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路里不是唯一的标准
①表面上看,只要吃进去的卡路里比消耗掉的卡路里少,肯定就能减肥。但是,专家们经过20年时间,对12.0877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健康男女进行研究后发现,卡路里不是决定体重的唯一因素,食品的种类往往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这项研究的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②研究者哈佛大学心血管和流行病学教授达里奥什·莫扎法里安博士总结道:“从减肥的角度看,食品是有好坏之分的。 两种食品的卡路里一样,减肥的效果也大有区别。”
③为了方便比较,科学家把各种食品对体重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具体说,志愿者的体重平均每4年增加1.5公斤,不同种类的食品对增重的贡献不一,其中炸薯条最糟糕,贡献了1.53公斤,含糖软饮料为0.45公斤,红肉为0.43公斤,甜食和饭后甜点为0.19公斤,纯果汁为0.14公斤。
④从这些贡献率数据可以看出,糖类以及去除纤维素的精制淀粉最糟糕。研究者认为,这些食品降低了人的基础代谢率,也就是说,常吃简单碳水化合物的人在安静时消耗的能量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减肥。粗粮则没有这个问题,常吃粗粮的人基础代谢率不受影响,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当两者的卡路里一样的时候,吃粗粮比吃细粮更不容易长胖。
⑤还有一些食品对体重增加的贡献率为负值,说明它们是有利于减肥的好食品。比如蔬菜的贡献率为-0.1公斤,粗粮为-0.17公斤,水果为-0.22公斤,坚果为-0.26公斤,酸奶为-0.37公斤。
⑥蔬菜、水果和粗粮对增重的贡献率不会让人惊奇,但酸奶竟然有如此大的减肥功效却着实让人吃惊。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酸奶中含有的细菌能分泌肠道激素,让人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食欲。
⑦另一种值得注意的食品是坚果。虽然坚果富含脂肪,但主要是植物性脂肪,与动物性脂肪有很大不同。其中,花生酱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减肥食品,原因在于人吃了花生酱后不容易产生饥饿感。
⑧研究者还指出,其他一些生活习惯也会对体重产生较大影响。有些不必解释,比如常运动的人体重比较恒定。有些需要解释,比如看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长胖,这不光是因为看电视会减少运动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常看电视的人比较容易受到电视食品广告的影响,导致多吃。
⑨烟酒消费对体重的影响比较复杂。其中,葡萄酒被认为对体重没有影响,但其他酒类消费过量却可能增加体重。抽烟的人体重往往较轻,但这很可能是因为吸烟使人产生了其他一些疾病,导致体重下降。戒烟的确会让人长胖,志愿者戒烟后的头4年体重平均增加了2.33公斤,但如果坚持下去,再往后就没有多大影响了。
16.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7. 在第②段中的“ ”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2分)
两种食品的卡路里一样,减肥的效果也大有区别。
18. 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对贡献率进行量化,是为了方便比较各种食品对体重的影响。
B.蔬菜、水果对体重增加的贡献率为负值,人们是能够理解的。
C.所有酒类消费过量都有可能增加体重,因此人们要饮酒适量。
D.从减肥的角度看,食品有着好坏之分,炸薯条应属于坏食品。
19.分析以下各类现象产生的原因:(10分)
⑴第④段,“当两者的卡路里一样的时候,吃粗粮比吃细粮更不容易长胖”的原因是_______
⑵第⑦段说,酸奶和花生酱都具有减肥功效,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
⑶第⑧段,“看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长胖”的主要原因是 ,此外还有 。
20.这篇文章的题目说:卡路里不是唯一的标准。那么,联系全文看,影响人的体重变化除卡路里外,还有 (3分)
16.(4分)列数字 具体说明了研究的时间之长、研究涉及面之广,研究水准之高
17. (2分)即使(即便)
18. (3分) C (“葡萄酒被认为对体重没有影响”)
19.⑴(3分) (只答后一点得2分)因为细粮降低了人的基础代谢率,人在安静时消耗的能量较少;而常吃粗粮的人基础代谢率不受影响,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⑵(3分)使人产生饱足感,不容易产生饥饿感,从而降低食欲
⑶(4分,每点两分) (次序颠倒不给分)容易受到电视食品广告的影响,导致多吃;因为看电视会减少运动量
20.(3 分,不分顺序)食物种类;生活习惯;烟酒消费
阅读《看云识天气》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8题。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②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④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⑤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⑥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⑦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⑧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⑨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⑩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⑪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4.对这段文字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15.第④句中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 )
A.卷云丝丝缕缕地飘着
B.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
C.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
D.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
16.对本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卷云、卷积云、积云还是高积云,都十分好看。
B.卷云和卷积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积云在一天之间午后最多。
D.卷云比卷积云高。
17.本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B.厚重深沉,古朴自然。
C.简短精练,惜墨如金。
D.婉转曲折,耐人寻味。
18.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14.A 15.C 16.D 17.A 18.C
阅读《PM2.5,你关注了吗?》一文,完成12-14题。(12分)
PM2.5,你关注了吗?
①伴随着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大范围的灰霾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②PM 是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的英文缩写,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据专家解释,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来分主要可分成总悬浮颗粒(TSP)、 PM10、 PM2.5三类。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20。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组成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 M2.5),不易被阻挡,当人体吸入之后,P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④一般而言,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一般排放2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粒,也包括PM2.5。其中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毒性最大。据了解,厦门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和道路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最高,超过40%。而且走走停停,低速行驶的车辆污染更严重。近几年来,厦门的机动车激增,导致城市道路拥堵,车辆走不动,又加剧了尾气排放污染。
⑤对于室内空气而言,烟草烟雾则是PM2.5最主要来源之一。科学研究证明,使用通风、空气过滤等装置,或在室内设置任何形式的吸烟区,都不能有效防止烟草烟雾的危害。国外研究表明,在有人吸烟的室内,来源于二手烟中的微颗粒物约占2.5微米以下颗粒物室内总量的90%左右。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15平方米的室内房间,测得PM2.5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而在吸了一支烟后约半小时,检测仪的显示屏示数随着烟雾的增加而越来越高。经过检测,室内PM2.5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提升到了92微克/立方米。
⑥或许,我们每天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不经意间点燃一支烟也已变成一种习惯。可也许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周围PM2.5的浓度也在这不经意间增大了。如何让我们的行动更环保,有效抑制PM2.5,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PM2.5在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为什么说它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请概述其原因。(4分)
13、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说明作用。(4分)
14、有专家称,PM2.5“监测容易控制难”,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就“如何有效地抑制厦门PM2.5”提出你的建议。(4分)
12、(4分)这是因为(1)粒径小,不易被阻挡,可直抵细支气管壁,引发各种疾病;(2)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3)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4)可成为病毒、细菌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13、(4分)摘录出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1分,分析作用3分。
示例一:“有人做过实验……92微克/立方米”这一处用具体数字告诉人们一根烟对于室内PM2.5浓度的惊人影响,从而直观说明烟草烟雾是PM2.5最主要来源之一,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示例二:“在欧洲,……减少8.6个月”这一处引用数据说明PM2.5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并减少人均寿命,从而具体说明PM2.5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4、(4分)针对厦门空气中的PM2.5 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道路扬尘、烟草烟雾(室内)提出至少两条建议。(每条建议2分)
示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控制机动车数量,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倡导乘坐交通工具出行的生活方式;(2)多种树,增加绿植覆盖面;(3)在公共场所禁烟,并倡议更多人远离烟草;(4)发展清洁能源;(5)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检测标准,加强监督力度……
生命与气候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3分)
9.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10.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4分)
11.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4分)
12.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8. 【答案示例】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9. 【答案示例】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10.略1.com
11. 【答案示例】“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12. 【答案示例】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标签吗?怎么看懂食品标签,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标签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
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标签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十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
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
不过,找到配料表有时候很不容易。首先要把包装四面都看清楚,皱褶部分要翻开,甚至顶部和底部也要翻过来看看。因为有些企业非常不愿意消费者看到产品原料的细节情况,不仅把字印得特别小,而且往往藏在最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不过不用担心,只要你耐心寻找一定能找到,否则该产品就是违法产品,你可以举报它。配科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素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
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
13.本文以“学会看食品的“简历”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如何看食品的配料表这个问题的?有什么作用?(3分)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有危险。
16.某女士要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是为了摄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保健成分。这里有两种品,其中产品A.中含有15%的蛋白质,产品B.中含有18%的蛋白质。她应该选取那种合适?请结合选文说出你的依据。(3分)
13、这个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食品标签称为食品的“简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3分)
14、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介绍了看配料表的步骤、方法,表述清晰明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常见的配料成分及分辨办法,浅显明白地讲解了一些概念,通俗易懂。(2分)或: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具体地说明了如何看配料表这个问题。(3分,指出说明方法1分,说明作用2分)
15、不能删去。因为“很可能”是表示程度,表明可能性大,但不绝对。过期食品的品质下降程度不同,对人的危害不同,不是绝对没危险。如果去掉“很可能”,就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3分)或:不能删去。“很可能”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选择B产品。因为选择食品要看营养素含量,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产品B中含有18%的蛋白质,比产品A的蛋白质含量多3%,所以应该选B产品。(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或:选择B产品。因为这位女士是为了摄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保健成分,而“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①最近,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7%的中国,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得近两个月国际市场稀土交易价格上涨了30%。对此,美国、日本叫苦不迭。
②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③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除了民用销售外,更多是为军用而开发,能够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www.xkb1.com
④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相当于100多个大气压),最大下潜深度更是深达惊人的 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也只有800米。
⑤第四代战斗机翘楚“猛禽”F.-22有45%的材料都采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机壳更是采用超强的稀土镁钛合金。另外,飞机尾部喷射管的火焰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会令绝大多数金属熔化或变软,所以喷射管需要用到稀土制成的特种陶瓷,它能耐6000摄氏度的高温。
⑥在海湾战争中因多次成功截获“飞毛腿”导弹而崭露头角的“爱国者”导弹,它的制导系统使用了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装置,该装置可以精确地追踪和定位目标导弹,直到锁定。“爱国者”的另一重要部件弹体控制飞翼也是由含有稀土元素的合金制成的,飞翼需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才能在高速飞行中保证方向的精准而不会折断。
⑦美军“陆战之王”坦克M1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__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了含有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一摸黑,被动挨打。
⑧中国对稀土的出口控制,会令美国人为自己使用的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不仅仅失去了向美军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新课标第一网
(选自《意林》2011年第1期 有删改)
12.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③段中“点石成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2分)
14.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15.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16.中国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是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方面任选其一谈谈你的做法。(3分)
1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
14.作比较,作用是通过把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与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作比较,突出了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
15.不能,“近”表示接近(差不多、差别小),去掉后说明“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4000米的瞄准距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示例一:生活中,拒绝使用方便筷,减少白色污染,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示例二:生活中,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少乘公交车或私家车,为低碳生活尽一份力。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1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请你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6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盐度(3%—35%)要低一些。
1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12.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1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对即可。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 | 对人体的影响 |
小于100 | 对人体没有危害 |
100~500 |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
600~1000 |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
2000~4500 |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5.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16.“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7.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8.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3分)
15.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2分,意思对即给分)16 .不能删。“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三个方面,但不排除来自于别的方面的。若删去,表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意思对即给分)
17.画线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3分,说明方法1分,表达效果1分,说明的内容1分)18.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
关注PM2.5 (12分)
①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②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③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④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__的一面。
⑦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PM2.5已被列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1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简析作用?(3分)
19.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霾”字注音 ( ) (1分)
20.第⑥⑦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 __(2分)
21.画线句子中的“可能”两词能去掉吗?简要说明? (3分)
22.如何减少空气中的PM2.5,请提出三条建议? (3分)
18.作诠释。介绍PM10的性质与特征。(3分)
19.mái (1分)
20.第⑤⑥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PM2.5对健康的危害。(2分)
21.不能去掉。“可能”强调了特殊情况下PM2.5对生命的危害。
22.三条建议:①少开车,多乘公交车②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③ 合理使用垃圾,杜绝焚烧垃圾。
阅读《努力实现低碳生活》一文,完成14—17题。(16分)
努力实现低碳生活
①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15次缔约国大会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了新的协议。大会结束后,一个网络新词“低碳生活”风靡全世界。
②“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③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并将光电池安装在汽车上,用它把太阳光不断地变成电能,使汽车开动起来,这便是新兴的太阳能汽车。据测算,如果让太阳能汽车取代燃油汽车,每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43% ~ 54%。
④目前,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这是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它用超大容量、能够装载足够汽车前进数千公里电力的超导蓄能电池,解决了太阳能汽车后备电力不足的问题,减少了太阳能板的面积。又因为有了超导电机,所以能减少能耗,提升动力,在相对较小的太阳能电力下保持较高的性能。更关键的是,普通超导汽车总还是需要充电,而电源如果依然是化学能发电,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用上太阳能电池为超导汽车充电,这一切就更完美了,即使偶尔需要用一点超导电池中的后备电,也不会有太大的污染问题。
⑤城市建设上,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的节能环保城市已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兴建,它就是可供5万人居住的“马斯特尔市”。这是个布局有序,交通运输与居住和公共区域相分离,将被誉为“三级分层性”的城市。
⑥建成后的“马斯特尔市”,交通活动区域全建在离地面20英尺以上的支柱上,目的是增加空气循环,减少沙漠表土的热量转换。其次是它交通运输工具很奇特:城市中有数以千计的太空时代新颖运输工具——“个人快速运输舱”。它是一种可供4人乘坐的类似太空舱的无人驾驶电力车,这种车全部通过触摸屏和底部传感器来引导。此外,除了私人自行车和电力车外,其他会排放废气的交通运输工具一律不许使用。
⑦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是露天和太阳能海水淡化厂,5万居民每天需要8千立方米的水。如果没有先进的水处理系统、污水再循环系统和露水收集系统,每天就需要20万立方米的水。另外,经过处理的污水还可以用于灌溉。
⑧全城的电力需求约为200兆瓦,仅为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的四分之一。安装在城市外围的大面积太阳能光电板可提供取之不尽的电力,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此外,从城市中回收的有机废物也用来转化为燃料用于发电。
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换言之,实现低碳生活跟一个人的能力无关。我们应该养成自然而然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4.第③段中说“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联系全文,概述人类为此做了哪些努力?(6分)
15.第⑦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6.第⑧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第⑨段中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6分)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将它安装在汽车上,发明太阳能汽车(或:发明太阳能汽车);正在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或:正在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正在兴建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的节能环保城市。(每点2分。)
15.(3分)不能。“主要”表明“马斯特尔市”的用水以“收集露水”和“对海水进行淡化”为主,但也不排除其它途径。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来源,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4分)列数字、作比较,(2分)用具体的数据通过 “马斯特尔市”与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电力需求量的比较,突出“马斯特尔市”电力需求量少。(2分)
17.(3分)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如: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出去购物自带篮子或环保袋,不用餐巾纸改用手帕等,这些都是由态度决定的,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