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大气、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后,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自己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印度的恒河被fó jiāo 徒视为圣河,他们认为河水能消灾除难,强身健体。因此,每一位教徒都爱到河中沐浴,甚至有人在此投水“升天”。河水中常常漂起尸体,尸体火化后骨灰也被倒入河中。即便如此,虔诚的教徒仍然一边沐浴,一边开怀畅饮。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
另一种现象也令人费解:世界各国往来的船只储存的恒河水,行经万里后仍能新鲜不腐。科学家发现,恒河的水质良好,其中的细菌并没有对人构成危险。原来,恒河河床里含有一种放射性的矿化物——铋,它能有效地杀灭河水中99%的细菌。
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正常。
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
但是,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要知道,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17.恒河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恒河水有强大的自净能力?而它自净的本质原因是什么?(3分)
18.依据文本内容,联系链接材料,说一说我国的长江是怎样实现大自然的自净功能的。(3分)
【链接材料一】
水的自净一般指受污染的物体经本身的作用达到净化或无害化的现象。关于水质受污染的河流的自净作用,即意味着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流动的过程中自然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点:(1)物理净化:通过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浓度降低。(2)化学净化:通过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吸附、凝聚等作用使浓度降低。(3)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特别是水中的异养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狭义的自净作用,就是指生物的净化作用,通常都是采用这个定义。作为自净作用的具体实例,如伴随河水的流动,而生物需氧量或悬浮物量的逐渐减少等。
【链接材料二】
我国的长江也有这样特殊的自净能力。在支流较多的中下游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集中。有史以来,长江的不少支流发生过金属污染事件,但长江干流及一些湖泊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这是因为长江在流经三峡时带入了大量的碳酸盐,江水呈弱碱性,而较多支流的水呈弱酸性。它们相通后,经中和反应,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沉淀在入江口的三角洲,保证了长江水不受或少受污染。
【参考答案】
17.(3分)
教徒在常常漂起尸体和倒入骨灰的恒河水中沐浴和畅饮而不会因此生病;恒河水行经万里仍能新鲜不腐;根本原因是恒河河床里含有一种放射性的矿化物——铋,它能有效地杀灭河水中99%的细菌。
18.(3分)
长江的自净属于典型的化学净化过程。(1分)在支流较多的中下游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集中,使较多支流的水呈弱酸性。 长江在流经三峡时带入了大量的碳酸盐,江水呈弱碱性,它们相通后,经中和反应,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沉淀在入江口的三角洲,保证了长江水不受或少受污染。(2分)
动物们的纵欢时刻
①比起一本正经的人类,动物虽然更彪悍、野性十足,但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倒是表现得颇为隐忍。它们晓得如何在动物园里保全自己,不给饲养员叔叔添麻烦;如何乖巧谄媚,从游人那儿弄到吃食。家养的宠物,性情更是温顺柔弱,像极了婴孩,满足人类怜宠的心理。实验室的老鼠猴子,为了搞点小零嘴,不厌其烦地跑迷宫,在电脑屏幕前一遍遍做傻兮兮的选择题,只有被捕杀的刹那,才做最抵死的挣扎。连放纵在自然界的野兽,也通常远远作路过状,若非惹急了,不轻易与人类为敌。
②不过呢,就像我们要时不时除去正装跑到KTV去吼一吼,动物也不乏性情流露和放纵享乐的时刻。
③宠物猫素来是温顺的典范,众多受虐事件的主角,但它们也有触动野性的小命门——猫薄荷。猫薄荷是有着灰绿色叶子、紫白色花的薄荷科植物,是__猫儿进入狂欢舞会的入场券——那些优雅从容的高贵猫种,根本无法抵挡它浓郁的香味。你把猫薄荷的叶子弄碎扔地上,它们就会跑来,围着转,用爪子刨。如果味道足够强烈,猫便成虎,狂暴,流口水,神志不清地在地上打转,简直像人嗑了摇头丸。
④动物不单单喜欢“嗑药”,它们也爱沉溺于酒精世界。大象就是其中臭名昭著的一员。非洲象在吃了发酵果后,会变得极其兴奋而富于攻击性,而它们的亚洲兄弟则经常在醉后撒野。2002年12月,在印度东北部,有几头大象在破坏一个谷仓后意外找到几桶米酒,喝完之后,它们就开始横冲直撞,巨大的身躯甩啦甩啦,造成一起六人死亡的交通事故。
⑤常有报道说,吃了发酵果子的醉醺醺的鸟儿撞到建筑物或树上,然后一头栽下来,翘掉。这些“醉驾者”尤以知更鸟和腊翅鸟为甚。每年冬春天,冻僵的果子开始解冻,某些鸟类就统统吃掉这些发酵的果子。曾有研究表明,有些腊翅鸟因为毫不节制地吃了过多的发酵果而引发酒精性肝病。放纵,足以危害禽兽。
⑥猴子也喜欢喝酒,但是更接近人类的风格,懂得克制。有项研究颇为细致地比较了猕猴和人类的饮酒行为。研究者先将21只猴子做好标记,让它们集体在一个房间里随意饮用一种甜酒,度过“欢乐时光”。在另外一次,其中10只猴子分别被弄到单独的房间,关起门来独饮杯中物。研究者测定两次实验后猴子体内的酒精浓度,对比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饮酒行为。
⑦一位参与上述实验的科学家表示,这次实验并非只是看猴戏,猴子的饮酒行为像极了人类,“比起在群体中,单独饮酒的猴子会多喝2到3倍。在集体中时,有许多因素限制了它们尽情享用酒精,例如社会地位或等级制度”。等级高的猴子似乎有所顾忌,在群体中会克制着不怎么喝酒。 此外,像人类一样,猴子的纵欢也随心情而异:心情愉快时,它们懂得适可而止;若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情绪紧张,猴子们就更倾向于狂饮。
(原文有删改)
17.第④段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8.根据文章④—⑦段中的相关知识,你认为下面这则材料中的“甜甜”欢饮的习惯与文中的哪种动物相似,为什么?(3分)
【链接材料】
山东威海神雕山野生动物园里有个“海量”的黑熊“甜甜”,不仅喜欢喝啤酒,而且从来没醉过。
今年已经10岁的黑熊“甜甜”,直立起来有两米多高,憨态可掬。饲养员给它递上啤酒后,它手握酒瓶,仰着脖子,咕咚咕咚,酒量居然还挺大的。喝完一瓶,它又摇头晃脑、拱手作揖地继续向主人讨要。据主人介绍,如果“甜甜”高兴了,它会一瓶接着一瓶喝个不停。不过,每次当它喝到五六瓶时,就会主动停止喝酒,哪怕是主人美食引诱,它也不会动心。
答:
【参考答案】
17.(3分)
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内容上概括上文动物喜欢嗑药并导致放纵、狂暴(1分),引出下文动物沉溺酒精的各种表现(1分)。
18.(3分)
参考答案:“甜甜”欢饮的习惯更接近猴子(1分),它喜欢喝酒,高兴时会多喝几瓶,但是懂得克制。(2分)。
①“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专家这样大声疾呼。
②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质等资源。 。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如芯片则必须在高度清洁无尘的车间内进行,连使用到的水也要经过特别处理。可见,生产电脑消耗的资源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大。统计数字显示,生产电脑所需的化石燃料是电脑本身重量的10倍,而生产汽车和电冰箱所需的燃料只有自身重量的2倍。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电脑显示器、芯片、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有毒物质如石棉、砷、汞、铅、含溴防火材料。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这些有毒物质有可能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③电脑配置还包括一些看不见的隐形“配置”,如石棉、砷、水银、铅、放射性物质等等。它们就隐藏在显像管、电子电路、机壳和主板中。电脑报废后,这些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它们随时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生态炸弹”。
④正因为电脑中存在这些有害物质,所以,电脑垃圾更难处理。如果采用焚烧的方法,必将直接污染大气、水源,甚至引起人员中毒;如果采用深埋的方法,有毒物质还将慢慢渗透出来,污染地下水层、庄稼和人,仍可能惹出大祸;如果回收处理,由于代价不菲,此项工作进展缓慢。美国IBM公司为处理报废电脑支付的费用是30美元每台,回收公司却觉得无利可图。所以,大部分国家的电脑垃圾不是废物利用,而是直接被送到垃圾站,甚至非法走私到第三世界国家,电脑就成为“生态炸弹”。
⑤测试表明,打印机、显示器、遥控器、摄录像机等所有电子产品在工作时,均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各种电子设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电子雾。这种电子雾充斥在空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它容易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痛、失眠、健忘等各种不良症状。
⑥电脑中的“隐形杀手”到底有多少,现在仍说不准。
16. 请从下面备选句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在第②段横线处,并说明选择的理由。(3分)
备选句:
A. 如果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就可能消耗240公斤化石燃料,1500公斤水和22公斤各种化学物质
B. 即使是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也需消耗240公斤化石燃料,1500公斤水和22公斤各种化学物质
答:
17. 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当前电脑垃圾处理现状的认识。(4分)
【材料】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充斥着数不尽的废旧电脑加工点。根据国外研究人员分析的结果显示,每一吨的电子板中,通过简单的提炼就可以分离出286磅铜、44磅锡、1磅黄金以及银、铬、铂、钯等少量的贵重金属。那些加工点缺乏必要的处理设备和科学环保的处理工艺。一块计算机主板只是简单地往酸碱溶液里一丢,然后把被溶解下的金属拿走就算完成了对主板的处理。
答:
【参考答案】
16.选B句。B句强调生产一台普通电脑就需消耗大量资源,退一步说明,更能突出电脑生产消耗资源巨大。
评分:本题3分。选出句子1分,解释2分(要点全、意思说清即可)。
17. 当前的电脑垃圾处理现状令人忧虑。(1分)因为简易的加工处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有好多更有价值的金属元素没有被回收,(2分)而且简单的处理,会直接给环境带来污染,损害人们健康,成为我们身边的“生态炸弹”。(1分)
评分:本题4分。
小小贺卡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
戚家政
①在很多人的心中,寄送新年贺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可是,一查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北宋时期出现了冬至寄门状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为元旦寄送用红纸制作表示吉庆的贺帖——红单。可见,用贺卡传递祝福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②西方最早的贺卡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当时贺卡上只有一句话,但直至今天仍是西方贺卡上最常见的,这就是“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圣诞贺卡,后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早期的贺卡图案多已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zōng jiāo 题材在当时的贺卡中并不多见。所以说贺卡的画面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③中国是贺卡大国,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贺卡超过5亿张。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尤其是那喜庆的中国红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气。还有那喜鹊、红梅、福寿、鞭炮、对联,每一样都不得不说“很中国”。可见,当这一张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贺卡被寄往世界各地,就如同一个个小小使者,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④现在的中国贺卡,不仅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更多现代中国符号,就像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喜羊羊”,也已经成为中国贺卡上的明星。
⑤近十年来,在华外资企业定制的新年贺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他们把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符号的贺卡不仅寄给身在中国的客户和朋友,也寄往世界各地,一方面向中国朋友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另一方面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中国文化,突出他们身在中国的特殊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这些外企在逐步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⑥寄送新年贺卡现在仍是很多人一到初冬即着手准备的一件重要事情。大家都喜欢把最具中国味的贺卡寄给身在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让世界各国的朋友收到“最中国”的祝福,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能手握亲人的祝福,感受到祖国的力量。当我们寄出这些贺卡时,是不是已经派出了一个个使者,去传递中国文化?
(原文有删改)
16.第③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 ① ,再说明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最后说明
② 。(2分)
17.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一个方面体现了 “中华文化”?(4分)
【材料一】
中国贺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而红色占据了大多数。鲜艳的“中国红”是中国的吉庆颜色;年画、书法、水墨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梅兰竹菊、富贵吉祥、福寿安康是贺卡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不同的人对贺卡的喜爱也不同:孩子们喜欢印有卡通明星“喜羊羊”的贺卡;年轻的学生们钟情于印有自己理想学校的贺卡;北京人对印有首博、鸟巢、大剧院这些新北京元素的贺卡情有独钟。
材料一:_①_
材料二:_②_
【参考答案】
16.①中国是贺卡大国;②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17.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材料二:从中国现代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风能助火也能灭火
王永宏
①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风来耕田、提水、磨面、行船、发电……它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在风的大家族中,还有人们比较陌生的火风。火风在气象科学上称作“焚风”。焚者,火也。冷季的焚风常引起积雪融化,甚至出现雪崩;暖季的焚风则使谷物或果实早熟,严重时可引起农作物枯萎,甚至使山林发生火灾。可见,风与火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风,就是流动的空气。燃烧都离不开氧气,空气里约有五分之一体积的氧气。有风的时候,空气流动比较快,氧气的供应比较充足,火就烧得旺。风的大小和方向对火势的蔓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2009年4月29日,石家庄市东开发区一家木材加工场失火,就在消防队员全力扑救时,突然起了大风,由西向东,使火势迅速向东蔓延,使本来可迅速扑灭的火经过5个多小时才被扑灭。
③众所周知,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一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越充足,可燃物的燃烧也就越剧烈;而当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时,即使氧气很充足,也不可能燃烧。例如,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要的足量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却不能使炉内环境温度低到煤的着火点以下,这样炉火持续燃烧,所以会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所以一扇就灭了。
④因此,风能助火也能灭火。大风可以助火,但当风大到可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时,风便灭火;当风无法使可燃物温度 着火点以下时,风便助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空战中,有一架飞机中弹着火,机智的飞行员通过加快飞机的飞行速度,使流过飞机的气流速度大幅度提高而最终灭火。又如,油井着火时,消防人员在油井附近引爆炸药,用爆炸引起的强烈气流来扑灭油井大火等。虽然上述火灾起因和灭火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利用的都是风能灭火这一原理。
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人们完全认识和掌握了风的脾气和特点后,就一定能让它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18. 阅读第④段,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格处。(2分)
A.达到 B.降至 C.低于
19.运用文中知识,说说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事例怎样利用了“风能助火也能灭火”的原理。(4分)
材料一 赤壁之战中,两军对垒,周瑜与曹操各自驻扎于长江两岸,曹操在西北岸安营,周瑜在东南岸扎寨。周瑜打算用火攻曹营。按照预定的计谋,一切布置停当,只缺一样——风。就在这时,诸葛亮“借”来了东南风。风一起,几十万曹兵被烧得大败而逃。
材料二 1980年,我国黑龙江大丰林业局机修厂的郭跃尊研制成功了一种风力灭火机。这种灭火机重5.7千克,可喷出强度在32级以上的飓风,使火瞬间熄灭。这种风力灭火机在扑救小兴安岭的一场大火中大显神威,将2万多亩森林大火全部扑灭。
材料一:
材料二:
【参考答案】
18. B.
评分:共2分。
19. 答案示例:
材料一 风的方向对火势的蔓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曹营在周瑜的西北方,当周瑜将火船送入曹营时,诸葛亮借来了东南风,风一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使风迅速向西北方蔓延,越烧越大,终于大败曹操。
材料二 当风大到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时,风便灭火。灭火机瞬间喷出强度在32级以上的飓风,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火就被熄灭了。
评分:共4分。每条材料2分。
①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它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一般温度恒定。“我们脚底下400米以上的土壤层和地下水,就是“浅层地能库”。
②然而,在没有找到成熟、成本低廉的采集和利用技术前,人们一直对浅层地能“视而不见”。直到找到地源热泵这一“能量搬运器”,浅层地能才真正“破土而出”。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和空调差不多,只是热源不同,而且整个过程无任何污染排放,因此,浅层地能是一种清洁环保能源。自然界中,水往低处流,热量也是由高温往低温传导。人们常见的水泵的作用就是把水从低处往高处送,热泵就是热传导的“水泵”。要把低温的浅层地能集聚到50—60摄氏度的高温就需要热泵来工作。地源热泵就是使用浅层地能作为能量交换源,冬天吸收大地热量,夏季则排出热量,分别达到供暖制冷的效果。
③地源热泵的效率很高。以供暖为例,空调效率是100%—200%,电采暖是100%,烧油是90%,烧煤50%,而地源热泵能达到300%—400%。为什么?因为它用1千瓦的电驱动热泵后,可以搬运3千瓦的浅层地能。相对于使用煤、油、天然气供暖,效率自然就高,同时也起到了节能作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所长徐伟介绍说:“如果每年能在2000万平方米建筑中推广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光供暖就可节省70万吨左右标准煤,或5.2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并减少约470吨的氮氧化物和40吨颗粒物的排放。”
④其实,我们对浅层地能的利用并不陌生。挖个地窖,冬暖夏凉,用来储藏一些粮食、蔬菜,就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的简单办法。在北京菊儿胡同小区,现在采用的就是地下水源热泵供暖代替燃煤锅炉房供热,每平方米供暖折标准煤15公斤,与原燃煤锅炉房每平方米供暖消耗的25公斤标准煤相比,要节能40%。
⑤据介绍,目前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其中95%左右是高耗能建筑,而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其中供热和制冷的能耗约占50%—6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浅层地能有望拥有更大的舞台。
16.阅读文章,请你说说采用地源热泵供暖有哪些好处?(3分)
答:
17.结合文章第⑤段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浅层地能有望拥有更大的舞台”的理由。(4分)
【材料一】
和传统深层地热相比,虽然浅层地能能量低,但采集方便,风险也小了很多。能源讲品位,浅层地能是一种低温低品位能源。建筑供暖制冷对温度要求不高,冬天20摄氏度即可,夏天27摄氏度左右。采集低于25摄氏度的土壤或地下水中5摄氏度的热量,经过技术处理集聚到50—60摄氏度就可以进行供暖,因此它非常适合给建筑物供暖,或者为生活热水提供热量。这样,高品位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就可用到其他地方去,不必“大马拉小车”。
【材料二】
据专家测算,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巨大,分布普遍,因此许多专家将浅层地能比喻为一个巨大的“绿色聚宝盆”。
答:
【参考答案】
16. 答案:效率高 节能 环保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7.答案示例:
我国的城乡建筑面积大,耗能量大,而浅层地能解决了建筑高耗能的问题;浅层地能是一种低温低品位能源,而建筑供暖制冷对温度要求不高,所以浅层地能非常适合给建筑物供暖;浅层地能采集方便,风险也小;浅层地能储量巨大,分布普遍。
(共4分。每个要点1分)
低碳生活
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
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被评为最环保国家的瑞士,不仅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泛应用。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芬兰的能源利用结构十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利用的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可以做到“低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常惊人。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
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类共同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每一天做起。
17.阅读第①段,说说我们要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的两个原因。(2分)
18. 阅读第③段,说说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19. 阅读第③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方面说明“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的?(4分)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缔约国要按比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
材料二
环保志愿者小于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号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同事们传输文件,少用或不用传真、打印机,而且办公室几乎每张纸都做到了双面打印等等,这样不仅节省纸张、节约能源,有效地控制这些环节的碳排放,还可以避免吸入复印机、打印机工作时产生的有毒物质。
【参考答案】
17. 答案要点: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恶果;②如果碳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
18. 答案要点:①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②减碳效果就会非常惊人。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多抄上“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扣1分。
19.答案要点:①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低碳”方面来说明的。
②从“个人可以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明的。
评分标准:本小题4分。每个方面占2分。
“金属疲劳”不容忽视
①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其实,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2002年5月25日,华航波音747-200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225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年的4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座。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
②为什么金属疲劳时会产生破坏作用呢?这是因为金属内部结构并不均匀,造成应力传递的不平衡,从而使有的地方成为应力集中区。它往往出现在金属构件外形突变处,导致构件出现裂纹。另外,如果材料有表面损伤、夹杂物,以及热加工造成的缺陷,也会产生细小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会越来越大,材料中能够传递应力部分越来越少,直至剩余部分不能继续传递负载时,金属构件就会全部毁坏。
③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带来的种种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才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且有了巧妙的办法来对付这个大敌。
④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是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的有效办法。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延长使用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出现“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即引入残余压应力,如采用喷丸、表面冷滚压等方法来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以减少疲劳损坏。此外,在使用金属构件时,对产生震动的机械设备要采取防震措施,以延缓金属疲劳的产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对金属内部结构的检测,对防止金属疲劳也很有好处。
⑤金属疲劳所产生的裂纹尽管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也有另外的妙用。例如,利用金属疲劳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料机,可以对各种性能的金属和非金属在某一切口断裂处进行加工,这个过程只需要1—2秒钟,而且,越是难以切削的材料,越容易通过这种加工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18.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
答:
19.文章第④段介绍了哪几类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的办法?(2分)
答: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借助文章相关知识,对下面的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2分)
【材料】
工作人员在设计金属构件外形时,多避免出现方形或带尖角的孔和槽;并使用磨
削、精车加工等方法,对金属构件表面加工,增加表面光洁度。
答:
【参考答案】
18.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单就桥梁而言”,就无法与前面的“普遍的现象”相呼应;同时使后面的
“损坏”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共2分。与“普遍的现象”相呼应1分,“缺少了涉及的对象”1分)
19.添加稀土金属 “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
(共2分。每类办法1分)
20.答案示例:
工作人员设计金属构件时避免出现方形或带尖角的孔和槽,就避免金属构件外形成
为应力集中区,防止了裂纹的产生;增加表面光洁度,也就是防止表面存在问题而产生
裂纹。这两种做法都达到了防止金属疲劳的目的。
(共2分。原理1分,结合材料解释1分)
互联网的IPv6时代
IPv4地址池中,一共拥有43亿个可用地址。随着互联网膨胀时代的到来,IPv4地址的需求量
与日俱增,不断分配出去的地址让人们渐渐意识到,43亿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将最后一批IPv4地址分配完毕,IPv4地址总库正式宣告枯竭。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营商(联通、电信等)只能依靠手中仅有的几千万个空闲IPv4地址支撑现有的庞大的网络需求。然而,预计多则5年,少则一到两年,这部分IPv4地址也将消耗殆尽。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网络需要,IPv6地址的应用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为解决IPv4地址的快速消耗问题,网络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技术,即多台机器公用一个IPv4地址。这一技术早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IPv4地址消耗过快的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那就是“网络拥堵”。在我国,“网络拥堵”现象尤为明显。我国约有2.77亿个可用的IPv4地址,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IPv4地址需求,因此运营商广泛采用NAT技术来最大程度复用IPv4地址,这就导致我国的网络带宽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功效,进而影响上网速度。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网速平均速率仅为1.77兆,世界排名第71位,而韩国为20.4兆,日本达到15.8兆。
在IPv4时代,我国在1994年才首度接入国际互联网,比美国晚了将近30年。迟到的代价,是由美国等一些先接入互联网国家主导IPv4资源分配,中国只占到了全球的4.5%。时至今日,在全球互联网能够提供“域名解析”的多级服务器,依然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其余12个辅助根服务器分配为:美国9个,欧洲2个,日本1个。在这种游戏规则下,我国无法设立根域名服务器。
正是基于IPv4时代总结的经验教训,我国对迎接IPv6时代的到来显得尤为重视。可能很多人会问,究竟IPv6时代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实惠呢?作为IPv4的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理论上可以产生近乎无数个IP地址,确切地说,是34后面带36个零。夸张一点来说,IPv6 地址的确可以“让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具有一个IP地址”。由于IPv6地址的数量足够庞大,因此运营商不再需要进行繁琐的NAT转换,运营商的服务器只需用于数据转发以及安全维护,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另外,由于不需要太多的协议转换,家庭用户的上网速度一定会大幅度提高。这是因为IPv6具有唯一的标识性,那么具有IPv6地址的用户可以直接互连,不需特殊的服务器进行中转,这就意味着大幅减少了数据包在网络里盲目跳转的次数,进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上网速度。同时,大文件的高速传输、高质量视频的传送也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IPv6时代,家庭网络中的各种电器应用理论也都将成为可能。在我国,电信通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都必须依赖IPv6协议的发展。如果每一个家用电器都可以拥有唯一的IPv6地址标识,结合智能传感网络,我们就可以远程了解家电的运行情况,进而实现家电的远程控制。
相信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真正体会到IPv6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信息一体化、物联网、3G、三网融合都将以井喷之势席卷而来。
15.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IPv4时代的教训”和“IPv6时代的实惠”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6分)
17.“IPv6理论上可以产生近乎无数个IP地址”中“近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8.在IPv6时代,我们可以远程控制家庭网络中各种家电的运行情况。请结合文意和你的联想简要
列举两个生活设想实例加以说明。(3分)
15.通过介绍IPv4地址需求量与日俱增导致需求危机,引出说明对象——IPv6地址的应用时代,引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
16.“ IPv4时代的教训”:①IPv4地址的快速消耗;②NAT技术带来的“网络拥堵”
现象;③我国无根域名服务器。“IPv6时代的实惠”:①无需NAT转换,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②大大提高用户上网速度;③大文件的高速传输、高质量视频的传送也都可能成为现实。(每一点得1分,共6分)
17.不能,因为“近乎”是“接近于”的意思,在文中突出IPv6理论上可产生的IP
地址之多,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8.示例: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电饭煲煮饭,可以利用电脑通知数字机顶盒记录
电视内容,可以利用网络通知沐浴器为我们烧好热水等等。(写出一例得2分,两例则 得3分。联想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2012年随州)
①附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虽紧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这种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着生。
②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点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点上,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堆积尘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叶片上。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③植物的附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之一,形成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条件。一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中最为常见。新 课 标第 一 网
④附生植物的种类比较丰富,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据统计,全世界约有附生植物65科850属3万种。蕨类附生植物常见的有水龙骨科的瓦韦,石韦,水龙骨,星蕨,书带厥子等,铁角蕨科的鸟巢蕨……
⑤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由于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的竞争比较激烈,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适应的特性,比如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海绵状的枯落物可储存水分,并提供营养物质。
⑥在生态系统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养分和水分的循环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还具有指示作用。人类活动也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选自《学科知识》)
1.文章①自然段“这种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做着生”一句中的“包住不包吃的现象”指的是 (2分)
2.植物形成附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3分)
(1)
(2)
3.文章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据统计”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4.请结合文意阐述植物附生的作用。(2分)x k b1.c o m
1.一种植物借住在其他种类植物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命现象。(2分)
2.(1)环境的空气湿度大。(1.5分)(2)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1.5分)
3.不能。这是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4.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及其维持,养分和水分循环都有一定作用,还对环境变化具有指示作用。(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