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凉山州)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请你指出第②语段的说明中心?(2分)

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2分)

3.综合选文信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4分)

1.2分,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

2.2分,1986年到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

3.4分,(1)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2分)

(2)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2分)。

(2012年山东德州)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甲】

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用各种方法使炉身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都有什么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等等。【乙】

④宣德炉里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史料非常清楚,当时进贡风磨铜的单子上明确写着含有黄金。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丙】

⑤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的含金量大约是3%。我曾经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我很高兴,直接上菜站找了个普通的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变得不易起褶。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容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
——《马来都说收藏》

1.下面A.、B.两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出的,请根据内容判断它们应在原文中甲、乙、丙的位置。(2分)
A.《古玩指南》上的记载是46种颜色,有的书记载的比这个数量还多,那都手机微妙的区别了。

B.这是明末大收藏家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的记载:“宣庙遂敕工匠,炼必十二,每斤得其精着才四两耳。”宣庙,就是指宣德皇帝。

A.应在 处B.应在 处

2.宣德炉名气大的三个原因是什么?(3分)

3.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第⑤段为例具体分析。(3分)

4.本文是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的关于收藏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概括。(2分)

1.答案:A应在乙处  B应在甲处     

评分:一空1分,共2分。

2.答案示例:精炼料佳,工艺特殊,含有合金

评分: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本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真实可信,列数字,准确具体;作比较,通俗易懂。

评分: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口语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评分: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2年江苏无锡)

地球上的水

①尽管从太空中看过来地球大部分区域被美丽的蓝色海洋所覆盖,但实际上相对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算多。

②美国地质勘探局勘测结果显示,即使我们将每一片海、每一条河与每一个地下湖的水都聚集起来也只不过形成一个蓝色的小水泡挂在地球的旁边。这个水泡相对地球来说并不太大,直径仅约1384千米。

③地球上的水有98.5%存在于海洋中,还有3.5%存在于大气中的云、水蒸气和河流、湖泊、冰盖、冰谷与所有生物的体内。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绝大多数的水都是存在于海洋中的成水,而为我们人类(当然也包括绝大多数生命体)赖以生存而提供的水却只是剩下的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

④总而言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不多的,人类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1.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挂”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2分)“挂”字形象地说明了水泡的小(1分),突出水资源的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1分)。

2.(2分)作比较、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强调了淡水资源的匮乏(1分)。

(2012年山东泰安)

阅读《奇妙的克隆》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4-18题。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 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动物的克隆 B.有性繁殖 C.植物的克隆 D.克隆是什么

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 )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

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 )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 )

A.引用,体现无性繁殖的普遍性,消除读者的困惑。

B.引用,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直接明白地介绍出来。

C.举例子,体现有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说明顺序。

D.举例子,以常见的无性繁殖现象作为文章的开头,通俗易懂。

5.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 )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

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C.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

D.突出“克隆”的研究价值。

1.D  2.A   3.C  4.D   5.C

(2012年甘肃兰州)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⑤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⑥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指代内容.(5分)

(1)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方向,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问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B.这几乎让所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C.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D.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

5.从文中昆虫的行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说明对象(昆虫)1分,特征(有智力或学习倾向)2分示例:昆虫并不弱智   昆虫是有智力的

2.(5分)(1)(3分)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厚结猛蚁在成员较少的群体中能互相识别;蜜蜂经过训练后能分辨方向。(2)(2分)朋友大号鱼缸中少了很多的热带鱼是被黄猄蚁吃掉了。

3.(4分)作比较,将昆虫的大脑和人的大脑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昆虫的大脑是有智力的特点。(2分)引资料,有力说明了过去专家们认为昆虫表现出有学习或智力倾向是一种本能的看法。(2分)

4.(3分)A

5.(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2012年四川资阳)

云南松怕冷的秘密(10分)

罗红里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已”。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1.云南松为什么怕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一句中的“岁寒三友”是指松树和另外的哪两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选文的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两次引用俗话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丁香假单胞菌和草生欧文氏菌(或致冰细菌)在气温急剧下降时,会在松叶表面形成特殊的晶核,引起松树体内的超冷水结晶,松树体内的水分不流畅,最终导致松树死亡。(致冰细菌形成特殊的晶核1分,使超冷水结晶1分) 

2.(2分)竹和梅;它们都具有傲立霜雪、生命力旺盛的特点。(竹、梅,1分;共同特点正确1分。) 

3. (2分)选文先说云南松怕冷的情况,接着分析怕冷的原因,最后说明治理办法。使用的是逻辑顺序。(简析基本准确1分,说明顺序1分。) 

4.(2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答出说明方法及作用1分,结构作用1分)

5.“专”的意思是光、只、专门,在这里准确说明丁香假单胞菌和草生欧文氏菌只居留叶面。(1分)

“缴了械”用拟人的手法、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了丁香假单胞菌的致冻基因被科学家分离后失去了致冻功能。(1分)

(2012年湖南株洲)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

2.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2分)

① ②

3.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2分)

1.逻辑顺序(1分)

2.①“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1分)。      ②“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1分)。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1分)

4.不能去掉(1分), “暂时”限定时间,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012年贵州铜仁)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2012年四川成都)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3分)

答: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3分)

答:

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4分)

答:

1.(3分)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的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改变的影响;③对

    国人心中皇权意识的强化。(一点1分,共3分。语意相近即可)

2.(2分)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1分),突出其变化,强调了

    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1分)。(语意相近即可)

3.(3分)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1分),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

    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1分),这是由具体到抽

    象的说明顺序(1分)。(只有判断,无阐释不给分。语意相近即可)

4.(4分)(能明确提出观点给1分,能围绕观点举例并准确阐释给2分,语言通畅给1分)

    参考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像QQ聊天这样的

    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

    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2012年浙江温州)

湿地?失地!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从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呈现出 的趋势(见图1)。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开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成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

(5)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玛湖已干枯沦为沙漠。曾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若尔盖,300多个湖泊中已有200多个干涸,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还在以11.65%的速度递增。

(6)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在湿地边上建别墅,在滩涂里面打野鸭促旅游等破坏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地区,退耕还湖刚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开垦。

(7)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湿地的兴亡只是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为了让湿地这个大自然的天然公园,不再成为永远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2月上,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湿地面积13.6平方千米。据调查,区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三垟湿地的现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按照政府规划,三垟湿地将建成“桔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生态园。

(摘自“百度百科”)

1.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主要内容。(3分)

2.阅读第(4)段,根据图1,用简明的语言补写画线句。(不超过35字)(4分)

3.第(5)段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3分)

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三垟湿地是“城市之肾”,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凸显了温州“山水城市”的特色。

B.三垟湿地能够在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C.为了充分利用三垟湿地,我们应该把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改造为农田、鱼塘。

D.三垟湿地水质严重受损,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由此,三垟湿地亟待保护。

1.(3分)我国湿地遭受严重破坏,很多湿地成为“失地”。(我国湿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若不重视,会有更多的湿地成为“失地”。)

2.(4分)自然湿地持续减少而人工湿地持续增加

3.(3分)准确说明了我国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逐步减弱。

4.(3分)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