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5.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3分)
答:
16.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7.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答:
18.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2分)
答:
15、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料作物成本低、量大;作物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原料作物还可以净化土壤。(答到两个方面即可得满分)(2分)
16、不能删去。(1分)去掉“主要”,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料就只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三种作物,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7、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2分)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近即可)(2分)
18、示例⑴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⑵合理有效地使用交通工具,科学利用能源。(合理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5题。(6分)
地球上的水
①尽管从太空中看过来地球大部分区域被美丽的蓝色海洋所覆盖,但实际上相对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算多。
②美国地质勘探局勘测结果显示,即使我们将每一片海、每一条河与每一个地下湖的水都聚集起来也只不过形成一个蓝色的小水泡挂在地球的旁边。这个水泡相对地球来说并不太大,直径仅约1384千米。
③地球上的水有98.5%存在于海洋中,还有3.5%存在于大气中的云、水蒸气和河流、湖泊、冰盖、冰谷与所有生物的体内。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绝大多数的水都是存在于海洋中的成水,而为我们人类(当然也包括绝大多数生命体)赖以生存而提供的水却只是剩下的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
④总而言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不多的,人类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14.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挂”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5.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挂”字形象地说明了水泡的小,突出水资源的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15.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强调了淡水资源的匮乏。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12分)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12.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3分)
13.请仔细阅读第④自然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是:能 ;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14.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15.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6.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3分)
12(3分)指抗坏血酸。(1分)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1分)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1分)
13.(2分)促进亚硝酸盐与肌红蛋白反应,加快“发色”过程。
14.(2分) “败家”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1分)
15.(2分)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广、作用大。
16.(3分)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有的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风味、口感,增加视频稳定性,不必谈“剂”色变。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内容相近即可。如果答成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的,不给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4分)
①你只要站在海边,了望浩瀚无际的大海,欣赏那惊涛拍岸的奇观,就会感受到海浪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海浪可轻而易举地把十几吨重的巨石抛向20米的高空;也能将万吨海轮突然甩到岸上。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高达20~30吨,大的甚至可达60吨。
②在广阔的海洋里,海浪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就成因而言,在远洋形成并传递过来的波,称为“涌”;由风直接引起的波,称为“风浪”。习惯上统称波浪。
③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大约蕴藏着20万千瓦的能量。地球上海洋总面积达3.6亿平方千米,其蕴藏的波浪能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并不是所有海面上的波浪都能开发利用,据估算,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波浪能约为100亿千瓦。
④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利用波浪发电。最早的实验是在1810年由法国人波拉舍切夫在波尔多市进行的,距今已有190年,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实用的小型波浪发电装置才问世,主要用来给灯塔、航标灯等设施供电。80年代初期,各种波浪发电的设计方案纷纷应运而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海面上的波浪是因刮风而引起的。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圆周运动,在岸边的水分子其运动轨迹为椭圆形,海底的海水也都这样运动着。
⑦岸波由于水浅而破碎,能量消失。此外,鉴于波浪有“涌”和“风浪”之分,所以,波浪发电的输出功率会出现波动。
⑧波浪能的这些特点,对于研制发电装置的专家、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设计师们主要在“上下运动”方面做文章。
⑨1978年8月,一艘80米长的驳船驶向日本某海面,到达一个水浅浪高的预定地点后抛锚系留。随着波浪上下起伏,驳船上安装的11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源源不断地发出电力,并通过电缆将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岸上。这艘驳船叫“海明”号,正在那里进行波浪发电试验,发电量最大时可达到2000千瓦。据说,这是世界上利用波浪发电首次实用化。这次试验是日、英、美联合进行的波浪发电试验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⑩在各种波浪发电装置中,上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比较实用的装置。它就像一个放倒的打气筒,当它处在浪谷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增大,里面的气压低于外面,于是,外面的空气就冲开阀门,通过导叶片,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当它处在浪峰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变小,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这时,里面的空气就冲出阀门,通过导向叶片,从而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装置结构简单,效率较高,还能削减波高一半以上,可取代部分造价昂贵的消波堤。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英、美等国就积极研制功率在5000千瓦以上,甚至高达5万千瓦级的大型波浪发电装置。
⑾英国国立工程研究所(NEL)进行了与日本“海明”号相同的空气透平方式和波浪动力吸收方式的研究;但“海明”号船是将机组竖立在船上,直插于波浪之中,而NEL方式像防波堤那样与波浪成直角放置。用NEL方式可吸收波浪能的70%。
5、全文所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第①段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试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入一句能衔接④、⑥两段的过渡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第⑧段“波浪能的这些特点”中的“这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9、第⑨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第⑩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一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把第⑾段删去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利用波浪发电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历史和现状。
6、具体、清楚而又形象地说明海浪所蕴藏的能量之巨大。
7、要了解波浪发电装置的原因,必然先了解波浪能的特点。
8、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周围运动,岸边的水分子运动轨迹是椭圆;岸波能量易消失,波浪输出功率有波动。
9、举例子列数字波浪发电被人利用而走向实用化。
10、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的特点。
11、(此题有两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都对)A.好的,因为第⑨、⑩两段的例子足以说明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情况;B.不好,因为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方式是多样的,若删去,则可能给人误解只有“浮标式”一种。
蟋蟀的住宅 (法布尔)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 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蝉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 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9、“蟋蟀的住宅”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0.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3分)
答:
21.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不肯随遇而安”?)(4分)答:
⑵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土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土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分)
答:
22.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答:
19、指蟋蟀的巢穴或洞穴。
20、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21、(1)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因为“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追求生活质量,讲究生活享受。
(2)因为它挖土的工具只是自己的前后足及腿上的“钳子”、“锯”或“耙”,作者说蟋蟀住宅工程“伟大”,是与它“那样简单”的建筑工具相对比而言。蟋蟀用“那样简单”的工具建成这样的住宅,真是费尽了心血和力气,确实不容易,堪称超能量的发挥了。
22、因为作者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启示:要把事物写得生动,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 “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过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爱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 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一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爱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4、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3分)
答:
15、第③段中加点的“它们”指 ,与之相照应的一个词是 (3分)
16、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3分)
17、根据第④内容,说说晕是怎样形成的?(3分)
答:
18、第⑤段举我国新疆阿勒地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4、从色彩的鲜亮程度和排列顺序两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15、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16、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17、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的冰晶的折射而成的。
18、说明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1)人和动物都要睡觉,以补充体力和精力。但是你知道吗,植物也要睡眠。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2)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明媚的阳光下,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临时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开始慢慢向上关闭,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有的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紫色小花、长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
(3)植物的花也有睡眠的要求。花儿的睡眠,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眠了。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4)紫茉莉下午5时左右开花,到第二天拂晓时花闭合起来睡眠了,好像怕见太阳似的。月光下含笑开放的花还有月光花、待宵草、夜开花等,都是昼闭夜开的花。还有番红花在早春时候开花,一天之中,时而张开,时而闭合,时而又张开,醒了睡,睡了醒,醒醒睡睡,反复好几次。
(5)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来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还有,我们平时当蔬菜吃的瓠子,也是夜间开花,白天睡觉的,所以人们把它俗称为“夜开花”。 (摘自《植物也要睡眠吗》)
15、根据文意,把“有些花儿与众不同,白天睡大觉,夜晚时分醒来,昼夜节律颠倒了。”这句话还原到适当的位置。应还原到第______段前。
16、第3段中举蒲公英花和胡萝卜花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答:
17、本文具有语言生动的特点,请你举出一例并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
15、第(4)段。 16、各种各样花儿睡眠的姿势各不相同。
17、示例:(1)如“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植物(红三叶草)昼开夜合的睡眠现象。
(2)如“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眠了。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植物的花儿睡眠的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
(3)如“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花儿睡眠的姿势各不相同。(4分)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节选自法布尔的《绿色蝈蝈》)
10、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描写蝈蝈的叫声的语句,简要说说“我”所感受到的蝈蝈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答:
11、这两段主要是写蝈蝈的歌声,开头为什么要从蝉写起?
答:
10、“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其余的则是伴唱”蝈蝈的叫声特点是音低而柔和。
11、写蝉一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二是便于把它们作比较。它们都善于歌唱,不过两者的叫声不同,一个大而强,一个低而弱。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节选自《看云识天气》)
7、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用文段中的原话回答。
答:
8、按照云的不同光彩,云可以分为哪四种?它们的色彩是怎样的?
答:
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天气规律?
答:
7、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8 、晕,里红外紫;华,里紫外红;虹,彩色圆弧;霞,红色。
9、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22~26题。(14分)
① “稀土”一词源于芬兰化学家加多林。他于1794年从一块形似沥青的重质矿石(后来被称作硅铍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物质,经分析证明含有一种新的“元素”(后人称作“钇土”的Y2O3)。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稀土”代表着一类元素,一直沿用至今。
②世界稀土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印度。资料显示,2011年在全球已探明的1亿吨稀土储量中,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6%;俄罗斯稀土储量为1900万吨,占全球19%;美国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全球13%。
③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在军事方面,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能大幅度提高其它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能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航天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
④在冶金工业中,将稀土金属或氟化物、硅化物加入钢里,能起到精炼、脱硫、中和低熔点有害杂质的作用,可以改善钢的加工性能;稀土球墨铸铁,特别适用于生产有特殊要求的复杂球铁件,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制造业。
⑤在石油化工方面,用稀土制成的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抗重金属中毒能力强的优点,广泛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过程;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用少量的硝酸稀土为助催化剂,其处理气量比媒铝催化剂大1。5倍;复合稀土氧化物还可以用作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
⑥在玻璃陶瓷制作中,稀土氧化物可作为抛光粉广泛用于光学玻璃、眼镜片、显像管、塑料及金属餐具等的抛光;添加稀土氧化物可以制得不同用途的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在陶釉和瓷釉中添加稀土,可以减轻釉的碎裂性,使制品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⑦稀土是一种稀有的可再生资源。但近年来,我国稀土私采乱挖、浪费资源、走私等情况猖獗,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大型的民营企业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乱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稀土资源被大量浪费,并由此引发巨大环境问题。
⑧一是稀土开采造成生态破坏问题。由于稀土矿含量很低,开采中土地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江西、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矿,每开采10吨稀土氧化物要剥离表面和出池尾沙1000-1600立方米,破坏大量地表植被。年产1000吨稀土原料的矿山,尾矿超过20万~30万吨,占地约20多亩。
⑨二是稀土提炼、加工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稀土湿化冶炼产生大量废水,含有氨、氮、硫酸根、氯离子,放射性物质超标达几倍到几十倍。这些有毒的溶液长期残留地下,一旦污染地下水资源,后果不堪设想。稀土焙烧、冶炼和电解系统排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未经处理或治理不达标排放现象还相当普遍。
⑩稀土开发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的稀土行业走过弯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选自《中国环境报》有删改)
2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分)
23.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稀土是“工业黄金”?(4分)
24.第⑦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5.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6.第⑧段中“年产1000吨稀土原料的矿山,尾矿超过20万~30万吨,占地约20多亩”21世纪教育网
一句中的“约”字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22.稀土的发现、分布、用途及开发带来的危害。(2分,每1点0.5分)
23.军事方面、冶金工业、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的制作。(4分,每点得1分)
24.过渡(承上启下)(2分)
25.举例子(1分),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说明了我国稀土资源开发造成土地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或具体、准确说明了稀土开采造成了生态破坏问题)。(1分)
26.不能(1分)。约是指大概,表估计,意思是年产1000吨稀土原料的矿山尾矿占地大概20多亩,删掉后与客观事实不符(1分),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