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3——17题。(11分)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14.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 、 、 。(2分)
15.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3分)
16.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
17.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13.饺子 时间顺序 14.馄饨 粉角 扁食 煮饽饽(饼饵、角子) 15.列数字 饺子流传时间长,地域广,且在唐代就有饺子和馄饨两个品种。 16.不可以,“至少”一词说明饺子最晚在唐代就有了,去掉显得太绝对,表达不准确。(不严密) 17.意寓团圆;意寓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0分)
①2008 年北京奥运会3000多枚奥运会奖牌全部使用青海昆仑玉。
②青海昆仑玉出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dào jiāo 发源地玉虚峰。 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山石”和“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翠绿色玉”等,丰富的色泽便于区分金、银、铜奖牌的等级。
③据悉,北京奥运会的金牌、银牌、铜牌分别由“白玉”“青白玉,‘青玉’”制作。玉环的内环周长为31.9 毫米,外环周长为57.7 毫米,厚为3 毫米。
④昆仑玉体积大于新疆和田玉,最大块体超过10吨,有地细密 (A.柔嫩。B.柔润),加工处理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玉石种类。此外,青海昆仑玉储量大,大块材料多,可满足同等奖牌使用相同质地成色材料的需要,能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制作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和田玉处于昆仑山脉同一条成矿带上,由于新疆和田玉资源储量已十分稀少,近年来青海昆仑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较大的 (A.份额 B.分量)
⑤数千年来,玉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化历来崇尚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玉含有美好、尊敬、相爱、相助的内涵,也凝聚着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绵延于青海高原、享有万山之宗美誉的昆仑山,不仅出产了品质优关的青海昆仑玉,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汇发展、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完美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人文、科技”的主题,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
8.从第④段的两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2 分)
9.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10.第②段中说“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分)
11.将昆仑王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哪些思想?( 2 分)
12.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你知道带有“玉”字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写两个,2 分)
8.b.柔润 a.份额 9.作比较 10.说明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史籍资料。与下文“玉文化”的阐述相呼应。 11.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12.示例:冰清玉洁 守身如玉 玉石俱焚
阅读下文,完成4——7题。(15分)
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
①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__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3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__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⑤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6月初,高温袭击了南亚一些地区,巴基斯坦南部甚至出现了51.6℃的极端天气。7月,东、南欧的罗马尼亚等国气温一直高居40℃以上。8月,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最高气温纪录。
⑥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海面上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急驶而过的火车都被掀翻在地。2月28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最大风力14级的大风,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车厢被吹翻,4人不幸罹难。
4.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3分)
5.本文层次分明而衔接紧凑。请以第2至6自然段为例分析说明。(6分)
6.为了具体地说明全世界正在承受的暴雨、高温等气候灾难,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
(2)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4.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或:世界正在承受多种气候灾难。 5.第2至6段是本文的分述部分。分三层。第一层(2—3段),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有洪水滔天的“记忆”。第二层(4—5段),2007年热浪肆虐全球。第三层(第6段),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内容上构成对比,“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一句便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是: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6.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1)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才或事物。句中是说去年热浪肆虐了全球,美国仅仅是其中一隅。(2)为改善物质的某些性能而加入到物质中的药剂。句中是说全球变暖这一天气状况对飓风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阅读下面短文《地震云》,完成1——3题。(9分)
①“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据目测估计,地震云高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②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④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⑤例如,1976 年7 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7.8 级强烈地震,在7 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⑥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云,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而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地震云”,它是指地震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带状云。
B.日本真锅大觉教授从拍摄到的地震云中断定我国唐山将发生强烈地震。
C.第③段采用“总—分”式结构,介绍了地震云的种类。
D.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第④段“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1966年我国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死伤人数近5万人。
材料二: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材料三: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伤亡人数40多万人。
(1)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2分)
(2)请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初三同学写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不少于15字)(2分)
1.B(“断定我国唐山将发生强烈地震”有误,原文只是说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有异常彩云,并没有做出任何有关地震的断定) 2.不能。因为“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可能”,句子意思由地震发生的可然性变成了必然性。(意思对即可) 3.⑴如“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地震震级越大,伤亡人数越多”“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我国是受地震影响最深重的国家”等。(答案中必须涉及“我国”“地震”及“伤亡”“损失”两方面关键信息)⑵如“地震震垮你们的校园,却震不了我们的爱心,我们伴你同行!”“同学别哭,擦干泪,站起来,爱的路上有我们。”“此刻,十三亿中国人都是四川人,都是你们的亲人。”(此题为开放题,只要带有安慰、鼓励的言辞,字数达15个以上即可)
阅读《饮水与健康》,完成17——20题。( 10 分)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便一段时间可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2 / 3 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用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休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感冒,并使感冒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一道防线。足够的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患者早愈 。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时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操、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 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 ,大体如下:胎儿90 %、初生婴儿80 %、少年75 %、成年男于70 %、老年男子于小于65 %。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l % —— 2 %。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 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 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 为200 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 ——8 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1 / 3 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抖,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厌食”。
选自《 自然与人》 有改动)
17.本文扣住饮水,说明了什么问题?( 2 分)
18.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何的关系,请补充说出其它三个方面。(3 分)
(l )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2)
(3)
(4)
19.文章第⑤⑥段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2 分)
举例:
作用:
20.文章结尾说“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食中枢,人容易‘厌食’”。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读了本文,你对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及身边生活现象简要谈谈。(3分)
l7.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 18.⑵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怡病;⑶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⑷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19.示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作用:用数字具体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 20.谈出自已的认识,能够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及生活中喝饮料代替喝水这一现象来谈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14分)
鸟巢为何东西高南北低?
①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它就像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的希望。“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内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容器,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可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
②美轮美奂的。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大元宝?
③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大凡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猫画虎的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④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的直射,不至于影响到时运动员的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此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⑤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时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应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留下的空间就少些。“鸟巢”东西方向有6层看台,南北方向只有5层看台,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最高为68.5米),南北两边就低了下去(最低处42.8米)。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呆以昼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⑥“鸟巢”人性化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它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艺术性和守信用性,而又大度、简洁、典雅,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22期)
13.国家体育场被称为“鸟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14.文中说“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可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这里“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指的是什么?(3分)
15.南北走向的运动赛场设计成东西高南北低的原因是什么?(3分)
16.阅读第⑤段中画线句,说说这一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3.国家体育场像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纺织成一个温馨鸟巢。 14.“鸟巢”外形上看是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 15.东西方向看台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时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应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东西两头高还呆以昼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16.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鸟巢”东西高南北低的特点,使读者对鸟巢的外观特点有更为具体的了解。
阅读《“世界屋脊”多宝藏》,回答9—12题。(10分)
“世界屋脊”多宝藏
(1)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2)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旧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3)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4)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5)“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选文有改动)
9.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3分)
10.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1)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 )
(2)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
11.西藏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 , 。(3分)
12.为什么说西藏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 (2分)
9.从能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植物资源丰富三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10.⑴列数字 ⑵举例子 11.平均海拔高 日照时间长 日照强烈 12.因为西藏林木树种繁多,药用植物种类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
希腊时间2008年3月24日12时25分,最高女祭司、希腊女演员玛利亚·娜芙普利都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前,用凹面镜聚焦太阳光点燃奥运圣火。自此直至8月8日,祥云火炬将在世界各地传递。
祥云火炬的外表设计引万众瞩目,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火炬要经受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重考验,在它身上凝聚了众多的科技因素。
航天芯,也就是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燃料瓶非常耐压(达14兆帕),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
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再者,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火炬的燃烧需要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能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还能少了一个零件。稳压装置共有三个功能:第一是减压;第二是稳压;第三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为了延长燃烧时间,火炬还设计了回热装置。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保留热量,让管内的气体温度也升高,利于燃烧。
双火焰是燃烧器的一个核心设计。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掺混得比较好,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这样的设计,一是喷出燃料比较均匀,是球形的火焰;二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5月7日,在中国火炬传递手的努力下,祥云火炬顺利登顶珠穆朗玛峰,光耀五洲。
(本文选自网络,有删改)
5.本文说明对象是 ,主要介绍它的 。(2分)
6.在设计上如何确保火炬在传递过程中火焰始终不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四点即可。(4分)
7.选文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8.文中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祥云火炬 火炬的燃烧系统(“航天芯”“燃料供应系统和燃烧器”或“内在特点”) 6.①燃料瓶非常耐压。②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③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④稳压装置能为火炬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⑤火炬设计了回热装置。⑥火炬燃烧器采用了双火焰设计。 7.不能删去。“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表明燃料大体上是按1:2比例进行分配的,如果删去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举例子。通过举祥云火炬顺利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事例,有力的说明了凝聚众多的科学因素的火炬经受了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冲考验。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3分)
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①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之一。今天,我们不妨从几何学的角度来发掘汉字之美。
②几何学研究空间,空间具有维度,维度越多自由度越大。维度较抽象,举例以明之:洞中潜蛇为洞壁所限只能前进后退,它的空间只有一维。原上奔马除前进后退外还能左转右转,它的空间是二维的。空中飞鸟除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外,还能向上腾飞向下滑翔,语云:“天高任乌飞”,鸟比谁都自由,因为三维空间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③自由度来自多维空间。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象形字从图形转化而来,理所当然是二维的。其余五书也多半包含象形部分,例如形声字,一半象形一半拟声,非二维不足以容纳。再者,汉字是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成的,好比在桌面上拼七巧板,必须有二维的自由度才能拼出千变万化的美丽图案来。可见汉字本质上是二维的,如原上奔马纵横驰骋,为汉字之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汉字的书法突破汉字二维的局限,独具一格,演绎出汉字的多维之美。
⑤汉字书法讲究构架。构架类似于绘画之构图,至少须有二维空间所提供的大量自由度,字形才谈得上构架,才能体现出篆隶楷行草之特色,才能将各家之不同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⑥汉字书法讲究悬腕。书法家手腕悬空,方能随心所欲运臂使指挥毫着墨,在三维空间中发挥最大的自由度。
⑦汉字书法讲究笔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独特的工具,毛笔是所有笔中最神奇的。笔也有自由度:圆珠笔只有一个自由度。鹅毛笔和钢笔的笔尖分叉可在宽度上略为施展,其自由度介于一二之间。毛笔由千百根毫毛组成,每根毫毛可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其自由度岂止千百?正因为毛笔有这么多的自由度,书法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一支笔写出千般字。尊毛笔为众笔之王,谁曰不宜?毛笔的众多自由度运用得宜,可增加书法之维度。笔毫蓄墨之丰欠,运笔力度之轻重,笔锋走向之偏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颜、柳等书体均能产生视觉之立体效应,是为三维。不信吗?笔力千钧之赞语日:力透纸背。如无垂直于二维纸面的第三维度,朝哪儿透啊?
⑧诚然,基于拼音字母的横写文字也有其优点:见字发音方便学习,字母易于输入电脑,以及与数学公式兼容等。但就美感而言,汉字堪称独步,书法已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艺术。反观西方,有谁见过用拼音字母写的匾额楹联条幅扇面?
⑨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1.汉字书法怎样演绎出汉字的多维之美?(3分)
2.第⑦段画线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
3.联系上文,请你说说字母文字与汉字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4分)
4.《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要求。请为大家推荐一位你所熟知的古代书法名家,并谈谈其书法特色。(3分)
1.因为汉字的书法讲究构架,讲究悬腕,讲究笔法,这样,就能很好地演绎汉字的多维之美。 2.作比较 通过比较,说明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能够发挥更多的自由度。 3.字母文字见字发音方便学习,字母易于输入电脑,与数学公式兼容,但缺乏汉字的美感。 4.答案示例①:颜真卿,颜体书法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整体上显得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示例②:柳公权,柳体笔力道劲,挺拔而具骨感。示例③:王羲之(王献之),字体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我国为什么洪灾频繁
罗祖德
①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中程度,我们称其为上界面;二是地表对过多的水的蓄、泄、堵的容量和能力大小,我们称之为下垫面或地生态。一旦暴雨骤降落或梅雨连连,降到地表的水超过了蓄水的容量和排水的能力,河、湖有没有足够高和坚固的堤坝保岸拦水,于是河湖横溢,导致洪水泛滥。实际上,上界面(天)和下垫面(地)共同构成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机制。即使暴雨倾盆,甚至是百年一遇,只要地面生态好,有足够的蓄、泄和防的能力,也往往可以化险为夷,有惊无险。相反,即使雨量不大,地生态不佳,蓄不下,泄不出,有无良好的堤坝防护,也会“阴沟里翻船”,酿成灾难。
②地生态的优劣取决于人,人在这天地之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灾害专家把灾害定为天、地、人这三大系统不协调的产物,或者说“天灾八九是人祸”是颇有哲理的。
③那么,近年来我国洪涝为什么如此频繁呢?洪涝灾害频繁,既有“天”即大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要说天,地球大气圈进入活跃期,大气环流异常、太阳黑子爆发、热带风暴频发等,够可构成持续的梅雨或特大暴雨,这在目前人们还难以控制。要说人的因素,那是人不恰当地干预了自然,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至今还在吃40年前“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道湖中央”造成的苦果。
④开荒开到山顶上,山成了濯濯童山。一有降雨,水土流失,一滴水也留不住,以太湖流域为例,其周边山地由于滥砍乱伐,不仅山地蓄水功能大减,还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加剧了太湖和通向太湖的河川淤浅。与此同时,湖泊大量缩小或湮没,太湖流域累计围了530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围掉了100平方千米,太湖面积日益减少,蓄水量大减,至少减少10亿立方米。山林、湖泊蓄不了过多的水,大江大河和密如蛛网的小河小溪还是能把盛不下的水泄出去排入大海的。问题是人们除了伐木开荒、围湖造田、连大江大河、小江小溪也不放过:在河流的河漫滩,乃至堂而皇之在河流拦河作坝,侵河成地。太湖原有泄水河道300条,现在只剩下219条,其中具有泄排水功能的仅54条。就连这些河道也大多泄水不畅。
⑤河流泄水不畅,稍有山洪爆发,水位即猛升,湖南的浏阳河,30年一遇的径流,涨起了50年一遇的水位;广西西江流域30年一遇的径流,酿成百年一遇的高水位。
⑥除了地生态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得重视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全球变化、温室效应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⑦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温上升,首先会造成台风明显北移。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频度、强度大为增加,而由其引起的风暴潮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能力。或是摧毁江湖海堤岸,或是携带海水越堤而过。90年代以来,广东湛江、浙江温州就多次因台风、风暴潮酿成重灾。
⑧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上升,还会促使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准面,增加河流泄水入海的难度,加剧了内涝的产生。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气温上升之后,上海临近的东海海面将要上升51厘米,加上上海市地面还在持续沉降,那么上海的内涝也将是不可轻视的一个洪灾隐患。
(选自《好望角》,有删改)
18.本文属于 (类型)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19.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2 分)
20.根据文章“天灾八九是人祸”的观点,说说哪些“人祸”导致近年来我国洪灾频繁?( 3 分)
18.事理;逻辑顺序。 19.①举例子,文中举了太湖流域的例子。②列数字,“太湖原有泄水河道300条,现在只剩下219条,其中具有泄排水功能的仅54条”。 20.人类不恰当地干预了自然,才导致这样的恶果。①滥砍乱伐,水土大量流失,山地蓄水功能大减。②围湖造田,侵河成地,湖泊河流面积日益缩减,蓄水量大减。③拦河作坝,河流泄水不畅,泄洪能力锐减。④人类活动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造成台风明显北移,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频度、强度大为增加,破坏力越来越强;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上升,还会促使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准面,增加河流泄水人海的难度,加剧了内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