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2分)
“神七”技术设计揭秘
①在神舟飞船原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神舟七号根据航天员开展太空行走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动,各种试验达80多项。
②飞船轨道舱具备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长9.19米,总重近8吨,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与以往不同的是,“神五”和“神六”的轨道舱仅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进行。按照计划,“神七”飞行时,航天员将从这个舱进入太空。因此,它增加了作为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解释说,其原理类似于潜水艇的闸门装置,通过泄压和复压过程实现空间环境和飞船载人环境的过渡。
③泄复压设备组件安装在轨道舱前端,由5支__气瓶和管路、阀门等组成。泄压不能过快,必须循序渐进,与此同时航天员也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航天员在穿航天服时吸纯氧,用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置换血液里的氮,这样再减压就安全了。与出舱过程相反,航天员从太空回到飞船内,则需要经历一个“复压”步骤----将舱内的气压从“零”恢复到一个大气压状态。“神七”飞天前,在地面做了将近百项试验,保障气闸舱特性能状态比较稳定,从而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出舱任务。
④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轨道舱的装潢上颇下工夫。每个航天员的坐椅都是量体特制,舱内色彩搭配柔和,让航天曼有“家”的感觉。
⑤飞船有效载荷增加。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拍楠说,从“神五”搭载-位航航天员,到“神六”两名航天员,再到“神七”满载三人.这不仅仅走简单的人数增多,还意味着飞船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的相应增加。比如携带更多的食品、水等消耗品,提高供气、供氧的流量,等等。
⑥更重要的是,围绕出舱活动,飞船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元器件,包括泄复压设备、两套舱外航天服、数据话音传输设备以及其他舱栽设备等。
⑦为了避免生活物品及仪器过多占用航天员活动空间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设计,科学布置轨道舱的格局,将必要的设备尽量集中摆放,或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空间使用率,将航天员活动空间保持在7立方米以上。
⑧飞船首次安装中继卫星终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前两次载人飞行相比,飞船推进舱外部多了一个银色的小装置,这就是中继卫星的终端天线。据神舟七号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介绍,我国于今年4月成功发射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这颗卫星已在神舟七号飞行中首次应用。
18.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分)
19.与“神五”“神六”相比,“神七”在设计上进行了哪些改动?(6分)
答:
20.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__ 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 __
(3分)
2l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 ____(1分)
18.“神七”在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动。(2分)
19.①飞船轨道舱具备气闸舱的功能:②在轨道舱的装潢上,让航天员有“家”的感觉;③飞船有效载荷增加;④飞船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元器件;⑤提高了轨道舱的空间使用率;⑥飞船首次安装中继卫星终端。(6分)
20.作比较;(】分)说明“神七”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有所增加。(2分)
21.逻辑顺序。(1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2010年第5期《百科知识》,略有删改)
17.选文标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链接材料: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
17.打比方(1分) 形象地说明植物可以预报天气的特点。 (2分)
18.A(2分)
19.不能调换。②至⑥段介绍说明植物能预报阴雨,⑦段起介绍说明植物能预报温
度。这样安排符合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3分)
20.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
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 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振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 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 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O..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飞行生物或游水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__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B.科学研究表明,空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的运动并不完全是自由的。
C.海豚的形体要比蜂鸟大得多,但它们的运动常数却都落在0. 2~0.4之间。
D.美国军方研制出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机密要塞进行刺探。
18.第③④两段运用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4分)
19.第⑤段中加点词“不仅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0.神秘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2分)
17.D【解析】D项中“研制出”说法错误,原文是“已经着手研制”,意思是还没研制出。
18.举例子 列数字 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
【解析】仔细阅读第③④段,再通过自己对说明方法的积累,根据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性对照判断,如“比如”一词,是举例子的标志;又如“10厘米”“50米/秒”“0.2—0.4”等数值可判断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9.不能,因为“不仅仅”说明不是唯一,表明运动常数落在0.2-0.4之间是有规律的,去掉后就变成巧合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阅读文章,寻找相关段落,从程度、轻重等方面理解加点的词语,再看删掉后与原文在内容上比较有何区别。
20.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其曾经具有的运动速度;还锯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
【解析】找到⑥⑦两段,结令相关语句分析、提炼、归纳即可。
地沟油,如何“变废为宝”
①地沟油,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不法商贩对其进行加工,使其摇身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他们每天从下水道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一旦食用“地沟油”,它会破坏人们的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给人们的身心都带来极大伤害。
②“地沟油”回流餐桌是一件令人伤透脑筋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③如何“变废为宝”呢?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从废弃的动植物油中成功提炼出了生物柴油,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产业化。据专家介绍,地沟油加入反应罐后,通过一种微酸性催化剂技术,使得其醇解和酯化可同时进行,反应速度也明显加快。另外,通过一种金属盐处理剂,解决了利用废旧动植物油脂生产柴油残留酸值高的关键问题。这两项关键技术可以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使得生物柴油从实验室走进了生产车间。这种燃料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有良好的环保性,柴油车使用后排放的尾气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也大大降低。技术人员在研究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课题过程中,发现如何从隔油池垃圾中提炼出废弃油脂是阻碍课题发展的一个难关。经过对地沟油特性的研究,技术人员在模糊数学与生物化学指导下,开发出零能耗、零污染的绿色隔油池垃圾处理装置。
④“地沟油”变身航空油。从2011年9月开始,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将实现新的突破,他们要对炒菜用过的油进行加工,为飞机提供燃料。植物油如何转变成飞行燃油?SkyNRG公司采用了“加氢可再生飞行燃料”技术。先将植物油进行脱氧处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有机化学过程,关键一步是进行加氢裂化,在持续的氢气压力作用下,分子间碳键被破坏,生成较小的碳氢化合物,其产物就是不饱和烃,此时,就已经是接近燃料了,然后再进行“异构化”,即将化学物质的自身组成结构进行改变,真正成为所需要的“可再生飞行燃料”。根据荷航的声明,航空公司无需对飞机引擎做任何改动,就可以使用“地沟油”燃料。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10月7日报道,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7日成功推出了首个由英国机场始发的“地沟油航班”。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飞机一个引擎的燃料中加入了50%的“氢酯和脂肪酸”,它是由厨房废油加工制成的,也就是俗称的“地沟油”。
⑤国外对待地沟油的有效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在日本,地沟油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政府。政府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垃圾车的燃料。因为政府购买地沟油的价格高于无良厂商所能承受的价格,因此厂商无利可图自然放弃收购;同时垃圾车所需油料的购买价,又大大高于政府收购地沟油的价格,这样政府和回收公司得到双赢,环境受到保护,老百姓也不用担心会吃到地沟油了。在美国,废弃的植物油经过处理后可以转化为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在英国,每年大概产生22.5万吨废弃食用油,这些废油去向十分透明,主要用于燃料及绿色发电行业。
⑥不过,因为生物燃料成本高,像“地沟油航班”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因生物燃料的原料供应不足而止步于此,各界颇多猜测。地沟油如何变废为宝,除了政府的有效干预,还需要科研人员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根据网上相关资料编写,题目为编者所加)
5.请根据文中的相关说明,给“地沟油”下一个定义。(3分)
6.从全文来看,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3分)
7.卓越公司从废弃的动植物油中成功提炼出生物柴油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两项关键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8.文中在介绍地沟油变身航空油时,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作用。(4分)
9.第④段“此时,就已经是接近燃料了”一句中,“接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加氢可再生飞行燃料”技术的关键步骤。(3分)
5.地沟油,原指长年累月积存在下水道里的生活用油的残留,现指不法商贩经过提炼加工,使其重返餐桌,对人们身体极具危害的垃圾油。(其两层含义各占1分,对人们身体的危害1分)6.从全文来看,对地沟油“变废为宝”的介绍是行文重点,第①段简述地沟油的产生及危害,这是其“废”的一面,旨在引出下文;同时也是从公众熟知的食品安全角度入手,易于引起读者兴趣。(内容要点齐全2分,语言得体流畅1分)7.(1)通过一种微酸性催化剂技术,使得其醇解和酯化可同时进行;(2)通过一种金属盐处理剂,解决了利用废旧动植物油脂生产柴油残留酸值高的关键问题。(两点,各2分)8.举例子。(2分)先举荷航“变废为宝”的技术研发的例子,意在说明植物油转变为飞行燃油的过程(1分);再举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地沟油航班”首航的例子,用实例说明地沟油变废为宝的可操作性(1分)。 9.不能。(1分)“接近”形象地说明了废弃植物油经过处理后与燃料很相似,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燃料(1分);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相符,这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10.先将植物油进行脱氧处理,然后进行加氢裂化,最后进行“异构化”。(三个步骤各1分;直接抄录原句不给分,语言不简洁酌情扣分)
“天宫一号”的云端科技
王令朝
①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一号”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技术秘密呢?
②专家指出,一艘合格的航天飞船至少要具备舱段连接和分离、调姿和制动、升力控制、防热和回收着陆5项技术,才能完成其最基本的飞行任务,“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则更要担负与后续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自动对接的试验任务,这种无人交会自动对接也是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最复杂的技术要求。人们在地面上究竟如何才能实施对“天宫一号”的控制操纵呢?这就要依靠无线电波的宇宙通信。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无线电波信号的这双无形之手,把控制操纵“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自动对接的所有指令精准地发送给它们,以完成无人自动对接。
③这种宇宙通信与我们平时使用的手机等无线通信有所不同。因为无线电波信号从地球发射到诸如“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太空探测器,对方能够接收到的功率仅仅为发射功率的2千万分之一,它微弱到只相当于一片雪花落到地面上的能量,甚至连一个耗电极小的发光指示灯也点不亮。为此,中国电信人在我国航天工程起步阶段就开始一路“攻城拔寨”,定位、放大、中继、转发、接收、抗干扰……攻克了宇宙通信一系列关键技术。
④据有关部门透露,自200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着手制定“天宫一号”的宇宙通信系统方案。与此同时,国家无线电管理局还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一系列有关卫星通信网络的协调工作,为“天宫一号”空间站通信联络畅通“保驾护航”。
⑤“天宫一号”从发射、入轨直至运行都将经受极其严酷的空间环境影响,不言而喻,哪怕是任何一个细小的部件或环节发生故障或损毁,都会给“天宫一号”带来灾难性打击。
⑥也许你想不到,一种几乎覆盖“天宫一号”全身、能承受近200℃温差的特殊润滑材料成了确保太阳帆板机构顺利打开和保持在轨正常运行的“护身符”;这种科技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研制出的黏合剂奇妙无比,它不仅能耐高温、低温,韧性高,固化快和寿命长,而且能将任何两种分离材料牢牢连在一起;一种铝锂合金新材料居然使“天宫一号”舱段“瘦身”10%;即使是火箭外壳涂层和“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的涂料配方也是历经“千锤百炼”而成的……
⑦“天宫一号”的升空,标志着我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对接技术的国家,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科技已具备步入“云端科技”的能力。中央__九位常委破天荒地全体出动观看发射情况以及军方高度深入参与的消息,一时间更是引发了全球新闻界竞相评论的热潮,这其中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玄机?
⑧资料显示,这种“云端科技”与军事技术密切相关。正如加拿大一家媒体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指出:“天宫一号”实际上就是一架太空战斗机,一旦它装载的是核弹头,便能在全球内实施准确无误的核打击……难怪包括美国等国家在“天宫一号”项目一开始就密切监控动向。发射成功后,各国媒体更是众说纷纭。然而,这一切都无法诋毁和改变我国航天技术进步的成就。
(选自《知识窗》,有删节)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3分)(1)鲜为人知( )(2)浑身解数( )(3)诋毁( )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4分)(1)“天宫一号”的升空,标志着我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对接技术的国家。(2)中共__九位常委破天荒地全体出动观看发射情况以及军方高度深入参与的消息,一时间更是引发了全球新闻界竞相评论的热潮。
10.请选出本文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 )(3分)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C.空间顺序
11.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具体说明。(3分)
12.“天宫一号”特有的黏合剂有什么优点?(3分)
13.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请你结合“天宫一号”升空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4分)
8.xiǎn(很少) xiè(手段、本事) dǐ(骂,说坏话) 9.(1)不行。因为“将”表示将要、马上,但不是“已经”,如果删掉就会使句意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不行。因为“破天荒”地表示“第一次”,删掉,就表明中共__九位常委全体出动观看发射已经不是第一回,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B 11.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作用:打比方与列数字具体形象地说明太空探测器接收到地球无线电波信号的功率极小;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天宫一号”宇宙通信所采用的高科技手段之精准、非凡。 12.它不仅能耐高温、低温,韧性高,固化快和寿命长,而且能将任何两种分离材料牢牢连在一起。13.示例:科技的飞速发展,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既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新成就,也长了所有中国人的志气。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它的有效利用会带给我国航空以及更多领域质的飞跃,前景一片光明。但它同时也是一架太空战斗机,一旦装载核弹头,便能在全球内实施准确无误的核打击,如果被不当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放线菌
石无鱼
你或许想不到,土壤不仅可用于生长植物,也是数量和种类繁多的细菌的“家园”。其中有一类细菌,如果你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它们与众不同:别的细菌多数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它的身体通过长出大量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凑近时,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顽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们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孢子有厚厚的一层孢子壁,可以保护它在缺水时也不至于受损害。原来的放线菌渐渐枯死了,但留下一个个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这种小小的微生物也许它在你一生的某一时刻曾救过你的命,因为放线菌是一座生产抗生素的宝库。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是由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的。弗莱明是个“懒人”,经常做完实验连器皿也不洗刷。1928年临近暑假,弗莱明在做培养葡萄球菌的实验,还没得出结果就度假去了。等度完假回来他发现在细菌培养器皿上长了许多霉菌,而霉菌周围的细菌纷纷死亡,只留下一个个白斑。他意识到,霉菌也许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把原来培养皿上的细菌杀死了。
现在我们把一种微生物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抗生现象”,那种能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叫“抗生素”。可以说,抗生素就是细菌之间进行战争的“生化武器”。霉菌就是靠着一种叫青霉素的化学物质杀死葡萄球菌的。但是,青霉素并不是万能药,它只能杀死有限的几种细菌,比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而对于像肺结核等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肆虐流行的疾病,却依然无能为力。
1945年,美国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宣布其实验室发现了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对治疗肺结核病有特效。而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丝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时至今天,人类大约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放线菌有种类多、繁殖快、生产抗生素产量高等优点。这些抗生素不仅能防治人类和动物的疾病,许多还能防治植物的疾病。即使现在,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已经明显显现出来,但当我们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病菌时,大多数时候恐怕还是要到放线菌中去寻找特效药,也就是寻找新的抗生素。
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其实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4.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放线菌”下定义。(2分)
15.结合全文,说说放线菌有哪些作用。(3分)
16.“那些丝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即使现在,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已经明显显现出来,但当我们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病菌时,大多数时候恐怕还是要到放线菌中去寻找特效药……”句中“大多数”时候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4.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的、丝状的、能放出一种带有土腥气的化学物质的细菌。15.生产抗生素的宝库;制造味精;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材料。16.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放线菌的奇形怪状。17.不能去掉。“大多数时候”表示绝大部分,说明特效药主要到放线菌中去找,体现了放线菌的重要性,语言准确;如去掉“大多数时候”就不能体现这一点。
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3、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4、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5、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6、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3、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4、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5、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6、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超级网银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12.第③段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4分)
1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⑦段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3分)
(四)
[f5892c5909effbef.jpg]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⑴目前,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据调查,大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⑵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⑶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连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⑷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⑸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10、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2分)
11、第⑴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4分)
12、第⑶段划线句子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565c6423cff0c2.gif]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节选)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⑩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
5.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风筝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A.风筝的传说与风筝的起源
B.北京风筝的发展过程
C.曹氏风筝的制作流程
D.曹氏风筝的特点
6.整合全文信息,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筝是汉朝的韩信发明的,在楚汉垓下之战时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B. 曹氏风筝的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大工艺。
C.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放风筝已经成为清明节时的一种民俗活动。
D.曹氏风筝以沙燕居多,不仅形似,更求神似。
7.下面的说法与文本内容不吻合的一项是
A.清代高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是风筝。
B.风筝起源我国战国时期,据说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C.明清时北京人制作风筝的技术很娴熟、精巧,其中“曹氏风筝”是指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制作的风筝,在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更独特。
D.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据说汉朝大将军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5.B 6. C 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