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 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有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额中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 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浦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迷雾的虞美人,特意 ,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 了新的品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选
8.以下词语从原文抽取出来,请将它们恢复到原文的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栽培 显示 增添 培养
B.培养 栽培 增添 显示
C.显示 栽培 培养 增添
D.增添 显示 培养 栽培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3分)
A.下定义B.打比方C. 举例子D.引用说明
10. 这段文字行文眉目清楚,以设问句式起,紧接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样的结构方式是( )(3分)
A. 分总关系B. 并列关系C. 总分总关系 D. 总分关系
11. 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3分)
A.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B.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
C. 人工选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D.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2.“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 )(3分)
A.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是有它的物质基础。
B.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C.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有它生理上的需要。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8. C 9. C 10. D 11. A 12. D
看云识天气 (11分)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④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段采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请用||为本段文字划分层次。(2分)
2.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用原句回答)(2分)
3.第二句是紧扣天上的云 “ 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明的,第三句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明的。 (2分)
4.本段使用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它的好处是?(3分)
5.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2分)
1: 总分总 ①||②③||④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4:打比方,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不能,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会说今天气候怎么样。合肥的气候怎么样?表示长期的,规律性的状态。合肥的天气怎么样?表示短期的状态。气候范围大于大气。
阅读《面粉增白剂的废存之争》一文,回答12-14题。(10分)
①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在面粉加工过程中,小麦的糊粉层所含的类胡萝卜素要远比麦心胚乳内的含量高得多,导致色泽不佳。添加了增白剂后,可以氧化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提高面粉的白度,使得面粉加工设备水平不再成为影响面粉色泽的唯一因素,因此可以使小麦在加工同一等级面粉方面相对提高了出粉率,这既能提高面粉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对增加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刚刚生产加工出来的面粉,需要经过“熟化”过程才能具备最佳口感。过氧化苯甲酰还是面粉加工的熟化剂,如果不添加过氧化苯甲酰,面粉的自然“熟化”过程可能需要增加十几天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②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已持续了20多年,一方是以卫生部为代表的“主存派”,一方是以国家粮食局为代表的“主废派”。“主存派”认为,迄今为止,医学研究没有证实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可以给人体造成明确的损害。“主废派”认为,过氧化苯甲酰毕竟属于化学品,若过量使用会影响人体健康。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禁止在糕点、饼干等食品中添加苯甲酸。过氧化苯甲酰在人体内的主要的代谢产物是苯甲酸,而糕点、饼干的主要原料正是面粉。
③研究表明,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增白效果在80mg/kg~100mg/kg以上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国家标准限定在60mg/kg。目前国内有面粉加工企业近4万家,在消费者以面粉的“白”作为其质量评判尺度时,致使不少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悄悄提高了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更有不良商人往增白剂里添加致命性更强的石灰粉来提高面粉的白度。虽然有人认为,增白剂是一只替罪羊。但即使是替罪羊,如果能去除,也是对食品安全加了一道保险。
④任何化学品的安全性都以剂量为前提,过氧化苯甲酰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的皮肤、上呼吸道有确切的刺激性和致敏性。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以过氧化苯甲酰40毫克涂抹于小鼠皮肤后,存在促进恶性肿瘤发生的倾向。但是应当看到,迄今为止过氧化苯甲酰的任何危害效应,其接触剂量都远远超过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剂量。消费者选购面粉时,不应以颜色白作为评判优劣标准,选择颜色较黑的全麦面粉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12.阅读第①段,概括在面粉加工中加入增白剂的作用?(分点答,3分)
1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⑴请说出第②段中“主存派”和“主废派”争论的焦点在哪里?(2分)
⑵第③段为什么有人将面粉增白剂称为“替罪羊”。(3分)
14.阅读本文,给你带来哪些思考?(至少说出两点,2分)
12、提高面粉的白度;相对提高小麦的出粉率;减少面粉的熟化时间(是面粉加工的熟化剂)。
13、⑴“是否安全”或“是否影响人体健康”
⑵替别人承担过错(1分)。这里指人们把超量使用增白剂和添加石灰粉等违法行为都当成了增白剂本身的过错(2分)。
14、⑴不能贪图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置人类的健康于不顾;⑵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安全标准;⑶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考虑,应去除面粉增白剂;⑷要从自身做起,每个消费者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正确引导食品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只要两点即可)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9.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
20.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21.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 段和 段之间,为什么?(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22.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23.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2分)
19.(3分)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20.(3分)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合即可)
21.(3分)第②③段之间(1分);这样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1分,又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1分。(意同即可)
22.(3分)D
23.(2分)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显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文章说明的中心。或者: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欠生动。(每个方面1分,更欣赏哪一个,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意同即可)
《看云识天气》(10分)
①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2、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
13、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2分)
答:
14、说说下面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答:
15、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2、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或:本段说明了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13、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答: 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雨层云,这些晕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14、说说下面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答: 不能去掉。“大多”表限制作用,表明了一般情况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可能”表猜测,如果去掉就变成一定会带来风雨天气,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文中引用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趣味性。(如果答使文章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是说明更简洁、准确 。任意两点也可以得全分。)
元青花之谜
①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②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③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
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④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⑤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
⑥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12、根据文本内容填空。(3分)
作者从色调、 、 、 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
13、第③段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15、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整合文本信息回答。(3分)
答:
12.(1)发展(2)题材(3)造型(共3分。一点1分。)
13.将元青花比作“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并对其进行多种解释,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元青花的发展特点,使说明形象准确。(2分)
14.示例:不能删去。“应该”一词表猜测的语气,说明作者是推测朱元璋曾影响了瓷器的纹饰,删去“应该”就不严密了。(2分。)
15.示例:因为元青花受到了汉族文化、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等三种文化的影响,其纹饰的题材与汉文化关系密切,其颜色、原材料、工艺与西域的波斯文化有关,造型的硕大与蒙古文化有关。(3分)
阅读滋养生命。元芳,你怎么看?(44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9、甲、乙两段说明的中心分别是什么?(2分)
10、“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2分)
11、“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
9、甲段: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乙段: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0、“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1、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丝路织锦
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结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__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yī sī lán jiāo 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凡骑射、饮酒形像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善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洙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沿途丝路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花蕾的配合,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案样。联珠团花”幻多变的饱满女晶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⑦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蜩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那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织锦上所表现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淡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耀眼夺目,仿佛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驼铃、大漠孤烟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5、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分)
6、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3 分)
7、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 分)
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2分)
A.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贸易通道。
B.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的结皋。
C.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缓和刺绣。
D.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5、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
6、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7、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幽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
8、D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12分)
元无心
①欧洲有做梨子酱的传统。但是去皮捣碎的梨很快就会变成褐色,不仅难看,味道也会受到影响。有经验的主妇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柠檬汁,梨子酱就能保持“新鲜”的颜色。
②不仅是梨, 苹果、香蕉、土豆等去皮之后,都会很快变色。现在人们知道,水果蔬菜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多酚化合物就暴露在了空气中。它们很容易被氧化,生成一类叫做“醌”的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此外,许多多酚化合物被认为“营养价值高”,一旦变成褐色素,其价值也就失去了。
③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本色。而象柑橘、柠檬这样的水果,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也就不会变色了。
④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就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⑤它的作用不仅于此。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抗坏血酸的加入,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进行。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而是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肉中同时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总是会有脂肪,在保存中会也会被氧化。油脂氧化会释放出许多挥发性的小分子,产生不好的味道,最突出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也是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象前面所说的这样,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在谈论其营养价值的时候,通常就用大家熟悉的名字——维生素C.。
⑦我们知道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物中的其他成分。在许多不得不进行加热、压榨从而导致维生素C.损失的食物中,通过添加的方式来弥补损失,也就比“无添加剂”的相应食品有更好的营养价值。(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节)
13.“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3分)
14. ⑤段中的“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指什么?(2分)
15.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2分)
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16. 本文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 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往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2分)
13. 指抗坏血酸。(1分)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1分)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1分)
14. 亚硝酸盐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
15. “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的风险。(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6.举例子,(1分)具体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广、作用大。(2分)
17.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有的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风味、口感,增加视频稳定性,不必谈“剂”色变。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
读下面语段回答10——15题(12分)
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⑶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⑷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⑸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⑹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0、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1分)
11、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式。(2分)
12、第三句中“寂寞”一词的意思是什么?(2分)
13、第四句中“这是不足取的”中“这”是指 。(2分)
14、根据文段内容,请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什么?(2分)
15、举例说明本段使用的说明方法。(3分)(至少3种)
10、第一句话 11、逻辑;总分 12、单调,枯燥 13、修剪得像……道旁树。 14、只求对称、整齐,而缺乏变化的画面是不美丽的。 15 、说明方法有:作比较、打比方、摹状、举例子。例子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