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2.第①段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的?(2分)

13.第⑥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12.(1)鲜亮的程度 (2)色彩的排列
13.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不是所有的“晕” 都是风雨之兆(或答“短晕兆风雨,长晕天不变”等也可)

(共9分)

①过去,人们常说冬天的太阳是无价之宝。但是,现今的冬阳却猛于虎。

② 气象学家指出:(甲) 在25~40公里高空的大气臭氧层,除了受到来自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的影响冲击外,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臭氧分子结构,是“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变化的”。但由于人类近百年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乙)整个高空大气层巨变,南北两极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据报道:1992年初,“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到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仅1992年头两个月就减少了20%,平流层的氯含量比正常水平(丙)70倍”;“如果臭氧层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少变薄,那么到2000年时全世界患皮肤癌的比例将(丁)26%”。所以,臭氧层衰竭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最棘手的五大环境问题之一。

③正常情况下,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大气层时,波长短的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和部分紫外线就被臭氧层一一吸收掉(达99%),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中的尘埃和水汽吸收和反射掉,到达地表的就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即波长为290 ~380毫微米的紫外线、380 ~780毫微米的可见光和780毫微米以上的红外线。正因为如此,臭氧层才被世界天文科学家誉为“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而今太阳上所有的辐射能量却直接穿过电离层和地球磁层,长驱直入,射向地表,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威胁。“大气中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浓度是随季节变化的,冬天最低,所以冬天的太阳易诱发肿瘤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在目前“冬阳猛于虎”!

④天文医学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太阳有关。过度的紫外线侵袭,轻则使人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和视力均会下降,易激动、焦躁、失眠,突发感冒,促使血栓过早形成,导致早衰;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病、白血病、皮肤癌和肺癌等25种恶疾。国外有识之士说:冬季阳光中的近紫外线给人的致命打击是全面降低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并酿变成“病毒新变种”和“病毒连锁效应”!

⑤因此,人们要一改过去喜欢无节制晒冬阳的传统习惯,注意下面几点:

⑥从度量上讲,每天坚持晒太阳不少于30~60分钟,即可平衡阴阳。

⑦从时间上讲,上午6 ~10时,下午4~7时都是黄金时段;不论哪个季节,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B.光束和C光束含量最高,应当尽量避免接触。

⑧从宏观概念上讲,无论太阳活动峰年或谷年,最好慎晒冬阳,并限制夜间露天活动。

⑨从服色选择概念上讲,最好选红色服装,次选白色,禁忌黑色。

15.根据第②自然段所述,大气臭氧层的增减变化与下述哪些因素有关,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2分)

①太阳活动 ②宇宙活动 ③臭氧空洞 ④季节变化 ⑤大气浓度 ⑥天气变化 ⑦纬度变化 ⑧环境污染

A.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⑥⑦⑧ D.②③④⑤⑥⑦

16.依次填入第②自然段甲、乙、丙、丁处的动词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聚集 增加 导致 高出 B.聚集 导致 高出 增加

C.导致 聚集 高出 增加 D.高出 导致 增加 聚集

17.第③自然段说,臭氧层是“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其原因是什么? (2分)

18.第③自然段末之所以归结说“冬阳猛于虎”,是因为什么?(不超过28个字)“冬阳猛于虎”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19.文章中第④自然段开头一句的冒号对下文的提示到“____________ ”为止。这里主要指出了过度的紫外线侵袭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1分)

20.本文最恰当的标题是( )(1分)

A.臭氧空洞危害大 B.臭氧减少令人忧 C.冬阳如今可致病 D.冬阳如今猛于虎

15.C    

16.B 

17.臭氧层能吸收掉4种有害射线(达99%),而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  

18 .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浓度在冬天最低,故冬阳易诱发肿瘤病等 比喻 容易理解

19.“25种恶疾”。    使人早衰; 诱发心脑血管病、白血病等25种恶疾 

20.D

阅读《核冬天》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1988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亿人将有40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

②笼统地谈论未来核战争中将会伤亡多少人,已不足以说明它的危害。有关专家把核战争可能对气象产生的恶劣后果看得尤为严重。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袭击后的天昏地暗,大气透明度降低四万倍,造成了白天的黑夜。

③核战争将使生物圈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阳光在相当长时间内减少绝大部分,这意味着对绿色植物,即所有重要的生态系统的基础遭到毁坏。因为所有的动物包括人在内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而后者是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得能量的。所以严重的缺乏阳光也就意味着生物量的锐减。在核战争的烟云覆盖着的天空,大多数植物不能生长。100亿吨级爆炸的严重情况,会把正午变得相当于午夜,并维持好多周,暗得根本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到核爆炸前的光照强度。

④严寒和__还将对动物产生灾难性影响。在正常情况下的季节,动物也特别受不了零度以下的温度。为了度过一个正常的冬天,冬眠动物需要整个夏天来养膘,因此更长时间的低温就更难以忍受了。食草动物将饿死,而食草动物的死将剥夺食肉动物的食物。

⑤水上的生态系统也将受到破坏。作为海上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基地的海上浮游植物,对于过长的__高度敏感;它们的消失将马上导致海上食物链中更高级的动物饿死。

⑥由于缺乏必需的卫生系统和医疗照顾,冻、饿及辐射导致疾病的蔓延,饥荒将司空见惯。因生存条件的丧失,人的心态发生改变,法律意识也会改观,原有的文化道德也将难以再适应。曾经维持人们生存的、熟悉的、复杂的技术文明,无疑也将彻底毁坏,并且很难重建。

⑦过去曾有的关于核战争的种种描述,其后果大多是核爆炸所产生的火球高温热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等造成的破坏。而现在根据模拟计算的理论,推导出了一个新的观念:核大战除引起上述几种直接后果外,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性的气候灾变,几乎没有一个地区能够避免这场灾难的后果。

⑧核战争有可能使地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即使在这场灾难中能够存活下来,也没有原来意义上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了。地球将迎来一个永久的冬天。

12.第②段“有关专家把核战争可能对气象产生的恶劣后果看得尤为严重”,下文究竟从哪些角度写了“核战争可能对气象产生的恶劣后果”? (4分)

13.试分析第二段的表达效果。(3分)

14.文章最后以“地球将迎来一个永久的冬天”结尾,请理解该句话的含义。(3分)

12.本文介绍了钓鱼岛的地理情况、钓鱼岛的渔业资源情况、钓鱼岛的军事价值(战略意义)、钓鱼岛的主权归属情况。(4分)

13.不能删去。“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14.“材料一”补充说明了钓鱼岛海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材料二”印证了“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3分)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心疲劳?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的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其博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作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脸,如关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秦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搬动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前休息,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⑤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陈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 关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 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也可以用“我们能永不疲劳吗”作为本文的题目。

B. 第③ 段“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约为3 : 5 ”中的“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末亨利• 福特的话.意思是指休息比工作更加重要

D.第③ 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心脏工作量巨大,它休息时间比工作时间长。

11.简要概括疲劳产生的原因。(3 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如何积极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4 分)

10.C

11.人体内的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物质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人体就会疲劳。

12.例:①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不打疲劳战。如课间不要埋头赶作业,而要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的状态②劳逸结合,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从地震波到预警(13分)

⑴我们脚下的地面是会移动的。随着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一些大洲互相摩擦碰撞,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相撞一样。地壳,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外层,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会弯曲变形,直到应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为止。此时,地壳便会突然断裂,过去几十年存储的能量穿透地球表面,震动它的传播途径中遇到的一切。

⑵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地震发生。幸运的是,大多数地震很小,没有灵敏的地震检波器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察觉的。在每天都会发生的地震中,断层面只会发生3-6英寸(约7-15厘米)的滑动,人们是感觉不到震动的。里氏5.0级的地震,大约有一两英里的断层面断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移动,但现代的建筑物能够承受得住。而一次8.0级的地震将导致数百英里的跨断层面的破裂,而且能够延伸到地表,将一座建筑裂成两半。

⑶通过监测地震间的应力积累,地震学家了解到,许多地区的地壳接近于破裂。但地表以下深部断层的具体结构,仍然在地震以及地震破裂传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这个结构无法直接取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地震学家不相信可以建立一二预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做出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最多只能做到快速检测大地震,并发出警报。

地震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感觉到的震动实际上是

分阶段到来的。能量从地壳破裂处传到地球表面分为两种形式:P.波和S.波。这两种波同时从断层面上发出,这也是它们唯一的相同点。P.波类似于声波,是一种压缩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会携带很多能量。再一次地震中,你会感觉P.波就像一个突然、垂直的跳动。S.波更像海洋上的波浪,移动更缓慢,并携带大多数能量,带来强烈的震动,使地表垂直和水平运动。建筑物在它的冲击下,就像是波涛中的一支小船。

⑸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波都是相似的。他们有不同的波形,这取决于滑动区域的大小。较小的滑动发出的P.波相对振幅较低、频率较高,是一个小而尖的脉冲。较大的地震则会造成更大区域的断层破裂,并产生更大的滑动,所以这种P.波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低的频率。两种P.波得差异类似于小鸟吱吱的叫声与灰熊的咆哮。

⑹单独一台地震检波器(seismometer)就能基于上述信息估计出地震的震级。任何具有高振幅和低频率的P.波都将触发警报。这种单一台站报警方法给震中区域发出速度最快的警示。但是地震断裂的特征千变万化,并不是所有的5.0级地震看起来都相同,地震检波器下面地底的一些特殊的沉积物也会改变P.波。这些变化将增加误报(当没有地震时发生警报)和漏报(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没有发出警报)的风险。

1.第⑵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

2.第⑷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述说加点词“独一无二”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3分)

答:

 1.分类别和举例子、列数字  分类别按照地震破坏性和人们的感知度把地震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三大类来分别说明。
2.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独一无二”正确的概括了上文所介绍的地震特点,为后文详细介绍地震波做铺垫,引起读者注意其特点。
3.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够认识它。

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

泥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就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索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丝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选自《大科技》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2.阅读全文,说说放线菌具有哪些作用。(4分)

13.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4.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有哪些好处?(3分)

12.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一点1分)

13.“一般”表明是通常情况(1分),说明放线菌通常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不排除有特殊情况(1分),删去后显得太绝对了(1分),“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1分),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读者的兴趣(1分),点明了文章要说明的内容(1分)。

饺 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两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4. 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16. 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ccdaa00a1ca70b9f.gif]

⑴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⑵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⑶“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⑷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⑸“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用自己的话对第⑵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2分)

2.第⑶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说明

的道理。(4分)

3.第⑷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 ;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 。(2分)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2分)

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