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潜水器

①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实现高效作业。

②我国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潜水器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二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

③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④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⑤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8.结合第②段内容,从说明层次安排和语意表达的角度说出不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放在这一段末尾的两条理由。(4分)

答:

19.阅读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你探究的结论。(4分)

【材料一】

海洋地质专家估计,海底储存着约1350亿吨石油,近14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海底还沉积着极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铀的储藏量高达40亿吨,是陆地上的2000倍。

【材料二】

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提醒我们:“在中国海区,有70%以上的地区存在着危机!”中国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指出:深海基础研究是21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部分。深海研究不只是人类了解地球亟待填补的空白,也是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之所系。

结论一:

结论二;

18.答案示例:如果把画线的句子放在这一段末尾,其一,就不符合先说明“载人潜水器”的构造组成,后说明其“工作原理”的说明顺序;其二,就使文中的“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缺少了必要的交代。

(共4分。每条2分)

19.答案示例:

结论一: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结论二:我国海洋安全存在着危机,我们必须加快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为祖国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和安全保障。

(共4分。每个结论2分)


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①在夏秋季节,如果你有幸到青海湖,千万不要忘记去看看斑头雁;在春末或晚秋,假如你能够爬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一定能够幸运地听到它们的鸣叫……

②在海拔9000米的云端,在空气只有海平面不到30%的地方,斑头雁——孤标独步,傲视苍穹,成群结队,一掠而过!毫无疑问,它们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儿。

③这种鸟,头部是白色的,后方有两条水平的黑带,形成如斑马状条纹,故名叫斑头雁。一只成年斑头雁的体重是2—3公斤,站立时高度是60到70厘米。每到春天,成群的斑头雁飞向中国青海湖筑巢产卵,生养小雁。在完成生儿育女后,它们就会飞向南方——飞越过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④斑头雁为何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

⑤原来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9000米的高空安详自在地飞行。

⑥斑头雁体内有数个组织辅助氧气传输系统。一旦氧气进入血液后,它就被输送到飞行肌里。斑头雁的飞行肌里密布着如网络般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能够把负氧离子传送到微型能量生产工厂。斑头雁的肌肉细胞内布满了线粒体,这些微型能量生产工厂就“建立”在线粒体里,其中很多的工厂的位置都处于细胞壁附近,可以从近在咫尺的毛细血管里非常快速地抓取到氧原子,为翅膀提供一次强有力的挥动。

⑦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的鸟儿几乎一样:每分钟225次。所不同的是:斑头雁的翅膀更长。斑头雁单翅伸展的宽度可达1.5米。在稀薄空气中,斑头雁挥动翅膀会产生比同等高飞的鸟类更强的推举力。

⑧正因为斑头雁有最具特点的身体机能和高超的飞行能力,才能完成世界上最艰辛的迁徙。

19.结合上下文,说出第⑤段画线句 “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答:

2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这里空气稀薄,氧气含量极低,煤油灯无法点燃,直升机无法飞行。如果把一个人从海平面高度瞬间升到珠峰峰顶,他会在数分钟内失去意识——他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冻僵。即使是最强壮的哺乳动物也会很快死亡。

【材料二】

斑头雁能够充分利用顺风的条件,大大加速了飞行速度。根据罗杰·费德博士的报告,斑头雁单凭自己力量,每小时可飞80公里,如果顺风飞行,可达到160公里的时速。借助如此之快的顺风速度,斑头雁真的做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释为什么说斑头雁的迁徙是“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答:

(2)阅读材料二,判断材料对文中斑头雁的哪个特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答:

19.答案示例:

如果删掉这句话,陈述的对象就不全面,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少了必要的条件,就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介绍。

(共3分。 “对象不全面”1分,“缺少条件”1分,“引出下文”1分,)

20.答案示例:

     (1)因为斑头雁的迁徙要飞越珠峰,而那里的环境极为恶劣,所以这是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2) 斑头雁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

 (共5分。第(1)题共3分,“飞越珠峰”1分,“环境恶劣”1分,语言表达1分;第(2)题2分)


节能背后的隐患

①200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灯,数量众多的含汞节能灯在寿命到期后被当作普通垃圾抛弃处理,带来污染隐患。仅2006年国内报废的含汞照明电器折合40瓦标准荧光灯就达10亿只,由于处置不当而释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汞量达70-80吨。节能业绩簿上闪亮的数字背后,潜伏着鲜为人知的污染风险。

②节能灯又叫紧凑型荧光灯,因其节能高效而被视为传统白炽灯的替代品。节能灯发光效率是白炽灯的5倍,比普通白炽灯节电60%到80%,使用寿命多4倍至6倍。推广节能灯可以有效节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节能灯灯管中含有重金属汞,一旦灯管破损,汞外露,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③尽管一只普通节能灯含汞只有0.5毫克,但是它污染环境的威力却大得惊人,可能会污染到1000升水。如果按每只节能灯平均污染1000升水来计算的话,中国每年至少有6000亿升水遭到汞污染。而如果汞侵入到土壤里的话,就会污染到植物、农作物。当1毫克汞渗入地下,可造成大约360吨的水受到污染,由此计算,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可能污染90吨至180吨水及周围土壤。当水资源遭到汞污染后,人类和其它动物饮用后将会产生慢性中毒,医学界称之为水俣病。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会出现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等病症;重者会出现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

④汞和汞化合物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还可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传播,因其流动性非常强,在沉降之后,还会进一步转化,以“甲基汞”的形式在鱼类体内富集,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⑤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节能灯生产企业有近2000家,年生产节能灯24亿只,年消耗节能灯多达8亿只。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取消白炽灯,节能灯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在2015年左右,仅中国市场节能灯的年需求量可达20亿只左右。而这些节能灯一旦报废,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18.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答: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对文中第④段介绍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5分)

【链接材料】

节能灯里面主要由灯丝、汞和荧光粉等物质构成,不管是焚烧还是填埋,节能灯内的汞都会对水土造成极大的污染。土壤中的汞可挥发进入大气(汞沸点低,常温下即可挥发),也可被降水冲淋进入地面水和渗透入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挥发进入大气、沉淀进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分解为甲基汞。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以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危及鱼类。

答:

18. 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其一,就不知道是谁“污染水及周围土壤”;其二,废弃节能灯“污染水及周围土壤”的原因也不清楚了;其三,去掉“一只”也就无法说明汞污染环境的威力大的惊人。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

因为含汞节能灯在寿命到期后被当做普通垃圾抛弃处理,汞在常温下挥发进入大气,后经沉淀进入底泥并转化为甲基汞,最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对人造成危害。

(共5分。每个要点1分,表达1分)


朝阳区

北京克隆古树名木

北京城历史悠久,其中的古树名木是一笔无法估量价值的财富,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现有古树名木40721株,其中古树39408株,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3606株。古树见证着北京城市的兴盛,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但随着“年岁”的增大,有些已经“百病缠身”,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一位专家告诉我们,古树名木的基因图谱有其特殊性,其基因交换和变异比一般树木少,具有独特的长寿基因。一旦某株古树名木死了,那么它特有、独有的基因也会随之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这些祖辈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就有必要通过科技手段对古树进行繁殖,延续其“香火”。目前,繁殖的方法有三种,即通过种子繁殖、扦插和试管组培,而试管组培也就是平时人们所熟知的“克隆”技术。

北京在种子繁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曾经被清代乾隆皇帝亲笔御封为“白袍将军”的一株金代的白皮松,亲封为“遮荫侯”的一株金代油松,以及一棵位于八达岭被封为“关沟大神树”的银杏,都已经通过种子繁殖,延续了“香火”。

“收集古树的种子来繁育,确实是延续后代的好方法,技术上难度小,但这里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导致‘子辈’在继承‘父辈’的遗传特征中出现偏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朱春全博士告诉我们,种子繁殖出来的树木,只有一部分基因是古树传承下来的,只能算做是“混血儿”。而扦插和作为“克隆”技术的试管组培,就能避免基因改变、树木性状发生变异的情况。“但扦插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某些树种,不是所有的树种都能通过这一方法来实现‘香火’的延续。因此,不能用扦插方法来繁育后代的树种,就要靠‘克隆’技术来大显身手。”朱博士进一步解释,“扦插”,即从古树名木上剪一根枝子下来,插到铺放沙子的易于生根的像小床铺一样的插床里,生根后再移栽入苗圃里,继续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以促进其更好地生长。而试管组培,即取出古树名木的一段组织器官,放入有培养基的玻璃瓶内进行组织培养,生根后分栽进花盆,长大后再移栽入土地。通过这样的“克隆”方法,就能完全保存古树名木的基因资源,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特有的基因密码的丢失。

当然,要使“克隆”出的“子辈古树”也能成为像父辈那样的“老寿星树”,仅有基因的延续是不够的,生长地、养护和其他偶然事件都可能决定树木的寿命和大小。所以,克隆出的“子辈古树”并不一定就能成长为正真的“老寿星”。但科学界普遍认为,长命数百岁的“老寿星树”一定具有优秀的基因,才能够抵御病虫害和干旱,所以它们的克隆体只要能够延续“老寿星树”的基因,并在培育过程中注意保护,这些克隆体成为新“老寿星树”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17.古树名木的基因图谱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8.“种子繁殖”和“扦插”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4分)

①种子繁殖的优势:(不超过5个字)

②种子繁殖的劣势:(不超过8个字)

③扦插的优势:(不超过20个字)

④扦插的劣势:(不超过8个字)

19. 阅读【链接材料】后,你对“北京保护古树古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有哪些认识?(2分)

【链接材料】据介绍,北京市园林科研所计划3年繁殖100株重点古树名木,包括古松柏、古银杏、古槐树等。专家表示,要繁殖的古树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而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为名木,这些树木更是繁殖的重点。中山公园社稷坛现存的直径近两米的千年古柏,是辽代兴国寺的遗物;故宫御花园里的两株代表清帝故乡的楸树,在清代每年都要从东北运来黄土培放于树根,以示根基永固。故宫乾隆花园里也有一株楸树,当年乾隆皇帝特意在树旁建造了一座古华轩,“古华”就是指这株古楸树开放的花朵。北京市园林科研所树木研究室丛日晨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高楼可以盖,城市可以建设,但古树却不可能重新生长,而它们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包括中山公园内的千年古柏,天坛公园、颐和园内的古松和北京市植物园内的银杏将有望首批入选繁殖名单。一旦有幸被选为繁殖“对象”,那把这棵树定为“国宝”也绝不过分。

【参考答案】

17.(2分)古树古木的基因交换和变异比一般树木少,具有独特的长寿基因。

18.(4分)①技术难度小;

②遗传特征出现偏差(或会发生变异)

③避免基因改变、树木性状发生变异;

④只适合某些树种。

19.(2分)古树名木是一笔无法估量价值的财富,它们见证着北京城市的兴盛,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因此,保护古树古木刻不容缓。(每个要点1分)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呢?原来叶子里有许多色素,色素发生了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显露出来,有的重新形成。

②叶子里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色素是叶绿素。它能吸收太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有机物质,供给植物本身以及动物的食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叶绿素常见的有两种:叶绿素A.,颜色较深,近乎蓝色;叶绿素B.,颜色较浅,近乎黄绿。它们的构造大致相同,与人身上的血色素很相似,全是卟啉类化合物,只是叶绿素含镁而不是含铁。

③与叶绿素同时存在的还有叶黄素与胡萝卜素,它们的颜色是黄的或橙黄的,有很多种类,化学结构与维生素A.相近,也是卟啉类物质。

④以上几种色素,不是每个细胞都有,也不是平均散布在细胞里,而是与一些蛋白质及脂肪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个小颗粒,叫叶绿粒。这些色素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所以用水洗不出来,但是可以用甲醇、丙酮等溶剂提取。提出来的溶液是绿的,因为叶绿素颜色重,把别的色素掩盖住了。如果把这种溶液层析,也就是使它通过充满淀粉的管子,再用溶剂冲洗,由于它们被吸附的程度不同,就可以分开几个色素的层次。

⑤比较起来,叶绿素是不稳固的,它经常在破坏,经常在形成。当光线很强而温度很低的时候,破坏强烈,形成停滞,叶绿素就要逐渐消失,而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就显露出来了。到了秋天,很多的叶子变黄,就是这个道理。

⑥至于叶子变红,那是由于另外一类色素,叫花青素。它们的化学结构与以上的完全不同,而是多酚类化合物的配糖体。它们能溶于水,在细胞中分散在胞液里,很容易洗出来。在酸性的溶液里是红色的,遇到碱变成蓝色。一般花瓣里的色素,都是这一类,在叶子里则少见。有时幼芽或嫩叶有这种色素,长大以后便消失了,或被叶绿素掩盖起来。到了秋天,很多植物的叶子,会大量制造这类色素,那是叶绿素已经消失了,所以叶子会变成鲜红的颜色,常见的如槭树、乌桕等。

⑦花青素形成的过程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与叶子中的含糖量有关系。天气冷时,叶子里贮藏的物质会转变成糖,糖分多了就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如果我们在一根树枝的下部切去一圈树皮使糖分不流到树干,而在叶子里累积起来,就可以促进这个枝条上的叶子变红。有时叶子感染病菌或被虫子咬伤也有同样情况。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此外,强光、低温、干旱都有影响,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所以特别在山上,天晴气爽,秋天骤冷,夜里有霜的地方,树叶也特别来的鲜艳,古人的诗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这个道理。

(选文有改动)

16.叶子中的色素有哪几种?(2分)

答:

17.第⑦段中加点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的什么特征?简要进行分析。(2分)

答:

18.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材料给出解释。(3分)

【材料连接】

秋天到了,人们喜欢到北京的香山、苏州的天平山或南京的栖霞山去观赏红叶。本来葱郁的树林,脱掉了绿色的衣裳,换上黄、红、赭等鲜艳颜色的新装。

答:

【参考答案】

16. 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共2分。前三个1分,后一个1分)

17.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可以将分析的原因解释的更客观。(共2分。每点1分)

18.树叶的颜色和叶子中的色素有关,色素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秋天的山上,天晴气爽,强光低温以及有霜等天气因素导致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有利于叶子中花青素的形成,从而使叶子呈现处黄、红、赭等颜色,克服了绿色的单调。(共3分。)

中国皮影戏

①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②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③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④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⑤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⑥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⑦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8.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和广泛流传。(2分)

19.准确提取信息,写出制作皮影的步骤。(每个步骤不要超过16个字)。(3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20.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 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1) (2) (3)

【参考答案】

18.答案:悠久历史、皮影表演

(共2分。每空1分)

19.答案:将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涂油;把皮革镂刻成人物形象;

用线把皮人的头、四肢、躯干连成一体。

(共3分。共3点,每一点1分)

20.答案: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

(共3分。共3点,每一点1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物种消亡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一万七千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哺乳动物中的21%,鸟类中的12%,淡水鱼中的37%以及植物中的70%,如今都在受到威胁。为了使这一严峻问题获得关注,联合国将2010年命名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刚刚过去的50年间,为了满足食物、淡水、木料、纤维等日益增长的需要,人类已经以更快更广泛的方式使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速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与其同日而语。一方面,土地与海洋资源遭到过度开发,生态系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破坏被认为是不可修复的。在陆地上,由于开垦耕地和获取木料的需要,森林被大量砍伐;在海洋里,由于渔业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有一半的渔场已经被完全开采,四分之一的渔场被过度开采。另一方面,我们在燃烧化石燃料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会吸收大气中的热量。现在积累的温室气体量达到了80万年来的最高值,这将使气温升高,导致上千种动植物物种灭绝。

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不复存在。各国政府将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首脑会议,试图就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确立新的目标。

18. 为什么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2分)

19. 分别说说下面两种做法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何关系?(4分)

(1)如果每个汽车司机都注意给轮胎及时充气,车辆能效就能提高6%,每辆车每年就可以减少9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2)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的亚洲干旱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性行动,实施森林的可持续开发计划。

【参考答案】

18. 答案:因为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不复存在。(2分)

19. 答案示例:(1)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避免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物种灭绝。(2分)

(2)森林的可持续开发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资源的破坏。(2分)

世界博览会

①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又称国际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是一个具有国际规模的集会。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②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并已先后举办过40届。按照国际展览局的最新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不同于一般的贸易促销和经济招商的展览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博览会。

③国际展览局是专门从事监督和保障《国际展览公约》的实施、协调和管理举办世博会并保证世博会水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截至2002年11月,有89个成员国。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根据选举规则,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无论大小,各拥有一票的选举权。在第一轮投票中,如果某候选国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该城市将成为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④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Expo是Exposition的缩写)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⑤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界展览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世界展览会的会场被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17.为什么说世界博览会是“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2分)

答:

1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吉祥物:一个头发翘起、圆眼含笑、腿臂舒展,外形就像“人”字的蓝色小孩。蓝色小孩取名“海宝”(HAIBAO),意为“四海之宝”。据介绍,“海宝”的蓝色主色调,代表着地球、梦想、海洋、生命、未来、科技。

“海宝”憨态可鞠、令人喜爱,也正好说明了第④段中世界博览会的何种特色?(3分)

答:

19.结合第②段的内容,说说画线句“按照国际展览局的最新规定”能否删去,并结合文章分析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17.答案示例:世博会鼓励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会场不单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有异彩纷呈的表演和富有魅力的景色,也是娱乐的场所。

评分标准:表述结合文章的四、五段内容,将世博会商品展示、科学呈现、文化娱乐的意思涵盖上。表述明显不完整,扣1分。

18.答案示例:吉祥物的可爱,充满人性的设计,正好说明了第四段强调世博会是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的这一特色。

评分标准:答案表述要体现世博会科学博览、人文情感即“科学性和情感结合”。多答无关语句,适当扣分。

19. 答案示例: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划线语句,就表述不清这是“最新规定”,让人误认为世博会一直就是这种分类方法,显然与事实相悖。因此不能删去。

评分标准:因果表述不完整,扣1-2分。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jì)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这种椅子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椅子的流行不仅仅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

    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跪礼,进而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

人们的双腿解放以后,许多重要的仪式、日常的交际礼仪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跪”为主的礼节逐渐演变成了以“坐”为主的礼节。

    椅子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习俗。比如房屋内部风格: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人们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椅子出现以前,人们的坐姿很低,导致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身体位置及视线都不一样了,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中国人吃饭、看书的最主要的家具。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响,是对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宋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观念,奴化了国人。

16.结合文章,说说椅子的出现怎样改变了中国文化。(3分)

17.“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中国人吃饭、看书的最主要的家具”中“逐渐”一词在说明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18.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我国古代餐具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链接材料】

唐人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器皿都变得玲珑精巧。

【参考答案】

16.①改变了古代中国的跪礼,进而导致了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②导致了生活用具及习俗的变化,③影响了国人心理和观念的变化。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7.①与前文的“陆续”一词相照应,②准确说明桌子成为吃饭、看书的家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18.①到了宋代,椅子广泛流行起来,②人的身体位置及视线都不一样了,因此高足餐具变得玲珑精巧。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说窗

①“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ǒu,窗子),在屋曰囱。象形。”远古先民的穴居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甲骨文的“窗”为原始形态“洞口”(窗)的直观白描。后来,“窗”字才变为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的字形。

②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中写道:“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窗的最本质功能: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

③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窗户是会说话的,是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别令人回味。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词人吟咏不尽的题材,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

④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地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园林墙上的漏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⑤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就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学者赵鑫珊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感叹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然而,只有生命窗才富有诗意。”作者的感慨带给人们一种尴尬,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深思。

18.本文介绍了窗的哪些功能?(2分)

19.第⑤段中,加点词“生命窗”指什么?(2分)

20.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一说下面链接材料所提到的苏州园林中的哪一处窗户属于“漏窗”,为什么? (3分)

【链接材料】

苏州园林中的留园石林小院之南的“洞天一碧”小屋内,面东墙上有“六角”窗将墙隅空地生长的修竹与秀石框入窗,极富雅意。狮子林的一处墙上四个不同形状的窗子依次塑有古琴、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雅气,再加上窗下栽植的南天竹、石竹、罗汉松,四季长青,与之相配,既具有形式美感,又饱含耐人寻味的幽雅情调。

【参考答案】

18.①具有实用功能(或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  ②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19.“生命窗”指的是设计活泼、造型丰富、流露出真性情的窗(具有审美功能而不只是实用功能的窗;或会说话的、有表情的、能流露出人情味的窗;或有诗意的窗)  (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狮子林一处墙上的四个不同形状的窗子属于“漏窗”。因为这些窗户塑有琴、棋、书、画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框中构图,本身就是景;窗外又配有竹、松等植物,可谓窗内窗外双向“借景”。(共3分,判断1分,理由2分,顺畅表达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