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8题。(10分)

“天宫”: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①“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②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高10.4米、重8.5吨,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④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因为两个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就像是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⑤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⑥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为人类造福。“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建造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文章以 “‘天宫’: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16.“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意义是什么?(2分)

17.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欢欣鼓舞之余,有人不禁会问,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巨大花费是否合理?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观点。(3分)

15.语言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指出了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16.“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17.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的突出了天宫一号的空间特点。

18.略;围绕“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为人类造福。”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①~②小题。(4分)

乡村四月 ◆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__。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__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__。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14.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分)

15. 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2分)

16. 第⑥自然段与第⑦自然段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17. 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你认为还能开发哪些目前还未利用的清洁的能源?简要说说能开发的理由。(3分)

14.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1分)。能为人类提供可控而又源源不断的能源(1分)。

15.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2分)

16.不能互换,因为这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说明(1分)。这两段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前段是因,后段是果。换后不符科学的合逻辑顺序(2分)。(共3分)

17.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1分)涨潮能、地震能、雷电能、声音能。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能耐__的蓄电池放在雷区(2分)。(共3分)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威胁。这已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等。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有改动)

12.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答: . .

13.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答: . .

1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4分)

. .

15.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4分)

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正在不断: .

严重: .

12.(3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追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13.(4分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每点2分)

14.(4分)说明方法:作比较(2分)    结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2分)

15.(4分)“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2分,意思对即可。)“严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  (2分,意思对即可。)

①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一万公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飞完,即使对方的预警雷达网在飞行中途发现我,立即准备防御或反击,也已经是临阵磨枪,措手不及了。在万里征程中,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那里没有空气,可以通行无阻,高速前进,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在制导系统指引下,“我行我素”,外界干扰对我不起作用,飞行一万多公里,弹头命中目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公里,甚至只有二百米。
②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我那高大的身体会在地面上映出一条细长的影子,侦察卫星在天上一眼就能识破我的真面目。为了保护我免遭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六十年代初,人们把我从地面转移到地下,藏在发射井里,整装待命,伺机出击。随着卫星侦察设备的不断改进,从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发现地下发射井的位置,于是地下井也不安全了。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惑对方。
③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虽然我很厉害,但在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下,我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还有专门用来打我的反弹道导弹,更是我的冤家对头。
④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70年代,人们赋予我“分头术”,在快接近攻击目标时,我摇身一变,变出好几个子弹头,叫对方的预警雷达和反弹道雷达真假难分,防不胜防。几个子弹头能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去打击多个目标,在总的爆炸当量相等的情况下,多弹头摧毁目标的效果比单弹头大好几倍。最多时我可以带上八到十个子弹头。这就叫做“分导式多弹头”。

17.文中对“我”的哪些方面做了简要而具体的说明。(4分)

18.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9.虽然我很厉害中的“很”字有什么作用?(2分)

17.(4分)外形、速度、威力以及发展变化。

18.(3分)列数字   准确说明洲际导弹命中目标误差小(或打得准的特点)

19.(2分)表明程度加深,非常:更能说明我厉害的程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12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16、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8、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15、(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16、(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 或(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17、(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18、( 2分)也(更)

    19、( 3分)B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神奇的稀土

①稀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稀土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稀少的土”,其实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再加上性质相近的钪、钇17种元素的总称。每种稀土元素都有着极丰富的光、电、热、磁特性。

②稀土数量稀少。虽然理论上的稀土全球储量绝对值并不小,但是高含量的稀土仅存在于特定的矿藏中,且分布极不均匀。真正能集中开采的稀土矿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

  ③稀土作用巨大。目前,稀土已被广泛用于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等13个领域40多个行业,尤其是在功能材料应用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稀土在工业上虽然总体用量少,但是对于提高各领域产品和系统的功能上效果很明显,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增效作用。

  ④然而,稀土之所以成为资源争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它能广泛应用于导弹、智能武器、喷气发动机、导航仪及其它高新技术上。可以说,稀土广泛应用在陆海空天__的武器装备中。

  ⑤在陆军的武器装备中,稀土元素可用于装甲用钢材料。如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出的稀土碳钢,由其制成的装甲钢抗击力提高了70%左右。而包含稀土元素的可延展性球磨铸铁制造的迫击炮炮弹杀伤力大大提高。

⑥稀土元素还可以用在火控瞄准系统中,如美国引以为豪的M1A2坦克凭借自身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够在战场上做到先敌发现和先敌开火,主要是它装备了独特的激光测距仪,这就要用到稀土金属钇元素。在海湾战争中,美军M1A2坦克的激光测距仪测距距离为4000,而伊拉克T-72坦克的激光测距仪只能达到2000。同时,美军坦克还装备了含有稀

土金属镧元素的夜视仪。结果,在沙尘漫天的战场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美军坦克都占

有无可比拟的绝对技术优势。

  ⑦在空军的武器装备中,稀土应用的程度更深。17种稀土元素在航空维修领域都有用途。其中镝、钕、铽、铕、钇是飞机上最重要的5种稀土金属元素,它们可用于飞机的热障涂层、有色荧光材料和电机永磁材料。而稀土金属的高强度和高耐用性,还大大减轻了飞机的自重。如在美军的F.-22战机上,机体和发动机都大量采用了稀土铼元素,以满足超音速巡航对机身坚固性的高要求。在机载精确制导弹药中,含有钐、钴稀土元素的永磁发动机则在武器的操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⑧在海军的武器装备中,也有稀土金属大显身手之地。铼元素可以极大地强化钛合金,从而用于制造极高航速和较大潜深的合金潜艇。苏联上世纪60、70年代制造的P.级、“阿尔法”级、M.级和S.级潜艇都属于钛合金潜艇。这些潜艇的航速普遍达到40节以上,潜深可至400~600米,远比当时鱼雷25~40节的平均航速和最大400米的潜深优越得多。这种鱼雷追不上、够不着的潜艇,一度成为美国海军的心头大患。

⑨在航天上,以钼元素为主的二硫化钼能够适应太空的高真空和宇宙射线的强辐射,成为各类航天器上必不可少的轴承润滑剂。

⑩由此可见,稀土的军事应用,不但范围广,而且用途关键。这是其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军工大国关注焦点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鹏、许蕾 有改动)

9.本文说明的重点内容是(3分)

A.稀土的价值和作用 B.稀土在高科技领域的作用

C.稀土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 D.稀土在军事领域的作用

10.稀土的运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增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此意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上世纪60年代研究出的稀土碳钢,由其制成的装甲钢抗击力提高了70%左右。

B.美军坦克装备了含有稀土金属钇元素的激光测距仪和稀土金属镧元素的夜视仪,从而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C.稀土能广泛应用于导弹、智能武器、喷气发动机、导航仪及其它高新技术上。

D.美军F.-22战机的机体和发动机都大量采用了稀土铼元素,从而增强了机身坚固性。

11.细读全文,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稀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每种稀土元素都有着极丰富的光、电、热、磁特性。

B.稀土之所以成为资源争夺的焦点,是由于稀土资源稀少,并广泛应用于各生产行业。

C.理论上的稀土全球储量绝对值并不小,但可供开采的稀土矿不多。

D.我国是一个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

12.下面是关于本文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B.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虽然理论上的稀土全球储量绝对值并不小”一句中“理论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在海军的武器装备中,也有稀土金属大显身手之地”一句中“大显身手”运用了拟人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9.D     10.C      11.B     12.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选自《生物入侵者》)

13.根据第①段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3分)

14.第②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2分)

16.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明其作用。(3分)

17.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到目前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3.答案:生物[99a3a6ec3783efac.gif]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评分: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起到了对生物入侵者作明确界定的作用。或“为了说明通过自然条件下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不是生物入侵者。”

评分: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第1问:举例子、列数字。第2问示例:①举斑贝的例子是有力地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②举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 [99a3a6ec3783efac.gif]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③列举关岛鸟类由11种减少到两种的数字变化,清楚地说明 “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危害的严重性。

 评分:本题3分。说明方法1分,答出一种不给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不能。“到目前为止”强调人们至今还在遭受入侵物种的危害,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3分)

 评分:本题3分。答出“不能”得1分,答出理由得2分,意思对即可。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有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 。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当一个新的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 。

⑤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想象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 。

⑦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⑧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同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选自《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

14.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建筑与文学构思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什么?(2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和“灵感之母”?请你阅读文章第⑤自然段,结合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3分)

16.既然说“建筑材料”只是建筑师的“词汇”,那么,怎样才能把“建筑材料”变成建筑师的“语言”呢?(3分)

17.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②④⑥自然段的空格处。(3分)

A.语言 B.想象 C.构思

18.积累链接: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颔联描绘了我们宜昌一带的山川之势,视野开阔,气象宏大。请你默写出这一联诗。(2分)

  

14.(2)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或“形式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或“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均可

15.(3分)因为建筑师和文学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

16.(3)“建筑材料”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建筑师的“语言

17.(3)C B A

18.(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错一字扣1分)

 
 

隆冬话竹

①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北京紫竹院公园里,皑皑白雪之中,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那样令人注目:它们紫里透黄,黄中带绿,清秀潇洒,亭亭玉立……那是什么呢?是名贵的紫竹,在白雪的映衬下,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根节盘错似松柏,枝叶盎然胜腊梅。难怪古人把翠竹、青松、梅花誉为岁寒三友。

②竹子外形典雅,娇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雪,可说是集刚柔于一身,有一种自然生就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你看,勇士手中的弓箭,记载着祖国古代历史的竹简,工艺精湛的竹簧雕刻,精美绝伦的竹帘绘画,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以及各种竹制的生产工具,直到巍峨而又精巧的竹楼,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还有民乐中的短笛长箫,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列入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之中。直到现在,在我国的民间乐器中,仍有许多是用紫竹、红竹和水竹制作的。贵州省玉屏县的箫玉笛,尤其享有盛誉。在各种竹乐中,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的是那悠扬悦耳的笛乐。唐代诗人李白写道:(A.)“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正是对竹乐之一——竹笛那婉转动听的乐音的最好描绘。

④竹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古代竹简的发现,解决了这样一桩有趣的历史公案: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一直流传着,而《孙膑兵法》早已失传,没有任何物证可考,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所谓《孙膑兵法》不过是《孙子兵法》的翻版而已。然而1972年,在山东省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中,却同时发现了内容截然不同的这两部军事著作。其中《孙膑兵法》的残简有四百四十多枚,一万多字。这才了却了这桩公案。对于竹子的历史功劳,人们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在许多成语中都巧妙地提到了竹,像“雨后春笋”、“势如破竹”、B.“ ”等等,人们常常借用这些生动的比喻表达心声。

⑤竹子浑身都是宝。竹味道鲜美,可以制成各种食品;竹叶可以清热,消痰止咳;竹茹可以止吐;竹根可以补心血。至于竹竿的用途更是举不胜举,用竹修建的房屋,体轻而坚固。杭州西湖有一个竹榭,它的屋瓦、屋椽、门窗、栏杆等全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并且用竹材镶嵌出美丽的图案。经过多年风雨的冲刷,它依然完好,接待着中外游客。

⑥竹材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是制作各种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好材料。合江的竹躺椅,自贡的竹丝扇,杭州的竹筷,常州的篦子,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⑦竹子还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用竹浆制成的胶版纸、描图纸、打字纸和特种工业用纸,让当年的竹简望尘莫及。

⑧目前,在化工行业里,也不难找到竹子的踪迹。竹材经过加工可以制成人造羊毛、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用来满足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加工时产生的废料还可以制成竹丝板和纤维板。更为新奇的是竹子还可以代替钢筋,做成承载力很好的竹筋混凝土构件,用到现代化建筑上。 (文章有删改)

14.阅读文章,在第③段画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文意贯通。

(请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15.文章第①段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16. 请在文章A.、B.画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和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A B

17. 第④段中,竹子解决了一桩怎样的历史公案,请简要概括。文章举这个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8. 文章第⑤段“至于竹竿的用途更是举不胜举”一句中,“举不胜举”能不能改成“很多”,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9. 作者说“竹子外形典雅,娇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雪”,依据下面的材料或你的生活体验,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竹子气质神韵的理解。(3分)

【资料一】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二】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三】“未出土时便有节,及临凌处更虚心”,是国画艺术家、书法家李苦禅对竹的喜爱与赞美。

例句:君子爱竹,爱它那娇娜高雅的身姿,刚劲坚忍的气质;

君子爱竹,爱它那

《隆冬话竹》原阅读:

1——描写雪中紫竹,引出对象;2——竹外形美;3——竹的实用价值(各式竹制品);4——竹子对古代文化的贡献;5—8——竹子浑身都是宝。

说明对象——竹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特色:句式骈散结合,语言优美典雅

14.示例:竹子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两个句子各1分,概括正确,表达通顺即可。

15.示例:文章开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紫竹图”,写出竹子亭亭玉立,不畏霜雪的生命力,引出下文对“竹”的说明。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概括内容1分,结构作用,即引出说明对象——竹1分,语言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或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 A. 谁家玉笛暗飞声 ;B.示例:青梅竹马、胸有成竹、丝竹管弦、竹篱茅舍等。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内容正确书写无误即可得分。

17.示例:概括事例: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证实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兵书。作用:生动具体地说明了竹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第一问概括内容准确1分。第二问“具体”或“增强说服力”1分,结合文本准确分析作用1分。

18.不能。“举不胜举”指数量很多,不计其数。强调了竹竿的用途很大,列举不完,突出了竹子浑身都是宝。如果改为“很多”一词,语气[d583b2340120e919.gif]平淡,不能很好地表现竹子的用途之大。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举不胜举”的含义1分,表达作用1分,分析“很多”的作用1分。

19.示例1:脱俗雅致的神韵,挺拔正直的品格;示例2:清幽明净的美丽,虚心劲节的性格;

示例3: 虚心劲节的情怀,节外无枝的操守等。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内容上突出“竹”的气质神韵2分(每句1分),[d583b2340120e919.gif]语言上体现例句的基本句式1分。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挡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又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14.阅读全文,请拟一个能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写在下面横线处

(2分)

15.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分)

说明方法:

表达作用:

16. 请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17. 文章第⑦段“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旅行”而不用“经过”?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8. 文章第⑩段写道“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仿照本段画曲线的句子,写下你可以为地球“裁剪衣裳,描龙绣凤”的行动。(写出两点即可)(4分)

《变幻多彩的地球》原阅读:

(一)1—总:地球有多彩的衣裳;2——海洋湖畔是地球冬暖夏凉的蓝色衣裳;3—4沙漠是黄色衣裳;5:大气是保护和调节“体温”的透明衣裳;6—8—高山、两极终年穿着白色衣裳;9:植物是使地球冷暖更为舒适的绿色衣裳;10—总:地球衣裳与气候密切相关,应保护地球的大气、水、生物。

【总——分——总】

(二)说明对象——地球的“衣裳”(与气候的关系)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特色:全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覆盖于地球表面的水、沙漠、大气、白雪、植被等比作各式各色的衣裳,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让地球家园更加可爱了,更激发了我们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地球。

14.示例1:地球的多彩衣裳;示例2:知冷暖的地球彩衣;示例3:为地球穿上更舒适的“彩衣”;

示例4:变幻多彩的地球(文章原题目)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能体现说明对象,语言完整简洁即可得分。

15.列数字  作比较

   示例1:列数字。列举了同样的热量,使水、空气、花岗岩温度均升高1摄氏度但不同体积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水能够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解释了海洋湖泊冬暖夏凉的原因。

   示例2:作比较。将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摄氏度所需热量,与3000立方厘米空气或5立方厘米花岗岩升高1摄氏度所需热量进行比较,突出了水能够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具体解释了海洋湖泊冬暖夏凉的原因。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说明方法2分,一个1分,有错字不得分;表达作用2分,需结合文本准确分析。

16.示例: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点明本段说明中心“大气”及作用1分,语言符合全文打比方的特色1分。

17. “旅行”一词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阳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两极气候寒冷终年积雪的原因。而“经过”一词比较平淡,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旅行”的拟人修辞1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旅行”的表达作用1分;分析“经过”1分。

18.示例:植树造林、呵护一草一木就是在加紧织造绿色的衣裳;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就是在为地球披上更加清新透明的纱衣。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点2分,内容占1分,语言占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