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的奇观

(1)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水就是生命。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带足淡水。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再一个问题就是风沙剧烈。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古人有写流沙的诗:“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山岗。”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2)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东、西、北部,有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那是一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排列有序的土丘。土丘鳞次栉比,有的拔地而起,A.;有的匍匐在地,B.;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每当云影掠过,或细风撩起轻沙,土丘似乎缓缓漂移,像航船启程,如鲸鱼遨游……真是千姿百态。这种繁星搬的土丘构成的地貌,地理学家们称之为“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其含义至今不明,是已被地理学家们借来称谓这种地貌的专有名词了。

(3)雅丹地貌中最为壮观的是“龙城”。在罗布泊古海的东北部有一片风蚀最烈的地区,土丘高峻似城郭宫阙,其形似龙伏卧。

(4)罗布泊汇积着来自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水流带下来的盐分。湖水干涸之后,积盐裸露地面,又经日晒、风吹,龟裂成形态和色泽各异的盐壳,从罗布泊到玉门关,200公里长的疏勒河故道,布满盐壳。有的和着白垩矿物,呈白色;有的混着细沙,呈黄色;有的杂着枯草枯叶,现出黑色;有的是纯盐的结晶体,映着青天,碧蓝透亮;有的如雪花一样,浮于地表,色彩缤纷;有的高达八九十公分,长达二三米,翘起后成拱形如桥,自然界真是千奇百怪。

(5)沙漠也会唱歌。夜宿沙子头,总会听到沙子响动的声音。心境好的听着像渔歌抒情,心境不好的听来如怨似泣。原来,沙丘上沙粒滑动的时候,它们中间的孔隙时大时小,空气中沙粒的流动中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有人说敦煌有“鸣沙山”,那么,罗布泊则是“鸣沙海”了。

12.第(1)段中画线部分①—⑥句的语序明显不当,请选出排列恰当的一项。(2分)( )

A. ④ ② ① ③ ⑥ ⑤ B. ① ③ ② ④ ⑥ ⑤

C. ④ ① ⑥ ③ ② ⑤ D. ② ④ ⑥ ① ③ ⑤

13.下列从第(2)段A.、B.两处抽出的①②两项内容,①应填 处,

②应填 处。(2分)

①如柱、如树、如竹、如伞 ②似狮、似虎、似龙、似牛

14.选出对(2)(3)两段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 (2分) ( )

A.、介绍罗布泊古湖盆东、西、北部的雅丹地貌的特征

B.、说明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

C.、以罗布泊地区雅丹的地貌为例,说明“雅丹”一词的地理学含义

D.、展示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奇异景象

15.用第(4)段中的词语填空。(3分)

第(4)段说明的对象是 ,作者是抓住 这两方面的特征作具体描述的。

16.就下列说明方法,从原文的第(1)段中各摘录一例,写在横线上。(2分)

列数字:

作比较:

17.根据第(5)段说明的内容,分小点写出产生“鸣沙”现象的必备条件。(3分)

12.C      13(1)A     (2)B  14.D15盐    形态     色泽       16.略

17.(1)沙丘上沙粒滑动。(2)沙粒与沙粒之间的孔隙不断变化,时大时小。(3)空气中沙粒的流动中产生振动就发出声音。

雪的功能令人惊奇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源。

②专家推算,10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相当于1.2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存雪制冷,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无能耗的“雪能源”正在日本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来年夏天,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日本北海道的美呗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6层空调住宅楼,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量为数不小,但美呗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2米。一间雪库可积存100吨,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即使攥成雪团,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含有甲醛、花粉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在上面,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可滤除90%以上的甲醛、花粉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是水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的冰状水,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人体的伤口有着奇妙的治疗作用,尤其对于轻患者,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可不用其他药物,45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至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还提醒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的衰老。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试验数据表明,户外4米高的雪堆,盖上30厘米厚的木屑、枝叶等,到8月份仍可保持2.5米高度。同样方法,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边长100米规模堆放,可存雪20万立方米,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3、本文说明了“雪”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功能?(3分)

14、第②段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3分)

15、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给“超软水”下一个定义。(2分)

16、请简要概括雪水对人体有哪些奇妙的保健作用?(3分)

17、“雪”除了具有文中所说明的神奇功能之外,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请举例说明。(2分)

正面:

负面:

13、可以用来制冷、可用于空气净化、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      14、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存雪制冷,能节约大量燃油。      15、水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的不含钾、钠等矿物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的冰状水,就是“超软水”。      16、①对人体的伤口有着奇妙的治疗作用。②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疾病。③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延年益寿。       17、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竹子与汉字

导致中国独特的书写方向应是其书写的材料。任何有干燥平面的东西都可以书写。土石、布帛、树皮等都可以利用。但从几方面看,影响中国书写方向习惯的是竹简,而且起码是从商代已是如此。

竹子现今不是华北常见的植物。但距今3000年的以前几千年间,华北的气候要较今日温暖而湿润。竹子并不难生长。以竹子当书写的材料有价廉、易于制作、耐用等好处。只要把竹子劈成长条稍为加工,就可得平坦而可书写的表面。再在火上炙干,就易著墨而不朽蠹。 在窄长的表面上书写,由上而下作纵的书写,远较横的左右的书写方便得多。因为横着书写,竹片背面的弯曲会妨碍手势的运转和稳定。

甲骨文偶有横着书刻的辞句。从后世的实例,也可推测商代有用木版一类,有宽广表面的东西。用毛笔沾墨书写,墨汁干燥缓慢。如果在可以书写多行的表面上写字,行列最理想是由左而右,手才不致涂污书迹。但是中国的习惯竟然是相反的由右而左。可以推测是由于主要用单行的竹简书写,写时左手拿着竹片,右手握笔,写完后以左持放,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故而成为中国特有的书写习惯。竹片编缀后可卷成一握,故以卷称书的篇幅。后来虽于纸上印刷,犹有以墨线隔间,就是保持片片竹简的传统。

由于竹子宽度有限,不但不能作多行的书写,文字也不便写得过于宽肥。因此字的结构也自然往窄长的方向发展。以致不得不把有宽长的身子的动物转向,让它们头朝上,四足悬空,尾巴在底下,如马、虎、象等字都是如此。从龟甲、兽骨上的贞卜文字已是如此,可以推断商代最普及的书写材料是竹简,不是木版或布帛等有宽广表面的东西。以竹简书写不必预计长度。可以随时增加竹的数量。所以后来虽有了纸张,但因受限于竹简的宽度的古老传统,字形的结构也始终保持着向窄长方向发展的倾向。

(节选自许进雄《古事杂谈》)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据实例推测,商代用木版书写;到了商代以后,人们开始削取竹片作为书写材料。

B.因毛笔沾墨书写,墨汁干燥慢,为免手污书迹,渐渐形成了由左而右的书写习惯。

C.当纸上印刷取代了竹简上的书写,犹以墨线间隔,是希望仍能像竹简般易于裁切。

D.部分汉字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书写材料竹简的限制,改变了字形的结构方向。

14.竹片作为书写材料,对汉字产生哪两方面的影响?(3分)

13.【内容筛选】(3分)

D(A.商代有用木版书写的,但主要还是竹简。B.“由于主要用单行的竹简书写,写时左手拿着竹片,右手握笔,写完后以左持放,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故而形成了由右而左的习惯。C.“犹有以墨线隔间”,只是“保持片片竹简的传统”,文中并无提及裁切。)

4.【内容概括】(3分)

①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由右而左的独特的书写习惯;

②促使汉字的结构往窄长的方向发展。

   [3分。第一点2分,其中“独特的书写习惯”1分,“由右而左”1分;第二点1分。]

阅读《唐三彩》(马未都)(9分)

①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也非常容易破损。

②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

③唐三彩都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后来,唐代成为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比如唐代的大墓一挖开,里面的东西成千上万。唐代为了厚葬,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唐三彩也因而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

④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我们对唐三彩的认知,这些年才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由于西方人的重视,唐三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贵的中国艺术品。1989年,一匹非常漂亮的唐三彩马在英国拍卖的成交价是374万英镑,当时折合600万美金。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由一匹唐三彩马保持了很长时间。

⑤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唐代人非常喜欢马。唐朝之所以重视马,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的血统有关。李世民骑术非常精湛,他把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之乐事,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相当于战车。可见,马在古代社会中,首先不是最重要的农业工具,而是最重要的军事工具,是军事力量的体现。唐三彩里有很多马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李白在著名的诗《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中的“五花马”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五花”,大概是指马脖子上漂亮的装饰,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马的珍爱。(有删改)

注释:①【赭色】红色、赤红色。

13.文章②-④段是从 三方面介绍唐三彩的。(3分)

14.第⑤段中,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意在说明什么?(2分)

答: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向是( )(2分)

A.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

B. 唐三彩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它包含陶器和瓷器。

C.我们对唐三彩认知的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

D.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的李唐王朝对马的喜欢和重视。

16.运用文中的相关知识,对下列链接材料中“这是一个大失误”作出合理解释。(2分)

过去由于我们认识的局限,在拍戏当中不太注意唐三彩这种道具的使用。早年看反映清朝乾隆时期社会状况的电视剧《红楼梦》,贾母的屋里摆着一件唐三彩,这是一个大失误。

 13.(3分)颜色、作用和品种、价值评价(价值认知、价值、对唐三彩的认知)(每空1分)  14.(2分)①马在唐朝很名贵,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②唐代人对马的珍爱。(每个要点1分)  15.B(2分)   16.(2分)答案示例: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乾隆时期,唐三彩是作为冥器使用的,人们认为它很不吉利,所以不可能摆在房间里。( “时间”和“作用”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10分)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  有删改)

1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14、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3分)
15 、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16、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649522465a40a62b.jpg]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我们为何“压不住火”

胡楚青

①近日,《新周刊》杂志一篇“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的封面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国人“烦躁情绪”的大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愤怒”确实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常态。

②在一项各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时间调查中,德国人为60秒,英国人为45秒,美国人为40秒,中国人最低,只有15秒。有数据统计,60%的开车者,都会因为等红灯、加塞等事情产生愤怒情绪,其中10%的人,甚至可被确诊为“路怒症”。不止中国人,“压不住火”其实成了全球人的困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需要接受“愤怒管理”的课程调养。到了购物旺季,国外商场甚至不得不动用愤怒管理专家来安抚那些暴脾气的客户。  

③愤怒,确实是普通人最不善于处理的一种情绪。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伯格市的愤怒化解研究所主任道尔·金特里博士曾统计过,每人每周会发怒两次,男人发怒的强度要大一些,女人每次发怒的时间要长一些。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教授的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

④“向来以隐忍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压不住火。”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生存压力成为人们易怒的根源;第二,价值观的破碎,让人们觉得未来无法把握,而曾经教导人们“温良、忍让”的传统文化,也面临消亡;第三,自然环境的缺失,钢筋水泥的围绕,使人们越来越不安;第四,缺少朋友、缺乏沟通,让坏脾气只能通过谩骂得以宣泄。  

⑤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很多人在“气得要命”时,感觉就像是有拳头在捶打自己的胸口。事实上,当你感到愤怒时,你全身的肌肉,你的脖子后的汗毛,你的血压,你的血糖水平,你的心率,你的呼吸频率,你的肠道,甚至你手指头的温度……都会发生反应。人生气时,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激素分泌都会增加,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⑥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还具有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由此,爱尔马甚至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他认为,虽然生气和长跑同样会造成人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但长跑是血压缓慢上升且心跳加快的过程,回落过程同样缓慢,生气则是瞬间上升,身体不好的人或老人,很容易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心肌梗死,还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心情烦乱等。这些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因素如果相互影响,会带来恶性循环,诱发疾病。

⑦除影响健康外,怒火还会使人的判断力降到零点,并严重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博士莱德福德·威廉姆斯花费毕生精力写出了畅销书《愤怒杀手》。他表示,负面情绪可能伤害工作和家庭关系,从而导致丧失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尊心。当我们在愤怒的情况下,会自以为是对威胁立即做出反应,“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我们看起来无比愚蠢。”  

15、从文中看,发怒对人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请你从三个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6、 第②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3分)

17、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愤怒的“怒”字,拆开来就是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说明在你生气时,心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  

1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发怒时的感受,并提出两条制怒方面的建议。 (3分) 

[c472e5167f7e5c1b.jpg]导致情绪失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1——13题:

(一)“雨”的内涵

雨,一种自然现象,表示从天空降落的水滴。

汉民族认为龙王是主管兴云布雨的神,但祈雨仪式并非统一,“晴天娃娃”是一种祈求止雨的布偶。在古中国,雨被认为一种很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雨又被称为“甘霖、甘澍”,24节气中有“谷雨”一节气。人们也可以根据雨前的变化判断雨的来临。有俗话:“燕子低飞麻雀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穿裙山带帽,就是大雨要来到。”

细雨可以使人温馨(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也可以使人感伤(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豪雨却常常令人感到绝望。

关于雨有许多相关的文化。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雨”命名,如巴金的小说《雨》,郁达夫的散文《雨》,还有阿根廷电影《雨》。

(二)“雨”的好处

1. 雨,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

2. 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

3. 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

4. 下雨利于水库蓄水,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

5. 下雨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

6. 雨能冲走地面垃圾,稀释有毒物质,净化环境。

(三)“雨”的坏处

1. 雨水泛滥会影响植物生长,抑止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致其死亡。

2.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会出现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百物获潮霉烂。

3. 雷阵雨来时,往往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掀翻屋顶吹倒墙,易引发安全事故。

4. 持续的雨天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觉得烦闷、压抑。

5. 雨水泛滥会导致交通堵塞,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6. 雨天路滑,交通混乱,易造成车祸。

7. 雨会把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地下水,从而污染地下水。

(四)大雨就是动员令

从2012年7月21日上午10点起,一场强降雨袭击京城。到22日早晨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这是1951年北京有气象监测历史以来遭遇的最强降水。

  大雨来得并非全无征兆。冷暖气流汇聚,气象部门提前预测了这场强降雨。市防汛办20日前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的通知》,要求各指挥部提前部署,主动应对。然而大雨来势之猛、之急,降水量之大为61年来所仅有,尽管早有防范,它还是对北京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系统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山洪暴发,道路阻断,航班取消,立交桥被淹没,山区群众被困屋顶,市区上班族被困下班途中……大雨就是动员令,一场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行动全城展开。

  一天之内,气象预警连发六个,应急响应连升三次。市委书记__主持召开抢险调度视频会,市委班子成员分赴各处指挥救援抢险。政府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公安消防部门通过微博接警和救援,交通卫生部门发布安全提示。消防局投入7400多名官兵,奔赴各救援现场。交管部门启动最高出勤方案,7000名交警全部上路。在车流集中的重点道路和主要路口,在大水淹没地面的路段和桥洞下,每一处都有交警指挥车流,疏导交通。在雨量集中的门头沟地区,民警先是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离开危险地带,后来又与消防官兵一起涉水营救被困群众。“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燕山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救出50名被困群众后不幸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和忘我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很多普通市民也走上街头,加入了保卫家园、救助同胞的会战。雨水冲刷,井盖失落,环卫工人以身体为标杆,警示过往行人避让危险。还有那些开着私家车上街接送滞留市民的志愿者,那些打开家门把陌生人迎进来热情招待的好心人……北京人用行动书写着大爱,用真心诠释着北京精神。

  一场大雨把北京短暂地变成了“水城”。正像北京市委书记__说的,“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当天灾再次降临时,我们既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又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大雨就不可能再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严重的伤害。

­­——摘自《作文合唱团》第9期

11. 阅读上述几则材料,请你列举“‘雨’的好处”和“‘雨’的坏处”各两条。(不能从材料二、三中摘抄)(4分)

12. 任何事情都要其两面性,利与弊总是密切关联的。自然界的雨也是如此。有人认为雨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雨弊大于利。请对此谈谈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的阐述。(3分)

13. 大自然的风雨,我们能经常见到。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会经历风风雨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风雨的理解和感悟。(4分)

11. 坏处:①给人类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②洪涝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③会腐蚀文物古迹和建筑物。④使道路泥泞,不方便出行。

好处:①能营造温馨浪漫的气氛。②可以留住贵客。③下雨可以节约资源。

12. ①我认为雨利大于弊。因为雨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雨水,有了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瑰丽多彩,有了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滋润甘甜。

②我认为雨弊大于利。因为过度的雨水给人类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雨多路滑,既阻碍交通,又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泛滥的雨水如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甚至给人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13.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要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决心和勇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8分)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汉代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后来,一种叫“胡床”的坐具从北方传了进来。当时汉族人席地而坐,见到游牧大哥翻身下马,从马背上取下一个东西,坐在屁股底下,甚是奇怪。因其无汉名,就把马背上扎捆的东西称为马扎或胡床。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17.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3分)
18.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9.第⑤段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20﹒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4分)

16.交代了椅子出现的历史和由来,引出说明话题,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7.(1)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

(2)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3)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18.举例子(也可增加:作比较)具体清晰地说明了椅子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19. 不能,“可能”表示猜测,并不十分肯定,删去后过于绝对(或: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题目。(11分)

死海不死

(1)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3)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4)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5)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__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6)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七十五公里,东西宽五至十六公里,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7)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8)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16、联系课文内容,指出下列句中“死”的不同含义。(3分)

(1)“海不”;①

(2)“那时,死海真的要了”

17、文章第三段引用传说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文中第六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死海的成因?(3分)

19、本文运用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2分)

[7513a780ea6ac27d.jpg]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10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 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 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 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 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3、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4分)

14.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3分)

15.“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3分)

[1ff026111dbf70af.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