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8分)

①2010年,国家住建部曾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发现2008~2010年的3年间,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

②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期,原来的农田、水塘和湿地大量减少,地表“硬质化”——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满街都是水泥路面,这些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城市的公园、绿地又不够,导致90%的雨水进入排水系统,使其难堪重负,一旦城市遭到暴雨袭击,突然增多的雨水无处泄洪,于是,道路变成了“河流”,广场变成了“湖海”,低洼区域也成了一片泽国。

③路面不透水,使得降雨时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完全被阻;雨水在地面汇集,引起交通阻塞,加重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雨水从地面流走或被蒸发,使得城市灰尘污染加重。

④还有,硬路面吸收、储存并反射太阳热量,可使地面温度升高,增加城市夏季的炎热,加大为降温付出的能源消耗。此外,硬路面还会引起诸多环境和生态负效应,如使路面的空气交换和空气湿度减低,与日益加重的空气污染相结合,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地面生态系统和生物活动……

⑤“硬化”路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雨水资源未经利用就通过污水排水管网白白放掉了,实在可惜。

⑥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水利部预测,2030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有1750立方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成了我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把雨水尽量利用起来,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好办法。

18. 第②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 选文第②段主要说明的是 ,第③~⑤段则是 。(2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透水路面比硬化路面所具有的优点。(4分)

【材料】

德国在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便于杂草生长,从而使地面的40%具有绿化功能;在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空隙中留有泥土,天然的草可在此处生长,这样地面可形成35%的绿化面积;城市街道的主要路面则用有孔砖加碎石来铺设,这种地面不生杂草,但可使雨水顺利渗透,其地面的热反射也大大低于全硬化地面。

答:

18. 这两个词语都表示范围,说明城市地表“硬质化”面积极广。

评分:本题2分。每点1分。

19. 第一空:地表“硬质化”是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或: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的原因。

第二空:具体说明“硬”路面带来的多种不良后果(或:造成的危害)

评分:本题2分。每空1分。

20.相比硬化路面,透水路面能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地下水可得到补充,同时避免雨水在地面汇集;/透水地面能通透“地气”,可降低地表温度,增加城市夏季的舒适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可吸附粉尘,减少扬尘污染。

评分:本题4分。每点1分。

阅读《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完成第18~19题。(7分)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汽车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国际通用的汽车社会标准是每百户家庭拥有16辆小轿车。根据这一标准,中国有许多城市已进入了汽车社会。

②截至2011年11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大中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城市数量达14个。其中,以个人名义注册登记的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84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9.45%,成为汽车构成的主体。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0亿辆,中国占据了其中的1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低于美国(2010年2.4亿辆)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可以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内,我国将有更多的城市进入“汽车社会”。

③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还没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④中国城市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都变成了“停车场”。中国占地面积数量相当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它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这对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3、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中国来说是很大的制约。

⑤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⑥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⑦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8.阅读文章,具体分析“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的原因。(3分)

答:

19.根据文章相关知识,阅读分析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我国实际,请给政府提出两条能够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4分)

(1)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越来越明显,停车位严重不足。开车难、停车难已经成为人们的大烦恼。在堵车情况下,汽车停停开开,排出的废气就会更多,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就会更大。

(2)194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有250万辆汽车,这些汽车燃烧汽油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致使该市大部分市民患病,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也均有损坏。

答:

18. 示例:受土地制约,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受能源制约,将可能消耗全球每年贸易量绝大部分的石油;受环境制约,废气排放量将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共3分。每要点1分)

19. 示例:

(1)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率,方便人们利用公共交通设施出行,以此缓解交通的拥堵状况。

(2)政府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开发、生产以新型燃料为动力的汽车,以此减少燃油消耗,减少汽车污染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危害。  (共4分。每要点2分)

阅读《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完成第18—19题。(共7分)

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

谌 强

①“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最近在首都博物馆与参观者见面。

  ②在北京这个大的城市背景下,在已成定制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住宅形式内,世世代代的北京人演绎着国都的辉煌和市井的喧嚣。城市、胡同、四合院为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行路通达的物质基础,居住于此的人们更是将精神所物化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它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瓦、一块砖、一个个建筑实体,在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足迹后,城市就像人的身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③因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场所,除了外在的传统建筑形式外,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通过城市的传统建筑景观胡同和四合院,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情怀,让参观者在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有皇家的威严,更有市井繁华的闲适生活,体验到生活在北京城的居民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幸福感,展示了胡同、四合院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一起共同创造的一种和谐关系。

④胡同、四合院是组成北京这座城市大树的树干与枝叶,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城市大树的欣欣向荣。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在设计这个展览时匠心独具,将用文物和历史档案、图片等实物讲述的关于北京城、胡同、四合院以及北京人生活的故事作为展陈的主展线,而将表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即城市、胡同、四合院作为副展线。两条展线同时展开,相互印证,达到所展出的实物由“原生态”的环境做依托,关于城市、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有实物来佐证的目的。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重温这座城市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⑤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地下展厅,人们宛若走进了一条胡同,同时也走进了一条回到从前的时光隧道,来敲开四合院的历史和发展的大门,从而了解到胡同形成的历史渊源、演变定型后的格局走向以及千百年来所遗留的遗俗风物。展览通过各个时期的地图、实物、图片、档案资料等,为参观者展示胡同和城市的历史。从辽至元明清,庞大的都城最终定型。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元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明清时,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已发展成熟。民国后,胡同也随着变化转型,经历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呈现为人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走向。

⑥沿着胡同、四合院、人家这条脉络,参观者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走向了历史深处。在北京,大到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中到王府士绅宅院,小到平民百姓的独家小院,放眼望去,整个城内就是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相互圈合,相互依存。四合院有着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但横向与纵向的扩展,却依旧逃不过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所组成的南北中轴是四合院建造和规划的基本。在四合院内,上房下房,东西厢房,前出廊,后出厦,磨砖对缝,花窗棂,红梁柱,青石台阶……从被固定下来的建筑方式和等级要求以及方位、布局安排、各个建筑构件的特殊用途等物质、精神层面看,可以说,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选自《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1日)

18.“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有哪些特点?(3分)

答:

19.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介绍的是北京四合院的哪一个特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从四合院最细微的建筑构件到庭院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居者的情趣,人们在建筑的每个角落,通过吉祥图案寄托着生活的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达给每个走过它的人。

答:

18.答案要点:

通过城市的传统建筑景观,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情怀;将北京人生活故事和生活环境作为两条展线同时展开,相互印证。

(共3分。共2点,每点1分,语言表述1分)

19.答案要点:

介绍的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2分)从四合院最细微的建筑构件到庭院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渗透着居者的情趣,寄托着居者的生活理想)(2分)

(共4分。共2点,每点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7分)

①影壁,是立于传统建筑大门里或者大门外的一堵装饰性墙壁。由于出入大门的人们都会与这堵墙壁打上一个照面,因此影壁又称“照壁”;又因为它曾经是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肃敬”之墙,也曾被称为“萧墙”。 作为附属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出现早、式样多,成为普通民居、皇家宫苑、庙宇道观等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

②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 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这说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影壁。从材质上说,影壁可以分为砖影壁、石影壁、琉璃影壁和木影壁等几种,样式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貌。

③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影壁之所以能够固化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需要。

④从务实的角度说,中国传统建筑一贯讲究内敛性、私密性与防御性的建筑原则:“家,居也”,“户,防也”。以传统民居——四合院为例,其特点是,院落四面皆有墙壁,墙壁之上不设窗子,家人的活动均在院墙内进行,仅有日启夜闭的大门与外面相通。如果大门开启,门外的行人很容易窥探到庭院内的活动,因此,影壁便担纲起了防人窥探、以别内外的务实之用。除此之外,在寒冷的冬季,影壁还能阻断院外的大风,御抵院外的寒气。

⑤从审美角度讲,影壁又有借门外之地界定建筑空间、突出门庭气势、传递美好期盼的作用。官署、庙观大门前设有影壁,则愈显森严、肃穆。典型者如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前的九龙壁,它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总长29.4米,总高3.5米,巨大的壁身上装饰有九条巨龙。九条巨龙姿态各异,盘身展爪,既华贵又威严,把皇家的气派彰显得淋漓尽致。居民建筑的影壁也不例外,在水磨青砖砌成的墙面上,或装点以吉祥花卉,或雕饰以“福”、“寿”、“鸿喜”、“纳福吉祥”、“开门见喜”等吉祥字样,在营造居所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充满了美好的寄寓。

18.从全文看,说一说文章②③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2分)

答: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乔家大院“百寿图”影壁印证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为什么?(5分)

【材料】

乔家大院大门正对面的影壁中心是1.9米见方的砖面,上有精工雕刻的“百寿图”,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每个寿字各具形态,有百种象征意义,可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百寿图照壁顶上刻有万字拐“万字不到头”,与下面百寿图结合在一起。影壁两旁是一副对联,上联“损人欲以复天理”,下联“蓄道德而能文章”,上面的横额“履和”①。 这幅对联一语道出乔家的经商理念。

【注】①

答: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两项发明体现了哪些共同理念?(4分)

【材料】纳米比亚沙漠甲壳虫生活在每年只有半英尺降水量的地区,为了解渴他们从空中汲取相当于自身重量12%的水。NBD Nano创始人之一Deckard Sorensen受到这种沙漠甲壳虫的启发研制出了一种可以从空气中吸取到水分的自我填充水瓶,他希望可以在2014年将其在市场上推广。Sorensen坚持说这项技术不需要消耗很多能源;他说公司已经对外展示出了只需一些太阳能电池和一个可充电式电池就足以满足能源方面的需求。这表明这项设备很可能可以附设在交通工具,建筑,甚或一个跑步者身上,而仍然可以汲取到自身所发需的全部能源来使空气穿过有特殊涂层的设备表面。

答:

18、上文向我们介绍在沙漠里种植一片人造森林这个撒哈拉森林计划,下文为我们介绍这一计划中的灌溉系统的运作原理和骆驼鼻孔的作用是一样的。从而通过骆驼鼻孔的作用来介绍这一计划的运作原理。本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评分:共3分,上文内容概括1分,下文内容概括1分,作用1分。

19、两项发明都源于仿生学,都用的是创新(从空中取水)理念,都考虑到节能环保,都利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可操作性强。

评分:共4分,每点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7分)

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颗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到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的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竞达95%以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 13 米多,侧根长 6 米以上,根幅 14 米,相当于冠幅的 30 多倍!
⑤忍耐干旱是植物的抗旱生理特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8. 选文第①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 ,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链接材料中“纺锤树”有什么抗旱本领?并做简要说明。

【链接材料】 (4分)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身材高大、体形别致的树。这种树两头尖细,中间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径超过5米,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巨大的纺锤竖立在地面上,人们叫它“纺锤树”。当旱季到来时,它脱落完身上的叶子,以“节约用水”来维持生命;到雨季时,它不但能很快地长出叶子,而且能拼命地“喝”水,迎接下一个旱季的来临。

答:

18. 用具体事例突出植物抗旱本领的神奇;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 分)

19. 纺锤树的抗旱本领包括:减少水分蒸腾和贮藏水分以备不测的抗旱本领。(2分)解说(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19小题。(共7分)

①2002年10月中旬,英国《卫报》评出了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获此“殊荣”的,竟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

②塑料袋“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发明曾经使人类欣喜若狂。用塑料袋装食品,装衣物,装垃圾,重量轻,造价低,携带和使用方便。所以一经问世,使用者遍及全球。塑料袋的出现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是产生的危害却伴随了它存在的全过程。

③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里昂,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市场上被人们普遍使用的塑料袋其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由于聚氯乙烯的性能差,加工成薄膜时必须加入大量的增塑剂和稳定剂,添加的物质大多是有毒有害的。

④研究还表明,塑料袋在高温下使用,塑料中的有毒成分会很快挥发出来,从而对食物造成污染。当烫热的食物放进塑料袋中时,塑料袋受热可能会产生一些聚二苯、聚三苯等致癌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

⑤塑料袋最大的危害在其使用后。废弃的塑料袋,因为其分子结构非常稳定,自然界的光和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也不会分化、降解。大量弃置的塑料袋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于是人们企图通过焚烧的方式解决问题。事实和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产生新的危害——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

⑥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世界上一些知名海湾,海底的珊瑚因被漂浮在海面的大量塑料袋遮住阳光窒息而死亡。还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据悉,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

⑦看来,塑料袋退出社会生活舞台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18.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划线句中的“全过程”及其“危害”是什么?(4分)

19.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对下列材料中的描述作合理解释。(3分)

【材料】

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几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18.4分。

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添加的物质对人体有害。(1分)

②使用过程中遇高温产生有毒物质对健康有害。(1分)

③使用之后变成废弃物破坏生态环境,如果燃烧会产生有毒物质;动物误食会造成死亡。(2分)

19.3分。

①因为用塑料袋装食品,装衣物,装垃圾,具有重量轻,造价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问世,使用者就遍及全球,所以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几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1分)

②因为它重量轻、数量多,所以散落在土地、河流、高山、海洋……无所不在。(1分)

③因为塑料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自然界的光和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所以它们是“永生”的。(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9-20题。(共6分)

方便食品

①方便食品的优点是烹饪简单,易于储藏。满足这两点,重要的是保质。几十年来,人们研发出三种制作方便食品的方式:脱水、速冻和抑菌。

②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其中也包括微生物,如果把食物中的水分去掉,导致食物变质的微生物便很难存活,食物保质期也就会延长。

③方便面是将面条先像织布一样盘织在一起,再经过蒸煮使之熟化,而后便放入油锅炸透定型,脱去面条中的水分。用油炸来脱水,不光是为了让面条易于保存,更重要的是能令它经热水一泡便迅速回软涨发。因为面粉中富含小麦淀粉,如果只是简单烘干,它便会在面条表面形成一层类似保护壳的膜,水分子很难进入。而经油炸后,这层膜上会形成许多微小气孔,水分子便可由此进入,使面条变软涨发。

④方便米线和方便粉丝也是人们常吃的东西,它们的原料分别是大米和土豆(或红薯),它们所含的淀粉中小麦淀粉很少,因而米线和粉丝的脱水,完全不需要油炸,蒸煮后直接烘干就可以了,再遇热水时,便能直接吸水涨发。但是米饭和粥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米粒在煮熟后,黏性会变得很大,互相粘在一起,直接脱水无法保证每粒米的干燥程度一致,所以对它脱水就要换另一套路。淀粉在湿润的环境中,若经短时间加热,性状将发生改变:变得本身虽不黏,但再遇热水就会非常黏软,且体积膨胀,这个过程就叫“α化”。经过“α化”处理并烘干的大米便得名“α化大米”,也就是方便粥饭的原料。然而遇热水后的“α化大米”,并非是米粒做熟的状态,只是具备了类似的口感,好在并不影响营养和消化。

⑤速冻又叫急冻,也就是把食物急速低温冷冻,通常在 -18℃以下的环境中才能实现。除了脱水、速冻,对付好氧性微生物,最好的方法是隔绝空气,让它们不能有氧呼吸。这就需要一个密封的环境,真空包装的食品就是这样做到的,将包装袋中空气全部抽走,既不会影响食品的风味,又可以延长保存时间。罐头的保鲜也是同理。而要想消灭厌氧性微生物,就必须依靠防腐剂了,当然它对好氧性微生物同样奏效。如今,最常用的防腐剂是亚硝酸盐、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这三种物质能破坏微生物体内的各种酶,但因此也多少带些毒性,故而罐头和真空方便食品不要吃得太多。

(取材于《省事与保质》)

19,阅读文章第②-④段,说明其中提到的方便食品不同的脱水方式。(3分)

答:

20.小张同学酷爱一种名为“多过多”的果杯,每天至少吃一杯。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相关知识,分析该产品说明存在的问题。并劝说小张少吃这类食品。(3分)

【材料】

下面是该罐头果杯的产品说明。

【商品正面】多果多果杯(不添加色素及防腐剂)

【商品背面】品名:糖水黄桃罐头果杯

配料:黄桃、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山梨酸钾

贮存条件:常温避光保存

保质期:18个月

存在的问题: 劝说:

19.参考答案:第一种是利用油炸方式脱水,第二种是蒸煮后直接烘干脱水,第三种是先将食材“α化”处理后再烘干脱水。

评分标准:共3分,每种方式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存在的问题:产品说明中“不添加色素及防腐剂”与实际不符,因为山梨酸钾就属于防腐剂,因此产品有虚假宣传的问题。(2分)。劝说:小张,这种罐头里含有防腐剂,带有毒性对身体不好,还是尽量少吃吧(1分)。

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7分)

①书法艺术作为园林的装饰,常见于墙上的碑石,柱上的楹联,屋檐下的题额、匾额,这些都使中国的园林景观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②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书法艺术极大地增加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在传统书体中, 无论是大篆的古拙自然、小篆的舒长圆挺、隶书的笔势横逸, 还是楷书的高昂端劲、行草书的流动洒脱,均有其独特的审美意味。书法在园林中视场合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如网师园“撷秀楼”的匾额,以篆隶书体尽显园林之古雅拙朴。还有的直接利用书法汉字作为主要形体造景, 如兰亭“曲水流觞”中弯曲的流水槽, 往往取自“龙、寿、永”等字连笔书法的字体形状,增加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③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书法艺术能深化园林景观的内涵。书法艺术是表达园林主人品格理想、增添园林环境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性建构要素。一座小园中,几处题名,数副联语,便使书卷之气盎然可掬。园林斋馆厅堂的匾额题名,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以典明志,表达了文人隐逸、中庸、知足常乐、愉悦畅意的心态,涵括了园主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趣。如网师园的“渔隐”,留园的“长留天地间”,退思园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等,表明了他们超脱功利上的束缚,一洗尘俗,与宇宙同在的精神状态。这些书香墨韵穿越时空,唤起今人无限的思古幽情。

④书法艺术还能极大地丰富园林景观的意境。园林因书法艺术提高境界而成高格,园林环境所具有的高品位能打动人的心灵,引人深思、联想,把属于审美意识的主客观对象联系起来,情景交融。拙政园的“留听阁”依水而建,“留听”二字取自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萧瑟的秋日,如丝的秋雨淅淅沥沥,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美妙的景致,如果没有行笔圆转、线条匀净的“留听阁”三字,怎能让人产生雨打枯荷、阶前听雨那样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怎能让人产生物我共化的意境呢?

⑤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于咫尺之间,书法艺术使秀美的园林景观更加光彩夺目,意味深远。书法艺术对于园林景观不只是一种符号和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更是对于景观表象和艺术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和高度升华。

18.为什么说书法艺术使中国的园林景观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3分)

答:

19.阅读两则材料,回答下面问题。(4分)

【材料一】

在园林中,大门与厅堂为大型建筑,是会客、迎送的重要场所,要显示出高显堂正的风貌,其匾额以楷、隶、篆及行楷等书体为主,以示庄重。亭轩以休闲观赏为主,书体可借行草的流动洒脱增其气韵;庭院中山石林立,题写可以瘦硬通神。

【材料二】

书法家书写时不只是注意“黑”的笔画(实的部分),更注意笔画的空白(留白),并将其作为书法字形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白当黑”,此为书法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则表现为园林中的建筑(实的部分)与庭院(虚的部分)有机组合,即把建筑作为书法之“黑”、庭院作为书法之“白”,而在整体上构成相对的“虚实相生”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性空间布局正如书法的章法结构,是园中建筑与建筑的架构,是建筑与院落的相互渗透。

(1)材料一印证了文章中所介绍的书法艺术和园林景观哪方面的具体内容?

(2)阅读材料二,你对书法艺术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又有什么新认识?

答:

18.答案要点:

(1)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书法艺术极大地增加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2)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书法艺术能深化园林景观的内涵。(3)书法艺术还能极大地丰富园林景观的意境。

(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

(1)书法在园林中视场合的不同而有所选择。

(2)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性空间布局借鉴了书法的章法结构。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阅读《航空母舰》,完成21—24题。(8分)

航空母舰

1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攻防

兼备,作战能力强,很具威慑力。

2从外表看,航空母舰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拥有与众不同的宽大的飞行甲板。

这个甲板不仅特别长,特别宽,而且形状古怪,呈多边形。这是因为航空母舰上的主要武器是舰载飞机,所以需要有供飞机起降的宽大甲板。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往往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差不多相当于三个足球场还要多。在航空母

舰上,看不到通常军舰所具有的高大的上层建筑和林立的火炮、导弹。在飞行甲板上仅有一个很小的船桥位于右舷,像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这就是全舰的指挥控制中心,称为岛形上层建筑。在飞行甲板上,还布置有航空母舰专用的供飞机起降的弹射器、阻拦索、助降镜、升降机等,这些是航空母舰之所以能使舰载飞机在这样小的“机场”上起飞、降落的法宝。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___1____起飞。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蒸气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第二种是__2_____起飞。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④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仅用两秒钟就可以使飞机在50米内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

⑤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⑥目前,航空母舰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向两极化发展,即大型化和轻型化,前者为常规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后者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直升机航空母舰。而各种新型航空母舰正在探索之中,未来的航空母舰基本式样不会出现重大变化,但新型航空母舰不久有可能问世。

21. 依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航空母舰”?

22. 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23.请你根据第③段的内容,概括舰载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两种方式。

24.请概括文章第④段的说明内容。

21.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

22. 要点:画线句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面积

23. 要点:①蒸汽弹射     ②拖索式弹射

24. 要点:①拦截索的作用   ②飞行员在航母上降落飞机的难度高。

说明:第2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完成第18-20题。(共10分)

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12-12-06 | 作者:常丽君

常丽君

①银河系中有许多和太阳类似的恒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类日恒星。由俄亥俄州大学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正在以新的方式寻找着外星生命。在一次会议上,该小组报告了他们最新研究出来的初步结果:围绕着这些类日恒星公转的行星,可能比我们的地球更热,更加有活力。这些系统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温度超过地球25%,从地质学上来讲,它们会更活跃、更可能保留足够的液态水来支持生命,至少是微生物形式的生命。

②他们研究了8个大小、年龄、总体成分和太阳极为相似的类日恒星,检测了其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数量。放射性元素衰变是地热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类日恒星中的钍、铀等元素,研究人员发现,其中7个所含的钍比太阳更多,这表明围绕它们公转的每颗行星也都可能含有更多的钍,意味着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

③俄亥俄州大学博士生凯曼·安特伯恩说:“这8颗恒星中有一颗恒星所含的钍是太阳的2.5倍,围绕它公转的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所产生的热量可能要超过地球25%,如果证明了这些行星确实比以前认为的更温暖,那我们就能围绕这些恒星,有效地扩大宜居带。这个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说,地核一开始就是热的,但它并非是唯一的热源。与这种来自地核的热传导方式不同的是放射性元素如钍、铀等的衰变。这种衰变,是从地球形成时就开始了,没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就没有足够的热量来维持地球表面的海洋。

④地球上大量古生菌微生物可以不靠太阳能,而是直接靠地球深处的热量生存。地球上的大部分放射性衰变的热量来自铀,而那些富含钍的行星能提供更多热量,半衰期也更长,能维持更长的时间和更热的环境,这给了它们更多时间发展出生命。

(有删改)

18.阅读第①②段,说说科学家认为围绕类日恒星的行星能支持生命的理由是什么?(3分)

19.地球的热源来自哪里?(2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5分)

【材料】

宇宙中天体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来计算,一光年大约是94.6千亿公里。目前已知到达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的距离为4.3光年,用目前最快的第三宇宙速度走一光年,至少需要2万多年的时间。地球有着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自身的体积和质量也适中,还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一切,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化过程。不过,人类也不会永远生活在地球的摇篮里,总有一天要离开地球,但这决不是几秒钟几分钟之后的事。

18.温度超过地球的25%    有足够的液态水   含有更多的钍   (3分。每个要点1分)

19.来自地核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2分)

20.虽然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而且可能支持微生物形式的生命存在。但是天体间距离太远,即使这些行星比“太阳系更宜居”,也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和探索。(5分。行星的特点2分,距离1分,等待1分,语言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