振动的信号传到听话人大脑的言语听觉区里。这个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上额回后三分之一处。 1874 年德国科学家威尔尼克发现,人脑的这一区域如果受到损伤,人们就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了。因此认定这一区域就是主管人们听话活动的地方。声波振动的信号传入这一区域后,同样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识别传入的信号,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相应的语词排列起来,从而理解其意义,这就是听话的运动过程。

④人类大脑的言语运动区和言语听觉区存在着某种联系,因此,人们说话的运动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听话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和速度,也常常根据说话的情况来调整听话的方向和重点。

⑤由于大脑的构造和机能十分复杂,人们至今尚未完全揭开它的奥秘,因此,对于说话和听话这一运动过程的解释还很不完善,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讨。研究说话和听话的运动过程对于指导我们说话和听话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在说话和听话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人脑的思维,说话要想做到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听话要想做到博闻强记,闻一知十,关键是要动脑筋。它还使我们认识到,在说话和听话活动中,要学会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准确地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力求做到说清楚、听明白。它也使我们认识到在说话和听话的活动中,要努力研制和改进电话、广播、录音机等声音的保存和传递装置,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克服种种干扰,以使人们更有效、更方便地说话和听话。 要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首先要弄清它的原理,说话和听话也是一样,了解它的运动过程,有助于我们掌握有关听话和说话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们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17.这篇说明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2分,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答:

18.人说话的运动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请从下面选出恰当的选项 ( 4分)

A. 言语运动区的中枢部分进行思维。

B. 从大脑原来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合适的词语。

C.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

D. 发出信号。

E. 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给发音器官。

F. 发音器官发出声音。

G.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19.请你对“由于大脑的构造和机能十分复杂,人们至今尚未完全揭开它的奥秘”一句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2分)

答:

20.第⑤段说明的中心句是

(2分)

17.(2分) “从科学的角度看,说话和听话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18.(4分) ADEF

19.(2分)“十分”修饰限制“复杂”,说明极其复杂,程度深。“至今尚未完全” 揭开它的奥秘,说明现在只是揭开了一部分秘密。这两个词语的使用充分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0.(2分)“研究说话和听话的运动过程对于指导我们说话和听话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说明文阅读

萤 火 虫  尹衍国

①“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盏盏小灯笼……”

②关于萤火虫,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③萤火虫的一生要变四个模样。萤火虫妈妈喜欢在潮湿腐烂的草丛中产卵,它的卵小得很,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卵孵化出幼虫后,生活几天就变成蛹。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萤火虫的幼虫个儿很小,但胆量很大,敢与蜗牛较量,直至把蜗牛吃掉。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你看,当幼虫找到蜗牛以后,先用它那针头一样的嘴巴在蜗牛身上敲几下,这是干什么呢?原来这是给蜗牛打麻醉针。连打几下以后,蜗牛就迷迷糊糊地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最后终于瘫痪了。这时候,幼虫又狠狠地给蜗牛注射消化液。蜗牛皮内的肉开始化成了稀稀的鲜美的肉汁。这时幼虫便呼唤它的同伴们,兴高采烈地围在蜗牛四周,一齐把针管般的嘴巴插进蜗牛的皮内,津津有味地吸起来。幼虫们吸足了,蜗牛也就完了。它们帮农民除了害,立了功,是农作物的好朋友。

④幼虫长到成虫以后,开始在夜空中飞舞,一边飞舞一边发出短暂的闪光。萤火虫闪光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在招引异性。那雄萤火虫在地面上空飞舞时发出闪光,意思是在寻问:“萤姑娘,你在哪里?”附近草地上的雌萤火虫也发出闪光,那是回答的信号,意思是说:“萤小伙,我在这里。” 雄萤火虫得到信号以后,便向雌萤火虫飞去,直到甜蜜地相会为止。

⑤萤火虫那美丽的闪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科学家们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个发光器。这发光器由发光层、反射层和透明表皮三个部分组成。发出的光是由呼吸时使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冷光,它不会产生热。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矿灯,用在矿井里。因为矿井里有瓦斯,达到一定浓度,遇到一定热量就会爆炸,这种灯不发热,所以使用安全。科学家们还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制成生物探测器,把它发射到其它星球表面,去探测那里是否有生命存在。

⑥你瞧,小小的萤火虫,趣闻还真不少呢!          

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萤火虫的发育过程和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1)萤火虫的发育过程:

(2)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2.第③段“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中的“法宝”具体指什么?

答: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⑤段说明文字的中心意思。答:

4.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答:

5.大千世界,日月星辰、草木鱼虫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请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对下面提供的资料作一番探究,归纳出几个观点。(4分)

①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萤火虫》)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

③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130多个林业局中,已有36个局的可采资源基本枯竭。(《中国环境危机报告》)

④去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时事报告》)

⑤“哗——”的一声,鹭鸟们早已警觉,展翅高飞……这时,我才想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一通猛拍。但是,恐怕怎么也拍不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样的诗情画意了。(《同在蓝天下,人鸟相与欢》)

答:

 

1.(1)卵--幼虫--蛹--成虫 (2)发光;是害虫蜗牛的天敌;用闪光吸引异性;由腹部的发光器发光;发出的光是冷光。2. 用针头一样的嘴先给蜗牛打麻醉针,再给蜗牛注射消化液。3.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4.用平实的语言作说明的同时,还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来介绍萤火虫。或:平时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例如,对萤火虫“吃蜗牛”作细致形象的描写,说明它是害虫蜗牛的天敌;对雌雄“相互吸引”作想象和描写,说明它发出闪光的原因。5.可以归纳四个观点:①大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②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危机;④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大意相同即可;鼓励学生发表合理的独特见解。)

【解析】第一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文说明对象特点的概括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把握能力。一般地说,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整理即可。第二、三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这也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目的。要求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再加以概括,概括时要注意内容的全面和语句的通顺。第四题考查阅读中对语言的初步鉴赏能力。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活泼、风趣,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第五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从阅读材料(《萤火虫》)延伸到材料之外,扩展到社会,考查学生从一组资料的探究中引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是议论文学习中所需要培养的提炼论点的能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