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自然界有一群具有“特异功能”的细菌,它们以“吃”金属为生。首先发现的是一些“吃”铜的细菌。在20世纪初,一件奇特的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美国和墨西哥已开采完并被水淹没的旧铜矿中,发现了大量的铜!这些铜不像是有人放进去的,那么,它来自何处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废矿渣中残留的铜,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跑”了出来。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将铜从旧矿渣中“请”出来的是一类对铜有着特别喜好的嗜金属细菌。这些细菌以铜为食,进行自身的代谢、生长繁殖,同时促使铜从含铜的硫化物中游离出来,富集到一起,使废矿“死而复生”。
②以上发现可帮了冶金业的大忙。科学家们认为,有着“铁齿铜牙”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们采矿和提炼金属,并解决了人们多年来未解决的矿渣再提炼的难题。把含有金属的矿石或废渣浸泡在含有嗜金属细菌的水中,就可以达到提炼金属的目的,由于细菌在探测、采集、提炼金属方面特殊的功效,促进了一种新兴冶金工业——生物冶金业的发展。
③首先,可用细菌来“寻金”。某些芽孢杆菌,如蜡样芽孢杆菌,对黄金有特殊的“敏感性”,它们可以嗅出黄金的气味。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这类细菌的分布、增殖数量、与黄金发生的特殊颜色变化等,作为探测黄金矿的依据。人们甚至做成微生物探针,带到野外去用来标示黄金的潜在储量。
④其次,就是利用细菌来“吃”黄金了。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绝大部分地区的黄金矿产含量非常低。用化学的方法来提炼黄金,成本很高,大量金矿石只能提炼出极少的黄金。然而,栖息于自然界中的嗜金属细菌具有采金和炼金的本领,这些细菌们披挂上阵,利用小巧的身躯随水钻进岩石和矿渣的每一个微小缝隙中,将分散的黄金金属微粒聚集起来,形成天然的黄金矿床。人们就可以从细菌液浸提取物中收集到纯度比较高的金子。
⑤细菌这种“吃”金属的“特异功能”,不仅为冶金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而且还有清除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例如,全球大量的核废料正在蚕食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清洁这些有毒废料的常规办法通常非常昂贵,而且效果不佳。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核废料对环境的破坏。德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在核废料中生存的球形芽孢菌,它们能够清除核废弃场中的有毒金属。
25.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以“吃”金属为生的细菌具有哪些“特异功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从第①段中“吃”“跑”“请”“死而复生”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嗜金属细菌(“吃”金属的细菌)。2分
26. 能够探测、采集、提炼金属,还有清除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3分
27.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利用嗜金属细菌提炼黄金比利用化学方法成本低、纯度高的特点。3分
28. 生动形象。(意思对即可)3分
空气“长寿素”——负氧离子(10分)
①每当我们来到原野,漫步海边或走进森林的时候,总感到那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浑身充满了轻松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长寿素”——负氧离子。
②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的微粒。早在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空气带电现象。空气之所以带电,就是因为其中含有负氧离子。那么,负氧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大气中时常发生__放电现象——闪电,就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即被电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
③ 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此外,喷泉本身就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喷花的淋浴头也都会产生负氧离子。这就是原野、海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格外多的原因。
④ 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800多个,而在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200个左右。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这就是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毒颗粒少、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
⑤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不仅能使空气清新,还可以灭菌、除尘、治病。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因如此,人们才称负氧离子为“空气长寿素”。
⑥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这三个长寿村皆是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负氧离子浓度很高。
⑦懂得了负氧离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就要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到郊外、森林、海边去放松放松,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22.本文开头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23.概说负氧离子产生的三种途径。(3分)
24.负氧离子浓度高的地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少,原因有哪些?(5分)
22、一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二是点题。(2分)
23、一是闪电,二是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三是水花。(3分)
24、一是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3分)二是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柬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 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乌,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 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振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
在0. 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劫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
游动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
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用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
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 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
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飞行生物或游水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
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酤备上__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B.科学研究表明,空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的运动并不完全是白由的。
C.海豚的形体要比蜂鸟大得多,但它们的运动常数却都落在0.2~0.4之间。
D.美国军方研制m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机密要塞进行刺探。
18.第③④两段运用 、____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4分)
19.第⑤段中加点词“不仅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0.神秘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2分)
答:
17.D( 2分)
18.举例子 列数字 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4分)
19.不能。因为“不仅仅”说明不是唯一,表明运动常数落在0.2-0.4之间是有规律的,去掉了就成了巧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20.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其曾经具有的运动速度;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2分)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2-15题。(10分)
为泥土洗澡
(1)2012年,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在奥运场馆的选址上,英国人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将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
(2)说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据调查,这块土地上的污染物包括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和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质。大量有毒的工业溶剂已经渗透到土壤中。
(3)换一种思维考虑,在工业机械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将奥运场馆选址在这种地方,也不必担心。因为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只要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土壤把场地回填就可以了。
(4)但是英国人似乎很愚蠢,他们并没有选择这个简单的方法,而是舍易求难,运用复杂方法给这片被污染的泥土洗澡。
(5)2006年10月以来,伦敦市政部门对这块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大约3000次的现场调查,制订了详细的恢复生态计划。之后,他们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范围,建起了两座土壤修复工厂,开始用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对接近100万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进行清洁。有毒的土壤被挖起,运进巨型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用超大“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清洗过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室的检测来评估其清洁程度。经过这样清洗的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已经完全恢复“干净安全”的标准。据一份测试报告说,被清洗过的土壤即使被小孩儿不小心吞下都不会有问题。
(6)英国人为泥土洗澡,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这种了不起,不是因为他们的科技手段如今已经如何发达,而是他们开启了一种有关人类对环境欠账的弥补尝试:即是不惜代价,让被自己玷污的环境再重现生机。这种做法或许会被看成是天真可笑,其实,这恰恰是被人类忽略的重大责任。
(7)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总工程师萨瑞芙说:“直接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垃圾场然后填满,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时代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8)萨瑞芙的这句话,再次告诉我们何谓真正的环保,那并非只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应是我们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选自《甘肃日报》,略有改动)
12、“为泥土洗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具体过程是:挖起有毒的土壤—运进土壤“洗衣机”— — —分离掉重金属。(2分)
13、文中第(5)段所列举的数据在说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14、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15、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说英国人在奥运场馆选址上的做法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大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
B.、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土壤把场地回填,的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C.、科技手段的高度发达使英国人做了一件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了不起的事情,使被玷污的环境重现生机。
D.、这篇说明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环保,应是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E.、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如生活垃圾要分类处理,废旧电池要专门收集处理,减少使用塑料袋等。
12(2分)分离掉啥子和碎石 清洗提炼出污染物
13(2分)具体、准确、直观(1分)地说明了调查次数之多和工程量之大(1分)
14(3分)“大量”是很多的意思,表明数量之多(1分),在这里说明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之重(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5(3分,对一个给1分,对两个给3分)BC(B项错在“好”;C项错在“科技手段的发达”,应该是“真正的环保意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5—18题。(11分)
植物的抗旱本领
①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小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米多,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相当于冠幅的30多倍!
⑤忍耐干旱的植物的抗旱生理物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5选文第一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其用意是什么?(2分)
16.根据文段内容,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3分)
17选文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18.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对号,错误的打错号)(3分)
(1)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
(2)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
(3)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
15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16示例: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
17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植物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18∨ ∨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8题。(10分)
“天宫”: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①“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②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③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高10.4米、重8.5吨,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④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因为两个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就像是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⑤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⑥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为人类造福。“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建造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文章以 “‘天宫’: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16.“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意义是什么?(2分)
17.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欢欣鼓舞之余,有人不禁会问,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巨大花费是否合理?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观点。(3分)
15.语言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指出了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16.“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17.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的突出了天宫一号的空间特点。
18.略;围绕“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为人类造福。”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①~②小题。(4分)
乡村四月 ◆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__。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__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__。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14.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分)
15. 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2分)
16. 第⑥自然段与第⑦自然段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17. 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你认为还能开发哪些目前还未利用的清洁的能源?简要说说能开发的理由。(3分)
14.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1分)。能为人类提供可控而又源源不断的能源(1分)。
15.为人类能制造人造太阳提供依据。(2分)
16.不能互换,因为这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说明(1分)。这两段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前段是因,后段是果。换后不符科学的合逻辑顺序(2分)。(共3分)
17.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1分)涨潮能、地震能、雷电能、声音能。如:雷电能——制造一种能耐__的蓄电池放在雷区(2分)。(共3分)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威胁。这已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等。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有改动)
12.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答: . .
13.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答: . .
1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4分)
. .
15.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4分)
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正在不断: .
严重: .
12.(3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追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13.(4分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每点2分)
14.(4分)说明方法:作比较(2分) 结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2分)
15.(4分)“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2分,意思对即可。)“严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 (2分,意思对即可。)
①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一万公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飞完,即使对方的预警雷达网在飞行中途发现我,立即准备防御或反击,也已经是临阵磨枪,措手不及了。在万里征程中,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那里没有空气,可以通行无阻,高速前进,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在制导系统指引下,“我行我素”,外界干扰对我不起作用,飞行一万多公里,弹头命中目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公里,甚至只有二百米。
②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我那高大的身体会在地面上映出一条细长的影子,侦察卫星在天上一眼就能识破我的真面目。为了保护我免遭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六十年代初,人们把我从地面转移到地下,藏在发射井里,整装待命,伺机出击。随着卫星侦察设备的不断改进,从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发现地下发射井的位置,于是地下井也不安全了。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惑对方。
③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虽然我很厉害,但在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下,我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还有专门用来打我的反弹道导弹,更是我的冤家对头。
④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70年代,人们赋予我“分头术”,在快接近攻击目标时,我摇身一变,变出好几个子弹头,叫对方的预警雷达和反弹道雷达真假难分,防不胜防。几个子弹头能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去打击多个目标,在总的爆炸当量相等的情况下,多弹头摧毁目标的效果比单弹头大好几倍。最多时我可以带上八到十个子弹头。这就叫做“分导式多弹头”。
17.文中对“我”的哪些方面做了简要而具体的说明。(4分)
18.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9.虽然我很厉害中的“很”字有什么作用?(2分)
17.(4分)外形、速度、威力以及发展变化。
18.(3分)列数字 准确说明洲际导弹命中目标误差小(或打得准的特点)
19.(2分)表明程度加深,非常:更能说明我厉害的程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12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16、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8、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15、(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16、(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 或(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17、(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18、( 2分)也(更)
19、( 3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