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节选)
曹婉如
①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当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荣枯和动物的来去飞鸣同季节冷暖的周期变化之间有一定关系的时候,便产生了物候知识。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为了不误农时,人们很早就利用物候知识安排生产了,因此我国物候历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②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记载过物候的著作是《夏小正》。《夏小正》全书不到四百字,文辞古朴简练,虽然用字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别是有关生产方面的政事,如农耕、蚕桑、养马等,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这说明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因此,《夏小正》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为便利农业生产而记下的物候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还有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是汉代的《逸周书》,其中有两篇是记物候的,一篇是《月令解》,另一篇是《时训解》。而这两篇当中的《时训解》是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一候是五天)记述的,这可以说是我国物候历编定形式上的一个很大的改变,它引起了后世人们对物候观测的重视。到了北魏(公元五世纪),这种形式的物候历被载入国家历法之中,以后历代大都是这样。到清代,太平天国在南京颁布的“天历”(用阳历)中,纠正了前代历书不顾物候地区差异的缺点,把南京所观测到的物候编成《萌芽月令》,并且把上一年观测情况附在下一年同月份日历之后,以便农家参考使用。
④两宋时期,我国在物候知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物候和高度纬度的关系、物候和植物品种的关系、物候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等都进行了研究,并在所著《梦溪笔谈》中记下了他的科学见解。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术也起很大作用。他说由于“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能看到提高人类栽培技术也可以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兼顾自然物候与人为技术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这是非常正确又富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16. 阅读②③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空白。(2分)
我国古代的物候历在《夏小正》中是按 记载物候的,到了北魏之后,大都按 记述了,而到清代太平天国的《萌芽月令》则又进一步纠正了前代历书不顾物候地区差异的缺点,并与下一年日历合编在一起。
17. 从选文第②段内容看,画线句“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为什么不可以删去?(3分)
答:
18. 第④段举沈括对物候进行研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 结合上文的知识,判断下面这首诗能否算是记录了物候知识的古代文学作品,注意说明理由。(3分)
惠崇春江晚景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答:
16. (1)一年十二个月
(2)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
(评分标准:共2分。(1)(2)每空各1分。)
17. (1)这句话能够说明《夏小正》一书并不是只记载物候的,(或“内容相当丰富”“记载有物候、气象、天象和政事等很多内容”)(2)更能够说明《夏小正》的确可以算是一部“物候历”,(或“而‘最突出’体现了《夏小正》在物候历方面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3)有这句,可以承上启下,文章显得更加严谨明确顺畅。
(评分标准:共3分。要点(1)(2)(3)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18. (1)沈括能够兼顾自然物候与人为技术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或“从多方面对物候问题进行研究”)(2)举他的例子,可以更加具体充分地说明(3)两宋时期,我国在物候知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评分标准:3分。要点(1)(2)(3)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19. 示例:
这可以说是记录了物候知识的古代文学作品,因为诗中所写(1)“桃花”开了“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些都是选文所说的“植物的生长”;(2)鸭子“先知”“水暖”,河豚“欲上”水面,这些都是选文所说的“动物的来去”;(3)而这些现象都与当地初“春”“季节”“冷暖”的周期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正是选文所说的“物候知识”。
(评分标准:共3分。要点(1)(2)(3)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低温世界的奇迹(10分)
低温世界中各种物质会呈现奇特的景象。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若把梨子在液态空气里浸过,它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则会像萤火虫似的发出荧光。在零下100℃到零下200℃时,汽油、煤油、水银、酒精都会变成硬梆梆的固体;二氧化碳则变成雪白的结晶体,平时富有弹性的橡皮变得很脆,钢铁也变成了“豆腐”……人们利用许多物质在低温下变脆这一特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粉碎技术。在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在应用低温下液氮冷却处理后,这些物质的抗冲能力大大降低,呈现脆性龟裂,给粉碎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这种低温粉碎方法用于粉碎肉类,可做到骨、皮、肉一次性干净利索地分离。
低温世界还是农业生产中除虫灭害的得力助手。人们以往在田鼠的洞穴中注入化学农药灭鼠。这种方法不仅花钱多,而且会使土壤受损。改用低温农药后,将少量液氮注入鼠穴中,由于低温液氮是__缩状态,释放之后,在穴中其体积急速扩大700至800倍,随即气化后的氮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中向外推出,把穴中空气排净,致使田鼠窒息而死。低温农药无害、快速、有效,已引起广大农民的关注。
低温技术能快速打捞沉船。常规打捞沉船的方法是将__气体压入,使船内积水排出,沉船得到浮力而露出水面。这种打捞法要花一整天。采用低温打捞,只要向船舱内灌入液氮,低温液氮便会爆炸般地膨胀,__气体泵架使舱内积水迅速排出。英国一家低温公司将船只沉入英吉利海峡9米深的海水中,然后把近20升液氮压入沉船舱内,仅用30秒钟,就使沉船露出了水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低档温世界将更多地为人类造福。从食品保存到生命冷冻,从工业生产到尖端超导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低温世界的奇迹。
15、低温的作用有哪些?(3分)
16、用低温灭鼠的原理是什么?请根据第二自然段概括回答。(不超过40字)(3分)
17、低温打捞与常规打捞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2分)
18、根据文章的说明,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再举出一种低温的用途。(2分)
15、低温粉碎、除虫灭害、打捞沉船等 16、低温液氮释放之后体积会急速扩大,能把鼠穴中空气排净,使田鼠窒息而死。 17、节省时间 18、空气液化,保存食品,生命冷冻,应用于生物制品、化学试剂、血浆、疫苗、菌种、生物样本等低温保存(答对一种即可)
阅读选文《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完成12—14 题。
①一些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②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③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2000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④接下来毁坏的是供电系统。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
⑤太阳风暴还会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它不仅会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在2003年万圣节的太阳风暴中,除了民航客机的导航系统受到影响,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还干扰了飞机的无线电通讯。特别是对于高纬度地区的航线,由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作用较弱,太阳风暴甚至会使得航班改变航线达数天之久。
⑥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千米的地球也“感冒”。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因而技术系统的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目前来看,对于太阳爆发活动敏感的高技术系统主要有:航天、通信、导航、电网、输油管道等系统。
⑦但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太阳风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太空,而由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阻挡效应,生活在地球上并不会因此受到过于明显的干扰。专家们表示,当太阳风暴活动活跃时,黑子不断燃烧、爆炸,期间释放的大量紫外线会使地球上空的电离层浓度突然增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干扰。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机,包括部分无线电都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因此一般的太阳风暴对地球表面的通信影响不会太大。理论上,一般的太阳风暴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
12.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13.阅读全文,概括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打击?(3分)
14.文中“打喷嚏”“感冒”这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4分)
12.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导入说明内容。
13.损害人造卫星(1分);毁坏供电系统(1分);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1分)。
14.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3分)。
阅读《警惕!基因恶魔将要杀出》,回答13~15题。(10分)
①美国塞莱拉基因组公司董事长克雷洛·文特尔警告说:“人类掌握了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设计的基因草图以后,人类也就走到了自身命运的最后边界。”
②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杀人不见血的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杀伤能力强。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英格兰北部布拉德福德大学马尔科姆·丹多教授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中说,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千克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万市民就会立即感染毙命。据称,美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毒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克,就可以使全球60亿人死于一旦。
③另一方面,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难以防治。只要将病毒放在一只普通的密码箱中,就可轻易通过海关检查;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当被毒杀时,人们还会蒙在鼓里,以为是流行病在作怪。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就像一把特制的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它的密码,即使清楚敌人使用了基因武器,要查清病毒来源与属性也需要很长的时间。1995年,当美国西南部流行一种名为hantavirus的病毒时,美国科学家动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手段,用了5天时间才查明病毒属性,找出抗病毒方法。
④虽然在技术上还有许多难题,但基因武器一旦出现,其战略威力将比核武器还要大,因为拥有这种武器的人不必顾虑对自己及对地球整体环境的破坏。基因武器的使用者再也不必兴师动众,而只需在战前将基因病菌投入他国地域,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地域,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就会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力。基因武器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从武器的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征候,即使敌方发现了也难以破解遗传密码和实施控制,所以,基因武器一旦使用,便会使敌方某种程度上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⑤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遗传基因工程有被滥用的可能。1972年联合国即通过了“禁止试制、生产及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1975年联合国再次通过了决议,“禁止使用生物化学武器”。但少数国家发展生物武器的步伐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转折关头,人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和平的世纪,还是一个____的世纪。
13.本文标题中所说“基因恶魔”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恶魔”?(3分)
14.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有何表达作用?(4分)
15.选文第④段“基因武器的特有功能之一”一句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13.基因武器(1分)。杀伤能力强(1分);使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难以防治(1分)。
14.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突出了基因武器杀伤能力强的特点(2分)。
15.不能,“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说明基因武器的特有功能不只一个(2分),如果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阅读《人脸识别技术》一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来人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12.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特点?(3分)
13.分析第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4.第⑥段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15.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请你发挥想象,另举一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4分)
阅读《天才的水利工程师——河狸》一文,完成文后12-14题。
①你知道会拦河筑坝、开凿运河的动物吗?在北半球森林河谷中生活着一种半水栖的哺乳动物——河狸,它能根据栖息环境的变化与自身活动的需要,拦河筑坝、开凿运河,改善居住环境,以适应生存的需要。
②河狸又名海狸,是一种大型的啮齿类动物。河狸的身体肥胖溜圆,拖着一条扁平的披有细小鳞片的椭圆形大尾,足趾间生长有宽阔的蹼,使河狸成为水中蛟龙,游泳、潜水无一不精。它们全身披以粗长的针毛和浓密的绒毛,在林缘河岸挖洞穴居。河狸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伐树拦河,修筑堤坝,以保持生活区稳定的水位,堤坝可长达数十米;为了活动与取食的需要,它们常挖掘数十厘米宽,通行无阻的小运河,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师。河狸的居室多在岸边或孤岛上,通常洞穴有数个出入口,其中至少1~2个藏在水面以下,从而既能水陆两路出入自如,又有利于隐蔽。
③与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样,河狸白天躲在舒适的洞穴中睡大觉,夜幕降临后才精神抖擞地外出活动觅食。杨、柳、榆的树皮和嫩枝,灌木的枝叶和水生植物,都是河狸餐桌上的佳肴。冬季来临前,它们将树枝、树皮堆放在洞穴旁或深藏于洞中,以备严冬时节享用。
④河狸毛皮光亮、结实保暖,是上等的裘皮原料,其鼠蹊部的香腺分泌物“河狸香”,是名贵的香料。河狸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多数啮齿动物,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胎平均仅产2~3仔,其种群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⑤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2.阅读完文章后,请你概要谈谈为什么说河狸是“天才的水利工程师”。
1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字“仅”能否省略?请说明理由。
14.文章第⑤段说“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生活所知,你认为我们可以为河狸提供哪些“适宜的生存环境”?
12.(4分)①虽是半水栖的哺乳动物,却善于游泳;②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拦河筑堤,保持生活区水位的稳定;③能挖掘活动与取食用的小运河;④居室的洞穴可以藏在水下,利于隐蔽。
13.(3分)不能省略。“仅”强调说明了河狸繁殖能力的低下,并且这一特点严重制约着其种群的发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谨。
14.(3分)①注意水域的环保;②在河狸生活区多种植杨、柳、榆等树木;③不要因为想获得河狸的裘皮和香腺分泌物“河狸香”而对其乱捕滥杀;④不侵占和破坏河狸的栖息地。(可有其它合理答案,答到3点即可)
阅读说明文《蜂鸟》,完成文后15~17题。(10分)
①蜂鸟,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
②分布局限于西半球,在南美洲极多。蜂鸟身体很小,南美西部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公分长,约20克重。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蜂鸟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悬停在空中,每秒15次到80次,它的快慢取决于蜂鸟的大小。蜂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它也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在所有动物中,蜂鸟的体态最娇美,色彩最艳丽。
③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
(选自《开心趣味百科》2011.6)
15.第②段文字依次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蜂鸟?(3分)
16.“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句中加点的“现存”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7.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15.分布、体形、飞行。( 一点1分)
16.不能去掉,(1分)意为现在仍然存在的,排除了已经绝对值迹的和以后可能新诞生的物种等特殊情况。(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7.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蜂鸟体态的娇美、色彩的艳丽。(2分)
阅读丁启阵的《假如月亮从天空消失》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假如,天空中突然不见了阴晴圆缺变化无穷的月亮,世界将会怎样?人类将有何反应,作何感想?将来,或许是不远的将来,便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
②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叫“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已经存在了46 亿年的月亮,其存在的合理性却遭到了质疑:一二十年来,相继有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月亮是引发地球许多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的说法,乃至建议政府摧毁月球。
③1991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比安曾异常肯定地说:“我现在无法预测人类何时会摧毁月球,但这件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据说,美国政府的确曾经有过在月球表面引爆原子弹以摧毁月球的计划。但是,经过权衡,这一计划的风险过大,使得该计划以流产告终。
④10 年之后,又有五名俄罗斯科学家称月球是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导致地球自然灾害不断。而如果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 0 度,季节变化就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__人士表示,俄罗斯政府向这些科学家承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研究。
⑤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大事件。
⑥此时此刻,作为有着悠久的仰望星空历史的诗歌大国的一个匆匆过客,我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众多与月亮有关的美好诗句: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朦胧美丽而又无奈哀愁的世界与人生,是如此地真实与亲切,令人留恋不已。
⑦当然,科学家和政府也可能在摧毁那个上帝创造的、业已存在了 46 亿年的月亮之后,弄一个人造月亮,悬在天空,以安慰我等有怀旧情结的人们。但是,假造的月亮,真的能有安慰心灵的作用吗?我深表怀疑。(摘自2011年12月24日“新华网”,有删改)
12、科学家要求摧毁月亮的理由是什么?假如没有了月亮,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据说”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假如真的摧毁了月亮,世界将会怎样?请你发挥想象,写出可能出现的情形。(不少于三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理由:月亮是引发地球许多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2分 )。好处:季节变化就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人们就不会挨饿(2分)。
13、不能去掉(1分)。“据说”一词表明美国政府摧毁月球这一信息并不确定(1分);如果去掉,说法就显得绝对 ,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4、①每一个黄昏过后,大家焦虑地等待,却再也没有等到月亮升起。②潮水慢慢平静下来,海洋凝固成一面漆黑的水镜,世界变得清冷幽寂。③正要登陆月球的太空船,在星海中迷航,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里。④与月亮有关的美好诗文不再出现。……(只要想象合理即可,每点1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3分)
①细菌一直名声不佳,但对于细菌家族的杰出成员地杆菌,人们却应当刮目相看。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挥舞着细长的“毛发”,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这意味着,这类细菌有潜力用于核污染的生物治理。
②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地杆菌能够通过还原(向金属添加电子)周围环境里的金属,使溶解在水里的铀,变得难以溶解,从而缩小污染范围,并且容易被清除掉。
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杰玛·雷格拉猜测,这些细菌外面的细长丝状物——菌毛,可能是清除核污染的关键。这些由蛋白质组成的菌毛能够导电。“我们的研究表明地杆菌菌毛是减少铀放射性物质的主要催化剂。实质上,它们所做的,就是以天然方式电镀铀,有效固定放射性物质,并防止它进入地下水层。此外,菌毛还能为地杆菌形成遮蔽,从而保证地杆菌能进入有毒环境工作,”雷格拉说,“这种方法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一些金属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锝、钚和钴等。”
④雷格拉与同事用硫还原地杆菌,培育出因缺乏某种基因而不能产生菌毛的菌株,将之与能正常产生菌毛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毛能大大增强细菌清除铀污染的能力。如果没有菌毛,铀的还原反应是在细菌内部进行的,会伤害到细菌自身;而有菌毛时,大部分反应围绕着菌毛完成,不仅扩大了反应过程中可用于电子传输的空间,还拉远了铀与细菌的距离,提高细菌的安全性。研究人员用一种荧光染料测量了地杆菌细胞的呼吸酶在接触铀之后的活性。结果显示,有菌毛的细菌呼吸酶活性更高,因而生存能力更强。有菌毛的菌株在接触铀之后还能恢复过来,并且比没有菌毛的菌株生长更快。
⑤在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处铀尾矿场的清理过程中,地杆菌有着突出的表现。研究人员向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注入地杆菌最喜爱的食物——醋酸盐,土壤中已有地杆菌的数量得以增长,大大提高了地杆菌清除放射性物质的效率。
⑥因此,请细菌来清除核污染,不仅可用于治理以往核试验造成的铀污染,还有可能帮助应对类似日本核电站的事故。
16.为什么说地杆菌是细菌家族的杰出成员?请具体说明。(2分)
17.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挥舞着细长的“毛发”,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
(2)请细菌来清除核污染,不仅可用于治理以往核试验造成的铀污染,还有可能帮助应对类似日本核电站的事故。
18.文中第④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19. 人们一般认为,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菌”色变。读了本文,你对细菌及其作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4分)
[d760b0854c14260d.jpg]
17. (1)“毛发”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杆菌菌毛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1分)(2)“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地杆菌可以治理以往核试验造成的铀污染,但是对于应对类似日本核电站的事故的清理工作还不是有十分的把握。(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8.(3分)作比较(1分),突出说明了菌毛能大大增强细菌清除铀污染的能力。(2分)
19.(4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害,有的细菌有有潜力用于核污染的生物治理或其他益处,不必谈“菌”色变。(2分)只要合理利用细菌,也是能为人类造福的。(2分)(如果答成细菌都是有害的,不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