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两则材料,联系本文有关内容,探究一番,说说你的发现。(至少讲两点)(2分)

材料1: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湖北潜江县)西南,范围并不大。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

材料2:据今人考证,古籍中的“云梦”并不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在这个区域内,也并不全属于“云梦”,错综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落。

开放题。示例:(1)在长江流域围堤圈地的活动起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可见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由来已久。

(2)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可能并不准确,但人们在在江汉两湖之间围堤圈地、强占湿地的事实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能否认。  (3)据两则材料看,古云梦泽“5万平方公里”之说尚不确凿,但洞庭湖湖区面积由一九四九年的4350平方公里锐减到一九八四年2691平方公里却是不容置疑的。可见现代“开发”对江汉两湖之间长江湿地的破坏愈演愈烈,触目惊心。

若只说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并不准确,讲治学要严谨之类要适当扣分。

云 梦 泽

①九八年长江大水,人们想起了云梦泽。

②大泽今安在?这个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的蓄洪所在,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眸和反思。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③我们从初唐孟浩然的诗中,多少能想象出云梦泽的面貌来。水天相接,涵浑积洪,__浩荡,润泽滨野。

④孟浩然看到的云梦泽绝对不是今天的洞庭湖那般大小,而是要大得多。据史籍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天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在5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如今在安陆以南有云梦县,那里沃野阡陌,棉粮两丰,已寻觅不出水乡泽国的半点踪影。两汉迄今,不过两千年,水陆变迁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如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2700平方公里,与5万之数相去何等之远!

⑤那个俯仰于天地之间,驰骋于自然之野,涵融万汇,泱泱无涯的云梦泽哪里去了呢?

⑥答案是,它被淤积了,被堤堰围占了,更本质地说,是被人“吃”掉了!

⑦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繁衍膨胀和人类生产工具生产技能的发展,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本属于大江大湖的地盘,逐步被人类役化为田园和村落。在江汉两湖之间,如今的所谓民垸都是原来的湖泊、湿地和河道,都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人们围堤圈地,筑屋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适度地科学地开发湖泊、湿地并非不可,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可憾我们走的是滥用、围剿的路。明清两代是这类民垸大发展的时期。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类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一九四九年,洞庭湖湖区面积尚有4350平方公里,到了一九八四年就减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300里!五十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为1066个,到九十年代初就减少为l82个。仅湖北监利县,就有大小民垸17个,其中的新洲管理区就整整占去了长江25公里宽的河道,使原先非常宽阔的长江水道变得异常狭窄。

⑧粗略计算,往古的云梦泽现在大约只剩下不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它被切割,被围垦,只残留着洪湖、沉湖、三台湖等几个较大的湖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泊散布于两湖平原。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⑨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如黄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得益于腰上有那么大的“水囊”,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不致于泛滥成灾。只是到了近代,长江的洪水才日趋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上游植被惨遭破坏,江河泥沙严重淤积,等因素外,云梦泽的人为分割缩小也是祸根之一。

⑩据有关专家说,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有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然而它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水位压力,却比一九五四年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减少了380亿立方米的自然蓄洪调节能力。洪水无处藏身,就只好漫堤决口,夺路而走。

⑾这是自然的报复。“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一语中的。报复的目标。首先就是那些曾经夺走过水的地盘的民垸。九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就有100多处,200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其__垦甚烈的监利县,17个民垸就有15个民垸进水。过去人把水从这里赶出去,今天水又把人从这里赶出来。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⑿所有的民垸、围子都是云梦泽的故地。云梦泽是上帝的创造。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即使如现在在两湖段加高加固堤岸,也会给下游造成压力,贻害皖吴。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因“开发”所得的利益,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相比较,未必是合算的。

⒀在“消化”洪水,保护众生方面,云梦泽作出过它历史性的贡献。今人唯一能替代它的作用的,就是修筑三峡大坝,建一个新的云梦泽。

17、第⑥节中“被淤积”“被堤堰围占”两个短语次序能不能更换?为什么? (2分)

18、第⑦段划线句中“2691平方公里”与“300里”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2分)

19、第⑦段中“民垸”的“垸”字读yuàn,请依据上下文诠释它的意思。(1分) 垸:

20、见第⑨段划线句,长江为什么需要腰上有个大“水囊”来调节洪水?请用本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分)

21、评析加点的词,按要求答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围剿”就是“围垦”的意思,请揣摩作者取“围剿”而不取“围垦”的用意。)

(2)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加点的关联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请从说明方法的运用的角度对本文第④段文字做简要的分析。(2分)

17、“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人‘吃’掉”就不连贯了

18、不矛盾。“300里”即“方300里”,指面积,四周各300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将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19、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20、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21、(1)“围剿”用了比拟的手法,与“滥用”相配合,表达了作者对滥用湿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批评的态度(激愤的心情)。 “围垦”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尽管……但”是转折复句关联词,转折复句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例句想强调“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这层意思,以说明失去“水囊”调节的后果。删去关联词,转折关系不明,无法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红体字为答案要点)  22、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了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与“半个江苏省”作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12分)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含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反食”。 (选自《自然与人》,有删改)

17. 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2分)着重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分)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1分)  (意思相近即可)

  18. (4分)本文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的:①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②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④喝足够的水,可延缓衰老,利于长寿。  (答对一点计1分)

  19. (3分)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作用是: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2分)

  20. (3分)示例:我建议大家不要以喝饮料代替喝水,(1分)因为饮料多为酸性,(1分)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对我们身体健康不利。(1分)   

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选),完成下列问题。(20分)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合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②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③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花青素在酸性液中会反射红色的光波,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花青素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碱性液中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舍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现白色。

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12. 阅读文段,回答:蓝花是否适宜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为什么? (4分)

1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白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4. 文中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15.“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与“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都比较柔嫩”两个句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4分)

16.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说说选文是如何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4分)

[8604baab8e8d8ec1.gif]

阅读面文章,完成第23---27题。

手:最完美的工具

手无疑是人体上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余两个器官是可以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眼睛和能够处理手眼传来的信息的大脑。在400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

当我们的胚胎成长到5周左右时,手就已经出现了,但非常小,如同鱼的鳍一般。在随后的发育中,手指慢慢开始成长,手指之间的蹼渐渐退化。到了11周的时候,手的关节、肌肉甚至指甲都已经发育完全。所有的功能已经齐备。一个20周大的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已经会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每只手都有29块骨头,这些骨头由123条韧带联系在一起,由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而控制这些肌肉的是48条神经。整个手掌结构由30多条动脉以及数量众多的小血管来滋养。

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手都象征着人与神的活动,象征着权力、创造与智慧。对手的崇拜可以在不同的文明中见到。在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人们相信手掌上的纹路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健康、财富以及爱情。而在古希腊及古罗马,手和星象学、哲学以及医学都有紧密联系。

手相不只是江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最近的研究表明,手指,特别是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研究表明,手指的生长和大脑的发育都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并且都与子宫内性激素的水平有关。因此,女性的无名指往往与食指一样长或者更短,男性的无名指则往往长于食指,而左撇子的无名指通常比食指长出许多。另外,无名指长于食指还是有音乐天分的表现。对英国一个交响乐团乐手的调查表明,那些最出色的演奏家与其他人相比,无名指比食指相对要长很多。

利物浦大学的医学教授约翰·曼宁在他的著作中说,从一个人的手指上可以看出他(她)将来得乳腺癌、心脏病和孤僻症的可能性,这些疾病都可能在胚胎期形成病因,而在成年之后再发作。如果孕妇怀孕期间睾丸素水平较高,生下的孩子就更容易成为左撇子,也更容易在日后得心脏疾病或孤僻症。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左撇子只占总人口的10%。同样,雌性激素水平较高的孕妇,所生的女孩食指通常短于无名指,而日后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也较高。

在哺乳动物中,人类的手独一无二。大拇指同其他4个手指相对的结构是人手的最大优越性,许多类人猿可以将自己的拇指和食指对合,但不能将拇指与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对合,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只有人类,可以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手指,这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的关键。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可以感觉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动。我们也习惯于在说话的同时比比划划,或者完全用手势来表达感情,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在大脑的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元联系。大脑在说话时会变得活跃的那一部分,在做手势时同样也会活跃起来。科学家还发现,大脑控制手的活动的区域,分布在运动中枢里几个不同的部位,面积达到大脑皮层的四分之一。一个简单的手的动作,例如举起一杯牛奶送到嘴边,会使大脑皮层出现特别强烈的兴奋,这一直是令神经学家不解的谜。

23. 科学家认为,人体最具有智慧的三大器官是

24.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列举大量的数据是为了说明什么?

25.相对于其它哺乳动物来说,手的优越性主要表现的哪些方面?

26.从科学家对手指的研究结果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7.请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重新组织语言,用一段简洁的话来说明“手”。标题仍是“手:最完美的工具”。

[59da848289a5d359.gif]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的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8.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19.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 )→(沙漠)

20.第④段开头划线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21.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2.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392053d3a6ac448.gif]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青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兵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以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华时,____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2009年12月__副__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天皇。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来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青花品种中,景德镇杰伦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作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15.文章中介绍了从元代到现代,青花瓷装饰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过程为

16.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17.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列举事例的作用是

[ff27d63b9d448533.gif]

我想,从上面分析克隆人的理由能否在伦理学上站得住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得到能够站得住的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

①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作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

②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由于人体体细胞是否正常难以鉴别,体细胞需要放在培养基中加以培养,而培养基的理化环境可以对体细胞有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预计到会出现相当多的畸形、缺陷甚至怪异的克隆人。他们一旦产生,人们该怎么办?即使正常的克隆人,长大发育成人后,可能不愿意做我们原来要他们做的事,人们该怎么办?

③一个克隆人与供体人并存,其可能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正如美国一家杂志所说,辛普森会说,我前妻及其男友的被杀,不是我干的,是克隆辛普森干的。

④滑坡论证。即使克隆人的一些理由本身可以成立(例如解决不育、防止显性遗传病),一旦迈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难阻挡。因此,必须在开始就刹车。(节选自《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

6.文段中说:“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这种后果主要是什么?

7.“一个克隆人与供体人并存,其可能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8.你认为“刹车”指的是什么?

[c2c8c3a05e240b45.gif]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2007年第5期

22.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3分)

23.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24.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分)

25.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3分)

 22.色彩艳丽,团结互助,很怕死,能织坚固的睡衣。  23.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24.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25.围绕“作茧自缚”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1)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2)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地敲打着一个新的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3)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__力。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4)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5)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6)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和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7)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18.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3分)

19.第(3)段中加点的“零门槛”在文中是什么意思?(3分)

20.从本文看,博客的意义有哪些?(3分)

21.第(7)段提到,博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你是怎样看待博客的呢?请结合本文,简要阐述你的看法。(4分)

  18.近年来,博客在中国疯狂(快速、迅速)发展。  19.加入博客没有条件限制。  20.⑴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⑵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⑶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  21.示例一: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博客虽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但它的积极意义更大,所以我们要肯定它的存在。示例二:我认为,博客出现的不良倾向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博客的管理,使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