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语段回答10——15题(12分)

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⑶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⑷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⑸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⑹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0、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1分)

11、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式。(2分)

12、第三句中“寂寞”一词的意思是什么?(2分)

13、第四句中“这是不足取的”中“这”是指 。(2分)

14、根据文段内容,请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什么?(2分)

15、举例说明本段使用的说明方法。(3分)(至少3种)

10、第一句话 11、逻辑;总分 12、单调,枯燥 13、修剪得像……道旁树。 14、只求对称、整齐,而缺乏变化的画面是不美丽的。 15 、说明方法有:作比较、打比方、摹状、举例子。例子略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

①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②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纳系统探测到。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③“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12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 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④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⑤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14. “52赫兹”是孤独的吗?为什么?(3分)

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52赫兹”每天唱歌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B.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它肯定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C.“52赫兹”很容易被声纳系统长期追踪,相比之下,其他的鲸群只能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追踪,个体之间很难区别。

D.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都在慢慢消失。

17.请根据文意并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你由“52赫兹”及相关信息而生发的认识和感悟。(3分)

材料一: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压载水,且人类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材料二:日本有400余年商业捕鲸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对鲸鱼的屠杀,从每年的9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鱼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

14.是的。“52赫兹”的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它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 “52赫兹”的行踪与任何已知鲸群的运动规律都没有显著联系。(3 分,判断1分,分析2分)

15.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鲸歌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2分,说明方法1 分,表达作用1分)

16.C (3分)

17.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且存在大量的捕食活动,鲸鱼濒临灭绝。我们应保护、善待鲸鱼,能一直有鲸歌相伴。(3分,联系材料2分,结合文本1分) 

阅读《会“舞蹈”的听力毛细胞》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6题(7分)

①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里曾上演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明星表演家”不是人,而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被放大许多倍的一个毛细胞,是从一只牛蛙耳朵里取出来的,细胞的顶部有一簇明显的细细的纤毛。研究人员给这位不同寻常的“舞蹈演员”配乐,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到斯特劳斯的曲子再到披头士合唱队的音乐。

②各种音乐声此起彼伏,电子放大器将音乐声转换成一根细小的玻璃探针的震动,

用来刺激这个毛细胞,模仿耳朵受到的正常声音刺激。毛细胞顶部的纤毛或者在高音调的小提琴声中轻轻颤动,或者在震耳的锣钹鼓声中向一边歪倒,或者在摇滚乐的

声浪中弯腰萎缩,像一株遭遇飓风的小树。

③毛细胞上纤毛的“舞蹈表演”告诉我们,听力细胞上的纤毛在听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纤毛会随着声波的机械振动而颤动,机械振动产生的声波以不同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表示出不同的声音信息,听觉神经将这些信息送到大脑皮层的听力区域,大脑在瞬时之间对各种声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无论是音乐声、水龙头的滴水声,还是我们周围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④毛细胞所起的作用很像是一种小型天线,过去人们一直猜测这种细胞在听力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在医学临床诊断中已经得到了证明,许多人的听力受损都与毛细胞损伤有关。

⑤人类耳蜗中只有16000个毛细胞,相比之下,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达到1亿个,所以听力细胞是非常珍贵的。噪声环境对听力细胞的损害非常大,如手提电钻的重击声,车辆的尖啸声,以及重金属摇滚乐声等都对听力细胞有极大的杀伤力。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听力损伤,如长期置身于噪声环境中,疾病,遗传因素,年老(人到了65岁以后一般都会丧失40%的听力)等,听力细胞一旦受损是无法再生的。

⑥研究人员多年来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听力毛细胞的活动情况,他们发现听力毛细胞有着两种与众不同的特性,即极度的敏感性和极快的速度。经过数千次的实验,研究人员已得出结论,听力毛细胞极其敏感。将听力毛细胞顶端的纤毛移动一个原子的位置,细胞就会有所反应。这种极短距离的移动,只能由极低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引起,这种移动就好比将巴黎艾菲尔铁塔的顶端移动2.5厘米那样微不足道。

⑦研究人员同时还发现,听力毛细胞的反应速度极快。听力毛细胞每秒钟能够“开”“关”2万次,有些动物的听力细胞甚至更为惊人,如蝙蝠和鲸,它们每秒钟分辨各种声音的次数可达20万次。

⑧相比之下,眼睛中的感光细胞就要慢得多了,比如,当你在看电影时,屏幕上图像每秒钟虽然只换24次,但你的眼睛会认为它们是连续发生的,每秒钟处理2万次的听力系统与我们的视觉处理能力相比要快1000倍。 (摘自《大自然探索》)

14、仔细阅读⑤—⑧段,说说听力毛细胞有哪些特征。(2分)

答:

15、第⑥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

答:

16、听力毛细胞一旦受损是无法再生的。请你结合文章的介绍,说说人类应如何避免听力毛细胞受损。(3分)

答:

14、毛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容易受损,无法再生;有极度的敏感性;有极快的速度。(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5、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听力毛细胞的极度的敏感性。

(2分。意对即可)

16、文章中说长期置身于噪声环境中,疾病,遗传因素,年老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听力毛细胞的受损,所以我们应避开噪声环境,如不在建筑工地、车辆密集地区长时间逗留,不长时间听摇滚乐,患病以后及时就医等,以减少对听力毛细胞的损伤,保护我们的听力。 (3分。其中结合文章内容1分,具体注意事项2分。能结合文章且见解合理即可)

水是最好的药

①我们对水了解很多,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水在身体内的运行,会惊讶地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②人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占体重的75%。正因为如此,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

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可这些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中,还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由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从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比如腰疼痛,颈椎疼痛,消化道产生溃疡,血压升高;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③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复杂到连自己都稀里糊涂的地步,身体缺水不仅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患病信号。此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

(节选自《水是最好的药》)

12.第②段中划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3. 第②段中加点词“约”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

[9eefeee64f238cc6.gif]

今天你“微博”了吗

①微博出现于 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选自《读者》2011 年第 11 期,有删改)

12.微博的用途有哪些?(2分)

答:

13.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cbf1c8597d16c71f.gif]

13.(2分)不能,因为微博还有其他用途,若删去过于绝对,这样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假如没有灰尘(12分)

①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它们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③有趣的是,尘粒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④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温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3、第①段中体现这篇说明文说明中心的是哪一句话? (2分)

14、本文第②③④段分别抓住灰尘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的?(3分)

15、“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6、根据第④段内容,说说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会受到哪些不良的影响。(4分)

13、(2分)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14、(3分)反射光线(1分);能反射紫、蓝、青三色光(1分);吸湿性能(1分)  

 15、(3分)不能。“一般”表明通常情况(1分),说明灰尘颗粒的直径通常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并不排除特殊情况(1分),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6、(4分)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的(1分);气候不能调节(1分);地球上的水将会干涸,生物无法生存(1分);某些自然景色不会存在(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1分)

与风相识

①风似乎极易理解:始于空气的流动。然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却使得风的色彩扑朔迷离了。

②四月之风,柔柔拂面,这是春风,又叫清明风;八月之风染黄了稻禾,这是秋风,又称裂叶风。西风飒然而至,按照《易经》的理论,叫少女风,东北风携着雨意,又称少男风。

③ 无风的自然界仿佛失去了呼吸吐纳,失去了动态之美。“光风转惠泛崇兰”,显出绰约风采;“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让静谧顿生飘洒。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嵩峰云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

④有时,风简直与人情感相通:“大风起兮云飞扬”,其威猛足以夸日月敛容;“风萧萧兮易水寒”,风为壮士长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风有田园老翁般的祥和和安静……

⑤不过风还有它的另一面。

⑥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在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在异常情况下,又是一种致病的因素。

⑦风的人格化常常含义隽永:“松柏有霜探;风泉无俗声”,风有了贤士君子的品位。楚国人宋玉写过一篇有名的《风赋》,风有了性别:且“雄风”是“大王之风”,“雌风”则是“庶人之风”。他赋予了风阶级性。“风起于青萍之末”,此为宋玉惊人之笔,让人浮想联翩。于是,又有了世风、并风、乡风、边风……

⑧一部《诗经》采十五国风,“国风”凡160篇,代表了民间之音,而与“雅”“颂”中的贵族之音,庙堂之音相区别。

⑨进而,社会之风,又成为治世之良鉴。社会之风具有自然之风的某些特点。自然之风在海洋大漠,在山岳峰峦,在婀娜柳浪松涛之间。社会之风则在闹市高楼、灯红酒绿,在民间市井、街谈巷议,在邻闻乡曲人居之处。譬如某种时尚,某种审美观,某种价值取向。甚至某种生活方式,某种服饰,流传开来,蔚成风气。有一首汉代民谣,写模仿成风,让人忍俊不禁:“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看来,风气的导向是很有力量的。

⑩社会之风当然有有益之风,也有有害之风。惟愿是好风,便风催桃李,万紫千红,满目春色。倘若是其他什么风,诸如骄奢之风,贿赂之风,以及种种不良之风,轻者,人为之濡染;重者,风行云卷,推波助澜,殃及社会。

⑪与风相识,不无裨益。

2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约( ) 婆( ) 静( ) 染( )

22.第⑤段在文章结构上起的作用是___ _。(2分)

23.仿照第⑦段最后几个词,写出三个你所知道的同一类的词。(本文使用过的除外)

答; 。(3分)

24.下面各句加点的“风”,其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时,简直与人情感相通B.一部《诗经》采十五国

C.有田园老翁般的祥和安静D.吹面不寒杨柳

25.关注社会生活,你一定会发现许多“有益之风,造福社会”的事例,请概述一例。(2分)

答:                                 

 21.(2分)chuò suō  mì  rú

    22.(2分)过渡或承上启下

    23.(3分)例:新风、文风、学风、隶风、枝风(仿写的对象必须是社会之风)

    24.(2分)B

  25.(2分)要点:写出一种有益的风气,船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0题。(9分)

①所谓“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地带,在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海水突然出现增暖的现象。“厄尔尼诺”不仅给南美海岸附近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也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洪水、暴风雷、旱灾等。早在20世纪,一些科学家就发现,伴随着热带地区的火山爆发,在赤道太平洋一带常常会出现周期性的“厄尔尼诺”现象。但是近100年间人们掌握的仅仅是一些相关的数据,没有充分的证据解释两种现象之闻的关系。

②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似乎解决了这个悬疑。科学家通过对极地岩心和其他气候现 象的研究,推断出“厄尔尼诺”气候急剧变化的时间,然后将这些时间记录与1649年以来记录在案的热带地区火山爆发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有近一半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热带火山喷发之后,每当有一次火山爆发,当年冬天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就会增加一倍。

③研究表明,当位于热带地区的火山喷发时,它喷发出来的悬浮微粒散射到大气的平流层中,并随着平流层扩散到北半球和南半球,这些悬浮微粒阻挡了部分太阳光,因此一定程度上冷却了地球的大气层。同时这种冷却又改变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极有可能导致热水集中在太平洋中心部位,继而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18.文章开头用下定义的方法介绍了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请写出构成“厄尔尼诺一现象的三要素;_____ 。(3分)

19、文中加横线的“这个悬疑”指的是什么? (4分)

答:

20.第②段和第③段用加点的词“似乎”“极有可能”,表明对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原因的研究 。(2分)

18.(3分)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地带    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    海水突然增暖

    19.(4分)热带地区的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有无关系。(答。伴随着热带

    地区的火山爆发,在太平洋一带常常会出现周期性的“厄尔尼诺”现象   得2分,

    答:热带地区的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谱现象的关系得3分

    20.(2分)还没有定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1分)

①在气象学上,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系统。世界上每年因受台风影响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十分严重的。闪电(雷暴)对人类的威胁,也能使人“谈雷色变”!去年夏天,美国总共有3200多人死于雷击;我国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数字,但估计不会低于美国。去年6月26日下午两点左右,在浙江省临海市的杜桥镇某地,一个炸雷就击倒30个人,其中11人当场死亡,另外19人在送医院抢救过程中又相继死去6人。

②在我国,每年的5月~10月是东南沿海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这一时期,内陆地区雷击也较多发。

③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会怎样呢?

④科学家说,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球水荒就会更加严重。而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却为人类提供(送来)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能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25%.30%!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⑤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会更不均匀。赤道地区太阳光强度大。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就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

⑥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 3℃~4℃,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并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食物来源。

⑦如果没有闪电,科学家说,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茵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

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统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10万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另外,大气中还含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稀硝酸,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而“合成”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20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文章有删改)

15.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归纳概括台风的作用。(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1) (2) (3)

16.作为“清洁工”,闪电做了哪些工作?(每点不超过15个字)(2分)

(1) (2)

17.“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一句中的“巨大”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8.阅读本文后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19.“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5月23日16时34分,重庆开县叉和镇兴业村小学遭遇雷击,造成兴业村小学四、六年级学生7人死亡,19人重伤,20人轻伤。”现在请你给大家介绍一条防雷小知识。(2分)

答:

    15.(3分) ①送来谈水 ( 减轻水荒)

            ②均匀冷热

            ③有利藻类繁殖

    16.(2分〉①把氧气激变成臭氧,吸收宇宙射线。

            ②杀死大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

    17.(2分) 不能删去。文中说每年“合成”氮肥20亿吨,产量相当大,用“巨大”才能表现其特点。删去就体现不出这一点了。

    18.(2 分)示例 : (1)任何事物都既有利也有弊,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趋利避害。

                   (2) 自然是伟大的,要与之和谐相处。

                   (3) 只有认识自然,才能合理利用。

19.(2分)示例 :(1)尽量躲入建筑物内,室内门窗要关好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器及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带电设备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从事水上运动,远离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10)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①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人均水资源量

2 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对照该标准,目前世界上缺水的国家多达100多个。其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以上。而在我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l8个。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其中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

就是这些有限的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20世纪末爆发了著名的雅河污染和太湖污染事件,不久前太湖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藻”大战,巢湖、青海湖都不同程度地重复了太湖的灾难。古人笔下“春水碧于天”的情景已然不见,家住水乡无水吃,以往的清清碧波,现在鱼虾绝迹,臭气熏天。

③水污染,导致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④饮用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类型可分为 三大类。生物污染主要指细菌、藻类、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水体受其污染,就会传播各种疾病,比如伤寒、腹泻、痢疾、霍乱等;无机污染主要是指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化学污染,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铅、汞、铬以及氰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最可怕的是有机污染,这也是当前饮水安全的最大隐患,其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农业污染、人类日常生活的垃圾污染等。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或自来水净化工艺、技术达不到标准等原因,部分污染物得以大摇大摆地进入人体,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⑤这些被污染的水体,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威胁着 国民的健康。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统计,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委和卫生部等l3部委联合发文指出:全国97‰的人正在饮用有害的污染水,其中 有7亿人饮用水大肠杆菌超标,3亿人饮用水含铁量超标,1.7 亿人饮用水受到有机物的污染,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0.7亿人饮用高氟水,0.5亿人不得不饮用高硝酸盐水,全国35个重点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基本符合卫生标准。据调查:饮水引起的传染病要占全国传染病的80%左右。

⑥另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和2001年淡水资源会议透露:饮用水污染可导致肿瘤、癌症、心脏血管硬化、肝病、肾病、结石、致畸、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等疾病的发生。而据联合国资料,2000年底,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24亿人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水和卫生有关的疾病。

⑦可见,饮用水污染是世界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上善若水”、“洪水猛兽”都是人类对水的深刻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覆舟之祸,将是人类的毁灭。因此,迎接饮用水污染的挑战,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有删改)

17.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2分)

A.证饮用水安全,人民健康优先 B.水与健康

C.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D.用水污染日渐加剧

18.填空。(4分)

(1)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饮用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类型可分为 三大类。

19.第⑤段画线句说明了什么?(2分)

20.根据第⑦段中画线句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分)

17.D

18.(1)承上启下;(2)生物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

19.准确说明了我国饮用水污染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

20.水是人类的生存之需,而饮用水污染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